天津河海通達,接南連北,物阜民豐,京畿要衝,所以,從鴉片戰爭開始,便被列強屢屢覬覦,或強行開埠,或割據租界,一個好端端的城市,像是一塊柔弱的豆腐,橫一刀豎一刀,切得不成樣子,但是,天津人是有骨氣的,苟且生,毋寧死,祖祖輩輩的家園怎能從這一代的手上丟掉?
於是,星星之火,津沽燎原,抵外辱,殺國賊,鬧革命,盼新生,轟轟烈烈,曆久不衰,也留下了一個個有剛烈故事,有英雄情懷,有紅色風采的壯誌遺址,每每憑吊,總能蕩氣回腸,總能我心飛揚。
今天的紅橋區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號,是義和團呂祖堂壇口遺址所在地。這個道教名觀始建於明宣德八年(1433),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改建為呂祖堂,因供奉“純陽呂祖”(呂洞賓)而得名。後於乾隆六十年(1795),道光十九年(1839)和民國九年(1920)三次修葺。主要建築有山門,前殿,後殿和五仙堂,占地1300平方米,建築麵積600平方米。前殿主要供奉呂洞賓,後殿供奉北鬥元君,兩側有藥王和藥聖,西側院五仙堂供奉道教北五祖。
呂祖堂是目前我國僅存的較完好義和團壇口,也是1900年聲勢浩大的天津義和團運動的大本營。著名的紫竹林、老龍頭戰鬥以及整個天津保衛戰的作戰計劃都是在這裏擬定的。
義和團運動時期,“乾字團”在此設總壇口。義和團首領曹福田、張德成、紅燈照黃蓮聖母林黑兒等,在此拜團議事。
現在能夠看到的展覽部分設置在何家胡同南側,是個兩套兩進的四合院。館內基本陳列分為三部:前殿複原陳列、後殿《全國義和團運動史》陳列和五仙堂複原陳列。而《全國義和團運動史》又細致地一分為五:(1)義和團運動爆發的原因。(2)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在直隸發展,並進入天津和北京。(3)天津義和團抵抗八國聯軍侵略。(4)北京、東北等地義和團抵抗帝國主義侵略。(5)義和團運動是英勇的反帝愛國運動。
呂祖堂瀕臨南運河,距天津城西門僅三裏地,津西各縣義和團來津時,大多在此落腳。義和團運動史上的重要文獻、曹福田致各帝國主義的“戰書”也是在這裏擬定的。前殿原是供奉呂洞賓的大殿,1992年重塑呂洞賓及其兩個弟子濟小塘和柳樹精的泥塑像並陳設了鍾鼓和幔帳,景象同1900時一模一樣。
穿過連接前後殿的甬道,直通後殿前的月台,上麵陳列著義和團練武用的大刀、石砘、石鎖、抱石等,旁邊還立著一麵“曹”字大旗。置身其間,靜思默想,義和團員衝殺無懼的身影仿佛就從眼前一一閃過,那掠過樹梢的風聲似乎也變成了爆發的呐喊。
五仙堂在西小院,這裏原是供奉道教北五祖的地方。義和團運動時期,曹福田在這裏會客商議。現在的陳列,都是還原的擺布,曹福田的乾字團崇尚黃色,所以此處的桌椅均包以黃色靠墊和圍布,迎麵牆上掛著二郎神畫像,條案上擺著香筒、香爐和蠟扡。堂內塑有曹福田,張德成,林黑兒和劉呈祥四位義和團首領的雕像,與真人般大小,與院內的義和團群塑像隔窗相望,一同給“英勇”下了個直觀的定義。
“紅燈照,穿得俏,紅褲子紅鞋大紅襖……拆了洋樓扒鐵道,電線杆子全燒掉。練了紅燈照,鬼子見了嚇一跳”……
這番“不愛紅妝愛武裝”的描述,把個義和團的無邊勇力傳神地展現出來,然而,最富傳奇色彩的,還是那位來是謎、去是謎的天津紅燈照領袖“黃蓮聖母”。
坐落在紅橋區歸賈胡同北口、南運河南岸的紅燈照黃蓮聖母停船場遺址,是這位俠女從楊柳青進入天津,在南運河邊設立紅燈照壇口的地方。紅燈照是義和團的青年婦女組織,首領乃自號“黃蓮聖母”的林黑兒。船家之女林黑兒,小字黑兒,嫁至李姓船戶。自幼隨父流浪江湖,以雜技為生。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時年約30歲的林黑兒在張德成的支持下,在南運河一帶組織天津婦女維護治安、傳遞軍情、搶救傷員。
據說,當時黃蓮聖母的坐船全部用紅布圍裹,上懸紅色燈籠,桅杆上掛著“黃蓮聖母”大旗,沿岸人等見到紅船到來,無不頂禮膜拜,以求聖母保佑。由於其所乘大船常停泊於歸賈胡同北口的南運河上,成為水上壇口,香火極盛,每天求醫看病者絡繹不絕,天津紅燈照也隨之創立。
其實,“黃蓮聖母”也是凡人,隻不過被一種法力無邊的渴望神而化之,變成刀槍不入的超自然力量,甚至,連她的身世也蒙上了一層愈傳愈神的夢幻之色。那麽,這位帶領紅燈照女兵縱橫沙場,痛擊洋人的“聖母”到底是從何而來呢?
一般的說法是,“黃蓮聖母”林黑兒來自山東聊城。其夫被官府迫害致死,她憤而參加紅燈照,配合義和團作戰,並叫響口號:“紅燈照,照紅燈,殺完毛子滅滿清”。“紅燈照,義和拳(義和團的另一稱謂),親兄妹。鬧得歡,一個心,殺洋官”。轉戰天津後,淡化了“滅滿清”、“殺洋官”的意思,改為“大鬧紅燈照,不怕槍和炮,單刀高舉起,洋頭被砍掉”。
楊柳青鎮的老人回憶,義和團首領張德成1900年農曆六月初一(6月27日)路過楊柳青,初三(29日),林黑兒也趕到這裏,打算在文昌閣設壇,但遭到保甲局石元仕反對。石言:“文昌閣崇文書院儒學聖地,向來不準婦女過橋,現在馬莊有娘娘廟,大梁莊有九聖廟,河灘寺均可設壇,請聖母斟酌。”林黑兒後來聽從張德成建議,順流直下,來到南運河侯家後,在此設壇。
短暫輝煌過後,紅燈照在八國聯軍的炮火之中消失了,行伍隊列中的女子匆忙脫下紅裝,換成平常打扮,躲進深閨。天津義和團的幾位“師兄”相繼遇難,惟獨曾經號令一方的黃蓮聖母不知所蹤,一時成謎。從現有的文獻記載推斷,黃蓮聖母的下落無外有三:一是被官府抓住殺害;一是戰死沙場;一是被聯軍抓走,擄到國外。但推斷畢竟不是結論,黃蓮聖母的去向,隨著時光日久,破解幾無可能。
紅燈照全由未婚女子組成,領頭者稱“大師姐”。紅燈照人人身著紅衣,手持紅帕,夜提紅燈,紅紅火火,敵兵喪膽。據說紅燈照大師姐能夠騰雲駕霧,撒豆成兵,隔空一指,洋兵即為灰燼。
紅燈照法力越傳越神,隊伍也越來越大,一些壇口開始在公開場合習練武藝,訓練“飛天”本領:空場子上,一個下麵尖、上麵圓的大笸籮擺在當中,身輕似燕的女孩,一身紅裝,手持紅扇,腳踏笸籮邊緣飛快地奔跑,據說,練到最後,人就可以騰空而起。當時的民謠這樣唱:大師姐,實在能,撒豆能成兵,全仗她的紅燈籠。
和紅燈照並稱於世的,還有其他各色燈照。雖然資料匱乏,但“天下藍燈照,住在玉皇廟,誰不殺毛子,當夜把頭掉”就是明證。至少在天津,就不但有藍燈照,還有“黑燈照”、“青燈照”、“沙鍋照”。顏色的差異,是由女子的身份決定的。已婚中年婦女組成藍燈照,全身藍裝;寡婦組成青燈照,一身青衣;老年婦女組成黑燈照,滿身黑衣,還有乞丐和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組成的沙鍋照,服裝無定色,因其為義和團募集錢糧,用沙鍋做飯供應團民而得名。
這些組織,由於未見經傳,一直被史學家稱為“傳聞”。但其存在過的結論確有依據:義和團的基層組織是“壇”,團民分屬各個壇口。靜海全縣有義和團壇口二三百個,包括藍、青、紅燈照在內的婦女組織壇口也有近百個。藍燈照分別在子牙鎮、獨流鎮勝利街義永胡同建立了壇口;青燈照分別在子牙鎮、獨流鎮建有壇口;沙鍋照分別在範莊子、八裏莊設立過壇口。
大沽口炮台位於塘沽區大沽口海河南岸,距市區大約60公裏,是入京咽喉,津門屏障,素稱“海門古塞”,以“北有大沽”之名與“南有虎門”並稱。
大沽口的履曆大致如下——
明初,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後,大沽海口的戰略地位日漸凸現,這裏是從海上進京的惟一門戶,一旦失守,首都就將毫無遮攔地暴露在外人眼前。嘉靖年間,為禦倭寇,大沽口海防戰備日緊,構築堡壘,駐軍設防。
1816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兩岸各建一座圓形炮台。炮台內用木料,外砌青磚,白灰灌漿,高度約為一丈五尺,寬九尺,進深六尺,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堅固如山。
1841年,經過數年經營,大沽口炮台已建成大炮台5座、土炮台12座、土壘13座,組成大沽炮台群,一套完整的軍事防禦體係已現雛形。
1858年,欽差大臣僧格林沁鎮守大沽口,整修炮台,再建炮台5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別以“威”、“震”、“海”、“門”、“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風凜凜鎮守在大海門戶的高處。另一處炮台建在北岸石壁之上,名字叫“石頭縫炮台”。每座炮台設大炮3門,另有小炮台25座。每座炮台高10米至17米,底座周長182米至224米,上磚下石,均用三合土、糯米汁澆灌夯築而成,大小炮台共置大炮64尊,炮口對準波瀾壯闊的海麵。
此時的炮台,工藝上已大改進,木材、青磚之外,再用二尺多厚的三合土砸實,炮彈打上去,至多隻是個淺洞,而且,炮台長高到三至五丈,外形上方、圓兼顧。
1875年,清政府再次擴建炮台,從歐洲買來鐵甲快船、碰船、水雷船,大沽口的抗外實力已是今非昔比。
幾十年來,大沽口炮台建建修修,更多時候,是一種尊嚴的象征,直到外國的堅船利炮真的開進了海灣,直到一個其實根本沒有尊嚴的政府不知所措地隻想退讓自保,這一群看似堅固的炮台,才代表中國人感受了那種切身切膚的煎熬。
1840年—1900年,短短的六十個年頭裏,大沽口遭受了列強的四次入侵。一時間,城聞炮聲,海鷗啼血。無數愛國將士馬革裹屍,屈辱的《天津條約》草草簽訂。1901年,《辛醜條約》生效後,大沽口炮台竟然悲壯地被它獻身保護的清政府拆毀了。
但是,曆史無法忘記,屈辱永遠銘刻。1988年,大沽口炮台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又以“津門古塞”之譽被評為“津門十景”之一,並確定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3年,文物部門描繪出“大沽口炮台遺址公園”規劃,園中亮點包括:遺址公園入口設計圓弧炮牆;臨海一麵修建仿古炮牆,炮牆總長1050米,北到海河。“威”字、“海”字炮台恢複原有風貌。“鎮”字炮台已不複存在,規劃將用柵欄把原址圍攔起來,考古清理後,露天陳列,立牌明誌,供人憑吊懷古。為了再現古炮台雄姿,在“鎮”字炮台以北,按1:1比例依原貌重建一座炮台。在“海”字炮台南側,加蓋長寬各4米的茅草屋,屋內設置與真人大小相同的清代士兵泥塑,還原了清兵的生活場景。
“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丈夫矣!”生死一線間,尚能發出如此呼喊,定是認準了還有一種人生大義等在不遠的前麵。
這一聲喊,是聶士成拚盡全身氣力從胸腔中噴薄而出的;這一聲喊,使他和他的將士一同喋血沙場,成就了一世英名。
聶士成,字功亭,安徽合肥北鄉(今崗集鄉聶祠堂)人。幼年父死,家境貧寒,與母親相依為命。聶士成自小行俠仗義,曾有一夏姓商販被匪徒追殺,聶母設法將其藏匿,幸免於難。聶歸家後熱情相待,結為好友。不久,夏棄商從軍,入湘軍袁甲三部當兵。鹹豐九年(1859)升任哨官駐臨淮關,寫信邀聶一同從軍,從此,聶士成投身軍旅,開始了四十年戎馬生涯。
聶士成從軍後正值清廷鎮壓撚軍起義,因作戰英勇被補為把總。李鴻章創建淮軍時,按籍貫被撥入淮係,隸屬淮軍宿將劉銘傳,後因鎮壓東西撚軍屢建戰功,累遷至總兵、提督,並被授予力勇巴圖魯勇名,與王孝祺、章高元並稱淮軍後起三名將。
甲午戰敗後,清政府改革陸軍軍製訓練新軍,直隸北洋陸軍改為武衛軍,聶士成所部馬步軍三十營按德國軍法操練,編為武毅軍,作為武衛前軍駐蘆台,與宋慶、董福祥、袁世凱所部並稱武衛四軍。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後,聶士成率部鎮守天津,僅有十營兵力,點兵布局捉襟見肘,隻好“三分其軍”,留一部駐守蘆台大本營,派一部兵守護京津鐵路,大部隊由他帶進海河西岸。7月5日,聶軍與義和團合力圍攻紫竹林租界,與敵激戰八晝夜。7、8日間美、法等國援軍趕到租界內,9日淩晨八國聯軍6000人開始向駐守八裏台的聶軍反撲,由於兵力懸殊,聶軍陷入聯軍重重包圍。聶士成與聯軍激戰2個多小時,因彈藥匱乏,率部突圍,此時,聶士成雙腿皆傷,營官宋占標勸其退下,聶士成奮然橫刀躍馬挺立督戰,用刀在橋頭畫出一道橫線,向左右說道“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丈夫矣!”,話音未落,一發炮彈在附近爆炸,聶士成腹部被彈片擊中,腸子流出體外數寸,但他依舊巋然不動,這時“一彈由口穿入”,“又一彈洞穿太陽穴”,“最後一彈傷胸膛始倒地”,聶士成血流遍體,壯烈殉國。他的士兵也全部陣亡,而且沒有一人倒在橫線以外。
聶士成殉難紀念碑在南開區紫金山路與津鹽公路交叉口。花崗石砌築基座,上置碑心,高2.4米。1905年清政府立碑紀念,諡號“忠節”。碑正麵刻“聶忠節公殉難處”,兩側立柱鐫“勇烈貫長虹,想當年馬革裹屍,一片丹心忍作怒濤飛海上;精誠留碧血,看今日蟲沙曆劫,三軍白骨悲歌樂府戰城南”,橫額為“生氣凜然”。1984年複立時,碑文僅留“聶忠節公殉難處”七字。
詩人黃遵憲聞聽聶士成的烈舉後,奮筆疾書《聶將軍歌》,有“百馬橫衝刀雪色,周旋進退來夾擊,黃龍旗下有此軍,西人東人驚動色”等句,把他的威望,他的處境,他的苦戰寫得極其悲壯。
此後,推崇忠義的一代代天津人感懷著這位“西人謂自與中國戰,無如聶軍悍者”的愛國將軍,先後建聶公碑、聶公橋和聶公祠,2000年夏又在他殉國處重建躍馬飛奔的銅像,永誌勿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