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3

  任何一位讀過《少年中國說》的人,都會被這種氣概和熱忱感染,都會在心底畫出一個問號,到底是個什麽樣的慷慨誌士,能夠發出如此大氣魄的呐喊?

  發出如此大氣魄呐喊的,其實是個小個子,他的名字叫梁啟超。

  正午的陽光照在天津市河北區民族路44號和46號院,明淨而安詳。這兩處院落就是梁啟超故居和書齋“飲冰室”。

  故居是一座大方簡樸的雙層建築,而“飲冰室”書齋則恢複了原來的設置:兩層意大利式白色花園洋樓俊秀雅致,從大廳內仰望,大型吊燈從透明玻璃的樓頂垂下,書房內的大型書桌和硯台依舊散出靈氣,菲律賓紅木的巨型書櫃書香四溢,由地到頂……

  1914年,擔任熊希齡內閣司法總長的梁啟超在天津意租界西馬路建成寓所,也就是今天的東樓故居,1915年梁家遷居於此。1924年,梁啟超特請意大利建築師白羅尼歐設計,在故居西側構建了“飲冰室”書齋。

  “飲冰”語出《莊子·人世間》,原比喻憂心似火,飲冰自定,梁啟超以此為齋名,意在表明自己憂國憂民。就在個院子裏,他參加了護國運動,迫使袁世凱取消帝製,用地下室為蔡鍔領導的雲南起義儲存槍支軍餉;就在個院子裏,他寫下了《飲冰室合集》中的許多重要論著。

  兩個院子合成的梁啟超紀念館,分為書房、起居室、家族紀念室等十二個展室,以“梁啟超與近代中國”為主題,涵蓋了公車上書、戊戌變法、護國戰爭、巴黎和會等重大事件,最後一間展室表現的是梁家九個子女成材的故事。展覽內容分成六大部分,分別是“勤學苦讀的神童”、“戊戌變法的主將”、“君主立憲的鼓吹者”、“反袁護國的組織者”、“享譽中華的學術巨擘”、“寓居津門的飲冰室主人”。

  “飲冰室”是梁公晚年研究、寫作之所。樓內居室九間,均複原了當年場景。一進門是大過廳,左邊牆上掛著一米高的蔡鍔畫像。再進去是書房和客廳。書房擺滿書櫃,客廳裏陳列著菲律賓客人贈送的蜥蜴標本以及鴕鳥蛋等複製品。二樓則是梁啟超的臥室、餐廳等私人活動空間。

  紀念館的一百多件家具都是原汁原味複製的,並且根據梁啟超後代反複回憶布置的。院中央矗立著一尊梁啟超銅像,高2.38米,重400多公斤,一派儒雅之風。

  激揚梁公亦是性情中人,幼子梁思禮極其有限的記憶中,最深刻的便是父親一提起這個“老白鼻”(梁啟超對他的昵稱,“白鼻”是英文單詞BABY的譯音),那種誌得意滿的神情。

  1927年,也就是梁思禮3歲時,梁啟超在給海外孩子的信中說:“每天老白鼻總來攪局幾次,是我最好的休息。”另一封信寫道:“老白鼻一天一天越得人愛,非常聰明,又非常聽話,每天總要逗我笑幾場。他讀了十幾首唐詩,天天教老郭(保姆)念,剛才他來告訴我說:‘老郭真笨,我教他少小離家,他不會念,念成鄉音無改把貓摔。’他一麵念說一麵抱著小貓就把那貓摔地下,惹得哄堂大笑。他念‘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又一杯。我醉欲睡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總要我一個人和他對酌,念到第三句便躺下,念到第四句便去抱一部書當琴彈,諸如此類的笑話多著哩。”

  最有趣味的是梁啟超將一個滑稽作品寄給梁思順(梁啟超女兒),把“老白鼻”的神態描繪得活靈活現:“昨日好稀奇,迸出門牙四個,剛把來函撕吃(事實),卻正襟危坐。一雙小眼碧澄澄,望著阿圖和,肚裏打何主意,問親家知麽。”

  意氣風發的梁啟超一門九子,其中三人同為院士——長子梁思成,是著名建築學家、中國古建築研究的先驅者之一;次子梁思永,是中國傑出的考古學家,對新石器時代和商朝的考古有重大的貢獻;幼子梁思禮則是中國當代著名的火箭控製係統專家,參與過神舟五號的研發。這個院子,不知留下多少父子打鬧的笑聲。

  梁啟超住在河北區,曾在南開大學兼課,每天坐馬車奔波到八裏台上課。講學時,他感情張揚,染人聲色。當年聆聽過他講演的人追述:“先生的演講,到緊張處,便成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蹈之,有時掩麵,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歎息。聽他講到他最喜愛的《桃花扇》,講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淚,聽講的人不知有幾多也淚下沾巾了!又聽他講杜氏‘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先生又真是於涕泗之中張口大笑了”……

  如今,徜徉在故居和書房的回廊間,仿佛還能聽到梁公因為思考時事與未來而來回踱步的聲音。

  外地人如果坐火車來天津,一出車站,麵對蜿蜒遠去的海河,頭一個眼前一亮的景觀,就該是那座恢弘如虹的鋼架大橋,它現在的名字叫解放橋,百多年前,因為周邊租界圍繞,它被稱作“萬國橋”,巨大的橋身開合自如,合則走車,開則過船,不俗手筆,一時佳話。

  當年,法國要求清政府在海河下遊老龍頭車站附近(即今天津站),修建一座橋梁,時稱老龍頭橋。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開建此橋,橋梁分四孔,采用變高度的連續鋼桁架。由於交通壓力,十多年後,新橋計劃提上日程。1926年,新萬國橋建成(即今解放橋),遂將舊橋拆除。

  萬國橋位於老龍頭橋上遊,北連老龍頭火車站,南通法、英、德租界,橋長97.64米,橋麵寬19.5米。由當時的法國工部局主持修建,也曾叫過“法國橋”。

  當時渴求參建的投標方共有17家,設計方案多達31種,幾經審查後,交由達德與施奈爾公司承包,這座橋前前後後建了三年,原定工程費100萬兩白銀封頂。沒想到開工後,造價日升,最後,主橋增至152萬兩,拆除舊橋費用39萬兩,總計超過190萬兩白銀,是海河上最貴的一座橋。

  萬國橋分為三孔,中孔為開啟跨。開啟跨為雙葉立轉式,在桁架下弦近引橋部分背貼一固定軌道,開橋時活葉桁架沿軌道移動開啟,以便讓開更大的通航淨空,“萬國橋下過大船”的夢想成為可能。

  新中國成立後,萬國橋更名解放橋。1956年由天津大學主持對整橋進行驗算並做荷載試驗,結果結構性能均告良好,50噸拖車但過無妨,甚至連開啟設備的齒輪也是滑潤如新,轉動自如,那時,大橋每年或隔年試開一次,保持性能,以備萬一。20世紀80年代後,市區交通以汽車為,海河市區段不再通航巨輪,開橋試驗告一段落。

  河為城鏈,橋乃鏈珠。海河味道雋永,其間馨香傳神的,便是式樣繁多的開啟橋,而萬國橋則是具有世界水平的經典之作。橋梁大家茅以升曾說,天津的開啟橋是中國橋梁裏的一件“土特產”,提供了許多可以學習的東西。

  萬國橋身上還有一個傳奇的爭議。幾位天津地方史專家曾經提到,“萬國橋在1902年建成以後,一直都是橫跨海河的交通樞紐和著名的城市地標……一個未經考證但流傳頗廣的說法認為,這座風格獨特、現代感極強的鐵橋實際上出自艾菲爾鐵塔的設計師居斯塔·艾菲爾之手。”這個傳說,無疑給西式風格濃鬱的萬國橋再添神秘色彩,特別是華燈初上時分,倒影在海河水麵上的橋身,與咫尺之間的天津站和世紀鍾犄角呼應,儼然一幅童話中的場景。

  但是,另外一種觀點認為,萬國橋確實建在當時的法國租界,但設計者是艾菲爾的可能性並不大,因為那時離他逝世相距不到兩年,建造橋梁是要到實地考察的,垂暮之年的艾菲爾不大可能在那時到天津來,並主持建造這座大橋。不管結論如何,萬國橋的風采不會減退絲毫。

  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偉大的愛國者孫中山,一生奔波於強國信仰之間,即使到了身染沉屙的彌留之時,仍然穿槍林,過彈雨,衝合圍,頻繁北上,不輟呼號,在天津留下了深刻的足跡。而這三次天津之行,對他一生中的三次主要革命轉變,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孫中山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縣),早年接受西方教育,對中國的現狀提出了自己的改良思想。1894年,28歲的孫中山懷著愛國救民的一腔熱忱,帶著傾其心血的《上李鴻章書》,北上天津,想方設法麵見李鴻章。但當時大權在握的李鴻章對這個憂國憂民的年輕人不理不睬,擲書於地。

  李鴻章的拒見強烈刺激了孫中山,從此他放棄了對清政府的幻想,在海外建立興中會,開始了革命生涯。

  天津之行標誌著孫中山革命生涯的開始。此後,他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製,紅牆之內的皇宮飄起了共和旗幟。1912年,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但是,風雲突變,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取,袁世凱為了借助孫中山的威望,力邀其到北京共商國是。1912年8月23日,孫中山第二次進津。在這裏,一代偉人整理著他的思緒,對袁世凱偽裝共和的麵目認識得更加清楚,討袁的二次革命從此醞釀。

  第二天,孫中山來到當時的天津花園(今中山公園),向天津市民發表演講,闡述了愛國救國綱領。隨後又趕到廣東會館,寄語同盟會會員為中華崛起而奮爭。

  天津之行加速了孫中山的又一次思想轉變。此後,他領導討袁戰爭,重新詮釋三民主義,接受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促成了國共合作。

  1924年10月22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電邀孫中山赴京共議國計。當時,軍閥混戰,進京之路危機四伏。但孫中山認為這是宣傳革命的千載良機,毅然前往。11月10日,他發表了闡述時局的《北上宣言》,13日,攜夫人宋慶齡登上永豐艦經上海繞道日本進京。一路上他發表演說,接見記者,主張受到海內外進步人士熱烈擁護。

  12月4日,永豐艦抵達天津美昌碼頭,這是孫中山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踏上天津土地。當晚,在段祺瑞等人安排下,孫中山入住張園(天津和平區鞍山道59號,即今日的孫中山北上在津期間居住遺址)。稍事休息,孫中山帶著汪精衛、孫科、黃昌穀、李烈鈞等10多位隨從赴曹家花園,拜訪張作霖。兩人傾談一個多小時。待返回時,孫中山已感渾身不適,肝區疼痛,即請德國醫生診治。初診為旅途勞頓,食物不消,以致胃痛。其實孫中山此時已患肝癌。此後的20多天中,孫中山病情漸重,隻好在張園靜養。但他並未停歇對時局的關注,先後發表了《告天津人民書》和《善後會議條例》。31日,孫中山扶病進京,3個月後,便長辭人間,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的遺憾。

  張園是張彪的住宅。張彪,1860年出生,山西人,20歲時追隨張之洞,從標統做起,最後官至陸軍第八鎮統製。鎮壓武昌起義後,張彪東渡日本,1912年,張彪退隱天津日租界,開始投資實業,1915年,他在宮島街建起這棟具有西洋古典風格的豪宅。

  雖為私宅,但是,因為前前後後入住過許多影響中國曆史進程的人物,這個院子便顯得不同尋常起來。孫中山從此赴京不久,被逐出宮的末代皇帝溥儀化妝逃到天津,入住張園,未幾,皇後婉容和淑妃文繡也趕到這裏,開始長達7年的在天津生活,而轟動一時的“淑妃文繡出走事件”也是在這期間發生的。

  張彪為了迎接溥儀,買了許多生活用品和歐式家具。溥儀覺得這裏要比北京的紫禁城舒服。他說“此處沒有紫禁城裏我所不喜歡的東西,又保留了似乎必要的東西”。張園的隨意讓溥儀褪去了所有行儀上的束縛,笨拙的龍袍不穿了,寬大的龍椅不坐了,一襲普通袍子馬褂,出入自如,同時又少不了政客、遺老、武人的頂禮膜拜。已經熏染了些許現代氣息的溥儀對遠離了紅牆黃瓦,躲進備有馬桶和暖氣的洋樓的日子,感到了從未有過的愜意,唯一令他心煩意亂的就是到天津後,婉容與文繡之間的疙瘩越結越大,文秀後來回憶說:“在天津雖然我們同住一幢樓房裏,無事誰也不和誰來往,形同路人。婉容成天擺著皇後的大架子,盛氣淩人,溥儀又特別聽信她的話,我被他們倆人冷眼相待。”文秀忍無可忍,數次自殺未遂,遂在妹妹的幫助下逃離張園,並訴諸法院成功地與溥儀離了婚。溥儀說:“這與其說是感情上的問題,倒不如說是由於張園生活上的空虛。其實即使我有一個妻子,這個妻子也不會覺得有什麽意思,因為我的興趣除了複辟,還是複辟。”

  溥儀離開後,張彪的兒子把張園賣給日本人,改作日本警備司令部,國民黨時期張園又被當作國民黨警備司令部,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後,張園曾為天津警備司令部,今天的張園是天津市少年兒童圖書館。

  看天津的銳氣,有一個無論如何不能錯過的新世紀神話——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因為英語字頭的縮寫恰好是TEDA,按照漢語拚音的讀法,這個寫滿奇跡的區域被習慣地稱為“泰達”。

  有人這樣描述20年前的泰達:渤海蒼蒼,海河湯湯。荒原如夢,堿花如霜……

  就是這樣一片寸草不生的荒蕪之地,20年後,下筆有神,畫出了一座有名氣、有底氣的前衛新城——主要經濟指標連續7年位居國家級開發區首位,以摩托羅拉、三星集團、三洋、鬆下為代表的電子通訊產業;以豐田、SEW、艾默生為代表的機械製造產業;以葛蘭素史克、田邊、諾和諾德為代表的醫藥化工產業;以頂新、可口可樂、雀巢、大塚為代表的食品飲料產業,四柱擎天,2003年統計的產值已達1145億元。“泰達”已定型為中國電子通訊產品的主要製造基地,以手機為代表的多種產品產量居中國第一。

  看“泰達”,看的是一種速度,看的是一種智慧。這速度,表達在每個街上行人的腳步中,這智慧,浸潤在每個品牌的精密與細致中。如今,到“泰達”,津濱高速、津京塘高速、津塘公路,都是一馬平川,開車不過二三十分鍾車程,或者,買上一張輕軌票,四十分鍾,直達“泰達”。

  那些主宰著行業命運,引導著消費潮流,領跑著科技水準的跨國品牌,雖然隻能隔霧看花,但是,透過圍牆,還是能把纖塵不染的廠區小路,言行規矩的產業工人以及和一般單位不太一樣的節奏立此存照,待日後用到這個品牌的時候,總有一種放心與信任的情愫,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這,或許便是工業旅遊的魅力所在。

  20年的腳印還是清晰可辨的,對照“泰達”的昨天和今天,懷舊的情感裏邊少不了的是自豪。當年僅僅1公裏長的開發區第一街上,還保留著經發局的第一座辦公樓,許多項目都是在這裏完成的立項審批“一站式”服務;辦公樓後麵還有開發區的第一個城區綠地——“青年園”,此外,開發區的第一家股票交易所,第一家海關大樓,第一家泰達醫院,第一個帶有室內遊泳館的體育活動中心,第一所學校泰達國際學校等等,都是身影猶在。

  如今的第一大街已今非昔比,往東一直延伸到氣勢恢宏的時代廣場,往西有新建的開發區第一個泰達火車站。輕軌高架橋和綿延的防風綠化帶,環繞著它的南麵,北麵一直到十三大街,成片的工業區和新建的生活區的高樓大廈,已經把一座現代化國際港口大都市的繁華盡情展示出來。

  “泰達”所在的環渤海經濟圈是一個人口密集、城市集中、交通便利、工商業發達、購買力旺盛的黃金地帶。在以泰達為中心的500公裏半徑範圍內,分布著全國約17%的人口和11個1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全國為32個),單憑這一點,就可以測量出“泰達”的後勁。

  “泰達”之美,不僅僅是通衢大道,林立廠房,還有那獨特的不毛之地上生成的萬方儀態。泰達熱帶植物園就是個傑出的代表。這個紮根鹽堿灘的植物園坐落在泰豐公園旁,兩園相映成趣,是個藏在深閨的奇妙去處,建成於2003年,由兩座玻璃金字塔和55米拱形玻璃長廊聯接而成,一大一小宛如母子。大塔50×50米、高30.88米;小塔25×25米、高15.5米。兩塔由玻璃和鋼鐵完美組合,充分發揮鋼材特性,構造簡潔,造型新穎,匠心獨具,國內首創,四周襯花草水景,好像兩顆鑲在綠盤上的璀璨鑽石。

  進門後涼風撲麵,仿佛綠野仙蹤一般的感覺。鬧市喧囂如風掠去。大金字塔“四季花園”占地2500平方米,分棕櫚、水生、花果、蕨類四個植物區。方寸之地,魔幻世界,洞天福地,別有千秋。並且由淺到深漸入佳境,一步步走進詩情畫意。植物園利用高科技手段,自動控製各種生態要素,保持最佳環境,一年四季春常占,足不出園千裏景,西雙版納密林風光,十幾米高的大王椰子,配以瀑布、遊魚、青苔、睡蓮……湖水豐盈,卵石護岸,小橋流水,其聲潺潺,返樸歸真,再造自然。

  小金字塔“沙漠植物園”占地625平方米,與“四季花園”濕熱氣侯截然不同,空氣幹燥,不見水影,綠肥紅瘦,真如沙漠。沙漠主要生長仙人掌類多漿多肉耐旱植物。最大的仙人柱5米高,最小的生石花不足1厘米,大小懸殊,如大象和螞蟻。大的仙人掌高約兩米、山影高約2.5米,與家庭盆栽相比簡直成了精。刺猥般仙人球學名“金琥”,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琳琅滿目,大的直徑約1米,球體碧綠,刺叢金黃,聚落成群,極耐觀賞。有兩種植物很怪:一是光棍“樹”,大枝小枝光禿無葉如死樹,仔細瞧,原來它象樹不是樹,那些繁“枝”是由一段段粗細不同的綠色肉柱組成;一是紅“花”綠葉的仙人草,漸開線式螺旋葉,像花不是花,卻又美豔勝似花。

  §§有骨氣的天津(看奮起)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