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

  積貧的國力背後必是無能的政府,但是,總有一些有識之士,像魯迅先生張揚的“中國的脊梁”那樣,不甘寰宇之內,聽不到來自東方的聲音,不甘百業之間,看不見產自中國的品牌,於是,他們奔走,他們嚐試,他們愈挫愈奮,他們放手一搏,於是,在諸多高精尖領域,中國的步子跟了上來,甚至還能一領風氣之先,而天津,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這些有識之士樂此不疲的試驗場。

  雖然距離市區還有一段車程,但是大沽船塢遺址不能不看。

  這裏匯集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造船機器;這裏為清朝北洋水師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這裏造出了中國的第一艘潛水艇;這裏推動了近代中國軍事裝備的革命性進步……

  在津沽公路塘沽段靠近海河出海口的地方,有個大沽造船廠,它是我國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廠和重要的軍火基地。為抵禦外侮,加強海防,及時為北洋水師修造艦船,1880年經李鴻章奏請清廷,光緒皇帝批準在大沽(今塘沽)建造一座繼福建馬尾船政、上海江南船塢之後的第三所造船廠。

  一進廠門,就能看到一塊寫有“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博物館”字樣的巨石,順著通道左轉,大沽船塢遺址博物館全貌盡展眼前。

  博物館正廳,是一幅巨大的中日甲午海戰油畫,壯觀而慘烈。北洋水師成軍的十幾年間,除定遠、鎮遠兩艘大噸位艦船無法進入大沽船塢修理外,其他“成員”都在這裏“看過病”。1880年建塢後,大沽船塢陸續修建有甲、乙、丙、丁多個船塢,由修而造,一些噸位小的艦船從這裏的車間下水起航。館裏至今還保存著當時的剪床、衝床以及軍火武器,儼然一個泱泱大觀的企業博物館。

  滿是鏽漬的機器都是北洋水師從國外進口的,經過多次戰爭,所剩無幾。這裏有1882年從德國進口的剪床和1889年從英國進口的衝剪設備。德國剪床高2.2米,寬0.5米,長2.82米,全是鑄鋼製造,可作剪、衝、截三用。這張剪床是鑄鋼本體,左右兩側成虎口形,中間形成V字,左可剪1.5厘米厚鋼板,右可衝直徑2厘米之孔,V字形刀口可截8厘米×8厘米角鋼。自1882年購進後,它直接參與了我國第一台潛水艇和“飛鳧”、“飛艇”炮船,“遇順”、“利順”、“寶筏”等船的建造。

  博物館一角,擺著一挺鏽跡斑斑的馬克沁機關槍,這是浙江省衢縣高家鎮埠頭村一村民2001年4月2日在衢江挖沙時發現的,機身刻印著“大沽造船廠所造”和“中華民國捌年製”幾個字,編號為429,字體清晰,槍身漆黑。

  北洋水師大沽船塢輪機廠房,長55.6米,寬19.8米,外觀、頂部呈上下雙脊形,副脊下方沿房脊有兩排天窗。廠房主體為磚木結構,內部有14道木梁,每道木梁間距3.9米,並分為東西兩跨,兩跨寬度各為9.9米,每道木梁之間有一個窗戶,連成一排的30個窗戶使得廠房裏光線通透,十分敞亮。

  大沽船塢甲塢建於1880年5月,是中國北方第一座船塢,長97.6米,寬28米,深6米,木質塢門,土木結構,能夠容下一艘2000噸左右的船舶,1974年大修改造成長100米,寬17米,深6米,浮箱移動式塢門,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船塢。

  最為驚奇的是,這個船塢還造出了中國第一艘潛水艇。據上海《益聞錄》報道:“此船式如橄欖,入水半浮水麵,上有水標及吸氣機,可於水底暗送水雷,置於敵船之下,其水標縮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尺,靈捷異常,頗為合用……洵摧敵之利器也。”

  博物館裏還有一個產自英國伯明翰的保險箱,1892年出廠,長1.06米,寬0.66米,高1.02米,雙開門,左側是一個常閉門,上下各一個鎖舌,門框處有3個鎖舌,定位銷4個。右側門為常開門上下各1個鎖舌。左右兩側各3個鎖舌,定位銷4個,全箱共13個鎖舌,8個定位銷,全為鋼質。箱內有一橫二縱活動式隔板,可根據放置的不同物品變換隔板的位置,最底部有平行的兩個帶暗鎖的抽屜,箱體外部分別有兩道鋼質插榫圍箍,主體鋼板厚約0.1米。保險箱一直放在大沽船塢廠部機要室內,保存了北洋水師提督下達的重要文件和研製德國1磅後膛炮的重要圖紙及後期製造水雷的圖紙。

  年代久遠的物件大多有著各式的傳說,大沽船塢也不例外。廠房外有兩棵參天楊樹,茂盛的枝葉差不多成了一麵牆。這是一對百年古楊,相傳建塢之初有一對從福建來的技師夫婦,剛留學回來報效祖國,日夜操勞,連續三年沒回家鄉,終因積勞成疾,病死他鄉。李鴻章為紀念他們親自栽下了兩棵樹,取其諧音‘楊’,意為頌揚,而‘樹’則是樹立典範之意。兩棵大樹一南一北遮天蔽日,恰似一對夫妻,大沽船塢人都深含感情地叫它們“夫妻樹”。

  天津的工業之聲最早是從三條石的石板路上傳出來的。今天的這裏,已經辟為“三條石曆史博物館”,是以三條石地區民族鑄鐵機器製造業發展史為基本陳列內容的地方專業性博物館。

  這個館1959年9月27日正式開放,館名是周恩來總理親筆題寫的。

  三條石地區指的是南、北運河以及河北大街構成的三角地帶,麵積約730餘畝。這裏水、陸交通便利,是天津早期商貿繁榮之地。1860年前就出現了為船家、商客服務的打鐵匠人,之後,第一家手工作坊——秦記鐵鋪在此“定居”,成了最早的鑄鐵手工作坊。

  1915至1930年,三條石地區鑄鐵、機器業發展到鼎盛期並且明顯分為兩業——鑄鐵業和機器業。不少鐵廠為了擴大規模,爭搶著在天津和外地開設分號。到1937年前,三條石“兩業”工廠在300家左右,成為當時有名的“鐵廠街”。

  三條石大街中段,是一個值得天津人驕傲的老工廠,名字叫福聚興機器廠。它建於1926年,用了1000塊現大洋支撐起來的,主要產品有水車、榨油機、顏料機。舊址保存了原來的廠房和機器設備,還原了櫃房、經理室、庫房、車間、工棚、吊樓、廚房、廁所、工頭間等9處場景。

  而今參觀三條石博物館,走過展廳,來到後院,繞過博物館實物展廳,就會看見一間100多平方米的舊式車間。這就是福聚興機器廠原來的廠房。

  裏麵擺放的機器都是對照當年的老照片,再借助老工人回憶,盡可能按原樣布局的。廠房裏共有各式車床13台,還有一台發電機,看起來雖然破舊,但當年卻是機器廠聚財的本錢。

  福聚興發家,確是憑借頭腦的。它的市場敏銳度要明顯高人一籌。當聽說上海很少生產非常笨重的機床時,福聚興就購買了一批機床販運到上海,到上海後,在碼頭上就已經被搶購一空,一次就賺了十幾萬。

  每到工作不是很緊張時,他還要給各種已經完工的機器上油漆。在館裏的實物展廳,他看見了那台還能夠用來刨冰的機器說,當年他曾經給許多刨冰機刷油漆。或許,這台就是老人曾經刷過油漆的刨冰機呢。每天早晨起床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工頭的帶領下,讀全體同仁“反省二十要”。讀完後,才能去吃飯。

  1991年,文物部門對博物館福聚興機器廠舊址進行修繕。這是天津唯一保留下來的反映民族機器業發展史的遺址,主要包括前櫃房、後櫃房、鍛工棚、機加工車間等。

  當年的三條石地區流傳這樣一句順口溜:“福聚興真能幹,台虎鉗子搖輪轉”,足見福聚興的品牌口碑之好。

  福聚興是個頭腦活絡的商戶,正門上方豎了一個產品介紹招幌,類似現在的廣告牌,吸引了不少主顧。在這間百多平米的舊式車間裏,燈光昏黃,照著一張能夠坐開五六個工人的桌子,桌麵上印刻著鐵器擦劃的痕跡。廠房裏有各式車床13台,還有一台發電機,是專為應對緊急停電準備的。

  在那個相對閉塞的年代,一些小打小鬧的作坊主,隻管自產自銷,還沒有廣告的概念,而福聚興則不然。它生產的顏料機,最初售價100元,可是在報紙上做了廣告後,一下子漲到800元,賺了個盆滿缽足。

  一場大雨過後,鄂爾多斯高原上的薩拉烏蘇河(位於靖邊縣)又經曆了一次洪水的衝擊。剛剛改道的河床上到處是上遊衝下來的碎石亂瓦,其間點綴著星星點點的白“石頭”,仿佛剛從泥土中掀出來一樣。

  河坡上,遠遠走來一支駝隊,兩個外國神甫走在中間,和其他人不太一樣的是,他們不是專心走路,而是不住地向河床下張望。當他們的目光落在那些白“石頭”上時,禁不住叫了起來:“上帝!我找到它們了!”

  這一幕發生在1923年,主角便是當時設在天津的北疆博物院(現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的創始人——法國神甫兼自然科學家桑誌華(中文名)與德日進(中文名)。

  一架“牛”化石站立在展廳中央,頭骨、腿骨、肋骨、脊椎骨完好無損,似可行動。其中的一側牙床上還保留著幾顆牙齒,每顆直徑約四厘米,足有小水杯大小,輕輕擦去上麵的泥漬,牙齒質感如同玉石,連咬合麵的紋理都清晰可見。

  此獸何名?標牌上寫著“披毛犀”三個字,是距今10萬年的古代動物。它的發現者,就是北疆博物院創始人桑誌華,薩拉烏蘇河畔的場景,就是桑誌華發現披毛犀化石的如實還原。

  因為大多生長在熱帶,現代犀牛是沒有毛的。但十多萬年前,活躍在東北、內蒙古等北溫帶的犀牛怕冷,都像犛牛一樣披著厚厚的長毛。1914年,38歲的桑誌華來到中國。他是專程到中國西北腹地探險和考察的,並準備在天津籌建一座“北疆博物院”。當時天津的聖路易斯路18號(今營口道)的崇德堂,被教會指定為桑誌華的活動基地,這裏就是北疆博物院的前身。

  桑誌華的發現在世界上引起轟動,披毛犀化石便是最大的亮點。正是桑誌華,從薩拉烏蘇河中將三隻披毛犀化石完整地挖了出來。

  桑誌華是滿載而歸,但他畢竟不是地質古生物專家,要真正解開其間之謎,還必須依靠法國巴黎自然曆史博物院。於是,他從法國請來了德日進。

  1923年5月22日,德日進來到中國。他的任務是代表法國巴黎自然曆史博物院與北疆博物院聯合組成一個為期兩年(1923—1924)的桑誌華—德日進法國古生物考察團。結果他們首戰告捷,當年就在寧夏銀川東南發現了一個屬於舊石器時代的遺址——水洞溝,並在靖邊縣薩拉烏蘇河一個叫小橋畔的地方找到了一處埋藏頗為豐的化石地點。這些化石包括了偶蹄類、奇蹄類、食肉類、齧齒類總共33個屬種,數量之多、保存之好世之罕見。

  坐落在馬場道上的天津外國語學院內的北疆博物院舊址已經修葺一新。建築外簷上“北疆博物院”五個大字熠熠生輝。1925年至1929年相繼建成的陳列廳和南樓,與北樓連接形成工字形,也就是北疆博物院舊址,這個由比利時和法國建築師共同設計的建築,現在仍是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庫房,還有二十餘萬件館藏標本在此存放。桑誌華發現的三隻披毛犀化石目前天津存有兩架,一架在展廳,一架在庫房。另外一架,在1926年被桑誌華送給了法國巴黎自然博物館。

  不光是披毛犀化石引起時人的無限好奇,北疆博物院還有不少鎮館之寶,“北京人”頭蓋骨模型就在很長時段內成了一個無法破解的謎題。

  1924年5月14日的《益世報》刊載了天津博物院即將展出原始人頭骨的消息:“此次更換從前未經陳列之品多件,如原人時代之人頭骨,及原人所製之骨器、石器、陶器……”當年6月8日重新開館後,這些極具吸引力的展品,讓參觀者趨之若鶩。人們瞪著那殘缺不全的“骷髏頭”,摸著自己的腦袋,若有所思……

  但是不久,這5個彌足珍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便下落不明,隻剩下如今存於天津自然博物館的石膏模型。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