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族的私宅,演變到後來,成了一處公眾的風景,而且,其間雜聚了當時最前衛的設計,最上好的材料,最雅致的雕飾,而且,經過一百多年的風吹雨打,結構無損,原樣不變,這樣的大宅門,全國的城市盤點下來也不多見,這裏,就是楊柳青的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的興建,是清末大家豪富真金白銀的展示。韓、高、石、劉,穆、黃、楊、益照臨,石家是當年天津八大家之一,家境殷實,這處宅子1875年開工,兩年後主要建築完工,之後幾度增擴、拆改,直到1923年石家遷走,前後近50年才建成一座占地6000多平米、院落15進、房屋278間的巨型宅邸。
大門連著一條寬而長的甬路,儼然大院的中軸線,間隔矗立著五座樣式各異的門樓。從南向北門樓次遞升高,寓意“步步高升”,而每道院門都是3級台階,一眼便知是想托舉著主人“連升三級”。
甬路兩邊各有五進院落。東院為內宅,私密性很強,內賬房、候客室、書房、鴛鴦廳、內眷住房等要害之處環院而立,現在已辟為楊柳青年畫、泥塑、木雕、磚雕及天津民俗的專題展示館。西院是接待貴賓的大客廳、暖廳、大戲樓和祠堂,現今的樣子已基本恢複原有陳設。與內宅相比,由於這裏是家族的門麵,用材更考究,做工更精細。大客廳院內有高近5米的大天棚,遮風避雨,當年從鎮外就能看到。大戲樓寬敞華麗,可供200人聽戲飲宴,是華北民宅中最大的戲樓,其中花靈格扇全部是楠木原色,精雕細刻,極為華貴。西院的西邊還有三進院落,是私塾先生教書的專用房。
清雍正年間,石氏先人從山東來到天津操船營運。乾隆五十年(1785),從石衷一開始落戶楊柳青,其子石萬程頗善經營,家資日豐。到石萬程之子石獻廷時期,石家已一改累代單傳而人丁興旺,家大業大。道光三年(1827),石獻廷的兒子們遵照父親遺囑,分家另過,各立堂名。因老大石寶福早夭,老二石寶善立長門福善堂;老三石寶慶立二門正廉堂;老四石寶苓立三門天錫堂;老五石寶珩立四門尊美堂。福善堂、正廉堂以及天錫堂的後世子弟中,雖也有勤勉上進、刻意經營者,但大多是紈絝子弟,寄生度日。到清末民初,三門家道先後中落。而尊美堂一支,石寶珩長子石元俊在鹹豐十一年(1861)科考中舉,官拜工部郎中,但以父老弟幼為名未曾到任,反致力於家業經營,使得買賣興隆,資產巨增。光緒十年(1884),石元仕繼石元俊之後主持尊美堂。他不僅注重家產積累,更善於擴大政治勢力。石元仕力交權貴,子女多與天津官紳、豪門結姻,其妻即是兩廣總督張之洞的族侄女。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石元仕帶頭出資在家鄉辦“支應局”,使地方免除許多禍亂,得到清政府賞識,先後被李鴻章和慈禧接見,並賞四品卿銜,一時名重津門,當選為天津議會、董事會委員,從而確立了他集地主、官僚、資本家與一身的社會地位。
清初,石家就擁有大片土地以及銀莊、當鋪、布莊、醬菜園等實業,號稱楊柳青首富,並以其萬畝良田的家業被稱作“石萬千”。“尊美堂”有“津西第一家”和“華北第一宅”美譽,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民宅。當年石家祖先考察了形形色色的宅第,融合了王宮官邸與大戶民宅的建築形式,繪製出藍圖。同時從北京高薪請來幾十位建築名匠,動用了囤積50年之久的上等磚瓦和木材,耗銀幾十萬兩。院中的長廊回廊達八百餘米。它的垂花迎門是宮廷傳統結構中的絕筆,顯示其豪華高貴。門樓精雕細刻,門柱石鼓上的“八駿圖”和“丹鳳朝陽”由兩位石匠幹了一年,耗銀500兩。
今天的楊柳青鎮,街衢灑淨,河水清清,屋舍青灰,扁舟自橫,一脈明清之氣。得得作響的仿古馬車,在車把式的吆喝下,穿行在古鎮的裏巷間,戴著訪客一一拜望深鎖的宅院,窖藏的民風,每一片瓦當,每一角屋脊,都能讓人不看不知道,一看準醉倒。
末代皇帝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提到過遠赴東北偽滿洲國前在津寓居的地方叫做“靜園”,是一處鬧中取靜的院落。
靜園原名“乾園”,由陸宗輿於1921年建造,為東西方混合型的庭院式住宅。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逃避天津,初居"張園",後移居"乾園"並更名靜園(今天津和平區鞍山道70號),溥儀在這裏度過了兩個頗不平靜的年頭。
盡管落成不過百年,但是屢經剝蝕,靜園早已沒了往昔的麵目。當年末代皇帝彳亍其間的花紅柳綠蕩然無存,所以天津有關部門決定全麵修複這個曾經影響過中國脈搏的院子。
靜園修複後,將通過圖片展、複原陳列等形式反映溥儀在津活動,並揭示日軍侵華曆史。其中,最吊人胃口的便是“中國末代皇帝在天津”展覽館,此展擬分四部:溥儀的政治生活、溥儀的日常生活、溥儀與婉容、溥儀與文繡。
設計圖中的靜園一派大氣的貴族之風,雕梁畫棟,綠蔭遮日。修複後的靜園前院迎麵為主樓。四麵由高達6.5米的日式圍牆和門樓環繞。進門便可望到三環套月式三道院落——前院、後院和西側跨院。
靜園主樓為西班牙式二層磚木結構別墅,中央亭子間突出。正立麵為非對稱式;西半部有通天木柱的外走廊;東半部為封閉式。靜園前院是花園,配有荷花池、小亭閣等設施。靠東北麵為傳達室、廚房、汽車庫和網球場,後院內一段小遊廊和前院隔開並建有磚木結構的小二樓。主樓西南側建有一座長17米、寬1.5米的遊廊,劃分出西跨院,院內建有龍形噴泉和日式花房以及假山石等,這些還原曆史細節的亮點將把觀眾重新帶回到烽煙四起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
像所有的大城市一樣,天津建築的第一高度也是廣播電視塔。而天津,因為名字裏有個得天獨厚的“天”字,所以,這座塔又被叫做“天塔”,並且以其一語雙關的含義入選津門十景,定名“天塔旋雲”。
“天塔”坐落在河西區體院北,1991年10月建成,塔區占地麵積20公頃,塔高415.2米,在世界鋼筋混凝土電視塔中列加拿大多倫多塔、俄羅斯莫斯科塔、中國上海“東方之珠”塔後,為世界第四、亞洲第二高塔。
天塔矗立在天塔湖中心,塔重4餘萬噸,是國內僅有的建在湖中的高塔。碑文中寫道“水中兀起,唯天下獨有:挺拔俊秀,盡九州風流。環廊在瀑跌三層碧水,碟樓旋宮逐九天星辰。”亭閣式的塔座,拋物線狀的圓體塔身,飛碟型的塔樓,圓方形的桅杆,巍峨壯觀。在塔的248~278米處,設有直徑46.2米的瞭望廳和旋轉餐廳,每45~60分鍾旋轉一周,遊者自可臨窗端坐,品茗四望,方圓十幾裏秀美風光盡收眼底。塔區內繁花嫣紅,草木濃綠,環廊疊水,流光漫舞,已是天津的一道標誌性景觀。
天塔之美,尤在傍晚。其時,夕陽西下,湖麵輕顫,低垂的暮靄籠罩著四周的滾滾車流,喧囂即將歸於安靜,隻有這支神來之筆一柱擎天,用剛剛亮起的燈當作探尋天外的眼睛,在閃閃爍爍間進行著光與影的對話。
乾隆帝的一句“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讓這個天津城的後花園名聲大振,縣城裏,巍然獨立的便是那座千年不倒的獨樂寺。
以帝王登臨次數計,全國名山中無出盤山之右者。不算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遼太宗耶律德光、遼聖宗耶律隆緒、金世宗完顏雍、金章宗完顏璟以及清代的康熙、嘉慶、道光等,光是乾隆,一生便駐蹕三十二次,並留下了1700多首盤山詩,吸引他的,除了盤山秀美的風光,包括獨樂寺在內的眾多寺廟庵觀也是誘因之一。
獨樂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樓閣式木結構建築,位於薊縣城西門內,相傳建於唐代,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唐,在此誓師,他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故命寺名為“獨樂寺”。寺內現存的主體建築山門和觀音閣為遼代統和二年(984)重建。寺廟占地16500平方米,前殿供奉釋加牟尼臥像,後殿供奉佛祖、藥師佛等木質雕像。四合院東側建有乾隆去東陵謁祖中途休息的行宮。寺院之內還建有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臨摹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等曆代書法大家書法作品的壁碑二十八通。
山門是獨樂寺的大門,高約10米,麵闊三間,進深兩間,中間穿堂為門道。東西兩梢間各塑一尊高大的“護衛神”像,居高臨下,麵目可畏。門上懸掛匾額,上書“獨樂寺”楷書大字,據說是明代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師嚴嵩手筆。山門整個建築由台基、殿身、殿頂三部分組成。台基用三合土夯實後外砌條石、方磚。台基柱礎上立木柱,木柱上壘疊許多木塊,尤其引人注目。
山門殿頂稱作“四阿”大頂,就是五條脊、四麵坡形,坡麵和緩微曲,簷角如翼如飛,造形美麗壯觀。脊上瓦飾別具一格,正脊兩端的“鴟尾”,尾巴翹轉向內,猶如雉鳥飛翔,是中國現存古代建築中年代最早的“鴟尾”實物。
過山門,穿庭院,一座雄偉的樓閣建築平地崛起,巍然挺立,這便是主體建築觀音閣。閣高23米,東西麵闊5間,南北進深4間,從外表看是上下兩層,其實裏麵還夾一暗層,實為3層。高台之上,粗大的木柱分內外兩周配置,外簷18根,內簷10根。采用“側腳”和“升起”手法,也就是四根角柱並非垂直豎立,柱頭略向裏傾,柱腳略向外出,而且角柱又比中柱稍高,這樣可以防止樓閣外傾。閣內建造不同井口,暗層留長方形空井,四周出小平台可繞閣一周。上層作六角形空井,使空間明快、疏朗。這種兩層空井做法發揮了木結構建築空間運用自如的優點,是觀音閣設計的獨到之處。
觀音閣為“九脊歇山頂”,外簷下做回廊欄杆,可登臨遠眺。上層懸掛鎏金匾額,書“觀音之閣”四個大字,傳說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書。閣中間聳立著一尊巨大的觀世音菩薩泥塑像,因塑像頭頂上還有10個小頭像,也稱“十一麵觀音。”塑像穿過暗層直達閣頂的“鬥八藻井”。像體通高16米,是我國最大的泥塑之一。觀世音塑像微帶笑容,衣帶飄灑,自然生動。觀音塑像兩側為“脅侍菩薩”,麵部豐滿,姿態優美,造型勻稱,線條流暢,與唐代侍女畫一脈之風。環顧觀音閣下層四壁,五彩繽紛的壁畫為明代重描的“十六羅漢”和“二明王”像,像高3米有餘,形象逼真,姿態各異。
明朝僧政司即僧衙門就設在寺內。清朝乾隆、鹹豐皇帝禦題觀音閣下層“普門香界”、“具足圓成”鎏金匾額。明清時“漁陽八景”之一的“獨樂晨燈”是描寫獨樂寺香火的最好寫照。
據梁思成《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記載:“1924年,陝軍來薊駐於獨樂寺,是寺內駐軍之始”。“民國十八年春駐孫殿英部軍隊,破壞最甚。”
自遼統和二年(984)重修獨樂寺後,千餘年中,隻有乾隆十八年(1753)對獨樂寺進行了大修,增建了觀音閣上下兩層,簷角上加了8根方柱支頂,閣前配殿原有的門麵、山花改成了清式,在寺東側建成了獨樂寺行宮,寺前建成柵欄、照壁,形成了現在的模樣。
獨樂寺的得名,還有一種說法:觀音閣內部觀音菩薩塑像支架是棵參天而立的大杜梨樹,以諧音取名。天津勘察設計院物探隊勘察後確定,大佛不是一棵大樹雕成,內部有密實的骨架,由木骨架、木板、竹釘、泥和繪畫層組成,至此,千年大佛用料終於有了結論。
觀音閣麵闊五間,進深四間,為“金箱鬥底槽”殿堂柱網。外觀上、下兩層,中間設外平座,通高23米,大木結構可分為柱枋三層,梁架一層。閣內下層四壁,布滿壁畫,高3.15米,長45.35米,十六羅漢和兩明王為主,間繪神話故事、世俗題材和重修信士像,為元代繪製,明代重描、補繪。繪畫以鐵線描為主,人物造型準確,主像與背景采用以密托疏、以繁托簡手法渲染出一個超凡的世界,是中國壁畫藝術難得的珍寶。
一千年來,獨樂寺經曆28次地震。其中清康熙十八年(1679)三河、平穀發生8級以上強震,薊縣城官廨民舍無一幸存,觀音閣獨不圮。1976年唐山地震,觀音閣及山門的木柱略有走閃,觀音像胸部的鐵條被拉斷,但整個大木構架安然無恙。
§§有銳氣的天津(看實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