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大直沽上天妃宮

  依照簡單的推理,先有“妃”,再有“後”。所以,從時間段上說,天妃宮的建成肯定早於天後宮,但是,大直沽的天妃宮遺址一直塵封著麵孔,1998年危房改造時才被發現。大直沽天妃宮始建於元代,有戲樓、山門、二門、大殿、後殿和東西配殿,是天津最早的寺廟,也是中國北方受朝廷祭祀次數最多的天妃宮,被譽為中國北方“元代第一廟”和“開沽(直沽、天津)媽祖”,在此故地新建的元明清天妃宮遺址,極其鮮活地還原了當年大直沽的風貌。

  說到天妃宮,必說大直沽。

  先有大直沽,後有天津衛。

  這是一個各方認同的結論,口說為虛,眼見為實,鼻嗅為實,依據,便是那飄了幾百年的直沽酒香。

  與天津衛三宗寶相得益彰的是,大直沽也有“三宗寶”——古樹、燒酒、台子高。清代詩人崔旭的《津門百詠》有‘名酒同稱大直沽,香如琥珀白如酥’之譽。其時,燒酒、玫瑰露、五加皮三大名酒聞於天津。道光年間,燒鍋(酒廠)已達70餘家,當時的大直沽雖屬鄉村,酒廠卻有40多家,周圍終日酒香撲鼻,人讚‘人馬過直沽,酒聞十裏香’。

  舊時天津商會資料顯示,天津最盛時有75家燒鍋,最低時也有50家,平均每個燒鍋年產15萬斤到20萬斤,75個燒鍋年產1125萬斤,旺時到1500萬斤,產量居華北之冠。

  那麽,噴香撲鼻的白幹酒怎麽就成了“燒酒”?醞釀酒香的地方怎麽又成了“燒鍋”?原來,燒鍋造酒實際上就是早期的蒸餾釀酒術,因為必須挖坑壘灶,利用燒火加熱鍋中水產生蒸餾效果,所以就把造酒稱為“燒鍋”,而燒鍋造出的酒自然就叫做“燒酒”了。大直沽釀酒工藝考究,要經洗料、前淨、後淨、采曲、發酵、加氣、頭淋、二淋、三淋9道工序。酒釀出後,再加一道深埋工藝,也就是將酒灌入酒壇,加錫密封,1至3年後才能上市。

  大直沽酒為何如此之香呢?傳說此處有四大出水名坑——東邊的東大坑,西邊的官鹽院,南邊的豆家坑,北邊的薛大坑(方向以大直沽為準)。四大坑均與海河相連,深及地泉,從不幹涸。

  大直沽相關實物的發現證實了“先有大直沽,後有天津衛”的說法,而天妃宮遺址也與天後宮構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雙廟現象”。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主體建築中央為元明清大殿基址,周圍設兩層展廳。展覽主題為“海洋的旋律”,集中展示了古代人類從事海洋文化實踐活動、天津城市的起源、媽祖文化現象、遺址發掘等內容。

  博物館前的廣場矗立一通柱式雕像,通柱象征桅杆,自下向上雕刻著代表元、明、清三個時期不同的海洋圖案。柱的頂端即是媽祖像,雙手捧在胸前,雙目遠眺,盼望遠航的人們平安歸來。

  聞酒香,聽濤聲,拜媽祖,在這裏,浪花刻成的天津脈絡一覽無遺。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