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退幾百年的話,如果登上玉皇閣北望,以當時海河兩岸的開闊,定是能夠看到香火繚繞的大悲院的。這座位於河北區天緯路,天津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八方佛寺院,由西院和東院兩部分組成。西院又叫舊廟,始建於清順治年間,康熙八年(1669)擴建,由文物殿和方丈院等組成,東院又叫新廟,建於1940年,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地藏殿、配殿、耳房和回廊組成。殿內藏有銅製釋迦牟尼佛像,曾供奉過唐僧玄奘法師的靈骨,1956年轉贈印度那蘭陀寺,除此之外,還塑有大悲菩薩、倒坐觀音、彌勒佛、天王像、羅漢像等,個個值得一看。
大悲院內朱門綠瓦,佛壇高築,鬆柏參天,靜穆莊嚴。大悲院因供奉大悲觀音(又叫千手觀音)得名,廟內原有柏木雕千手觀音像,後被損毀。現在大悲院後殿裏一尊高3.6米,寬4米的千手觀音金身像,神態莊嚴、姿容動人,是後人於1984年雕塑而成的。在設計理念和表現手法上,注重突出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形象,麵部表情慈樣又莊嚴,柔美而不媚。手的塑造,改變了清代塑像從背後展出手臂的做法,改作從肩和腋下伸展手臂,使其更符合現代美學的透視法。這個靈感塑造出的每隻手都有不同的姿勢,拿著不同的法器,既有組織,又不呆板;既很美觀,又不雜亂。佛像左右兩邊手臂排成扇狀,每組成一雙手,其動態都有變化和聯係,仿佛一個極美的慢鏡頭,動中有靜,韻律無窮。
大悲院不單是參禪悟道的地方,早在康熙年間,這裏還誕生了天津的第一個詩社——“草堂社”,從此點燃了這個北方商埠“雅文化”的導火索。其時,文人雅客,吟詩弄詞,好不熱鬧。當時,天津知名詩人張霔有作,題目便是長長的《草堂九日,同陸石麟、尹於民、龍在田、梁崇此、沈文肇、吳南榮、梁叔敏、解擎公、梁右張、胡執中限韻》,提及的詩人竟有十位之多,可見人氣之旺,詩情之濃。
清時的大悲院遠離老城,周圍一片荒野。龍震有詩《晚過草堂》寫道:“夕陽淡遠樓,水氣生虛涼。與客泛野艇,隨風向草堂。蜻蜓時上下,燕子東西翔。茫茫蘆荻煙,何處蓮花香。”想不到吧,當年去大悲院,還要乘上一葉扁舟,穿過寬闊的葦塘,真是蘆煙遠襯大悲院,詩情畫意送香來啊。
一般遊客有所不知,佛門之內,學問深奧。光是不同位置上僧侶的不同稱謂,就值得一記。剛入門的稱為‘沙彌’;學習並受戒後,稱為‘比丘’;再經時日,在寺內沒有職務的僧侶被稱為‘清眾’,負責各項工作的僧侶稱為執事。如今的大悲院裏有48位執事,其中主推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後堂、堂主。“首座”就是住持的順位繼承人,他和其他三位班首一起,組成住持顧問團和智囊團。住持不在寺院時,四大班首還要帶領僧人研習佛學。接下來還有負責日常行政工作的“監院”、負責接待工作的“知客”、負責領唱詩經的“維那”、負責紀律檢查的“僧執”、負責齋堂(即是食堂)的“典座”、負責庫房管理的“庫頭”、負責安排來往客人居住的“寮元”等。另外還有負責用火的火頭、負責用水的水頭、負責蔬菜的菜頭、負責廁所的淨頭等不同分工的僧人。帶著這些門道,再看大殿內外往來澹定的僧人,大抵是要有些新的領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