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後宮是中國第一座民俗博物館,也是世界三大天後宮(媽祖廟)之一(另兩處為福建湄洲祖廟和台灣北港朝天宮)。單憑這兩點,就有著數不清的看點。館裏,傳說、實物,洋洋灑灑,不歇的漕運、不息的婚育、不斷的商脈、不俗的民藝、不變的信仰,在這裏都能找到對應的珍品,比如,明代的天津城磚、清代的水會水機、漕運糧船還有各種民俗陣列隊形等等,猶如一部編年體的電影,看過之後,對天津的大事年表,自然有了一個具象的認識。
天後宮始建於元泰定三年,比天津城的歲數還要大上一些。天後宮麵對海河,占地5360平方米,建築麵積2500平方米,從東至西由戲樓、幡杆、山門、牌坊、前殿、正殿、鳳尾殿、藏經閣、啟聖祠以及鍾鼓樓、張仙閣和四座配殿組成,是天津現存最早的一處古建築群體。正殿內的“娘娘”塑像高2.7米,身披霞帔,頭戴鳳冠,四個侍女一曰捧印、一曰抱瓶、二曰打扇恭立兩旁,神態委婉舒然,舉止活靈活現,殿內兩側還陳列著一套鑾駕,是娘娘出巡的“坐騎”。媽祖的兩大侍神——綠麵綠衣的千裏眼和紅麵紅衣的順風耳也畢恭畢敬地伺候著。
天後宮的山門前有兩棵高26米(南杆實高26.2米,北杆實高25.94米)的幡杆,均為明清遺存文物,與一般寺廟旗杆不同,是由船上的桅杆演變而成,最初繡有“敕封護國庇民顯神讚順垂佑瀛(土+奐造字)天後聖母明著元君寶幡”字樣,間懸紅色大串燈籠,方圓十幾裏都能看見。後來又分別繡上:“津門藝萃百肆迎春,溟波裕日濟運通航”。這兩棵幡杆,擎天入地,襯托起天後宮的威嚴與慈心。
天後宮最早是船工祭祀海神天妃,舉行酬神演出以及聚會娛樂的場所,宮前有廣場和戲樓,兩側街道漸成商業集市和年貨市場。舊時每月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這裏香火旺盛;每逢天妃誕辰(農曆三月二十三日),還要舉行“皇會”,龍燈、高蹺、旱船輪番上陣,百戲雲集,萬人空巷,是一年少有的民間狂歡節。當時天後宮繁華如此:“旗颭危培集萬艘,碧溟漕運溯元朝,天妃廟貌依稀在,金鼎香煙繞繡袍”,這樣的場景即便在電腦上還原出來,也要算是大製作了。
天後的魅力在於她不像有些神,是人們幻化或者演繹出來的,而是的的確確有此真人。她本是福建蒲田湄州島一位姓林名默的女子,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卒於雍熙四年(987),花季凋零,人人扼腕。但是,她以少年老成之心,懷普救蒼生之誌,臨危救難,有驚無險,所以,屢被擁戴。南宋紹熙元年,被封為“順濟夫人”,元代至元十八年(1272)晉為天妃,後又多次晉封,到了康熙二十三年被封為天後。但是民間似乎覺得天後這樣的封號太過莊重,還是願意尊稱她為“娘娘”、“聖母娘娘”,南方人更是親昵地把她喚作“媽祖”和“娘媽”。
天津設衛築城後,城廓不斷擴大,鹽業、漁業、航運業、手工業日益發達,城東的天後宮香火也跟著興旺起來。到了清代,天後宮被譽為“天津福主”,燒香膜拜的已不單是船工、漁戶,而是添了許多乞求子嗣的老媼少婦。為順應民眾心理,宮內又加了不少神像和神殿,天後身旁也熱鬧起來,子孫娘娘、痘疹娘娘、眼光娘娘、乳母娘娘以及王三奶奶站了一排;正殿兩側添設了財神殿、龍王殿、河伯殿、關帝殿、火神殿、灶君殿,供奉的神像加在一起總共大小100多位,哪個層次的人心有所求,都可以找到對應的神祉——想得貴子的來這裏拴個“娃娃”,發財心切的商賈來這裏敬個財神,祈靈武運的官兵來這裏保佑得勝……
天後宮在明永樂、正統和萬曆年間三次重修,清順治、乾隆、道光和同治年間及民國年間再次局部重修,擴建、改建。重整了戲樓、牌坊、前殿,原來參差不齊的兩側配殿修葺一新,重建了二層結構的皇經堂。修複後的天後宮,從東頭的戲樓麵向西與麵向東的山門之間是能容千人的廣場,戲樓上“樂奏均天”的匾額與山門門額整磚上鐫刻“敕建天後宮”五個字遙遙相對。
天後宮山門外北側是過街的張仙閣,進山門即牌樓,是木結構二柱一樓式,正麵鬥拱下是“海門慈筏”四字橫額,北麵橫額是“百穀朝宗”。兩側是重新整修的鍾鼓樓,前殿是麵闊三間的過堂殿,殿內重塑了王靈官和加惡、加善、千裏眼、順風耳的全身像,前殿門前屹立兩尊修建工程中出土的石獅。
大殿後是麵闊五間、上下兩層磚木結構的藏經閣,閣內分別鑲在下層南北山牆上的壁碑,可見“重修天後宮後樓牌記”,是民國12年重修的記錄。藏經閣前台基兩側也立有兩座高大的石獅,其中一為1985年修建時出土的真品,一為複製品。
天後宮被天津百姓喚作“娘娘宮”,在天津舊城區東門外、三岔河口西岸、現在的古文化街上。剛剛整修一新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後宮及宮南、宮北大街,全長580米,寬7米。街內店鋪林立,熏染著天後宮的香爐之氣,逛上一遭,天津的味道,約略能品出個概貌來。
古文化街是在原來宮南、宮北大街的基礎上,1985年底建成的。這裏,縮略了600歲天津的掌故風情,成就了當時的“吃食品街,逛文化街”之說。今天的古文化街是2003年重新整修的,仍保持著早年的風貌,建築造型以明清風格為主線,街麵走向依然依據當年宮南、宮北大街的脈絡——自然曲直,錯落有韻,外簷尺度得體,商鋪長短有序,逶迤轉來,就如披波史海,逐浪昨天一般。
宮南大街上有條“襪子胡同”,原名“娃子胡同”,是天津方言的獨特韻味把它改成了“襪子胡同”。當年,這裏有不少“娃娃大哥”的作坊,給那些婚後無子的夫婦一個盼頭和安慰,但是,沒過多久,就傳出這裏拴的娃娃不如天後宮的靈驗的說法,於是,虔誠信女們,一心認準天後宮,“襪子胡同”自然演變為專為天後宮製作娃娃的作坊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