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青雲譜,除去傳說中的仙人王子喬在此開辟道場,最早就是梅福在這裏隱居,當地百姓為紀念他,把他的隱居地改作梅仙祠。
梅福也叫梅仙,都說他死後成仙,在老百姓眼裏,他也是一位仙人。可他不像王子喬,純屬傳說,他是史書載名,確有其人的真實。而且其事跡凝重而深沉,一點也不像王子喬的故事那樣浪漫。
這位西漢末年的“邊部小吏”,官不到七品,權不過微末,卻如此為人敬重,當地百姓紀念他,曆代文人讚頌他,各處都爭先恐後標注本地是他的出生地或隱居地,如安徽壽春、江蘇溧陽、福建泰寧、江西海昏(今永修一帶)、江西宜豐……曆史上並沒有流傳說梅福的仙術有多高明,記載的倒是他憂憤國事,抗疏進言,不畏權貴,指陳朝政,替民請命的果敢和勇決,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全文記錄了他給皇帝的奏章,裏麵剛毅決然地寫著:“天下以言為戒,最國家之大患也”這句振聾發聵的話語。他的骨鯁性格,輔臣才識,高邁風姿,出塵氣度,讓朝野上下、古往今來那些善良正直之人,景仰之、追慕之、效仿之,他的浩然正氣不光銘記史冊,而且嵌入人心,彌散在祖國的青山綠水之間。
南昌,以梅福名字命名的,有一山一水,山叫梅嶺,水叫梅湖。
二
梅嶺,在全國有好些座,僅江西境內就有兩座。除南昌城郊這座外,另一座梅嶺位於贛粵分界的五嶺山脈。它得名係因山上長著漫山遍野的梅樹,一到冬天便開滿潔白晶瑩的梅花。從江西翻越梅嶺去往嶺南,有一險隘,秦朝的時候在這裏設立關防,叫做梅關。
中學課本上有這麽一首詩: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這首詩的作者是三國東吳大將陸凱。東吳赤烏五年(242)秋,陸凱奉吳主孫權之令,率大軍前往珠崖(今雷州半島)等地平亂,雖說是“戈矛耀日,旌旗蔽天”,一路征塵,氣吞如虎,卻也是風餐露宿,跋涉艱辛。曆數月之久,才到達通往嶺南的樞紐梅關。
此時,梅嶺山上驛道未開,山路崎嶇陡峭,坎坷難行,即使將軍也不得不下馬徒步而行。
正當軍士們擦一把熱汗,仰望高峻的山嶺為之歎息的時候,陸將軍的眼睛忽然一亮:遙望前方,但見嶺表丘壑,高高低低,起伏錯落,千萬樹潔白的梅花正開得熱鬧。雖說這裏向稱“冬無寒土”,但畢竟已是數九臘月天了。山野荒嶺間,梅花的怒放姿態,比起家鄉鄧尉山上溫馨如畫的香雪海來,又是一種風情。
此情此景,勾起陸凱對當年情懷的追憶。他身為武將,甲胄在身,且統帥大軍,銜命南伐,但骨子裏的那份天然韻致卻不會泯滅。時值戰亂,畢竟驛站郵路仍然暢通,他遙望北方,悵然良久,緩步行至一株梅樹旁,輕輕摘下一枝含苞待放的梅花,交與衛士小心包好。回到軍營,濡墨揮毫,寫下了那首《詠梅詩》。
梅嶺古道,南來北往的謫臣遷客,文人雅士相望於途,絡繹不絕,到得這個地方,都少不了要流連一番。據粗略的統計,他們在梅嶺留下的詩章中,僅有關梅花的,就有數千首之多,這種現象,即使在以“詩國”著稱的古代中國,也是罕見的!而眾多的詠梅詩中,前麵所講的陸凱那首,是為開篇之作,也即有案可查的第一首;同時也是壓卷之作——後來繼踵者中雖不乏文學史上的泰鬥巨匠,也有名噪一時的走俏紅星,卻沒有一首能夠與陸凱之作比肩。
不過,翻閱曆史的簡章,仍可讀到不少專為梅嶺而寫的佳篇麗什,作者中有蘇軾、黃庭堅、朱熹、文天祥、戚繼光……現代名人、一代開國元勳陳毅當年在梅嶺打遊擊時寫的《梅嶺三章》,也膾炙人口。
梅關古道,自來稱為“嶺南第一關”,險峻難行。後來唐代玄宗朝宰相張九齡,原籍廣東,他參加科舉考試經過這裏,對梅嶺的險峻難行留下深刻印象,後來官居大臣,便上書皇帝,“辟庾嶺新路”,獲玄宗首肯,並命他為辟路使臣。道路修好後,“坦坦而方五軌,闐闐而走四方”,從此,這裏成了內地通往嶺南乃至南洋的最重要的路徑。後來,有“東方莎士比亞”之譽的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寫牡丹亭,就是在梅嶺下大餘縣城的官衙裏獲得素材和靈感的。
贛南梅嶺在曆史上寫足了千秋風韻,南昌梅嶺,知名度上似乎不如贛南梅嶺,但其實它的文化蘊涵之深厚,景色風光之旖旎,並不稍遜。早在漢初,就修築有經過山梁的驛路,唐朝以來,有張九齡、張商英、周必大、王安石、張位五位丞相;歐陽修、曾鞏、黃庭堅、陳師道、湯顯祖等文化名人以及嶽飛等將領來這裏遊覽賦詩,題刻留記,憑吊古跡。梅嶺寺廟觀壇曾多達136處,道書稱此地為“第十二洞天”。梅嶺的風景旅遊資源有名山、奇石、幽穀、瀑布、湖泊、雲海、日出、佛光、霧凇、雨凇、雪凇、千年銀杏等等,主峰景區更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如梅福遇仙處、梅福隱居處、梅福觀景看書處、梅福養蓮池、梅福升天台、嶽飛試劍石等等,文人騷客們留下了數以百計的秀雅詩篇及摩崖石刻。筆者曾寫《梅嶺賦》一章,頌其勝景,讚其淵源。現不揣淺陋,將原文錄之於此,以求正於方家。
梅嶺賦
豫章西畔,九嶺餘脈,天成其象,地聳其勢。千峰翠岩,積紫氣而盤桓;百裏丹丘,捧煙霞而浮動。實分吳楚之畛域,乃判牛鬥之區宇。與匡廬兮隔空對揖,共滕閣兮齊肩並立。遠眺鄱湖,集萬鳥而蔽空;近覽贛江,匯百舸而爭流。
高士隱居,仙人結廬,曾有樵夫爛柯之傳說,乃為樂聖伶倫之故裏。古郡洪州,因之而得名;仙界王喬,居此而升天。蕭史吹簫,引鳳鳥而來儀;張氳嘬嘯,令玄宗而太息。帝女弄玉,跨靈鳳而成比翼;名姝采鸞,騎猛虎而結秦晉。
五百壯士兮,死子胥之高義;三千突騎兮,揚武穆之威名。江上秋風,迎王師而北定;雲中翠微,題寺壁而長吟。英雄遠去,碧血化為杜鵑之魂;豪傑殞身,歌哭猶帶海潮之聲。
關山路遙兮,帝閽易叩;驪珠難采兮,參星可捫。恍然入夢,疑駐仙人之會館;欣喜在懷,猶臨王母之瑤台。夏季清涼,溽暑遠遁,紅塵暌隔,市囂乖違,洗藥湖上,垂隱士之絲綸;羅漢峰下,誦迦葉之梵唄。
穿林入穀,賞四時之奇花;登高憑遠,沐八麵之涼風。樹有三寶,經千年而猶綠;竹垂萬竿,雖百斫而複生。藤蘿攀援其上,不減古木之春華;苞筍抽節其下,更添箐篁之趣韻。山泉行於幽澗,如潛龍之鳴戰;瀑布墜於深潭,似寅虎之嘯騰。逸興遄飛,是知山水之樂;花團錦簇,乃辨自然之美。
高潔其性,廉隅其行;流芳自遠,眾口成碑。梅福抗疏,斥王莽之亂政;許遜治水,拯蒼生於溺困。以古鑒今,可明為政之德;知人論世,常思立身之本。
嗟乎!鹿岡之獸囿何在,蓼洲之水師安尋?唯文教之勝跡,與乎山水共存!
三
梅湖,原先就是梅仙祠(青雲譜道觀)前麵的一口水塘,據說梅福隱居時常在塘邊垂釣。進入21世紀,當地因勢利導,建設打造梅湖風景區,這裏厚重的人文積澱成為景區的核心價值和魅力輻射源。
景區麵積3200畝,明澈如鏡的湖水旁,環繞和點綴著八大山人紀念館、程允賢雕塑藝術館、彭友善美術館、名人雕塑園、藝博園、普賢寺(在建)、寢歌草堂、賢人堂、墨香街、贛鄱民俗風情街(在建)、梅湖藝術中心、華夏藝術第一廊等建築,稍遠處還有梅汝璈、陳雲等現代名人的故居,景色宜人、風物秀美已不足以形容它高雅的氣質和豐富的蘊含。
我們在前麵已經介紹了梅湖景區中那些飽含曆史遺存和文化積澱的部分,還有那些新興的景點以及景區的旖旎風光,都值得我們去品讀,去鑒賞。
這座精巧設計、精心結構的景區在我眼裏,相當於一座超大型的南方園林,具備了秀雅、明媚、清雋、舒朗、柔婉卻又開闊的特征。
觀自然風韻,園中有櫻花園、紫薇林、香樟林、桂花林、桃李林、鬆竹梅林、茶樹林等,這些園林裏的樹木,許多是青雲譜區的居民們親手栽種的。每年新春植樹節,他們集體來到這裏,帶著鐵鍁,拎著水桶、扛著樹苗,開展熱氣騰騰的植樹活動,一年一度,從不間斷。若幹年後的今天,這些樹已經挺立成林,一片一片,風姿綽約,蔚成風景。這些園林中,栽種麵積最大的屬櫻花林,每逢春季花開時候,滿樹滿園粉白輕紅,如同霞帔落於枝上,那種輕盈惆悵的美,很輕易便震顫了賞花者的心頭。人們都說日本是櫻花之國,卻不知櫻花的原產地是北半球溫帶環喜馬拉雅山地區。這種花期甚短的植物,卻由於其嫵媚、美麗和嬌豔,傳遍世界各地。在日本,櫻花是愛情的象征,可早在唐代,人們就這樣描繪櫻花了:
二月草菲菲,山櫻花未稀。金塘風日好,何處不相依。
每到春天,芳草萋萋、櫻花盛開的時候,風和日麗,煦陽照臨,柳岸池邊,山間野徑,到處是踏青的人們。那些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大自然純淨芬芳的懷抱裏,暢情相擁,耳鬢廝磨,共話情語,他們大方而爽朗,濃鬱而純潔,成為春天的櫻花林裏最生動的風景——上麵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做過宰相的李德裕。胸有治平之誌的李德裕,麵對櫻花樹下熱戀的青年,也給予了真切而熱烈的讚許,足見櫻花的美豔,是人類最美好感情的某種催化劑。如果今後有某位懷春少年或女孩,能因梅湖景區的櫻花園而生詩情,寫出屬於他(她)一生中最難忘懷的歌吟,無疑將是景區設計者和建設者真心期待的果實。
華夏藝術第一廊,是一條總長度1800米的中式長廊。長廊是有頂的通道,這種建築,屬於中國建築中的附屬式建築,以連通各建築,利於行走;也有專門用於賞玩觀景的長廊,又叫遊廊。長廊在建築美學上是很有意義的,它可以依照地勢,回環婉曲,有如一條長長的遊龍,長廊的楹柱、欄杆、坊梁、廊簷……一般都具有極濃的裝飾性,為避免行走於長廊內視覺單調,更可間以亭台,輔以閣榭,飾以花窗,則自有一番韻律節奏。環長廊更多植草木花卉,鑿以陂池,壘以山石,則足以讓人流連徘徊,不忍離去。中式長廊的建築不知始於何時?早在秦始皇修建阿房宮,為溝通這史上規模空前,宏麗壯偉的宮殿建築群,便“周馳為閣道”,按閣道是高樓間架空的通道,它的建築難度遠在長廊之上,阿房宮內必修建了大量長廊,自是不待而言。漢代張衡寫《西京賦》,描繪都城建築富麗,樓閣相連的景象,說“長廊廣廡,途閣雲蔓”,古代其他詩人描繪長廊的詩句,不少寫得也很有韻味。
中國最著名的長廊,就是北京頤和園內的長廊,它“位於萬壽山南麓,麵向昆明湖,北依萬壽山,東起邀月門,西止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遊廊,1992年被認定為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而頤和園長廊的長度,與梅湖的長廊相比,則僅為其三分之二。
梅湖長廊,是一條純粹的遊廊,它不通向任何供人居住的樓台房屋,而是沿著梅湖岸邊,依坡陂之勢,逶迤而行。長廊的入口處,是一闕漢白玉的牌樓,進入牌樓,拾級而上,是一座仿北京天壇而建其行製更小的圓形建築,名曰聖壇。聖壇居於梅湖景區高點,自高三層,木質結構,色調華貴,雍容姿態,仰而視之,令人不覺神情端肅。從聖壇下來,長廊蜿蜒折向水邊,兩側湖水搖蕩,清冽滉漾,山石犖確,高下不平,沿途掩映之竹樹,四時之花卉,常人不可盡識。更有花窗、涼亭、露台……層層推進,移步換景,目不暇接,美不勝收。長廊的高潮處,是以愛蓮堂為核心的一段區域。
愛蓮堂,前臨一隅清池,池中荷葉田田,荷風嫋嫋。池邊有兩尊青銅人像,一為蓑笠老翁,正靜坐垂釣;另一人站立,是為宋代大學者周敦頤。周敦頤乃宋代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的老師,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他曾經在自己的官衙旁,鑿池塘一口,用來種植蓮花,並起名愛蓮池,又寫《愛蓮說》,表白自己愛慕雅麗端莊、清幽潔淨的蓮花精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堂的寓意,無疑承繼《愛蓮說》,是告訴世人,尤其當今的人民公仆,應該向周敦頤那樣,“以名節自砥礪”,而不能以貪瀆為欲念。這樣一處地方,似乎給風景如畫、柔婉溫潤的梅湖,增添了忠毅方正的陽剛氣息。
四
愛蓮堂一帶的長廊,粉白的牆壁上嵌入青色的石碑,碑上刻著古代名人的詠梅詩句,這裏部分抄錄於下:
夢裏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凜冰霜。如今白墨渾休問,且作人間時世妝。
——朱熹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白居易
老幹槎枒酒氣魄,疏花園滿鶴精神。空山安用和羹手,獨立蒼茫攬古春。
——趙之謙
梅花開盡白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嚐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蘇軾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台。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杜牧
梅蕊觸人意,冒寒聞雪花。遙憐水風晚,片片點汀沙。
——黃庭堅
……
梅湖雖不是因梅花得名,但梅花的氣質精神,與梅福卻一脈相通。同樣的冰清玉潔,同樣的傲雪淩霜,同樣的鐵骨錚錚,我想,遊賞梅湖者,不光可以觀風景,閱風情,同時可以礪風骨——這是梅湖最為佳勝的內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