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八大故鄉人

  一

  據人民網報道,2013年4月25日,由上海市文聯與江西省文聯共同主辦的“八大故鄉人”江西名家七人書畫展在上海朱屺瞻藝術館開幕。這次參展的七位江西藝術家,有被《人民畫報》譽為“江南才子”的江西省文聯黨組書記汪天行;南宋義士謝疊山後裔、“洪都隱士”謝天錫;著名連環畫家陳水遠;當代江西文人畫旗手、業內稱為“詩書畫三絕”的省三;畫風拙樸、雄強,被譽為“當代石魯”的段□;繼承八大山人與傅抱石筆墨精髓的張榕山;還有國內畫虎大家彭友善先生長子彭開天。這些作品從一個側麵展示了當代江西畫壇風貌。其後,該畫展又在江西舉行匯報展出。

  這是江西畫家整體亮相的一次行動,證明了江西畫家對自身實力的自信和走向外界的渴望。用“八大故鄉人”這個概念,也說明了他們對大師的敬重和對傳統藝術傳承的自覺。

  這七位畫家中,省三先生常住在青雲譜,因此可以說離八大故鄉最近。同樣在青雲譜生活或工作,執著丹青事業,而且繪事有成的,還有多位,下麵不妨分別做些介紹。

  二

  省三,一看而知是個筆名。孫慶佶老先生用此筆名已經半個世紀。稀薄的白發,數寸長的白須,裝飾他清臒的麵容,儼然仙風道骨。然而這隻是表象。朋友們都了解,他是超越了物質生命而進入“一片燦爛的精神聖地”的智者,但他的精神聖地,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居所,不是參禪悟道的佛門淨地,而是以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精髓為核心,融入了西方哲學關於個人使命與價值判斷的內涵,注重士人的正直與良知,懷抱強烈的社會憂患意識與批判意識……朋友說,他是一位“精神鬥士”,準確地表達了他一直以來的生命追求。

  省三是個卓有成效的教育家,又是聲名赫赫的雜文家。他的雜文,“幽默到骨”,卻具有強烈的警醒和批判的力量,讓人讀之,忍俊不禁,又每如醍醐灌頂,豁然而驚覺。作為連續十年擔任南昌市書法家協會主席的他,對於書法的認識超越了技甚至藝的範疇,歸於天地自然之氣而進乎道,固非一般書家所能及。耳順之年,他退休賦閑,又開始繪畫創作。

  他的畫脫略於行跡之外,全然不以形似為意,隻注重內心的精神表達與傳遞。而且,他似乎創造了一種中國畫的新形式:幾乎每幅畫都加上了題跋,這些題跋,有長有短,長者可數百言,短的也有幾十個字。他的題跋,不同於一般畫家,每句話每行字都如同他的雜文一樣,有著幽默的外衣,美刺的內涵——這是其一。另外,他還借鑒連環畫的思路,畫了《鍾馗演義》係列作品,每幅作品都以鍾馗為主人公,加上一頭驢、一隻虎為配角,分別演繹不同的人生遭際,講述隱藏在畫外的人間故事。

  一位叫汪為新的畫家兼書畫理論家這樣看待省三作品,說他“放縱想象,恣意內心,以調侃嘲諷的題跋質疑現實的荒謬,以看似詼諧的視覺語言形式凸現存在的本質”。省三在他的畫作中,表達出對社會的獨立批判意識,展現一個傳統士人向獨立批判者的轉化。他的“畫裏有憂患之語,生命軀體裏流淌的是一種真正的血性。”汪為新的這些評價,是為的論。

  自古文人都喜愛給自己的書齋取個有個性色彩的齋名,齋名一般都要雅,要古,要清高脫俗,高遠超邁,寧靜淡定,以彰顯自己的趣味不同於黔首百姓、普羅大眾,所以陽春白雪,曲高和寡是他們的首選。而省三則心有別裁,獨出機杼,他給自己取的齋名叫“荒堂”,荒堂者,其義似可多解,一則以個人之力,肩負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對社會的不夠公平正義之處,針砭譏刺,貌似堂吉訶德之奮身搏風車,不“荒唐”而何?二則省三自署別號“馬瘦風西”,以元人名句“古道西風瘦馬”為意境而倒裝其順序,頗有倒騎毛驢的做派;又署“低翁”,乃放低姿態,俯身草根之謂;又以“入土文物”自嘲。如此蕭寒冷清落寞孤寂,不免門庭冷落車馬稀,其堂不荒又何如?當然,省三這些自況,筆者以為其實有著自詡的意思在內,即不同流俗,不驅眾議,不媚威權,自我擔當起知識分子不堪承受的重負,通過藝術,傳達自己秉持的“剛直、堅貞、方正之性”。

  省三書畫尚簡、尚拙,不求雅致,不呈才氣,以恣意放縱而達氣韻生動之境,可謂人書俱老,如蒼天透徹,湖水澄明。

  三

  漆伯麟,南昌畫派促進會會長、南昌畫院名譽院長、南昌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漆先生的藝術影響,近年與日俱增,為藏家看好。他的藝術生涯,似乎再一次驗證了南昌和江西其他地方的古今畫家所經曆的坎坷之路。繪畫,是他自幼的愛好及天賦所在,可惜早年家貧,連宣紙也買不起,隻能用劣質的毛邊紙替代。為圖生計,他當過翻砂工,從事過園藝,當過老師,一點微薄的工資,除去糊口,全部用來購買筆硯紙張。沒有專業指導和訓練,想要畫藝有成,難度可想而知,好在他有幸遇到了黃秋園,成為這位中國著名國畫藝術家的弟子。黃秋園看好年輕人好學上進的求學精神和丹青天賦,傾心傳授自己的學養技法,耳濡目染,耳提麵命,漆伯麟很快踏上了紮實的繪畫之路。

  南昌,是個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繪畫底蘊的地方。山水潤澤,日月輝耀,從南唐開始,一代又一代藝術巨匠,以他們卓越的才華為中國的繪畫藝術增光添彩,徐熙、董源、巨然、羅牧……這一個個名字,讓後來的藝術追求者如瞻北鬥,如向峰巒。

  在前人的藝術成就麵前,有人就此俯首,視前路如畏途,不敢有跨越之想,而漆伯麟在黃秋園先生鼓勵下,激發了初生牛犢不怕虎,躍上高樓又一層的豪邁誌向,他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讀書畫畫上,不僅研習先輩作品,揣摩其中韻味,而且,“漫遊名山大川,攬匡廬雲,捫黃山石,北上長城,南躡羅浮,壯行色,宕胸襟,觀照山水,神與物遊”,廣泛的遊曆,開闊的眼界,讓他的畫藝有了獨特的氣韻。有識者論他的畫謂:畫山水,渾莽蒼然,墨氣沉厚;畫樹木,蓊鬱滋潤,蔚然深秀;畫花鳥,明淨淡雅,點染成趣;畫靜物,嫻雅清逸,如心靈獨語……

  黃秋園先生曾有詩贈給他,贈詩曰:“作畫須得山水情,山若有骨水有聲。師從不如師造化,何論範寬與李成。俗子師法泥於古,披麻斧劈直虛名。漆君有法亦無法,無拘無束過前人。”詩中既有對弟子的教誨和指導,也寄寓了高度的肯定和期望。

  中國畫最高境界是意境、神韻,向來屬文人畫最能體現,故僅能妙寫丹青,並非上乘,能夠詩畫合璧,方為兼勝。

  有了解漆伯麟先生人品個性的友人這樣描述他眼中的畫家:其稟性篤實沉靜,自甘枯淡,擯棄浮華。遇好友來,承受其興之所至,斟一壺茶,談論詩文,品評古今,其識見往往獨具機杼。漆君能詩,宗法陶淵明、韋應物、柳宗元、每以吟詠遣其性情,風骨清朗而饒有畫意。

  這段描述,讓我們看見的不僅僅是一個隻通技法的畫匠,而是具有古代士大夫氣質,有著充分的人文素養,簡淡清曠,不拘藩籬,縱情隨心與先賢巨匠做靈魂交流,對後輩來者有精神啟發的藝術家。

  四

  畫家林峰,有一個別樣的綽號:“沉著的行者”,這似乎概括了他一生事業的傳奇和艱辛。

  少小,他就在青雲譜這個充滿傳奇的地方長大。他的住所旁邊有一口池塘,池塘有個很好聽的名字:絲綢塘。從名字可以想見,那是一口波光瀲灩,清可鑒人的水塘。日光月影,朝暉夕陰,在水塘裏起伏升降;碧荷翠柳,茅庵農居,倒映水中,呈現出詩情畫意。水麵上最讓人為之迷戀的,是一角黛瓦白牆,那恰恰是朱耷的故居——青雲譜道觀(也即八大山人紀念館)。在這樣的情境裏長大,一種先天的召喚,在他幼小的心靈裏播下神秘的種子。

  他喜歡去道觀裏玩耍,那裏麵的景象、氛圍和氣息,在他看來與外界有著某種不同,那種不同就像引力一般,讓他亦步亦趨,不忍舍棄——這種感覺直到如今,仍然縈聚心間。

  觀內一位道長發現這位孩子總是前來玩耍,可他來了既不吵鬧喧嘩,也不爬高上低,而是對裏麵陳設的八大山人畫作反複觀看,眼睛裏流露出癡迷的光來,心裏對他起了意。某日,他親手給這孩子端來一杯茶,問他:“喜歡這些畫麽?”林峰點頭道:“喜歡。”“喜歡就畫吧!”

  道長的聲音輕微又悠遠,如同一陣風刮過,卻在林峰心裏掀起回瀾。哦,喜歡就畫吧,畫吧,畫吧!或許這就是天啟,林峰從此走上了繪事之路。

  他先後受業於兩位恩師:陶博吾、張中原。得益於大師指點,畫藝自易精進,他又有著一股倔勁,把畫畫當作比吃飯穿衣睡覺更為要緊的生活內容,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不畫。他的朋友王迎春這樣評價他:“他有著充沛的精力和苦行僧般的耐性,多少個春秋隻要興起,作畫通宵達旦乃家常便飯,次日照常擠車跑班。他畫得很勤,經常隻要幾日不見,冷不丁他會抱出一大摞新作來叫你目瞪口呆。他畫得多,思得多,說得也多。往往略有所悟就憋不住與人交流,朋友間論畫,他總是滔滔不絕且不乏真知灼見。”有道是勤能補拙,何況他天資穎秀,數日不見,總給人刮目相看的印象。

  他的成就不光源於勤,同時源於博,這個博,一是廣泛吸收,博采眾長之意。對前輩大師和同輩友朋的畫作,他鑽之彌深,學而不厭,對於其他藝術,如民間藝術、市井俗器甚至兒童稚作,他都能從中發現出可資借鑒的創意,以為自己創作的養料。他的另一個博,具有更深遠的意義,就是超出繪畫本身,對傳統文化下功夫鑽研,讀書養氣,詩文鑄魂,領悟天地之大道,參透生命之禪意。如此一博,他的畫品自然升華,不同俗匠。有人概括他繪畫的幾個特點,可謂肯綮:其一是他以書入畫,書意畫境渾然一體,行筆自如而厚樸,筆隨胸中意趣盡情寫出,筆筆生發充滿韻律節奏。其二是用墨、用筆、造境都很簡略,力求以簡約之筆墨寫出紛繁精深之境,畫中大麵積的虛空,增強了視覺效應和觀者的想象力,使之不著一筆而景象萬千。此外還有一點是:他非常強調作畫時的直覺,意動筆發,看似草草實則十分得體耐人尋味,內裏蘊藏著豐富精深的人生體驗和哲理意趣。

  “無法之中有至法,古風吹遍樹新風”。當年,他的恩師陶博吾先生贈此聯於他,其中提挈之意,勉勵之心可謂殷殷。林峰自謂,師教在耳,責任在肩,負重前行,敢不盡瘁?

  五

  其實,比林峰離八大山人距離更近的還另有其人,他叫王凱旋,他的身份是八大山人紀念館館長。

  從22歲進八大館工作,到現在,他已經陪伴長眠於地下的那顆偉大而孤獨的靈魂整33年了。他的青春年華、黃金歲月,就在一種神秘且神聖的氛圍中度過。毫無疑問,從中受到的熏染和影響,在王凱旋先生生命中形成最為深重的烙印。

  他把八大館當作自己靈魂的家園,把八大山人當作心中的神祇。他主持了《八大山人研究》專刊,探討和推介八大的藝術成就與崇高價值,八大山人紀念館擴館整修成如今的規模,也係他一手主持。在接受記者采訪當中,他深情表示,整修的目的,是為了“讓八大山人的藝術愛好者更好地了解和觀賞到其畫作放任恣縱、渾樸酣暢又明朗秀健的神韻。”從他個人而言,恰是在這裏開始了他一生甘苦自知的追蹤八大足塵的跋涉。

  這麽多年,潛心於幽靜的館內,神遊於畫藝當中,王凱旋離喧囂的熱鬧的亢奮的名利場很遠很遠,他的心靜得就像館內的那池碧水,裏麵映射的是天光雲影。大師留下的每幅字、每幀畫,裏麵蘊含的精神力量,在他的靈魂裏匯聚,讓他獲得無可比擬的財富。

  王凱旋的畫以獨樹一幟的品格在畫壇嶄露頭角。他畫了大量潑墨寫意人物畫,以幽默生動、妙趣橫生的造型,傳達出內心的意念。京劇人物係列國畫,將“原本華麗、璀璨、嫵媚多姿的戲劇人物”,以飽蘸濃墨的寫意方式,揮灑重塑,給予了迥異於京劇劇情的全新詮釋。畫裏的人物動態可掬,神情兼勝,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讓人聯想到的不僅是劇情故事,更是大千世界裏的世態百相。這裏要解釋一下的是,我們說他的畫栩栩如生,不是指的形象逼真,而是通過誇張變形,突出旨意,其間躍動著濃鬱和強烈的生命氣息。《時惕乾稱》組畫,是王凱旋先生作品中頗具匠心,迥異他人的作品。“時惕乾稱”一語,本是八大山人的一幅手書橫披,傳達的是《易經》中“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一天到晚勤奮謹慎,沒有一點疏忽懈怠”的意思)。這組畫,其實還有一個名字,叫《太極》。畫中為一個打太極拳的人如分鏡頭般的動作組合。為了傳達心中的蘊意,他大膽創新,采用漢代畫像磚拓片的效果來點染勾畫,人物動作行雲流水,卻省略五官細部,沒有畫眼睛鼻子,整個透露出渾茫古樸的氣息。

  這組畫王凱旋想表達的,是他對整個中國文化的參悟和理解:遵循天道自然之理,把握動靜陰陽平衡,順而不逆,勤而不躁,從容逍遙,複樸歸真。畫中人物,憨厚親切,讓人遙想至深。

  王凱旋的花鳥山水,謂其筆墨已窺八大山人之堂奧,當不為過,隻是意境旨趣,已是個人風格——畢竟生活遭際與八大山人的年代早已天差地別。

  他的《凝寒》,枯筆橫斜,畫出梅花蒼然老枝,淡墨點染的梅花,一派潔白的報春之意。樹底一隻鳥雀,也是八大山人式的喙和眼,卻隱約露出輕盈笑意。他的《樂水》《樂魚》,筆意參差,墨法精到,饒有趣味,透露的卻是莊子的逍遙遊境界。

  六

  程允賢紀念館館長徐林晃的辦公室裏,懸掛著一副對聯:

  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

  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

  這副楹聯原作書於上海城隍廟門前,徐林晃對對聯的內容深以為然,將它抄下帶回,書寫下來。這幅聯是他的得意之作,所有來他辦公室的人,對這副對聯都會反複觀看,品味琢磨。有人這樣評價,徐林晃書寫的這副對聯,具有金石氣、漢隸韻、行草風。

  但作為藝術家,徐林晃的主攻方向是雕塑。他擔任過南昌市城市雕塑管理辦公室主任,自己也創作了許多的雕塑作品。這些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全省美展,有的還榮獲獎項,說明了美術界對其創作的肯定。

  徐林晃的作品,寫實與寫意並重,抽象與具象兼備,既顯示其紮實的功力,又證明他的想象力和獨特性。

  他有一尊彭德懷的銅雕,屬於高度寫實的作品。與程允賢創作的彭德懷造型不同,徐林晃創作的是彭德懷正麵半身像,但意境上,兩尊彭元帥的銅像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徐林晃的這尊雕像,主人公呢子軍服,風紀扣緊扣,肩上披一件半舊的軍大衣。他眉心緊鎖,雙目直視,嘴唇緊閉,一副憂患在心的樣子。憂患之中,透出一股剛正之氣。讓人遙想,因百姓利益而懷冤受屈的元帥,就該是這樣一種先天後樂的表情。他還有一尊名為《江南春色》的漢白玉雕塑,塑造了一位拉琴少女,少女一手持胡琴,一手翻開五線譜,頭和身子微側,一副專心而又恬靜的模樣,純淨無瑕而又寄寓夢想,青春的氣息和美的意境觸手可及。尤其她腳下的裙擺,狀如一朵蓮花,更給作品平添了聖潔的意味。

  他有成係列的一組表現鄉村孩子的雕塑,均采用變形手法。曾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的《山鄉喜雨》,表現的是兩個村童上學路上遇雨的情景。孩子身背書包,手提飯盒,一雙赤足,走在鄉間的泥土地上。他們仰頭向上,把擋雨的鬥笠微微掀開,望著淋淋春雨,露出歡欣的笑容。還有《春妞》《踏歌》,表現鄉村孩子踢球和戲耍時的情景,憨態可掬,庶幾觸及到人心靈中柔軟的部分。

  江西省博物館廣場上有徐林晃創作的一尊巨大的銅雕,名為《時空》,采用新幹大洋洲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上的花紋、裝飾為基本元素,表示江西這塊土地悠久而深厚的曆史積澱。江西省新幹縣的大洋洲,於1989年獲得了一起重大考古發現,在那裏第一次發現了商代晚期的大型墓葬,裏麵出土了480多件青銅器。這些青銅器的出土,填補了中國考古發掘的重大空白,打破了曆史學家一直以來認為的“商文化不過長江”的舊論斷,說明江南(長江流域)的古代文明與黃河文明的同步發展很早就開始了。這起考古發現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時空》雕塑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顯出一種凝重、莊嚴和浩茫的質地。

  七

  青雲譜的文化和藝術氣質,讓無論生於斯長於斯的本地人如林峰們,或是外地籍貫卻仰慕流連甚至定居此地的藝術家們,都感受到某種不可言說的心靈震顫。

  青雲譜的空氣裏彌漫著大師的呼吸。這裏的藍天白雲、岸柳池荷、遊魚飛鳥……在在氣韻生動,每每透露靈性,仿佛大師的筆意。

  大師的神來之筆,給這裏增添了無盡的韻味。

  有人解釋“韻”的含義:即聲外之餘響,言外(或象外)之餘意。韻而有神,則為藝術之極致。

  明代王士禎倡導詩歌的“神韻”說,並以衝淡、超逸、含蓄、蘊藉的風格作為詩歌的極致。繪畫理論受到詩論的影響巨大,繪畫藝術最為崇尚的境界也是神韻二字。

  當然,神韻未必一定僅指衝淡、超逸之類,其實,各類藝術,風格還是多樣化為好,清衝高遠者,禪意為宗,沉鬱頓挫者,憂懷為本。聯係到水墨神韻,那些衝淡簡約,清遠孤標者固然讓人稱羨,而氣象深重,格調沉雄者,亦足令人仰慕。

  墨的動感,墨的運行,墨的揮灑,墨的舞蹈,讓我們感受到宇宙萬象和天地人和。當我們通過墨的氣韻和律動,去觸摸它的肌體,體會它的情感,參悟它的精髓的時候,我們的靈魂是飽滿而靜穆的,我們將隨著墨的韻律,進入到一種與自然統一的節律當中……

  §§第三章 曠野的芬芳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