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墨香街

  一

  一條街,獲得一個好的命名,自有它的緣分。在青雲譜梅湖風景區內,八大山人紀念館的側旁,有一條瀝青鋪就的路,路兩旁是一色的仿古建築,顯得優雅閑逸,古色古香。這條街的名字叫:“墨香街”。

  青雲譜,曾經是文化大師棲息的地方,是翰墨飄香的地方,是錦繡華章閃耀的地方,給這個地方的一條青蔥的街道取“墨香”這樣一個名字,可謂恰如其分。

  並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這樣的積澱,並不是所有的街道都有這樣的緣分。桂香、蘭香、梅香、鬆香以及芍藥之香、牡丹之香……人們見得多,可是,墨之華彩、墨之明澈、墨之馨香,能親近者、辨識者乃至喜好者,如今真的不為多也。

  所以,對於這樣一條街道,不僅青雲譜的居民、南昌市的市民,每個行經此處的人,都會生出諸多的遐想……

  二

  王羲之當年從青雲譜道觀門前的路上走過。那時候,沒有一條叫墨香的街,甚至都沒有如此寬闊鋪設得嚴絲合縫的青石板路。我們想象,一條狹窄的,剛剛好夠一輛輕便馬車通過的路,夾在叢生的茅草間,兩旁是低垂的楊柳和一片片荷塘。

  到得道觀前,這位大名鼎鼎的右將軍、東晉最大的望族子弟、著名書法家步下車來,端肅表情,走進觀門。

  當時,這座道觀的名稱叫“太極觀”,它的創建人為道教淨明派始祖許真君(許遜)。

  那個時代的文人士子,依然傳承著魏晉遺風,對於道家思想,頗好之。王羲之作為新任江州刺史,來此拜訪或叫視察,是題中應有之義。據地方史料記載,王羲之在這座道觀住了好些時日。而且,他即便臨時性外出,也苦練書法不輟,把近旁一口池塘的水用來洗筆洗硯,留下墨池的佳話。可是,地方資料卻沒有記錄王羲之和許真君是否見了麵。從年齡上看,王羲之前來朝拜太極觀,許真君應當是還在世的。

  王羲之,出生於公元303年(一作321年),逝世於公元361年(一作379年)。

  許遜,出生於公元239年,逝世於公元374年。而他預料天下即將大亂,主動去職,掛冠東歸,是在公元290年。他於公元321年在南昌創辦太極觀。

  王羲之於去世前6年稱病棄官,按照計算,最晚也是公元373年。而他棄官已是從江州刺史調任之後,在會稽內史任上,所以他到青雲譜的太極觀小住,從時間上講,是與許遜主持太極觀的時間相重疊的。然而,史料竟然沒有留下他們見麵的記載,這讓人懷疑,曆史的記憶總歸在某個方麵出了差錯。

  不過這不要緊,本書不是曆史學著作,隻是借用曆史上的掌故來講述文人們留下的筆墨春秋,藉此表達對文化的景仰。

  中國書法史上最偉大的書聖到過青雲譜,住過太極觀,這本來就是一個值得驕傲的事件。盡管他曾經寫就的大量書法作品(到唐代仍流傳有作品3000卷)後來一件不存,那些後人的摹本,也讓後學者心存高山仰止的欽慕。

  許真君仙逝後不久,另一位文化巨星謝靈運來到了這裏。這位中國詩歌史上第一位自覺以山水景色作為詩歌描摹內容的詩人,愛山水,好旅遊,盡管其詩歌“充滿道法自然的精神”,他的內心還是為仕途的不順而憂憤難平。他來到青雲譜,不像王羲之是走上坡路,而是遭遇貶抑,因此,他進入太極觀的時候,心中一定充滿許多矛盾的感慨。

  兩位巨星不約而同踏上青雲譜太極觀門前的路,證明了這兒是一處強大磁場之所在。

  1300多年之後,南昌本土的偉大畫家朱耷(八大山人)選擇這裏作為他生命的隱居地,靈魂的歸宿場,中國文化史和藝術史的一座高峰就此誕生!

  這裏的路,留下了巨匠們偉大的身影,留下了他們無言的足跡,也留下他們豐富的墨跡,那些墨跡如同路旁的荷花灑落,不僅暈染出熠熠光華,同時發散出陣陣清香。當我們從那條叫“墨香”的街麵上走過,我們的靈魂如同被熏香熏陶過一樣。

  三

  散發出墨韻清香的路,給這個地方增添了神采,青雲譜的墨香街,總有一天要成為當地的名片。

  我們放大一些視野,會發現,整個南昌城,許多條街道都像墨香街一樣,透出深重的文化氣息,讓人感受到墨的氣質和神韻。

  一張南昌地圖,上麵那些縱橫的街道,如同時空的網絡,交織在我們麵前。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見一些熟悉的名字,像星群閃耀,讓我們眼睛豁然一亮!

  陽明路、象山路、孺子路、疊山路、永叔路、淵明路、船山路、子固路、榕門路、子安路、子羽路、安石路、灌嬰路……

  看到這樣一些街道的名稱,我們的內心會有一種溫馨而陶醉的感覺,不是嗎?

  讓我們了解一下這些路名與曆史上的文化名人:

  陽明路——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號陽明,人稱王陽明。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禦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侯爵。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孺子路——徐稚(97—168),字孺子,豫章郡南昌縣(今南昌市高新區北瀝徐村)人。東漢時期著名的高士賢人,經學家,世稱“南州高士”。以“恭儉義讓,淡泊明誌”的處世哲學受到世人推崇,被認為是“人傑”的典範和楷模。

  疊山路——謝枋得(1226—1289),字君直,號疊山,江西省弋陽縣周潭鄉人,與文天祥(字文山)同科中進士,與文天祥並譽為愛國主義的“二山”。他一生誌節耿耿,貧賤不移,堅貞不屈。南宋末年,不惜傾家蕩產,聚集民間義軍抗擊外侮。南宋滅亡後,他守懷抱節,嚴詞拒絕元朝高官厚祿利誘。1289年4月,被關押在元朝大都憫忠寺的謝枋得絕食殉國。

  淵明路——陶淵明(約365—427),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死後由朋友劉宋著名詩人顏延之所諡),出身於沒落仕宦家庭。晉世名淵明,入劉宋後改名潛。唐人避唐高祖諱,稱陶深明或陶泉明。大約生於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做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後世刊有《陶淵明集》。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

  永叔路——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自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喜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唐朝)韓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蘇洵、蘇軾、蘇澈、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一生的主要著作,有《歐陽文忠公文集》153卷,約百萬言。另外,史學著作有奉詔與宋祁等合作編著的《新唐書》,並有他自己獨家編纂的《新五代史》74卷。

  船山路——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號薑齋,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陽市雁峰區)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為湖湘文化的精神源頭,與黑格爾並稱東西方哲學雙子星座、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國啟蒙主義思想的先導者,與黃宗羲、顧炎武並稱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晚年居南嶽衡山下的石船山,著書立說,故世稱其為“船山先生”。

  子固路——曾鞏(1019—1083),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之首。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榕門路——陳宏謀(1696—1771),字汝谘,號榕門。原名弘謀,晚年為避乾隆皇帝諱,改名宏謀。臨桂(今廣西桂林)人。雍正年間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他曆官48年,先後在12個行省、21個職位上履職,每到一地,均有政聲。他是清代清官廉吏的典型代表,又是理學名臣,著述頗豐。

  子安路——王勃(約650—676),唐代詩人。字子安。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並稱“初唐四傑”,王勃為四傑之首。代表作《滕王閣序》。

  子羽路——澹台滅明(前512—?),字子羽,孔子弟子,教育家,比孔子小39歲,孔門七十二賢之一,魯國武城(今山東費縣)人。唐封其為“江伯”、宋封其為“金鄉侯”。長相額低口窄,鼻梁低矮,孔子以為他不具大器形貌,頗為嫌棄。澹台滅明受到冷遇後,毅然退出孔子的弟子行列,更加發奮求學,嚴謹修行,聲譽聞於各國。孔子後來感歎自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曾在南昌一帶授徒教學。

  安石路——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居士,字號臨川先生,封荊國公。世人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王荊公最得世人傳誦的詩句為“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灌嬰路——灌嬰(前250—前176),漢朝開國功臣,官至太尉、丞相。劉邦手下的騎兵將領,參加破魏、攻齊等一係列戰鬥,迭克城邑。垓下決戰,窮追楚軍,攻取江淮數郡。公元前201年,受封潁陰侯,又相繼參加平定臧荼、韓信、陳豨、英布叛漢的作戰。呂後死,因與周勃等擁立漢文帝有功,升為太尉。後又繼周勃為相。他是南昌城的創建者,所以南昌最早稱為“灌嬰城”和“灌城”。

  象山路—陸九淵(1139~1192),號象山先生,字子靜。書齋名“存”,世人稱存齋先生。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江西撫州金溪人。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朱熹齊名,史稱“朱陸”。是宋明兩代“心學”的開山祖。1175年6月,陸九淵與朱熹在江西上饒的鵝湖寺會晤,研討治學方式與態度。這就是史學家所說的“鵝湖之會”、“鵝湖大辯論”。

  上麵除灌嬰外,清一色是中國曆史上的文化名人。中國曆史上缺少了他們這樣的人,將無法奢談什麽文明古國。

  走在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街路上,文明的意象在眼前閃動,文化的氣息一陣陣撲麵而來——這股氣息散發在城市的空間裏,流動在自由的空氣中的,恰如一陣陣濃鬱的墨香。

  四

  有人說,人類的文明史是由戰爭組成的。幾千年的人類史,就是一部戰爭和殺伐的曆史。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和生命資源,人類相互為敵,相互仇視,把一切的智慧和才幹都用在擠壓和消滅對方,從而擴展自身的利益上麵。戰爭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前進,包括國家的形成、技術的發展、智力的提升、社會組織的完善……這些人崇尚武力,把對他人的攻擊和排斥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的世界裏,所謂文化,不過是用來裝點自己,偽善包裝的手段。他們提倡國家、民族、信仰、階級甚至團體的對立和傾軋,隻有毀滅他人,才能獲得一切——這,就是他們的信仰。所以,刀劍成為他們命中的圖騰。

  但是我認為,這是一種謊言,一種徹頭徹尾的欺騙!假如這是人類文明的正途,人類早該毀滅,它不配寄生於我們這個美麗的星球,它的文明沒有絲毫的價值!

  中國最古老的典籍對文明的論述最為中肯。《易·乾》說:“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唐朝經學家孔穎達對這句話的解釋是:“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請注意,這裏麵對文明的判斷是“始生萬物”,筆者理解,隻有促進萬事萬物孕育生長創始更新者,才配得上“文明”二字,而那些以殺戮毀害破壞荼毒為能事者,哪怕打著替天行道普度眾生救民水火的旗號,也隻能成為文明的反麵教材!

  對文化的理解和闡釋也是如此。

  讓我們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浸染在墨香之中,沉醉在墨韻裏麵,我們的社會才能夠有文化,才有資格講文明。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