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虎癖居士

  一

  江西,真是一塊文化的淵藪之地。從文學到藝術,無數的巨匠大師,燦若群星,光耀這塊牛鬥之墟。在這樣的土壤上,後繼者自有得天獨厚的成長環境,隻要有遠大的誌向,足夠的勇氣加上天賦的才能,那麽接近大師,成為大師精神的傳承者,便不是蹈虛之語。

  青雲譜,有著大師的氣場,那座寧靜清虛的八大山人紀念館,是藝術的元氣聚集的地方,如今,在它旁邊不遠處,由南昌市人民政府主持,修建了一位當代畫家的紀念館——彭友善美術館。這座由青年設計師仲鬆先生設計的文化殿堂,內藏彭友善遺作200餘幅,其中有許多珍品,包括彭友善先生一些頗有影響的畫作,比如《百虎圖》《英雄與美人》《難民行》《永生》……這些作品,有的在國內美術界和社會上產生過重大影響,也有些受到圈內的人士高度讚譽。

  審美需要距離,對藝術的評價也需要距離,對藝術家的評價尤其如此,須等待曆史的機緣。在這種機緣到來之前,我們不妨走進這座美術館,去體驗一下一位虔誠堅韌而具有豐富藝術才華的畫家的內心世界。

  二

  彭友善的出生地,是鄱陽湖畔餘幹縣。鄱陽湖這座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演繹著許許多多大自然和曆史人文故事。春去秋來,湖水湯湯,漁舟唱晚,雁陣驚寒,這樣的景致,讓少年時代的彭友善,充滿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生活的遐想。出身於書香門第的他,自幼受到的教育是傳統的,充滿博愛和崇尚大自然的。祖父的學養,讓這位鄉村少年受益匪淺,尤其是祖父對繪畫的愛好,使彭友善三兄弟自幼便對丹青事業情有獨鍾。明末清初江浙一帶的著名才子李漁,自負才情,曾經說過這樣“狂悖”的話:“廟堂智慮,百無一能;泉石經綸,則綽有餘裕。”他與人編繪了一本堪稱中國繪畫藝術教科書的《芥子園畫譜》(又稱《畫傳》),有史以來第一次係統地介紹了中國畫的基本技法,成書出版後惠澤於其後世一代又一代的畫家。彭友善的祖父剛好手中藏有一本《畫傳》,以此示之諸孫,頗為喜愛。尤其彭友善,終日臨摹,愛不釋手。不知是否偶合,人們後來知道,齊白石、潘天壽、陸儼少乃至郭沫若等一代宗師,初學繪畫,均從《畫傳》獲益良多。

  彭友善早先接受的美術教育是傳統的,除了祖父的傳授和《芥子園畫譜》的啟蒙,他十幾歲時,又師從國畫教師範炯,學得了大量國畫圖形的基本技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後來,人們歸納他的畫藝,說他同時擅長人物、走獸、蘭竹、花鳥、山水、魚草……可謂無所不精,其實其基本功底都是在這個時期打下的。

  好學精進的彭友善,有了紮實的國畫功底,比起前輩畫家來,又有了學習西洋繪畫的時機。他起先在鄱陽陶業學校讀書,後跟隨兄長彭友仁赴上海學習素描、參觀各種畫展,又考入中央大學藝術係美術科,師從徐悲鴻習西洋畫。1932年,轉學至武昌藝專繪畫係,主要是學習西洋畫派,勤奮加天賦,他的中西繪畫技法均得以登堂入室,各具特色。

  繪畫上,個人的天賦很重要,而另一個重要的方麵是所謂師從。繪畫是高雅的藝術,在筆者看來,它的傳承跟傳統的手藝近似,都需得益於師尊。所謂“名師出高徒”,對於畫師和工匠具有同樣的意義——這裏沒有絲毫貶低繪畫藝術的意思,而隻是說出一個事實。彭友善天賦高,起步早,學路寬,固然是他取得成就的基本原因,而他曾經師從徐悲鴻、齊白石、潘天壽等中國現代畫壇的宗師,得以親炙,獲其指授,更使得他的藝術境界達到庸常畫匠難以企及的高度。

  彭友善就讀於南京中央大學藝術係時,曾反複臨摹徐悲鴻的畫作,並送與先生指教。往往,先生一眼便看出破綻,挑出毛病。彭友善不氣餒,將先生原作反複觀摩、領會後,再做仿效。逐漸,徐悲鴻提出的意見一次次減少,有一次,竟然對仿作和原作難以分辨出來,不由得大為讚賞。1931年,他與大哥彭友仁合作了一幅丈二宣紙的巨幅畫作《難民行》呈與徐悲鴻,徐悲鴻為該畫的內容打動,提筆在上麵題詩一首:“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逢百憂。天下盡是滔滔者,洪水猛獸漫相求。籲嗟彭君幸而免,悲苦流離寫成卷。且抒鬱抑自寬懷,吾儕有藝堪消遣。好望拭目待升平,聞道黃河能自清。”詩中對彭氏兄弟懷抱蒼生,憫惜百姓的博大情懷給予了高度讚許。

  1947年,彭友善經友人介紹得以結識齊白石,欲拜白石為師。他的見麵禮是替老人畫的一幅肖像,先生見了,很是高興,當即允諾納為學生。後來,老人寄來親筆書信,末句寫道:“疏狂那堪做人師?”隨信還寄贈老人的照片一幅,後麵的題詞是:“超真(彭友善的字)賢弟長相見”,可見老人對彭友善這個弟子的愛重非同一般。

  三

  1997年,彭友善先生去世,時年八十有七,堪稱高壽。其時,國內一些學界泰鬥,畫壇巨匠紛紛給他題詞,緬懷賢者,追思高才,其中有周穀城、李苦禪、艾青、黃苗子、吳作人、陳立夫等人。李苦禪的題詞是:“千秋筆墨驚天地。”陳立夫的題詞是:“文以載道,藝以弘德,唯有德者能久享其名。”彭友善畫藝精湛,但筆者以為,他最當為世稱道的,是一腔報國情懷,滿腹蒼生之念——這種襟懷,是中國儒家的優秀傳統,是士大夫的高尚境界。如陳立夫所言,中國古代有“文以載道”之說,文章風骨和境界最為推崇者,就是憂懷傷世,為時而發者。譬如詩歌。中國幾千年的曆史,詩人如恒河沙數,杜甫是最受後人敬重的詩人之一。之所以如此,乃因其胸襟蘊涵不同,宋人陳善《捫虱新語》說:“老杜詩當是詩中《六經》,他人詩乃諸子之流也。”八大山人的書畫藝術,飽含家國之殤,生民之哀,這也是他的畫品能臻最上流的原因!

  彭友善早期畫作《難民圖》之所以令徐悲鴻讚賞,未必是其藝境已經到達多麽高的程度,無非其描畫的是苦難中國的苦痛。後來,九一八事變後,他畫了《噩夢》;七七事變前夕,他畫了《同舟共濟》;抗戰勝利後,他畫了《全民雀躍慶和平》……這一係列的作品,凝聚著他對祖國泣血的愛意,對人民真誠的哀湣,每一幅都具有震撼靈魂的力量,都受到廣泛的讚譽。

  《噩夢》構圖是幾隻猛虎闖進人類居住的洞穴,瘋狂地撕咬無辜的人們,洞穴中的婦孺老少群情躁動,或恐懼,或憤怒,或呼號躲避,或奮起搏擊,畫麵上有一隻虎已被反抗者扼住喉嚨,又有一人高擎火把,振臂呼喊眾人齊心協力,以抗外侮!這幅畫采用國畫筆法,而運用油畫色調,展示了彭友善中西合璧的繪畫技巧,畫的內容則動人心魄。該畫破格入選1937年由民國政府教育部的“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甚至選入了日本出版的世界名畫全集。

  《同舟共濟》是彭友善於1936年創作的。畫中一群水手在一片狂風暴雨的海洋中共劃一舟,他們個個神情緊張,肌肉繃緊,與風浪做著激烈的抗爭。當時國難當頭,彭友善此畫寓意非常明顯,就是希望國內各種政治勢力和衷共濟,攜手同心,將中國這條已有傾覆危險的大船駛出危險海域,化險為夷,獲得新生。這幅畫費時八個月,在畫好不久,迎來了它的特殊機緣。就在這一年10月底,是國民黨領袖蔣介石50壽辰,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為了準備壽禮,正焦慮不已。已是10月上旬了,熊式輝還未就壽禮一事考慮周全,隻得將彭友善叫到辦公室,與他商議。彭友善一聽,心知是想索要自己的畫作,便找出幾幅完成不久的作品。熊式輝看見《同舟共濟》,眼睛一亮,說道:“好,就這幅,這幅最合適!”緊急裝裱之後,便送往南京。後來,蔣經國將這幅畫掛在贛州行署他的辦公室裏。辦公室牆上還掛有父親蔣介石和國父孫中山的兩幅親筆對聯,孫中山的對聯為:“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嚐”;蔣介石的對聯為:“研機於心意初動之時,窮理於事物始生之處”。也有研究者說,彭友善這幅《同舟共濟》圖當時掛於牆壁正中,兩旁即是孫中山先生的對聯:“仰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七七事變之後,彭友善積極投身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創作了大量抗日宣傳畫,如《逃亡圖》《後羿射日》《最後勝利圖》等等,他還數次舉行作品義賣,將所得款項全部捐獻給前線購買飛機大炮以及救濟難民之用。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終於宣布投降,日夜關心時事的彭友善從當晚的廣播中聽到這一消息,歡欣鼓舞,夜不成寐,他秉燭而起,一氣嗬成一幅巨型國畫:《全民雀躍慶和平》,畫中一株古老的梅樹綻放出如紅霞般爛漫的花朵,360隻麻雀鼓噪歡躍其間,給人以欣欣向榮,生機盎然的感覺。畫麵一方,有一隻潔白的和平鴿翩然而至,它是多少人期待已久的象征,是無數鮮血薦軒轅的回報!當這幅畫於1946年7月送往廬山展出時,被美國駐華特使馬歇爾將軍看中,一再向彭友善請求割愛相贈。獲得同意後,馬歇爾將軍設專宴答謝,他身穿五星上將軍禮服,三次起立向彭友善先生致謝。回國後,他將這幅具有曆史意義的畫作轉獻給美國總統杜魯門。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為在抗日戰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士頒發“勝利勳章”,彭友善是美術界唯一獲此殊榮者。

  四

  彭友善有一別號曰“虎癖居士”。沒有資料顯示彭友善曾經信佛,居士一說自是戲謔之語。而他酷好畫虎,一生畫虎無數,曾數次繪過《百虎圖》,他畫的虎神形畢肖,達到無人企及的程度,他還總結出《畫虎六法》,將自己的經驗公之於世。人稱其有“虎癖”,他亦以之自詡,是為畫壇一大佳話。

  虎,古人稱為“山獸之君”,用今天的俗話來講,也就是“山大王”。古往今來,人們畏懼虎的凶殘,又欽羨虎的威猛,勢強者自喻為虎,力弱者畏事如虎,詞典中有關虎的成語足有100多句,可見人們對它的感覺多麽強烈而深刻。

  最早通過藝術手段對虎加以禮讚的,就是繪畫。古代崖壁上的岩畫,虎的造型稚拙而粗獷;陶製器皿上的花紋,簡樸而生動;青銅器上的裝飾,彪悍而威猛……《詩經》中對於虎的描述,比起圖像來,更顯出鮮明而深刻的力量。

  以虎喻人,《詩經》首開紀錄。在《詩經·大雅·常武》中,歌頌周宣王率兵親征徐國,平定叛亂,取得勝利,其中一段寫道:

  王奮厥武,如震如怒。進厥虎臣,闞如虓虎。鋪敦淮濆,仍執醜虜。

  意思是說,周宣王振奮他無上的勇武,就像天神發出震怒。他派出的軍士如猛虎一般凶猛,發出的呐喊就像風中虎嘯。大軍聚集在淮水邊,一舉將敵人活活擒獲。

  回過頭來寫彭友善與虎的不解之緣。

  據說彭友善對虎的興趣始於少年時期。一次他去外公家玩耍,見到外公家有一幅畫,畫上一個人兒騎著一頭猛獸,外公告訴他,那個人是藥王,專門救濟天下百姓,而胯下的坐騎名叫“騶虞”,形同老虎,是為仁獸。傳說這種仁獸從不殺生,連隻螞蟻都不肯踩死。那麽它肚子餓了怎麽辦?好辦,它隻尋找那些自然死亡的動物來吃。小小年紀的彭友善,被這一傳說感動,對騶虞這種動物也有了濃厚的興趣。

  10歲時,彭友善跟隨父親和大哥前往上海,在上海的公園裏,第一次見到真實的老虎,他睜大眼睛注視著這頭猛獸,發現它的外形和氣魄居然充滿生命的力與美。從此,他隻要有機會去動物園,便在虎籠前不肯轉身,一雙眼睛隻隨著虎轉動。漸漸地,虎的各種姿態、造型和虎的各式花紋都深深融入他的記憶和情感之中。

  九一八事變發生,20歲的彭友善受到深深震撼,他內心憤懣洶湧,無以宣泄,用半年時間,畫了一組百幅以《林暗草驚風》為題的圖畫,以虎為喻,來表達“中華民族勇猛無畏,不可屈服”的血性和抗敵鬥誌。畫這些畫時,他腦子裏一定浮現出《詩經》的句子:“王奮厥武,如震如怒。進厥虎臣,闞如虓虎。”

  他畫的虎虎虎生風,栩栩如生,讓同樣喜歡畫虎的二哥彭友賢頗為欣賞。不久,二哥與他合作,兩人第一次繪出《百虎圖》,並舉辦了“百虎畫展”。

  畫展的成功,讓彭友善信心倍增,對於虎,他愈加有了一份摯愛。古人說,畫虎畫皮難畫骨,係因中國繪畫不重解剖,而虎與其他動物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它雖然威猛強大,但厚實柔軟的皮毛包裹著它孔武有力的身體,骨骼、肌肉都無法觀察,虎的動作形態因此不好把握。掌握西洋技法的彭友善卻對老虎的肌肉、骨骼做了詳細了解,以致一切了然於胸。他早年畫的虎,多用工筆,細致逼真,活靈活現;到了晚年,他畫虎熱情絲毫不減,倒是技巧上有了變化更新。這時的虎,重寫意,重神韻,所謂“由工而放,由巧而拙”,筆墨簡練而生動,更顯磅礴大氣。

  彭友善一生畫虎無數,對虎的珍愛與熟悉,如同他自己的手掌。他曾經這樣說:“當我凝思畫虎形象時,在樹梢影子裏,浮雲縹緲間,牆壁陳跡處,地上水跡中,有意無意,似幻非幻,到處可見極為生動的虎的形象。”憑此一語,稱其“虎癖”,即不為虛妄。

  五

  彭友善畫路很寬,幾乎所有的國畫題材他都能畫,且都達到相當高的境界。而中西合璧更讓他的畫別有風貌。在彭友善美術館,人們有幸能欣賞他不少精品,這些作品的藝術和美學價值,遠非繪畫一般功力者所能及。

  先生有一幅中國現代繪畫史上非常有名的畫:《英雄與美人》,選取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與虞姬悲痛分別前夕的場景。夜幕裹挾下的軍帳之中,明燭高懸,身經百戰、拔山蓋世的項羽與他寵愛異常的美人,落寞地相顧無言。在這悲愴的時刻,對項羽同樣滿懷愛慕而又深明大義的虞姬,為了寬解項羽英雄末路的情懷,舉劍起舞,她婀娜的身形、姣美的容顏和翩翩的舞姿,引得項羽定睛相望。項羽手持酒觚,竟然忘了飲用——盡管這是他最後一次觀看虞姬的舞蹈,卻仍像第一次那樣,滿是欣賞和愛憐!英雄難過美人關,對於項羽而言,這次他麵臨的是一生最嚴峻的關口:四麵楚歌,兵敗如山倒,一世英名就要毀於一旦。是重整旗鼓再振雄風,還是認賭服輸退出江湖,在做出決定之前,他顯然被這位絕色美人所難住了。作為當世首屈一指的英雄,他當然愛重江山,而他卻絕非無情寡義的莽漢,而是有血有肉的豪傑,他不能、也不舍得自己的愛姬在這場事關生死存亡的博弈中,與男人的瘋狂和賭注一道玉石俱焚。項羽內心痛苦糾結,而虞姬反而鎮靜如水。她用一個最優美的姿勢向項羽、向這個世界告別。虞姬舞劍的動作,可用翩若驚鴻,矯若遊龍來形容,畫麵上,虞姬持劍,一個白鶴亮翅,緊接著的下一個動作會是什麽?以劍封喉,那是很自然、也是一瞬間的事,知道這個故事結局的人,隻要順著故事的情節往下想象,內心不能不湧起波瀾……這幅畫作於彭友善25歲之時,畫麵色彩綺豔,耀眼生輝,畫風和技法明顯屬西洋流派。這個25歲的年輕人的畫,當時便引起矚目。該畫經戰亂播遷,不知所終,彭友善後來不得不重新繪製。

  彭友善美術館裏,還有畫竹子的四聯屏,分別表現竹子在風、雨、晴、雪不同氣候裏的情景,可以見出彭友善不同凡眾的功力。風中之竹,可以從畫麵上感受到風動的感覺,一陣爽籟吹過,竹子的葉片支棱起來,朝著某個共同的方向傾斜,竹竿的彎曲度,讓你甚至感覺到風力和風速,感覺到風穿越竹林時發出的清拔俊健的鳴哨聲。而雨中之竹,又是一番風景:低垂的葉子,晶瑩的水珠,幾乎讓人聽得見雨點滴落在竹葉上、竹林中的颯颯聲響。晴天裏的竹子,健勁而挺拔,一副蓬勃氣象,充滿精氣神兒。雪中之竹,竹竿和葉子上沾瓊掛玉,墨色的葉子在一片純潔的世界裏,也顯得很有神采。白色的宣紙上畫雪是很難的,尤其要表現積雪、霰雪和冰淩的區別更其為難,但彭友善這幅作品做到了。墨色和白色的不同層次交相錯落、融合,互為襯托,充分印證了“墨分五色”的技法。

  六

  彭友善早年是很有儒家濟世抱負的,從他青年時期滿懷正氣的畫作裏,從他為抗敵禦侮而發出激昂慷慨的呼號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熱血青年的報國情懷。由於致力於抗日宣傳,他曾被國民政府委任為第三戰區文化運動委員會藝術組長、國防部第二處藝術專員(文職少將軍銜)、國民政府新聞局“抗戰繪畫研究會主席”等職。1949年以後,他的這些經曆反而成為政治汙點,他隻能退隱到他的畫中,獨善其身。他在江西師範大學(前身江西師範學院)教學,也曾經擔任中國美術家學會江西分會副主席,這期間,一些仰慕彭友善先生畫藝,對丹青事業孜孜以求的年輕人師從這位令人尊敬的藝術家、長者,他不遺餘力,將自己所學傾心傳授,正所謂授人玫瑰,手有餘香。那些學生中,多有畫業有成者,對自己的師尊,提起來依舊難以忘懷。當代中國畫壇“最具影響力”的畫家陳丹青,年輕時曾經在江西插隊,他為彭友善美術館題寫了“藝林前輩,後學楷模”的字樣,無疑是對彭友善這種襟懷的高度讚許。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