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青銅之焰

  一

  一雙青銅般凝重的手,被千年的火焰燒灼著、塑造著……不,這雙手不是被塑造,它本身就是塑造者——如同女媧塑造了血肉的生命,它塑造著青銅的生命。數以百計的青銅之身,經由這雙手賦予鮮活與靈動、氣韻與靈魂!這雙手的主人,名叫程允賢,他被美國同行稱譽為當代造型藝術的“大師”,國內對他的評價反倒簡樸、平實:中國寫實“第一刀”。這位才華橫溢又精力充沛的藝術家,把他的一生獻給了青銅與火焰,獻給了他所熱愛的雕塑事業。世人的評述已無關緊要,他那些嘔心瀝血的創作,將傳之久遠。

  二

  青銅和火焰,是前世今生的一對兄弟。

  青銅,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一項偉大創造,它是銅和錫的合金。荷馬史詩之《伊裏亞特》中提到,火神赫菲斯托斯把銅、錫、銀、金投入他的熔爐,結果煉成阿喀琉斯所用的盾牌。在中國,青銅的冶煉和鑄造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1975年,在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了一件青銅刀,這是中國最早出土的青銅器;1988年,在江西省瑞昌市銅嶺發現了一處古代的銅礦遺址,後經科學測定,為商代中期始建,距今3300多年,是中國迄今發現的礦冶遺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銅礦遺址。世界文明發展史上都有一個所謂的“青銅時代”,其產生年代各地不完全同步,中國使用青銅器的鼎盛時代,也即青銅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以及戰國早期,時間跨度近2000年!

  青銅器的鑄造,和人類在青銅時代之前發明的第一代人工器皿——陶器一樣,離不開火的焙燒和熔鑄,所以,它們同時被稱作“火焰中的文化”。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國的青銅器,其最早的功用在於對皇天和先祖的祭祀,其次為戰爭。因此,青銅器皿的鑄造,充滿了莊嚴、神秘和無上的謙恭。那些器物造型和上麵的裝飾圖紋以各種動物如虎、鳥、饕餮等形象為主,且施以誇張、變形手法,以凸顯人類對於各種神靈和圖騰的崇拜與敬仰。

  青銅雕塑的寫實主義巔峰,為19—20世紀法國卓越的雕塑藝術家奧古斯特·羅丹。羅丹在雕塑藝術上的地位,與文藝複興時期偉大的詩人但丁在歐洲文學史上的地位相類似,他是歐洲2000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架構了西方近代(包括古代——筆者)雕塑與現代雕塑之間的橋梁”。憑借著對古希臘雕塑藝術和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大師米開朗琪羅等人作品的學習、借鑒,以及他掌握的紮實的人體解剖學知識,從創作青銅雕塑《青銅時代》開始,羅丹成為雕塑史上一位裏程碑似的人物。“在藝術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銳利的慧眼,注視到一切眾生萬物之核心:如能掘發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觸及其內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這是羅丹的創作信念,也是他的藝術魅力所在。

  我們所要介紹的程允賢,他的藝術基因和血脈,無疑有著古老青銅藝術的蒼涼渾莽,同時又吸吮了羅丹雕塑凝重深邃的養分。他的創作題材與上古時期的人們以及歐洲文化滋養下的羅丹,當然有著截然的不同,成長於特殊年代,他的創作題材有著十分鮮明的中國特色、紅色印記,一般人會認為他的創作與古典和西方傳統難以接榫,其實不然。程允賢的雕塑藝術中,滲透著深深的古典主義精神,他的寫實能力和創造能力直逼世界上最優秀的雕塑家,他的藝術成就能得到世界同行的高度認可,就證明著這一點。

  現在,讓我們走進位於青雲譜梅湖景區的程允賢雕塑藝術館,去叩問這位傑出的藝術家的奇異人生,見識一下他的創作成果,去領略一下青銅和火焰如何在狂飆式的燃燒中綻放出瑰麗的藝術之花的。

  三

  程允賢雕塑藝術館,是在這位傑出藝術家逝世一周年的日子——2006年11月開始修建的,工期一年,2007年10月建成開館。湖光水色,樹影花叢,環繞著這座現代化的展館。館區周邊景色宜人,秀美如畫。然而,館內則是另一幅景象,當你走進去,你會有一種強烈的感受,那是閃電在疾奔、驚雷在咆哮;那是靈感在飛舞、激情在燃燒,仿佛黃鍾大呂在你耳邊奏響,好似大海怒濤在你眼前翻卷!

  程允賢先生的雕塑作品,總共有100多件,在這兒展出的(包括原件、小樣和複製品)不下七八十件。這些作品,以人物為主,而且大多是中國現代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們的人生和經曆,從某個角度而言,代表了中國20世紀深重的側影,那麽對於程允賢而言,他的創作無疑便成了這一側影真實而難得的記錄。

  從孫中山到毛澤東,一直到當代中國的政治領袖,直至中國的社會、文化、科技精英乃至勞動模範……被程允賢一雙精巧絕倫的手塑造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不過,用這樣的詞句來形容程允賢的作品,其實是不準確,也是不妥當的。程允賢先生自己這樣評價藝術品的價值:

  藝術就是要探索人物的心理,僅僅從外表上達到像的要求還遠遠不夠。

  他認為,藝術作品達到栩栩如生和惟妙惟肖的程度,“最多打60分,剛剛及格……你還要反映他的心理,反映他的風度,反映他的神采……從造型上,從藝術形式上,從你的筆觸上,你所創作的作品是一個統一的比較完美的藝術品才行。要讓人家能夠完美地欣賞一件作品,哪怕叫人取下一個局部也能欣賞”。

  “我說,一個好的肖像雕塑可以反映一個人的一生。”——這句話,最能體現程允賢的深邃的創作理念。

  程允賢是寫實大師,但他的寫實不是描摹,不是照貓畫虎,不是照相式的翻版,而是對於創作對象生命本質的準確深入的把握!

  在程允賢為數眾多的政治人物或者領袖人物雕塑中,最為人所稱道,最能夠打動觀眾的作品,當屬他為彭德懷元帥塑造的一座青銅雕像。

  彭德懷,是一位彪炳青史的軍事奇才,他帶領中國誌願軍赴朝作戰,以簡陋的軍事裝備,與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美國作戰,雙方超過百萬的大軍在朝鮮這塊被戰火燒焦的土地上交手,來回數個回合,終於挫敗了美國人占領整個朝鮮半島的軍事圖謀,為中國軍隊在世界贏得了巨大聲譽。彭德懷也成為中國軍史上彪炳千秋的人物。不僅如此,彭德懷最讓人稱奇、最讓人敬佩的,是他在1959年廬山會議期間給黨的最高領袖上“萬言書”的舉動,那一次出自肺腑的對國家命運、百姓生計的深切大愛所導致個人從此遭遇的磨難,使他獲得比朝鮮戰場更大的聲譽和敬重。

  《春秋》和《史記》這兩部奇書,記錄了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事件和人物,文筆跌宕起伏,讀來蕩氣回腸,其中許多人物的性格氣質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如在眼前。筆者認為,今後如有大手筆寫現代的政治史和軍事史,彭德懷這個人物,其傳奇性、英雄氣概都絲毫不亞於曆史上最為著名、最為出色的人物。

  彭德懷早年家貧,幼年隻讀過兩年書,從少年時代起,他一直在苦難中經受磨礪和摔打。他務農,下煤窯,參加反對官府的起義,被通緝後躲到洞庭湖裏當堤工,直至參加湘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他從一個普通士兵幹起,擔任排長、連長、營長。後來參加北伐,又領導平江起義,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後率部上井岡山,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四軍會師。他一生作戰無數,取得的勝利也無數。他是一員勇猛的戰將,作戰剽悍,性格剛猛;他是一個火烈性子的人,剛直不阿,疾惡如仇;他對於苦難有深入骨髓的親身體驗,且有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懷。他是一個內心有大愛的人,而這一切,都不僅寫在他的經曆上,寫在他的履曆上,更寫在他方正堅毅的臉龐上。

  想起一句成語,叫“排闥直入”,典出自《史記·樊酈滕灌列傳》:“高祖嚐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絳、灌等莫敢入。十餘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

  在英雄群起,中原鹿肥的年代,漢高祖劉邦憑借手下眾多的精英人才,打敗了拔山舉鼎,不可一世的項羽,可謂曆盡甘苦,劉邦的精力也消耗殆盡。不久,黥布反叛,進入暮年,意興闌珊的劉邦,不知是畏敵還是倦怠,竟然以重病為由,躲在宮中,不見群臣,更不商議對敵作戰之事。他下令守衛不得放任何人進門,以致他手下那些戰功卓著的猛將周勃、灌嬰等心焦如火,卻都不敢犯此禁令,一直拖延了十多天,幾乎要貽誤戰機了吧?唯有樊噲,實在憋不住,一把將宮門推開,領著諸將,闖入宮中,進言勸諫,結果,劉邦“笑而起”,說明他的所謂“病甚”,本有偽裝的成分——這正透露司馬遷行文的曲筆處。

  不少有關彭德懷的傳記或回憶錄上都提到過這位元帥的一次“排闥直入”舉動。那是朝鮮戰爭最緊急的時刻,彭德懷從朝鮮趕回北京,報告軍情,進到毛澤東的房門外,被衛士攔住,說主席忙了一天,剛服了安眠藥睡下。這種情況,一般人是不敢“闖宮”的,隻有彭德懷為朝鮮戰局胸懷大義,毅然闖入主席臥室……

  彭德懷遠勝於樊噲們的地方,更在於他憂時憫世,為民請命的精神。“士不忘身不為忠,言不逆耳不為諫”,這是宋代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的名言。據說有一首詩是彭德懷元帥寫的:

  穀撒地,禾葉枯,青壯煉鋼去,收禾童與姑,來年日子怎麽過,我為人民鼓與呼!

  但是,根據一些學者的考證,這首詩其實是彭德懷在“大躍進”失敗之後的日子裏,到農村搞調查研究時收集到的。於幼軍寫的《社會主義在中國》一書第二十一回裏記載:

  在火車上,彭德懷一路看見河北、河南、湖北地段內一群群麵黃肌瘦、衣衫襤褸的逃荒饑民,聯想起去年12月自己到湖南湘潭故鄉烏石和韶山、株洲等地考察調研,耳聞目睹“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刮起的“浮誇風”、“共產風”、“強迫命令風”給老百姓帶來的禍害。尤其是在革命老區平江開座談會時,一位傷殘的紅軍老戰士暗中遞給他一張紙條,上麵書寫一首民謠:“穀撒地,禾葉枯,青壯煉鋼去,收禾童與姑,來年日子怎麽過,請為人民鼓與呼!”他憂心如焚,咽不下飯。從九江乘車上山,他也無心欣賞沿途匡廬美景,一直沉悶不語。

  這首詩為什麽會被人認為是彭德懷寫的呢?我想,在那一段日子裏,彭德懷肯定逢人就講,逢會就說,把他的所見所聞,把那張紙條上的詩念給大家聽,把老百姓的疾苦講述給人們知曉!

  一位性子剛烈火爆的元帥,同時又是一位心懷大悲憫的好人,這樣對比鮮明的性格如果組合成一幅作品,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而其震撼性效果同樣也是可想而知的!

  這座青銅雕像,采用完全寫實的手法,一身戎裝的彭德懷騎在一匹體型高大的馬上。那馬眼睛望著前方,半張著嘴,高抬前蹄,後腿稍曲,馬腿上的肌肉繃得緊緊的,就像隨時要嘶風而奔。騎在馬背上的元帥,一手拉緊韁繩,一手握一副望遠鏡,身體略側,雙目望向前方。銅像的表情是作品的點睛之處。他的眼睛深邃,眉毛緊鎖,麵部肌肉凝重,似乎是在觀察硝煙彌漫、瞬息萬變的戰場,又像是在思索重大的戰略問題。可是,他的嘴唇緊閉,嘴角微微下傾,似乎有一股沉重的思緒壓在心頭,不能化解!

  經曆過20世紀烽火連天的年代和“大躍進”饑饉薦臻的歲月,程允賢對於彭德懷的事跡和情感非常了解,他曾經親眼見過並十分仰慕這位不同尋常的元帥。在設計這尊銅雕時,為了突出作品的體量感和力度感,他采用大體積大塊麵的創作方法,以稍帶仰視的角度,把彭德懷的形象凸顯得高大莊嚴。有人形容這件作品“化動為靜,凝火為石”,體現了一股浩大正氣,具有氣吞山河的藝術效果。

  四

  程允賢創作了許多件文人藝術家的雕像。那幅題名為《孺子牛》的雕塑,作品主人公是魯迅。

  魯迅由於他的傲然硬骨和出眾的學識,身前身後獲得了許多的讚譽,也遭受了不少的貶損。在中國這個曆來注重政治元素的國家,他被貼上了很多的政治符號,以致後來的年輕人要認識魯迅,隻能透過這些政治符號去盲人摸象。

  程允賢對於魯迅的了解,雖然多少會受到一定時代的影響和限製,但他依然有著自己的理解。我們麵前的這件作品,魯迅先生的頭發粗硬地朝前聳著,麵部表情沉鬱而堅毅,眼神流瀉出睿智的光芒,讓人從中讀出一個偉大的學者和思想家的情韻風骨,生命之火不熄,浩然之氣常在。

  而筆者最喜歡的一尊銅雕,是當代著名中國畫家張大千的塑像。這座雕像,張大千先生高額長髯,鳳眼獅鼻,一副彌勒佛笑的模樣。雕像顯然參照了張大千的照片製作,十分神肖,卻又有超越照片的神韻。那前額因禿頂而放出爛漫的毫光,向後倒梳的長發,如獅鬃飄揚,而一把完美的長髯像大風中生長的鬆林,濃密而蔥鬱,猶有莊子《逍遙遊》中的“姑射仙人”之神采!

  徐悲鴻曾這樣喻讚張大千,說他是“五百年來第一人也”。徐悲鴻作為中國現當代繪畫藝術的泰鬥,曾經發現並推介了“南北二石”(齊白石、傅抱石),被稱為“現代中國繪畫之父”的大師,他的這段評價,是否嘩眾取寵?中國繪畫步入一座又一座全新的高峰,恰恰是在這五百年內。明嘉靖年間的徐渭,首創了潑墨大寫意畫,開創了文人畫的新方式和新境界。後來,則有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乃至吳昌碩等等創造的一批接一批藝術高峰,為中國畫在世界藝術史上的地位奠定了牢固的基礎。這些大師和巨匠,現代人能超越嗎?

  我們把這個問題作為“斯芬克斯之謎”暫且封存,來簡略看看張大千先生的一生和他所取得的成就。

  張大千的出生,據說就很有傳奇色彩。他的母親在生他前夜,夢見一位老翁送來一隻小猿。張大千一臉異於常人的濃密毛發,是否是印證?他曾一度改名為猨(同“猿”),自然是對母親的夢境的確認。他母親出自書香門第,善於丹青,四川一位著名藏畫家曾在張大千母親所繪的一副《耄耋圖》上題款,稱讚她“清才雅藝”“風韻靜逸”,讚賞之情,溢於言表。張大千學畫,亦迥異他人,是從母親那兒啟蒙受教的,而他的天賦,很快便得到印證。23歲時,他曾臨仿石濤畫跡,其神肖程度,竟讓前輩黃賓虹大師也不辨真假!

  張大千學畫,從臨摹開始。他最早臨摹石濤和八大山人的作品,足可亂真,而後又臨徐渭、陳洪綬等明清諸大家,再上溯宋元以至隋唐,最終還到敦煌臨摹曆代壁畫整整三年,這樣一番非常人下得了的工夫,讓他最大限度地汲取了中國古代繪畫的精髓。有人說他這一過程分為三段:先是臨摹,然後仿作,最後竟然偽作。他人偽作,是為造假,他的偽作,不僅亂真,而且每每超越古代名家的真品,導致世界上一些著名博物館一反慣例爭相收藏。比如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收藏有他的《來人吳中三隱》,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有他的《石濤山水》和《梅清山水》,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有他的《巨然茂林疊嶂圖》等等。對於西洋繪畫技巧,他也兼收並蓄,尤其借鑒西畫處理光色關係的方法以及抽象表現主義的技巧,後來發展創造出潑彩畫法。論者評價:張大千的作品由此達到了一種墨彩交輝的境界。

  張大千的藝術創作,被人們分為四個階段:30歲以前謂之清新,50歲進於瑰麗,60歲以後達到“蒼深淵穆”;80歲後,則氣質淳化,筆簡墨淡,臻於化境。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張大千藝術創作之路及成就,可謂這兩句話的實證。張大千一生走過的路,看過的自然景色,連徐霞客也隻能自歎不如。50歲之前,他就遊曆遍祖國的名山大川,所謂“老夫足跡半天下,北遊溟渤西西夏”;又先後遷居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國等地,把歐洲、南北美洲、日本、朝鮮、東南亞的名勝古跡和山川勝地看了個夠,所到之處,都創作了大量的寫生稿,這成為他日後畫作的基本素材。對於讀書,他有一段繞口令般的體會:“第一是讀書,第二是多讀書,第三是須有係統、有選擇地讀書。”隻有多讀書,讀好書,才能夠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

  張大千在20歲的時候有過短暫的出家經曆,有人說是因為他的表姐兼未婚妻因病去世而心情悲鬱,也有說是未婚妻家裏悔婚所致。這三個多月100來天的經曆,對他的人生軌跡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他的師父逸琳法師給他取法號大千,其義源自《長阿舍經》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張大千從自己的法號中悟到,紛紜複雜的大千世界,可以包含在一個人精誠專一、鍥而不舍的一念之間。這法號整個影響了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使他看人生、看世界的眼光有了超越俗界的躍升。據史料記載,張大千曾與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畢加索有過會晤,雙方還互贈作品,可見惺惺相惜的情景。張大千的畫作在國際上多次獲得殊榮,也證明了最好的藝術可以超越民族、超越國界這樣一個真理。

  觀眾從程允賢的《張大千》銅雕中,未必能讀出如此豐富的內涵,但大千先生的精神世界,無疑是充分展示出來了的。

  五

  程允賢的青銅雕塑作品眾多,件件凝聚著灼熱的火焰和滾燙的汗水。但他的技藝豈止青銅,其他材質的雕塑,在他手裏同樣煥發出美輪美奐的光芒。

  在日本長崎的世界和平公園,聳立著一座重達30噸的漢白玉雕像,這座雕像名字是《和平少女像》。長崎,位於日本九州島的西海岸,與中國上海的直線距離隻有區區800公裏,這裏曾經是中國文化傳入日本的窗口。在日本鎖國時代,這裏是少數對外開放的港口之一。據說長崎百姓的衣食住行和民俗民風,至今保留有濃厚的中國氣息,如孔廟、春節、燈籠和龍舞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1945年8月9日上午11時2分,五架美國B-29重型轟炸機組成的機群飛臨早已喪失製空權的長崎上空,投下了一枚名叫“胖子”的原子彈,將長崎60%的建築物摧毀,接近一半的城市人口(約10萬人左右)死亡和失蹤。這一幕人間慘劇一直如噩夢縈繞在長崎百姓心中。為悼念在原子彈爆炸中罹難的生靈逝世40周年,也想讓世界人民永遠熱愛和平,長崎市修建了一座世界和平公園,並向世界各個國家發出特邀信函,征集主題相關的雕塑作品,先後共有十幾個國家的藝術家創作的作品送往公園展覽。1985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訪問長崎,長崎市長向他提出,請中國藝術家也給公園贈送一件作品。這個任務,最後交給了程允賢等幾位最為著名的中國雕塑家身上。

  程允賢有一個工作室,在這個工作室裏,幾位藝術家反複斟酌,先後設計了幾十件樣稿,最後敲定的樣稿,後來命名為《和平少女像》。

  這尊塑像為漢白玉製作,重達30噸,堪稱體量巨大。雕塑為一位具有東方氣質和神韻的美麗少女,身穿長裙,裸露的雙臂朝後伸展,一隻白鴿落在她的手臂上。溫婉的少女回眸看著這隻鴿子,臉上的表情溫婉嫻雅,安詳寧靜,讓人不能不心生愛意。質地細膩而溫潤的漢白玉,“色白純潔,內含有閃光晶體,給人一塵不染和莊嚴肅穆的美感”,因此,比起青銅來,更適合這樣的主題。給程允賢寫傳記的作家王愛紅對《和平少女像》做了這樣精彩的描述:嫻靜的白鴿與伸臂的少女仿佛一片從戰雲裏脫屐而落的聖潔白雲,與碧綠色的大背景相得益彰,更顯得神祇天降,回味無窮。後來,有日本極右分子往這尊美麗的雕像上潑灑紅油漆,意圖玷汙和平少女像,一位日本教師對此十分憤慨,他把潑灑紅油漆這天定名為“和平少女蒙難日”,每年的這一天,都發起一場紀念活動,以期待在祈禱和平的心願下,在和平少女的庇護下,蘑菇雲的陰影在長崎、在世界不再重現。

  這副雕塑,成為長崎世界和平公園的鎮園之作,被稱為“最漂亮的和平女神”。

  六

  寫實主義藝術,它的原則是“描述一個真實存在的物質而不是抽象的符號”。寫實主義畫家庫爾貝這樣表述這一藝術流派所遵循的創作理念:“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沒有見過他。”他認為,繪畫隻應該去畫眼睛直接看到的東西。

  寫實主義是西方藝術的傳統,在科學理性精神的引導下,它注重對客觀世界的精確描繪,古希臘雕塑和文藝複興時期的繪畫乃至19世紀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文學,分別將寫實主義藝術推向巔峰。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幹脆這樣描述藝術的功能和特征,就是對現實世界進行“模仿”。

  西方現代主義哲學尤其是後現代哲學思潮對傳統的理性精神進行質疑和反叛,導致西方藝術的大幅度轉型,從注重解剖學、透視學的逼真描摹轉向抽象、變形、誇張等等的寫意與象征手法,恰恰與中國古代藝術傳統形成對接。中國古代藝術無論是繪畫還是雕塑,根本不去刻意追求比例和解剖之類,而是以神似替代形似,具有超越形象的藝術表現力。

  程允賢被譽為“寫實第一刀”,他造型精確,傳神到位,具有非凡的擬形能力和摹寫能力,他的雕塑技巧無疑是對西方經典雕塑的承繼。但同時,他並不局限於寫實,對於中國傳統雕塑藝術,他也學習、借鑒得非常好。從他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出這一點。

  作為一位軍人(他授銜為文職將軍),程允賢的雕塑藝術中,有關戰爭題材和軍旅人物的作品占有相當重要的分量。程允賢雕塑紀念館正廳,兩幅巨型浮雕都是關於中國現代史上的戰爭內容的,其中一幅“八一起義”的浮雕,人物造型均為寫實,其中有四位將領,是為起義的主要負責人,他們騎著戰馬並肩而立,那四匹昂首揚鬃、奮蹄踏征程的馬,給人印象極深,一眼讓人感覺受到秦代銅車馬的影響。

  他有一尊名為《和平在前進》的雕塑,被視為中國當代雕塑藝術的精品。這尊銅雕造型為一位青春洋溢的少女,騎在一頭似虎似豹的猛獸身上。她麵容溫婉,而目光銳利。強風將她的長發吹得大幅度後掠,而她堅定地看向前方。她右手抱著一束鮮花,左手平直伸向前方,似乎是在給胯下的猛獸指引前行路線。她身下的那頭猛獸,眼露凶光,相貌凶狠,牙齒半露,虎須根根紮人眼睛。它一身健碩的肌肉,腳下的利爪似乎可把大地撕開。但此刻,在和平少女的“駕馭”下,它半低著頭,雙耳朝後略微傾倒,頸脖抻得長長的,一副不得不俯首帖耳的姿勢。這尊作品的寓意非常明顯,就是善良的人類終究要駕馭戰爭這頭野獸,讓它服從人類的旨令。總體上看,《和平在前進》屬於寫實藝術,但那頭猛獸,身子明顯偏長,造型呈現出誇張的一麵。看見它,讓人想起戰國時期的虎符,也是這種造型,比起純寫實的虎來,它更體現了製作者藝術化的構思和創新。

  還有一尊名為火烈駒的馬,采用漢白玉材質打造,其造型顯得漫畫和卡通化。當然,這種構思的創意不是來自國外,而是來自中國古代民間藝術,它的稚拙和浪漫,傳遞出古代中國民間藝人心中的純潔、良善、天真和童趣。

  七

  程允賢,這位出生於江西新建的正宗老表,隻在故鄉生活了4年。他早年的人生,經曆了戰火硝煙和動亂,盡管才華橫溢,其實一直在嚴厲的政治氛圍下進行著自己的藝術追求。他的激情如火焰一般,燃燒不止;他的意誌如青銅一般,百摧不撓。他這樣回憶自己的一生:我在努力雕塑崇高美的同時雕塑著自己的人生。一位詩人則這樣總結他的藝術生涯:

  不是簡單的石頭、青銅,還有石膏

  是一部書籍

  是濃縮的生活和曆史

  一把小小的雕刀

  就是剔除那些石頭、青銅

  還有石膏的質地

  隻剩下詩歌與音樂

  血液、骨肉和靈魂

  在離開故鄉73年之後,他回到了故鄉。他的肉身已羽化而去,他的魂魄卻留在了故鄉。那些燃燒著生命理想和激情的雕塑作品,把他一生的夢想和追求凝固,向世人展示著青銅之焰的魅力……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