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天文學家曾民瞻

  890多年前一個寒冬的夜晚,一場大雪剛剛停止,天空繁星又在閃爍,江西永豐山村裏有一位少年,正為積雪封堵而無法觀察天象焦急不安。突然間,他搬來一把梯子靠在牆上,然後一步一步爬上梯子,伸手掀開幾塊屋麵瓦片探出頭去觀望天空星星的運行情況,一看就是幾個時辰,凜冽的寒風把他的耳朵都凍麻木了,但他一點感覺都沒有,隻是一心望著天空,兩眼放出喜悅的光芒。這個少年,就是後來成為北宋天文學家的曾民瞻。

  曾民瞻,字南仲,江西永豐睦陂(今永豐縣坑田鄉)人,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祖父曾朝陽,北宋慶曆二年(1042)進士,叔祖父曾匪,慶曆六年(1046)進士,當時號稱“二曾”。堂兄曾元忠,北宋大觀三年(1109)進士,愛好天文、曆法,撰有《天文圖》《春秋曆法》和《古今年表》等著作。曾民瞻自幼聰明好學,受堂兄的影響,對天文產生濃厚的興趣,閱讀了大量的天文著作,還經常根據史書記載仿製一些天文儀器。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他發現有些天文書中的記載不很正確,計時儀器常常出現誤差,於是他決心加以改進。

  北宋宣和三年(1121),曾民瞻考中進士,被朝廷任命為南昌縣尉,管理南昌的治安工作。上任不久,他就發現當時南昌府衙裏計時的晷漏不準確,於是主動向上級要求,讓他用自己研究的成果加以改進。在曾民瞻和一些工匠們的共同努力下,終於製成了一個更為精密的計時器——銅漏水壺。據記載,銅漏水壺的構造:先用銅鑄一個銅壺,壺中放一個長方形木牌,叫作“箭”。在箭上刻有子醜寅卯等十二時辰名稱,每一時辰又分成許多“刻”和“點”等計時單位。在箭的兩邊安裝兩個小木偶,左邊的木偶手執木槌負責敲打木板,右邊的木偶手拿木槌負責敲打小銅鍾。在銅壺的後上方依次放置四個銅盆,盆的下部都裝有銅質小龍頭,以供漏水之用。使用時,先在銅盆裏裝滿水,水通過龍嘴慢慢流入銅壺裏,隨著銅壺裏的水位上升,木質的“箭”就漸漸浮上來,根據箭上刻的時辰名稱,當時是某時某刻。每經過一刻時間,左邊的木偶就打一下木板,右邊的木偶就敲一下銅鍾。到了晚上,每經過一點,左邊的木偶又打一下木板,每經過一更,右邊的木偶也敲一下銅鍾,就和現在的時鍾報時一樣,其實它算是現代鍾表的嫡係祖先。

  後來,曾民瞻又在銅漏壺上增添了兩個附件:一是用木板製成的圓盤,上麵刻有一圈時辰名稱,中心立一小柱,晴天時可以根據太陽影子移動的位置來判斷時間,和銅漏壺互相印證,使之更為準確。另一件是木製的天球,上麵刻滿星象,利用水力的推動帶動齒輪,使天球不停地旋轉,當漏壺上的木箭指到某個時辰,天球上星象行到某一位置,正好和天上行星的實際位置一樣。這件儀器製作精密,運行準確,並很快得到推廣。曾民瞻還將他研究的心得和工匠們的經驗總結起來,寫成《晷漏》一書,印行於世,被譽為“得古人所未至”的科學著作。

  為了製造新晷漏,曾民瞻根據當地的經緯,觀察天空的星象,測量四季的日影,注意朔望的月形,研究天體變化的規律,精確計算貯水器皿的容積,漏水孔通的大小。在掌握了時空的準確數據後,又用銅、鐵、木材等材料,製成銅壺、銅盆、銅斛、銅虯、銅鉦和木箭、木偶等部件,配上機關,塗上釉彩,組裝成一台新的晷漏。這種晷漏不但計時準確、外形美觀,而且還可視聽信號,應用方便。就當時來說,科技和工藝水平大大超過了前人,達到了領先世界的新高度。

  晷漏已失傳,但曾民瞻創新的晷漏製造方法,在《南宋書》、《永豐縣誌》和《吉安府誌》中均有記載:“範金為壺,刻木為箭,後置兩盆兩斛,壺之水資於盆,盆之水資於斛;其於注水,則為銅虯張口吐之;箭之高為二木偶:左者晝司刻,夜司點,其前設鐵板,每一刻一點則擊板以告;右者晝司晨,夜司更,其前設銅鉦,每一晨一更則鳴鉦以告。又為二木圖:其一用木薦之,以測晷景;其一用水轉之,以法天象。”

  晷漏雖不是曾民瞻的發明,但他對計時儀器的改進,使它更為精密,對天文學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抗元英雄羅開禮

  文天祥的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成了千古絕唱,而永豐抗元英雄羅開禮也以一首絕句“此身斷不望生還,留得芳名在世間;大地盡為胡血染,好藏吾骨首陽山”流傳至今!

  羅開禮(1198—1277),字正甫,號水心,瑤田鎮水心村人。

  據傳羅開禮長得麵清目秀且博學多才,曾任袁州儒學教授和武岡軍教授、永豐知縣兼招撫使。晚年響應文天祥號召,起兵抗元,以身殉國。

  羅開禮青壯年時期,朝廷腐敗,奸權當道,由此,他無意做官。1255年,社會動亂,他便在水心村東2裏許,挖池築島,建房島上,聊以閑居,並取號“水心”。後人將這個遺址叫“河圍寺”。

  鹹淳七年(1271),羅開禮中進士,被任為袁州儒學教授,但他未去上任。接著,改授武岡軍教授。

  鹹淳年間,蒙古軍正步步向南宋進逼,半壁江山烽火連天,南宋王朝危在旦夕。江西吉安人士文天祥因主戰而被罷黜,隱居廬陵文山,但卻無時不牽掛著國家安危。鹹淳八年秋,文天祥為了激勵各地豪傑共赴國難,來到永豐境內,在水心村河圍寺與羅開禮相會,羅開禮設宴款待。宴席上,羅開禮與文天祥相見如故,肝膽相照,談論國事,停杯流淚。

  在文天祥的感召下,各地紛紛組織力量抗擊元軍,收複河山。景炎元年(1276),文天祥任右丞相,在南劍州組織抗元武裝,並號召天下義士起兵勤王。羅開禮積極響應,捐出全部家財募養義兵,在河圍寺疏池築城,以利固守,並在河圍寺前石子坪練兵,後親領義兵,收複永豐縣城,隨即任永豐知縣兼招撫使。

  景炎二年七月,文天祥派遣鄒渢率領吉州、贛州各縣數萬義軍來到永豐,與羅開禮一齊鎮守境內,訓練部隊,養精蓄銳。後奉旨出師攻剿吉贛,在吉州、贛州、南安、南雄等地大敗元軍。這時,臨川、洪州起兵響應,寧都、於都指日可取,義軍軍威大振。

  八月,元朝調元帥李恒率領騎兵5萬直插興國,另一支元軍攻打永豐,文天祥兵敗空坑;鄒渢、羅開禮率部奮戰,也敗。羅開禮隱在岩洞中被李恒俘虜,解到吉州,關進監獄。

  羅開禮在獄中堅貞不屈,嚴詞拒降,大罵元軍:“我為大宋義士,雖鍋湯刀鋸,亦何懼焉!”並在監獄過壁上題詞:“此身斷不望生還,留得芳名在世間;大地盡為胡血染,好藏吾骨首陽山。”絕食8天,卒於獄中,終年80歲。

  文天祥聞羅開禮死,悲痛欲絕,作《祭招撫使羅水心先生文》,哭祭曰:“江西義士勤王者眾,未有如公之勁氣詆胡奮起死節,捐軀就義。若風霆日星,忠烈偉哉!”

  一身正氣的劉鶚

  元代劉鶚為官不畏權貴,在京城大家都稱讚他“兩袖清風,一身正氣”。

  劉鶚(1290—1364),字楚奇,江西永豐人,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出生在永豐縣坑田鎮。

  劉鶚從小天資聰穎,敏悟過人,立誌學業,發奮讀書。十幾歲就四處拜師求學,開始學習聲律,準備應試舉子,但因多次應試未中(元代科舉不興,許多文士隻能通過遊曆元大都謀求官位。元大都,在士子眼中儼然天堂之門)。從此,劉鶚放棄科舉,開始自學。20歲時,北走燕趙,南遊湖湘,廣覽名山大川,采訪風俗民情,大開視野,增長見識,誌存高遠,信心百倍。此時,他收到95歲高齡祖父的來信,信中說:“不知孫去身何地,深慮舟航浪拍天。”這樸實的話語,既飽含著祖父深深的思念,也蘊藉著長輩無窮的牽掛。劉鶚想到年事已高的祖父、父親的確需要人照料時,淚如泉湧,立即停止遊曆學習,趕緊回家侍奉親人。

  遊曆期間,劉鶚的文學才華和辦事能力都得到大家的認同,他也結識了不少文人官宦。皇慶元年(1312),得到翰林學士曾德裕、名臣文學家程钜夫等人的推薦,初任揚州儒學錄。泰定二年(1325),被征召掌教河南、東坡、安陽三書院。泰定四年(1327)任期滿,回到老家。在居室的西麵修建三間房屋,作為退息修養之所,內置經史百家各類書籍數以萬計,又題匾額為“浮雲道院”;並開辟占地五畝的後花園,栽種桑柘茶橘及各類名貴花木成百上千。天曆二年(1329),升任泰州儒學教授。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提拔為將士郎、京畿漕運司照磨。

  京畿漕運司照磨雖為從八品的官,卻是一個很實惠的位置,每年京畿漕運司的收支高達300萬銀兩。此前的很多任官員都在這個位置上摔了跟頭。劉鶚一上任,整肅綱紀,建章立製,從源頭和製度上杜絕貪汙腐敗現象發生。他鐵麵無私,身先垂範,嚴格要求下屬:不得貪贓枉法,胡作非為,若有發現,嚴懲不貸。有一天,中書丞相桑哥的一位親戚找到劉鶚,要求辦京都到天津衛的水上運輸線。大禮包中夾放了十根金條,劉鶚見狀大怒。俗話說:官不打送禮者。可劉鶚偏偏將這個送禮人打得狼狽不堪地逃了出去。當時,元朝統治者日益腐敗,整個封建集團貪汙受賄成風,上自貴族顯官阿合馬、桑哥到鐵木迭兒、伯顏等,下至一般官吏。伸手要錢,名目繁多,所屬始參曰“拜見錢”,無事白要曰“撇花錢”,逢節曰“追節錢”,生辰曰“生日錢”,管事曰“常例錢”,送迎曰“人情錢”,拘追曰“打發錢”,訴訟曰“公事錢”,如此等等,五花八門。然而,在金錢濁流大肆泛濫時,劉鶚不被濁流裹挾,不為私利所動,潔身自愛,難能可貴。更可貴的是他不畏權貴,肅貪反貪。就在拒禮後不久,桑哥的親戚見劉鶚軟的不吃,就來硬的,拿著桑哥的手令,強行霸占水運線。劉鶚得知後,親自帶領部下,冒著生命危險奪回了水運線,並將桑哥的親戚繩之以法。事後,有人問劉鶚:“你不怕桑哥報複嗎?”劉鶚嚴肅地說:“俗話說得好,身正不怕影子斜,我劉鶚不貪不占又怕誰呢?”不久,有人告發桑哥貪贓枉法,抄家時抄出大量金銀珠寶等貴重物品,桑哥落得遺臭萬年的下場,而劉鶚不貪不占的高貴品質很快傳遍整個京城,大家稱讚他“兩袖清風,一身正氣”。

  至正元年(1341),劉鶚改任從仕郎、湖廣儒學提舉。他上任後,就發現整個湖廣的儒學處於半癱瘓狀態,學堂的田租穀子總收不上來。一查原來學堂的田地大都被當地有權有勢者侵吞,有的霸占達30年之久。前幾任提舉都怕觸犯地頭蛇的利益,對自己的烏紗帽有威脅,不敢向上舉報。劉鶚得知原委後,一方麵親自到各書院了解情況,摸清底細;一方麵積極向行省匯報,要求行省高級官員出麵調處,追繳田租懲治貪官汙吏。最終經過劉鶚多方努力,把整個湖廣學堂所有的田租全部收歸儒學所有,使湖廣儒學得以正常運轉。任職期未滿,劉鶚又調升秘書監郎,常與虞集、揭傒斯、歐陽元、許有壬等同僚結為文友,往來唱和。至正年間,官至廣東副使的劉鶚,在與朋友們的一次聚會宴席上寫下一首《快閣》詩:

  一登快閣情何極,太史騎鯨已上天。

  煙樹溟蒙秋可畫,江山空闊客如仙。

  半生不識東南路,浪跡深慚下上船。

  四海故人今聚會,忽驚歌舞落尊前。

  劉鶚詠吟泰和快閣,緬懷先賢黃庭堅,感慨自身浪跡四海的遊宦生涯。

  至正四年(1344),劉鶚轉承事郎、海門縣尹。至正六年(1346),遷承直郎南雄路經略,政績卓著。至正十年(1350),升翰林修撰、奉訓大夫,任內回鄉奔喪而辭官,改浮雲道院為浮雲書院,閉門不出,讀書著述。至正十二年(1352),紅巾軍興起,北方、南方的許多州郡很快被起義軍占領;六月,朝廷遴選守令,劉鶚超試授江州路總管。至正十六年(1356)改授奉議大夫瑞州路總管。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授中順大夫,升廣東肅政廉訪副使。至正十九年(1359)二月,劉鶚奉命鎮守韶州(今韶關)。至正二十年(1360)九月,升中憲大夫、廣東閫帥。至正二十二年(1362),拜嘉議大夫、江西行中書省參政。至正二十四年(1364)九月,韶州少數民族起義,劉鶚在韶關分兵抵抗。此時江西方麵數萬起義軍乘隙突至,強攻韶關城。劉鶚與幼子運禦戰月餘,其子斃命,劉鶚被俘,押解到贛州,囚禁在慈雲寺,劉鶚六天不食而死。

  劉鶚以儒術揚名中外,揭傒斯評論他說:“其學以六經為主,其文以義理為本,其詩近陶阮之間。”吳澄評論他的詩說:“五言七言古體,五言七言近體,五言七言絕句,凡六體,無一體不中詩人法度,無一字不合詩家聲響。”劉鶚著有《唯實集》8卷,外集2卷,載入《四庫全書》行於世。

  兵部尚書聶豹

  有功傳千年!至今人們說到永豐的先賢名臣,都會說宋有歐陽修,明有聶尚書(聶豹)。果真名不虛傳,在21世紀初出版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中,聶豹不僅作為明朝的知名兵部尚書聞名於世,還作為中國古代的廉吏、思想家和理學家載入叢書。

  聶豹(1487—1563),字文蔚,號雙江,明永豐雙溪(今佐龍鄉聶家村)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曆官鬆江府華亭縣(今上海鬆江縣)知縣、福建巡撫、蘇州知府、山西平陽知府、陝西按察副使、兵部侍郎、兵部尚書等。隆慶元年(1567)詔贈少保,諡曰貞襄。在他38年的政治生涯中,清正廉潔,不畏權貴,政績顯赫,又以豐富的閱曆和對民間疾苦的了解,促進他對教育的重視和對理學的研究傳播。

  聶豹出生在貧窮的農村,深知百姓的疾苦,在華亭任知縣時,他以身作則,立法行政,禁止官吏侵占公產,嚴禁豪強盤剝百姓、拖欠賦稅,對那些頂風作案、對抗法律的,一律從重從嚴懲治。不到一年時間,查出吏胥私吞應蠲免的稅銀18000餘兩、大米5600萬石,並把這批財物用來抵民間積欠,上上下下人心大快,境內一派清平景象。同時,他重視農業,興修水利,疏浚塘港三萬餘丈,修複廢塘12000餘丈,使百姓不為缺水所苦,逃亡來歸的農戶達3223戶,政聲遠揚。他在任監察禦史時,多次上疏,既指斥司禮太監張佐違詔收補內監工匠,又彈劾兵部尚書金獻民、侍郎鄭嶽接受邊將賄賂。金、鄭終被罷去。還檢舉禮部尚書席某為其弟請留翰林院。對這些達官顯貴敢於抨擊,聲振一時。

  嘉靖年間,山西北部屢被俺答(北方少數民族)侵犯,百姓不得安寧。嘉靖二十年(1541),聶豹任平陽知府,號召富戶捐款,準許在押疑犯出銀贖身,一時籌得餉銀21000餘兩,用以加固郭家溝、冷泉、靈石等隘口。又募鄉勇6000人,加緊訓練,嚴密守防。不久,俺答來犯郭家溝,守軍開關迎敵,斬除兩個前來試探的,為首的咋舌失計,率眾逃跑,從而有力地抵禦了外族的入侵,使邊關得到安寧。明世宗聽到此事,非常震驚地問:“平陽守為何這樣能幹?”

  嘉靖二十二年(1543),聶豹升遷陝西按察副使,有人誣陷他在守平陽時貪汙。當時的宰相陳言,不調查了解,偏聽偏信,將聶豹逮捕入獄。被捕時,聶豹從容地出見差使,換上囚服慷慨就道。屋內大聲悲哭,他像沒有聽到,門人父老相送,無不潸然淚下,他卻神色不動,隻是拱手作別。友人送至江邊,他如同平日,與他們探討學問,人們大為敬服。不久,陳言也因案入獄,聶豹在獄中見到他時,不僅毫無怨言,還心平氣和地同他研究理學,在獄中寫完了《困辨錄》《幽居答述》等著作。陳言後來愧疚地對人說:“我愧見聶雙江。”這足見聶豹心胸有何等大度。次年,冤案終於大白,卻仍落職回到永豐。

  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侵犯京城,世宗頗想得到良才。吏部尚書徐階推薦聶豹,言其才可大用。世宗準奏,立即拜封聶豹為右僉都禦史,巡撫順天。未到職,途中被提拔為兵部右侍郎。任職不久,轉兵部左侍郎。當時威寧侯仇鸞恃寵驕橫,謀劃撤除宣(府)、大(同)守兵,防衛京城,意在削弱宣、大,以接納敵人。聶豹上疏,條陳“四慮”,認為應該“固守宣大,宣大安則京師安”。仇鸞痛恨他,伺機陷害,但沒有成功。

  嘉靖三十一年(1552),聶豹升任兵部尚書。奏請修邊城,建關隘,慎選將士,預備當糧,分屯重兵,控製要害。尤能嚴禁請托,遵循法規,一時聲望赫然,為明朝的國防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累進太子太保。

  嘉靖三十四年(1555),聶豹因反對趙文華請視師祭海神和朱隆禧差田賦開市舶,違反了皇帝旨意,受到降俸二級處分。隨後,疏請退休南歸。

  聶豹素喜崇尚節義,頌揚先輩。明代,歐陽修家鄉祖塋已無子孫祀守,聶豹巡按江南期間,見安徽潁州有歐公裔孫,而家鄉獨缺,便請得歐陽修第三子歐陽棐的第十六世孫歐陽雲,奉歐陽修遺像馳歸永豐沙溪;並與知縣謀劃,由縣人捐資,為之買田娶妻,更立歐陽修專祠,世代守墓奉祀。

  聶豹所到之處,異常重視興學,培養人才。在華亭任內,盡收地方精英於門下,後來成為宰相的徐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任職福建時,聶豹建立養正書院,薈萃八閩秀士加以培育。守蘇州期間,“首興學校,日萃名士於學道書院,相與切磋”。南歸在家,常赴青原等書院講學。曾與鄒守益、錢德洪講學於本縣城西崇元觀。縣人宋儀望追隨聶豹近三十年,成為聶豹的高足弟子。

  聶豹推崇王守仁的“致良知”學說,屢有書信來往,相與辯難,自稱弟子。常與鄒守益、歐陽德、羅洪先、錢德洪、王畿等辨究陽明學說。其議論互有發明,亦頗有異同。聶豹認為“良知”不是現成的,要通過“動靜無心,內外兩忘”的涵養功夫才能達到,傾向宋儒的“主靜”說。他致書歐陽德說:“良知本寂,感於物而後有知,知其發也。不可遂以知發為良知,而忘其發之所自也。故學問之功,自其主乎內之寂然者求之,使之寂而常定也,則感無不通,外無不該,動無不製,而天下之能事畢矣。先師雲:‘良知是未發之中寂然大公之本體,使自然感而遂通,便自能物來順應。’此豈非錄中要語哉!”

  聶豹身長玉立,神思靜遠、超特不群,有飄然物外之氣。聶豹著有《致知議略》、《良知辨》、《幽居答述》、《困辨錄》、《大學臆說》與《雙江文集》等行於世。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