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仕途
歐陽修是文學大家、史學名家,同時也是憂國憂民的政治家。他以“人情說”、“寬簡說”和“愛民說”為治政理念,針對北宋王朝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麵的種種弊端,先後提出了“除積弊”、“行寬簡”、“務農為先”、“節用愛民”、“軍中選將”、“官中擇吏”、“方田均稅”、“改革科舉”、實行“按察法”等一係列改革主張。然而,因歐陽修果敢剛正,直言不諱,其人生充滿坎坷,仕途曾三次大起大落。
一救“範公”貶夷陵。景祐三年(1036),開封知府範仲淹向仁宗建議改革吏治,任用官吏時,不能全由宰相做主,官吏升遷,應製定規章製度等等。宰相呂夷簡則攻擊範仲淹“越職言事,離間君臣,引用朋黨”,且不準百官“越職言事”,並將範仲淹貶知饒州(今江西鄱陽縣)。集賢校理餘靖上書替範仲淹辯護而被貶為筠州(今江西高安市)監酒稅。館閣校勘尹洙上書說自己與範仲淹“義兼師友”,請求朝廷降職處分,因此貶往郢州(今湖北鍾祥市)監酒稅。這時唯一能替範仲淹說句公道話的隻有諫官了。可惜右司諫高若訥不僅不替範仲淹辯白,反而附和宰相,詆毀範仲淹的為人。歐陽修聽後,義憤填膺,揮筆寫下了著名的《與高司諫書》。高若訥收到這封信後,氣急敗壞地上書仁宗,連同這封信一並上交,說歐陽修稱讚範仲淹才華無雙而無辜被貶,這分明是指責皇上驅逐賢臣。奏折一上,皇上大怒,立即給歐陽修下了一道貶為夷陵縣令的詔書。這是他入仕以來第一次遭貶,也是第一次在政壇上展現他個性鮮明、無所畏懼、剛直不阿、疾惡如仇的氣節風範。
二主“新政”貶滁州。歐陽修被貶夷陵之後,沒有柳宗元被貶後那種絕望的心態,更沒有韓愈被貶後那種乞憐的渴望,反而為自己的言論、行為能掃蕩沉悶黑暗的官場和社會風氣感到驕傲和自豪。兩三年之後,因自然災害和西邊戰事緊急,仁宗起用範仲淹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範仲淹薦舉歐陽修擔任陝西經略安撫司掌書記。歐陽修婉言謝絕了,他說:“我當年支持你同呂夷簡作鬥爭,難道是為了謀取私利嗎?同你一塊受貶斥而不同你一起被提拔使用,這才對了。”不久朝廷還是把歐陽修召回京城,恢複他館閣校勘的職務。後來又當了諫官,提出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和意見。仁宗將範仲淹的“條陳十事”和歐陽修的“按察法”、改革科舉等革新措施頒行全國,成就了著名的“慶曆新政”。由於新政措施嚴重危及守舊派的利益,他們互相勾結、製造事端,誣蔑改革派“營私結黨、拉幫結派”。為消除仁宗的疑慮和隱憂,也為回擊守舊派的攻擊,歐陽修寫下著名的《朋黨論》,提醒仁宗要“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這樣才能使國家昌盛、政權穩固。仁宗讀後深有感觸,但守舊派千方百計采取各種手段阻礙新政的實施,打擊革新派人士。慶曆四年(1044),保守派將歐陽修這顆眼中釘有意安排出使河北,並擔任河北都轉運按察使,讓他負責處理河北地方的軍政要務,無法抽身過問朝政。沒過多久,範仲淹、杜衍、富弼等革新派領袖人物紛紛被迫離開朝廷,到地方任職,標誌著“慶曆新政”的瓦解。歐陽修痛心疾首,趕緊向仁宗寫了一份《論杜衍、範仲淹等罷政事狀》,委婉地批評仁宗優柔寡斷,不主持公道,不堅持原則,聽信讒言,疏遠賢才。守舊派對他更加恨之入骨,最終製造“張甥案”,對他進行陷害,於慶曆五年(1045)把他貶知滁州(今安徽滁州市)。
三陷“濮議”守亳州。來到滁州,歐陽修沒有怨言,也沒有牢騷,隻是兢兢業業地管理滁州,實現自己“寬簡愛民”的政治理想。政事之餘,來到琅琊山,遊曆山光水色,寫下了千古絕唱《醉翁亭記》。後移知揚州、潁州、商丘等地。丁憂回朝之後,仁宗把他留在朝廷,進而知貢舉、權知開封府、入樞密副使、做參知政事。這期間,歐陽修為朝廷選拔了如蘇軾、蘇轍、曾鞏等大批優秀人才;以寬簡愛民的方略,把開封治理得井井有條,充分體現了他的“仁政德治”理念,與包拯的“威嚴之治”有異曲同工之妙。與韓琦、曾公亮同心輔政,文武百官奉法循理,朝政清明,實現了曆史上著名的“嘉祐之治”。由於歐陽修仕途亨通,加上耿介剛直的性格未改,又引起守舊官僚與宦官們的嫉恨。英宗治平四年(1067),被彭思永、蔣之奇製造的“長媳案”陷害。雖然神宗皇帝親自督辦,查明此案為蔣之奇等人別有用心,蓄意構陷,並將彭、蔣等人貶官流放,但這位忠心耿耿的三朝輔弼大臣,受到如此之大的侮辱和迫害,深感世態炎涼、政治殘酷,強烈要求遠離朝廷,外守州郡。神宗見他執意離開朝廷,同意他以觀文殿學士轉刑部尚書的頭銜出知亳州(今安徽亳縣)。來到亳州之後,歐陽修又以年邁體弱為由,七次上書要求退休,最終於熙寧四年(1071)退居潁州(今安徽阜陽市),次年七月病逝在潁州的私宅裏,後葬於河南新鄭。
勤政清廉
歐陽修一生為官,一生坎坷,卻一生勤政,一生清廉。
歐陽修的父親去世後,留給家人唯一的遺物是六幅《七賢圖》。歐陽修踏上仕途之後,歐母把《七賢圖》掛在房內牆上,深情地對兒子說:“圖中描繪了你父親的為人、為官。他一生清貧,兩袖清風,從來不收非分之財,望兒像父親一樣,小心謹慎,克己奉公。”歐陽修聆聽母親的諄諄教誨,誓以父親為榜樣,立誌“為吏至廉”。
景祐三年(1036),歐陽修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任縣令時,發現基層吏治黑暗,存在種種弊病。他翻閱已結案的官司檔案,竟有不少案子無中生有,黑白顛倒,徇私舞弊,辦成了冤案、錯案。為此,歐陽修暗暗發誓“克盡職守,勤於政事”。他首先整頓縣衙吏治,健全各項製度,重新查處有問題的案子,通過調查核實,依法糾正冤案、錯案幾十起,使蒙冤受屈的人重見天日。歐陽修處理政事“因時而異”。他認為治政如同醫生治病,不在乎排場,關鍵在於講求實效、對百姓有利。慶曆三年(1043),歐陽修擔任朝廷諫官,先後三次上疏:《論按察官吏劄子》、《論按察官吏第二狀》、《再論按察官吏狀》,強調刷新吏治,淘汰冗官。慶曆四年(1044),歐陽修一再上疏,奏罷“貪穢之狀,狼藉多端”的邢州知州郭承祐,主張為政就要鏟除貪官汙吏,澄清吏治。
歐陽修每到一處任職,不忘帶《七賢圖》在身邊,無時不以父親清廉的事跡警醒自己,激勵自己執法如山,秉公辦事。他在滁州、揚州、青州任上,實施惠政,不圖名譽,不求治跡,不擾民,政績顯著。青州百姓感其德,特為他建造生祠。歐陽修獲此殊榮,從不提及,更加律己律人,不忘勉勵晚輩恪守職責,做個不貪不占的好官。他有個侄兒叫歐陽通理,時任象州(今廣西象州)司理,曾寫信歐陽修,要為他購買朱砂。歐陽修回信說:“昨書中言欲買朱砂來,吾不缺此物。汝於官下宜守廉,何得買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飲食物外,不曾買一物,汝可守此為戒也。”由此可見歐陽修非常懂得關心愛護晚輩,教育他們忠於職守,義不苟取,做一個清正廉明的好官。歐陽修還在致十三侄歐陽奉職一書中說:“每事當思愛惜,守廉守貧,慎行刑,保此寸祿而已。”書中既教育晚輩要祿位,又真誠地勸誡晚輩要謹慎治政,廉潔自守。歐陽修還擔心後人做糊塗官,特意請工匠把珍藏的《七賢圖》精工裱裝,作為傳家之寶,使子孫不忘祖宗清廉家風。
皇祐二年(1050)七月一日,歐陽修改任應天府知府,兼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司事。南京是北宋陪都之一,人口稠密,商業繁華,又是汴河南北交通要衝,貴臣顯要來往不斷。歐陽修治理南京不搞清規戒律,順應自然,講究實效,對過往賓客的接待一視同仁。這樣,難免得罪某些權臣,有的還散布流言蜚語誣蔑歐陽修貪贓枉法。這事很快傳到仁宗皇帝耳邊,開始,仁宗對傳聞若無其事,後來又聽到一個近臣說到歐陽修類似的話,使仁宗困惑不解,於是下旨叫安撫京東路的宰相陳升之速去調查。
陳升之接旨後,不敢耽誤片刻,帶上隨從趕到南京,微服私訪。他剛進城,恰逢歐陽修正在接待來往賓客。他不分官職大小、身份貴賤,都一視同仁,以禮相待。陳升之眼見歐陽修的待客之道,似有所悟。為了掌握真實情況,他走訪了應天府的官吏、商賈、大戶、鄉間老農等等,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歐陽大人實行‘寬簡政治’,以寬避苟,寬而不縱,以簡禦繁,簡而不略,使吏治有條不紊,社會安定、和諧,深受民眾歡迎,說他像一支照天蠟燭。”陳升之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了解,終於弄清楚所謂的傳聞都是一些隻圖虛榮、不辦實事的達官貴人對歐陽修的誹謗。他回到京城,如實向皇帝奏報歐陽修在南京的政績及當地老百姓對他的頌揚。皇帝聽了高興地說:“勤於政事,清廉為民,如歐陽修者何處得來?”
情係故裏
歐陽修雖出生在四川綿陽,但對故鄉江西永豐沙溪卻情深意篤。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僅五歲的歐陽修隨母親、叔父等親人回家葬父,將父親安葬在沙溪鳳凰山下的蟠龍形。家鄉的山川、田野、鄉人、鄉情、鄉音等,都深深地印在他那幼小的心靈裏。之後,無論歐陽修走到哪裏,對家鄉總是魂牽夢縈。
嘉祐二年至四年(1050—1052),歐陽修七次上奏書乞知洪州(今江西南昌),均未獲準。嘉祐五年(1053)三月,同鄉兼老友知製誥劉舍人(劉敞)請時任史館修撰、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的歐陽修回家省親,歐陽修未獲皇帝批準,感傷年邁體衰,向往歸隱,回家卻不能,隻得作詩一首:
寄閣老劉舍人
夢寐江西未得歸,誰憐蕭颯鬢毛衰。
莓苔生壁圖書室,風雨閉門桃李時。
得酒雖能陪笑語,老年其實厭追隨。
明朝雨止花應在,又踏春泥向鳳池。
詩中首聯“夢寐江西未得歸,誰憐蕭颯鬢毛衰”,道出了歐陽修對故鄉的無比懷念。
到了這年(1053)秋天,歐陽修對家鄉的思念牽掛更切,求歸仍未獲準,日思夜想,逐作詩一首:
寄題沙溪寶錫院
為愛江西物物佳,作詩嚐向北人誇。
青林霜日換楓葉,白水秋風吹稻花。
釀酒烹雞留醉客,鳴機織苧遍山家。
野僧獨得無生樂,終日焚香坐結跏。
詩歌的首聯點出老家風景優美,物產豐饒。頷聯進一步描繪家鄉風景之美,秋天楓樹盡染、稻花吹香。頸聯寫農家之樂,家鄉的人釀酒烹雞,熱情地招待客人;自己耕種自己織布,民風淳樸,民生安閑。尾聯讚美家鄉的野僧也無限歡樂。全詩飽含著詩人對家鄉的無限眷戀之情。
皇祐五年(1053)八月,歐陽修曆經千辛萬苦,終於獲準回鄉葬母,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故鄉。這一次,歐陽修將母親與父親的墓合葬一處,還留在家裏住了一段時間(亦說幾個月),除為父母守孝外,還抽空到家鄉許多地方察看了一番,提出了許多發展繁榮的意見和建議,留下了不少千古美談。這也是歐陽修生平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回鄉。此外,歐陽修還寫下了《吉州學記》、《廬山高贈同年劉中允歸南康》以及《雙井茶》、《小池》等寄情家鄉的文章和詩歌。
而在歐陽修的故裏,曆朝曆代的州縣長官、誌士仁人、父老鄉親對這位名儒聖哲、文壇宗師、史學大師都無比懷念。宋代以來,紀念他的遺跡很多。永豐縣城,始建於南宋紹興四年(1134)的“六一橋”,以歐公晚年更號中的“六一居士”命名,橋頭曾建有六一寺、六一祠、六一書院等等,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書題“六一橋”三個大字;始建於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的狀元樓,是為紀念歐陽修、董德元而建,現尚存永叔公園的東南角,南宋理學家朱熹曾書題“狀元樓”三個大字;20世紀80年代初,永豐縣政府將六一橋至麻洲橋路段命名為“六一路”,後在縣城恩江河畔的報恩寺塔處修建了歐陽修紀念館,興建了永叔公園;20世紀90年代,又將躍進橋至永叔公園大門前這條街命名為“永叔路”;21世紀之後,陸續修建了歐陽修大道及歐陽修廣場等等,同時還開發了一係列以歐公“字”、“號”為品牌的工農業產品。歐陽修故裏沙溪西陽宮建有紀念歐公及其父母的祠堂、書院、讀書堂、畫荻樓、道德講堂、西陽宮門坊、畫荻遺徽門坊、《瀧岡阡表》碑亭等文化遺存。宮對麵的蟠龍形、抱鵝形等山崗上有歐公父母合墓、前室合墓、叔父母合墓、烏龜墓等。這些文化遺產均已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瀧岡阡表》碑刻”於2006年5月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和2007年歐陽修誕辰990周年和1000周年之際,永豐縣委、縣政府分別舉辦了一係列活動,隆重紀念這位曆史文化名人。
聳立在歐陽修紀念館前的歐陽修雕像(周忠華攝)
《瀧岡阡表》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叔公園一角(曾健攝)
§§第二章 光芒四射五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