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開創了宋代文學的新體製、新格調,其平易自然的新文風,影響自北宋至民國幾個朝代的文壇,獨領風騷近千年?
是誰在史籍著述上,褒貶忠奸,整飭道德,標舉名節,豐富發展中國正史編纂體例,並在我國《二十四史》中一人兼修兩史?
是誰在經學研究上,大膽突破漢唐章句訓詁之學,自出議論,探求經典本義,使其擺脫名物訓詁之軌道,轉入講求義理的方向?
是誰在金石學上,超越“欣賞把玩”而以品鑒書法、評論文章、補史糾繆、收藏研究為目的,引領金石學向獨立學科發展?
是誰在宋代散文六大家中,培養了其餘五大家,成為卓冠群雄的文壇領袖?
是誰棄嫌避親、唯才是舉,被後人尊崇為天下薦賢愛才第一人?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更號“六一居士”,江西永豐沙溪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經學家、金石學家、目錄學家、書法家和譜牒學家,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人”。他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在唐宋八大家中,除唐代的韓愈、柳宗元之外,宋代的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文學大家都曾經過他的培養、提攜。歐陽修的詩、詞、文、賦獨步天下,經、史、譜牒、金石諸學獨領風騷,是一位“既開風氣又為師”的全才式人物,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文化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畫荻成才
歐陽修的成才之路頗為崎嶇。他首先得益於母親的“畫荻教子”,而其母親鄭氏夫人“畫荻教子”成就一代文壇宗師的故事也成為千古美談,被譽為中國古代母教文化的典範,歐母成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之一。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六月二十一日,歐陽修出生在父親歐陽觀任四川綿州(今四川綿陽市)的軍事推官官衙裏。母親鄭氏夫人出生於江南名門大族,知書達禮,寬厚待人,與歐陽推官情深意篤,兩年後又生下一個女兒,一家人其樂融融。
然而,好景不長,就在歐陽修充滿快樂和幸福的童年裏,艱辛與坎坷不期而至。大中祥符三年(1010),歐陽觀調泰州(今江蘇泰州市)任軍事判官,任職不久便染病去世。由於歐陽觀為官清廉,為人大度,喜交朋友,常接濟窮人,故逝後家貧如洗。
轉眼間,到了歐陽修上學的年齡,無力聘請塾師,歐母便自己擔任兒子的啟蒙老師。沒有課本怎麽辦?歐母回憶起李白、杜甫等名人的詩文,一字一句地教兒子讀,一篇一篇地讓兒子背。沒有紙筆怎麽辦?歐母以地麵上的細沙當紙,用荻稈代筆,教兒子一筆一畫地寫,一遍一遍地練。從此,荻稈成了取之不盡的筆,細沙成了用之不完的紙。有時歐母還找來先祖歐陽詢的碑帖,指導歐陽修臨摹,既識讀了字詞又練習了書法。後來在孔廟發現唐代書法家虞世南的手跡,歐母便常常領著歐陽修盤桓在石碑前,揣摩觀賞,誦讀默記。可以說,歐陽修就是通過荻稈當筆、細沙當紙啟蒙成才的。
當時,隨州城南有個李姓大戶人家,藏書豐富,嚴教子孫,習誦詩書。歐陽修常和李家幾個年紀相仿的孩子玩耍,後與李家長子彥輔(堯輔)保持終生友誼。當時歐陽修常向李家借書抄誦,由於聰穎好學,有的書本還沒抄完就能夠背誦如流。他博聞強記,文筆長進很快,十歲不到,詩賦文章便老練如成年人的作品。有一次,在隨州為官的二叔歐陽曄(歐陽修喪父後同母親一道寄住在他家裏)讀了歐陽修的一些習作後,欣喜萬分地安慰鄭氏夫人說:“嫂無以家貧子幼為念,此奇兒也,不惟起家以大吾門,他日必名重當時。”
十四五歲時,歐陽修在李堯輔家的破書筐裏發現六卷殘缺不齊的《昌黎先生文集》,被韓愈那雄渾奔放的文章氣勢和古樸蒼健的文學風格所吸引,對韓文情有獨鍾。堯輔見歐陽修愛不釋手,就將殘本韓文送給了他。歐陽修如獲至寶,帶回家中,廢寢忘食,一氣讀完。雖然不能完全理解文意,但被韓文的氣勢所震撼。這次偶然的發現,為他後來發動領導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埋下了希望的種子,奠定了成功的基礎。這無疑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樁幸事!歐陽修一直珍藏這部舊本韓文,並廣為搜尋天下善本,不斷參校修訂,使其成為歐陽修家門的傳家之寶。
四十多年後,歐陽修特地撰寫《記舊本韓文後》,深情追懷自己與韓愈古文的這場最初機緣。他首先記敘發現《昌黎先生文集》的經過,說此文集是作者無意間在一位朋友家棄置於壁間敝筐中發現的,且“脫落顛倒無次序”。說明當時韓文被人遺棄,無人問津。但作者雖然年少,卻被韓文“其言深厚而雄博”、“浩然無涯,若可愛”的文章風格和氣勢所深深吸引與強烈震撼。接著回憶自己應舉落選的情況。當時以楊億、劉筠等人為代表的西昆體時文主導文壇,士子們為取科第,紛紛仿效,自然無人道及韓文。作者在首次應舉落選後,再次取出韓文拜讀,這說明了作者內心的價值取向。但韓文依然寂寞,而舊本韓文卻深得作者珍藏,同時也體會到“學者當至於是而止爾”。作者閱讀的感受不止停留在文章氣勢的直覺上,而且對韓文作出了根本價值的確認,也清醒地認識到韓文與時文的不同意義。但當時為“幹祿以養親”,作者又不得不違心地學作時文,用作打開科舉大門的敲門磚。接著寫到七年之後,進士及第,又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倡導,韓文形成大盛局麵,文壇風氣得到根本改變。這些都經曆了一個從情感上的喜愛到價值意義上的確認,從內心向往到大力推崇的實際行動過程。韓文由沉沒廢棄到發揚光大,是作者等一批人極力推崇弘揚的結果。當然,作者對韓文的推崇並非緣於個人喜好,而是正合於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所以他們的努力才得到社會的認同。文章最後,作者申說了他對舊本《昌黎先生文集》進行校正的情況,即三十年間,凡聞人有善本,即求得以校正。可見他認真嚴肅的態度和滿腔的熱情。在作者心目中,這遠不是一本簡單的舊書,而是一段人生曆程的見證,也是他理想追求的見證。三十年的不懈努力,三十年的巨大變化,在作者心中蘊積著強烈的情感,但也毫無慷慨之色,隻是圍繞著舊本韓文緩緩地敘說往事,平和地抒發感想,在不露聲色的文辭中記錄下一段文壇風雲,傳遞深廣的旨意。這正是歐陽修散文風格的典型表現。清浦起龍評說:“斯文拈出瓣香,曆敘伏見進退,本身與韓文相助發以為終始,當作一段大事因緣觀。”(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六十)清孫琮評述說:“處處敘韓文,處處寫自己得力,此可見古人自信處,亦可見古人不忘所本處。”(《山曉閣唐宋八大家選·歐陽廬陵》卷四)
年少的歐陽修因潛心研讀韓愈古文,以致兩度參加科舉考試均以失敗告終。天聖元年(1023)秋天,17歲的歐陽修首次參加隨州州試,因一心研讀已經束之高閣、無人問津的韓愈古文,初試自然落榜;三年後再次參加州試,因功底深厚州試過關,取得了赴京參加禮部試的資格,但他文體仍宗韓愈古文,與當時“四六”官韻不合又名落孫山。兩度科考失敗,無疑給歐陽修沉重打擊,他也敏銳地認識到自己在“時文”方麵的差距。
為盡早獲取俸祿報答母親“畫荻教子”之恩,歐陽修不得不學作“時文”。天聖六年(1028)夏秋間,他攜帶《上胥學士偃啟》等文稿,前往漢陽拜謁駢文家、知漢陽軍胥偃。這位未來的嶽父大人讀到歐陽修的書啟和文稿,非常震驚,於是把歐陽修留在家中,悉心指點。同年冬天,胥偃任滿調回京都,便將歐陽修一同帶到京城,讓他參加了第二年春天國子監入學考試。歐陽修沒有辜負恩師期望,一舉奪魁,獲得第一名,被補為廣文館生。秋天,歐陽修參加國學解試,再次名列第一,成為此屆國子監試的解元,取得了次年春季禮部考試的資格。天聖八年(1030)正月,歐陽修參加禮部考試,又一次奪得第一名。在京城近一年的時間裏,三試第一,聲名雀起,震驚朝野。三月,參加殿試,在策論中他不僅不歌頌天子聖哲,反而發表時論,揭露時弊,抨擊朝政。或許正是這個原因,歐陽修沒能繼續奪魁,最終被錄取為甲科第十四名進士。至此,歐陽修走完了應試科舉的艱辛之旅,實現了人生的一大轉折。
革新詩文
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最大的貢獻,是他領導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開創了平易自然的新文風,影響中國數個朝代,一直到民國時期的五四運動,可謂獨領風騷近千年。
中唐時期,韓愈、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並取得輝煌成果。而在宋初文壇,古文衰落,駢文盛行。當時的駢體文片麵追求文字技巧,一味堆砌典故,玩弄辭藻,在韻律方麵又限製得太死板,隻注重形式而忽略內容,結果文章越寫越漂亮,但仔細品讀卻沒有實實在在的內容。歐陽修不喜歡這種四六切對工整、風格雍容典雅的“時文”。但這類文體又是當時登科文體的範式,是科舉入仕的敲門磚。
“時文”雖被很多有識之士厭惡,但都無濟於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就是厭惡“時文”的一個典型。相傳宋神宗任命司馬光為翰林學士,可司馬光竟然不接受,原因就是他很討厭用駢體文起草詔書和朝廷重要文件。宋神宗對此很不解,對司馬光說:你考試那麽優秀,寫駢文對你來說不是什麽難事,為什麽就不願意呢?司馬光說:當然會寫,但自己實在不想寫這類文章,考試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呀!現在考試過來了,還要我寫,那簡直是折磨人,說啥也不幹了。說罷就走,太監叫住他,說皇上還等著呢。司馬光無奈又回來,依然不肯接受。神宗很生氣,將任命書直接扔給司馬光說: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愛寫不愛寫,反正這差事就是你的了。司馬光隻好苦笑著接受了。由此可見駢文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形象。
天聖七年(1029),詔令文風複古。之前一批有識之士,如柳開、王禹偁、穆修等人,不滿晚唐五代以來文統和道統並衰的局麵,舉起唐代古文運動的旗幟,首倡詩文革新風氣,推尊韓柳古文。但由於過分強調“古道”,輕忽文辭,創作的作品大都詞澀言苦,成就不高,影響不大,無法推進詩文革新。
範仲淹為了複興儒學,興辦太學,邀請石介等一批人講授經學。然而在反對駢文的過程中,又流行一種追求深沉而陷於艱澀、向往奇特而墜入怪僻的“太學體”,與歐陽修倡導的“平易自然、言之有物、質樸通暢”文風背道而馳。“太學體”從思想內容上遠離北宋現實政治,形式上怪僻生澀。歐陽修發現這“太學體”對讀書人的誤導和危害較之駢體文更大,成為宋代古文運動健康發展的新障礙。
中國文學史上的轉變與發展,必然會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前進。曆史還是選擇了歐陽修,這無疑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大幸。
歐陽修步入仕途之後,廣交師友,潛心創作,不僅自己積極創作古文和散體文,還努力將駢文和散文有機結合,做到駢散相宜、內容和形式完美統一,創作大批超然獨騖、眾莫能及的作品,還培養了梅堯臣、蘇舜欽、蘇軾等優秀文學家。最重要的是,他意識到要想扭轉整個社會的文章風氣,必須通過改變科場文風來實現。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歐陽修主持禮部考試,他利用行政力量,痛革科場積弊,刷新文風。規定凡寫作險怪奇澀之文者,一律不取。從而打擊了以駢體、太學體為代表的不良文風,極大地推動了文學革新的進程。
但是,歐陽修這種順應時代要求的改變,卻在科場考生中引起軒然大波。落榜的舉子們,特別是京城裏的一些權貴豪門子弟嘩眾取寵、肆意攻擊,七八千人聚集京城,有的在路上攔截歐陽修的車馬,有的還故意寫了《祭歐陽修文》扔到歐陽修家裏,一時詆毀謾罵歐陽修的言語文章鋪天蓋地。對此,歐陽修泰然處之。
作為一個文學家、北宋詩文的奠基人,歐陽修憑借自己雄厚的創作實力和主持禮部考試的機會,為北宋詩文革新指明了正確的方向,也為大多數人所認同,使科場改革能持之以恒地推行下去,詩文革新運動得以大獲全勝,北宋文壇風氣得到根本轉變。這種轉變不僅影響著宋代的文章創作潮流,光耀當時,更影響後代,流澤百世,並由此奠定了中國散文的基本特點,主導中國文壇近千年,是中國散文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韓琦評價歐陽修說:“得之自然,非學所至,超然獨騖,眾莫能及,譬夫天地之妙,造化萬物,動者植者,無細與大,不見痕跡,自極其工。”蘇轍評他:“天材有餘,豐約中度,雍容俯仰,不大聲色,而義理自勝,短章大論,無施不可,有欲效之,不詭則俗,不淫則陋,終不可及,是以獨步當時,求之古人,亦不可多得。”
風神絕世
歐陽修能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並被千古傳頌,靠的是文學,可以說,沒有文學上的成就,就沒有千年不朽的歐陽修。他不僅親自發動並成功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而且自己在詩、詞、文、賦等方麵都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風神絕世的大文豪。歐陽修一生創作詩歌八百餘首,詞四百多首,散文辭賦五百多篇。這些作品簡明通俗,哲理性極強,多剴切時弊,寫景抒懷,吟物言誌,引人深思,給人啟迪,讓人鼓舞。蘇軾評價歐陽修的文章:“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於至理,以服之人心,故天下翕然師尊之。”
歐陽修是風神絕世的散文家
歐陽修的散文創作數量最多,質量最高,開創了平易自然、委婉曲折的一代文風。他的散文又各體兼備,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大都內容充實,深入淺出,精煉流暢,引人入勝。蘇軾說:“論大道似韓愈,論本似陸贄,紀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散文創作的巔峰作品,是他藝術才情、人生境界的至高體現。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文章以“亭”為聯接點,筆墨落在“醉翁”二字上,在幽美的自然風光描寫中,酣暢痛快地宣泄“醉翁”的心態和風神。用“環滁皆山也”五字,總攬滁州概貌,然後一步一景,逐層推出“醉翁亭”,隨即又由景及人,引出“醉翁”其人:“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在描寫醉翁亭四周早晚、四季不同景色之後,又著力描繪滁人遊山之樂和太守宴酣之樂的場麵,展示一幅政通人和、年豐民樂的畫卷。其中更有“醉翁”太守縱情自適、超然物外的形象:“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最後,描寫夕陽西下,太守與賓客興盡而歸,並點出本文主題:“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醒,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文章描寫了禽鳥的山林之樂、賓客的宴飲之樂、太守的與民同樂。而太守之樂,自有其難言的苦衷,因為經曆了太多的坎坷與迫害,無論從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有一種老翁的感覺,都有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慨,此時此刻的心境隻好用“翁”來表白。與官場險惡、人心叵測、宦海浮沉相比,琅琊山的美景、醉翁亭的美麗,實在是一種單純的可愛,是一種純粹的優美,是一處忘懷世事的世外桃源,既寧靜又純粹。
每當一個人遭遇了很多挫折之後,總會渴望沉浸在一種單純的優美當中,歐陽修此時就是這種心境,所以他非常渴望把沉重的心情變得輕鬆,把複雜的頭緒變得簡單,把憤怒的情緒變得平和,讓遭受不白之冤的委屈心理趨於安寧。這滁州的美景、這醉翁亭的美麗,簡直就是救治他心靈創傷的靈丹妙藥。所以說這種“醉”,不是酒醉,而是渴望沉醉或沉迷於一種遠離現實的狀態。由此可知,他並未真醉,而是假醉,也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人醉心不醉”,其內心清醒,頭腦清醒。正因為他無比的清醒,才感覺到無比的痛苦,才願望讓自己快快沉醉。但他的快樂,既為滁州的山水景物之美感到快樂,更為滁州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而快樂。
《醉翁亭記》以洗練的文字,巧妙的虛詞,綿邈的情韻,駢文與散文的有機結合,工整中見參差,酣暢間有婉曲,形成一種回環往複的韻律美,一曲悅耳動聽的詠歎調,自古以來被視為“歐陽絕作”,又被譽為“六一風神”的代表作。據宋人朱弁《曲洧舊聞》卷三記載,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寫成後,“天下莫不傳誦,家至戶到,當時為之紙貴”。因為《醉翁亭記》當時就在亭畔刻石立碑,各方人士紛至遝來,賞文拓碑,琅琊寺中庫存的氈子全被打碑用盡,就連和尚們睡覺用的臥氈也不得不拿出來供人們拓片使用。前來求取拓本的不僅僅是讀書人,還有許多遊走四方的商人。他們說,隨身攜帶《醉翁亭記》拓本,沿途遇上征稅的關卡,送上一份拓片給監守官,就可以免稅通關。
更值得一書的是,《醉翁亭記》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的佳句。如“峰回路轉”、“醉翁之意不在酒”、“風霜高潔”、“前呼後應”、“觥籌交錯”等等,曆經千年不衰,還被收入今天廣為使用的《成語詞典》。
《與高司諫書》是歐陽修在政論文上的初露鋒芒之作
景祐三年(1036),開封知府範仲淹上《百官圖》,論遷升之弊,建議仁宗:對官員的任命,不能由宰相呂夷簡一人做主,要製定規章製度,特別是近臣的進退,必須由皇帝親自掌握。呂夷簡知道後惱羞成怒,攻擊範仲淹“越職言事,離間君臣,引用朋黨”,且張榜告誡百官不得“越職言事”,將範仲淹貶知饒州(今江西鄱陽)。餘靖、尹洙分別上書替範仲淹辯白,都遭貶官流放。這時隻有諫官才有權主持公道。可是諫官高若訥不僅不替範仲淹說公道話,反而附和呂夷簡詆毀範仲淹。在這種是非顛倒、黑白不分的高壓政策下,在無人敢言的政治氣氛中,歐陽修置生死於度外,義憤填膺地寫下了這篇戰鬥檄文,充分展示出他政治上的敏感與睿智、剛直與果敢。
文章從三個方麵懷疑高若訥的人品,提出問題,用活鮮鮮的事實,正反比照,層層駁斥,把高若訥批駁得體無完膚。一是懷疑他是不是一個傑出人物?歐陽修說:我十七歲那年,朝廷的進士榜上大多是聞名遐邇的天下名士,你高若訥雖然名列其中,卻一直無聲無息。二是懷疑高若訥是不是一個賢能之士?歐陽修說:我從朋友尹洙那裏聽到他對你的評價是“正直有學問,君子人也”,我琢磨了很久,總覺得有點不對頭,如果你真的有學問又正直、現在又在諫官的位置上,為什麽範仲淹冤枉被貶,你卻默默不語?三是懷疑高若訥是不是真君子?歐陽修說:表麵上看,你一臉正氣,談古論今,褒善貶惡,好像是一個真君子,但是在範仲淹這個剛正博學的人遭貶這件事上,你作為諫官,不僅不保護他,反而跟在宰相P股後麵詆毀他,就這件事我覺得你不是個真君子而是個偽君子。
歐陽修接著分析說:人有剛正的人,也有儒弱的人,這是天生的,很難改變,即使是聖人也不能對他們求全責備,而你好不容易當到一個諫官,上有老母,下有妻兒,自身又愛惜官位,需要錢財來養家糊口,所以非常理解你對宰相的意見不敢言,你也應該認識到自己不就是一個平庸不稱職的諫官而已,這樣也會可憐你一個庸人,不會怪罪你,不會用君子的標準來要求你。可是現在你不是這樣,你裝得自己比誰都偉大,把自己當君子看,你詆毀範仲淹隻不過是掩飾自己的無能與平庸罷了。我告訴你,一個人的能力和膽量有大有小,能不能做成敢不敢做這是另外一回事,可是那種靠耍點小聰明來掩蓋自己的錯誤和過失的人,那就是“君子之賊”。又說:範仲淹不管他賢與不賢、是否君子,你現在都不能批評他,如果範仲淹不是個賢能之人,甚至是個壞人,當時皇上任命他做天章閣待製,你作為諫官,為什麽不阻止?而現在竟成了事後諸葛亮;如果範仲淹是個賢能之人,現在遭人陷害,你為什麽不站出來說話?我告訴你,無論範仲淹是好是壞,你都要承擔不可推禦的責任。歐陽修最後說:你既然不能勝任諫官的職責,你最好盡早離開諫官這個位置。你明明是個不稱職的諫官,還腆著臉去見士大夫們,這隻能說明你不知道人世間還有“羞恥”二字,我哀的不是你不知羞恥,而是你作為大宋諫官不知羞恥,將來這件事記載在史書上,蒙受恥辱的不是你這個君子之賊,而是我們的大宋王朝啊!雖然你是個不知羞恥的君子之賊,但我還是想拜托你一件事,也希望你能最後盡一盡做諫官的職責,如果你依然認為範仲淹當貶,那麽我替範仲淹說話,自然也是邪惡的朋黨之人了,希望你把我給你寫的這封公開信交給皇上,讓皇上殺了我,使天下人都真正地了解範仲淹應當被斥逐,這也是諫官的一大作用。
全文義正詞嚴,說理透徹,筆勢一波三折,舒徐於迂曲,充分體現了“六一風神”特點。宋人蘇轍評價說:“天材有餘,豐約中度,雍容俯仰,不大聲色,而義理自勝”。(《歐陽文忠公神道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