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章 把陽光定格在影像中——蘭州廣播電視傳播中心影視創作團隊側記

  芝文

  俄國散文家普利什文說:“一切美麗的色彩都來源於太陽,而一切美好的東西都來源於人。”

  在中國電影的大格局中,甘肅的電影一向是比較沉寂的,然而,近幾年來,一個叫蘭州廣播電視傳播中心的影視創作隊伍開始悄然走進人們的視線,他們所拍攝的片子中,一組組定格在陽光中的鏡頭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7年,他們與上海合作拍攝的電影《萬一有一天》在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播出。

  2008年,又合作拍攝完成了北京奧運會獻禮電影《兒娃子》,並於北京奧運會期間在央視播放。獲得甘肅省第二屆電視金鷹獎二等獎、最佳攝影獎。

  而後,在他們創作的電影和紀錄片當中,似乎都有著與陽光有關的鏡頭。也許,這正是他們心目中對電影、對紀錄片這些光影藝術的追求,而有意無意地在影視作品中的情懷流露。進而形成了他們的作品風格,一如升騰的太陽,不斷地顯示出炫目的光芒:

  2009年12月23日,他們為慶祝建國六十周年所拍攝的獻禮影片《蘭州1949》在央視電影頻道晚間19:30黃金時段播出,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甘肅省廣電局一位領導去央視辦事,電影頻道主任陸紅實一見到他就說:“我知道你們甘肅有一部片子相當不錯,叫《蘭州1949》。”目前,這部影片在中央電視台播放超過二十次。

  2012年,以蘭州新區建設為背景的一部小成本電影《上去高山望平川》拍攝成功,於2013年1月在央視播放。當年獲得第五屆中國新農村電視藝術節二等獎。

  近年來,他們拍攝的紀錄片和專題片中,有二十多部獲獎作品。其中:《把“花兒”推向世界的人》獲得中國年度優秀紀錄片一等獎;《中山橋的言說》獲得中國年度優秀紀錄片二等獎、敦煌文藝獎二等獎;《青城古鎮》獲得“人文中國——世居係列”全國優秀紀錄片評選活動二等獎、中國年度優秀紀錄片三等獎;《車站丙班》獲中組部全國黨員電視教育片一等獎,並在《中共產黨員》網展播……

  2013年12月,他們所拍攝的紀錄片《窯洞人家過大年》獲得中國山花獎,這是中國文聯授予的民間文藝類國家級最高獎項。

  2014年3月他們所拍攝的蘭州牛肉麵題材紀錄片《家鄉是一碗麵》,與正在熱播的央視紀錄片《百年巨匠》一起獲得了中國紀錄片年度評選好作品獎。

  由此,他們已成為業界所公認的一支與全國攝製水平接軌的紀錄片創作隊伍。

  陽光總在風雨後,當蘭州廣播電視傳播中心的人們將作品呈現在世人麵前,用他們的陽光、開朗和堅定傳遞著正能量的時候,又有誰知道,在這背後,他們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和拚搏?

  迷惘後的崛起

  2013年12月11日,皚皚白雪覆蓋著東北大地,長春這座城市在冰雪中顯得分外凝重素雅。由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吉林省長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頒獎儀式在這裏舉行。

  窗外氣溫接近零下三十度,而從大西北的蘭州前來領獎的丁如瑋,心中卻是一團火熱。六年前他所領導的蘭州廣播電視傳播中心拍攝的第一部紀錄片《窯洞人家過大年》,此次被授予民俗影像作品獎。在五大門類94個獎項的爭奪中,經過層層篩選,全國隻有6部影視作品獲此殊榮。

  這並不是他和他的團隊第一次獲得全國性獎項。在此之前,他們所拍攝的電視紀錄片、電影故事片已經多次獲得專業和政府獎項。對於他和他的團隊而言,一部影視作品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了獲獎這個概念,真正讓他們自豪的是,自己的作品能夠走出蘭州,走出甘肅,走向全國,在中央電視台和各地電視台得以播出。

  此時,捧著獎杯的他,思緒穿越千山萬水,回到了黃河之濱他所在的單位和他朝夕相處的創作團隊之間。那一張張熟悉的笑臉,一個個熟悉的身影,仿佛都在對他說:“老丁,加油!”

  蘭州廣播電視傳播中心所在的城市,有一條自西向東,幾乎貫穿整個城區的濱河路,它的一側是日夜奔流的黃河,一側便是喧囂熱鬧的市區。在這條河流上觀日出日落,視線是最通暢的。劇組每天迎著朝陽開始創作,這條陽光普照的大河帶給他們無限的創作靈感。

  欣賞河景的情致早已淡然,但黃河帶給大家的人生感悟卻是那樣豐厚深刻。一個單位、一項事業、一條人生道路不都與這條河流的經曆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嗎?對於每一個親曆者而言,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往往在於從驚險曲折駛向寬闊平坦的那一段裏程。

  蘭州廣播電視傳播中心的前身是蘭州市電視劇製作中心,是一個蘭州市屬差額事業單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前期的計劃經濟體製下,它曾經有過自己的輝煌,製作出《艱難的抉擇》、《牛肉麵的故事》、《蘭州大空戰》等電視劇,都在中央電視台播出過,獲得過不少國家級和省級獎項。然而,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單位運轉一度陷於困境。負債竟然高達四百多萬元。工資無法發放,人才不斷流失,不要說“發展”二字,連最起碼的生存都難以維係。

  2003年的冬天,凜冽的北風讓人在感到寒冷的同時,也感到了說不清的迷惘。就在那時,剛過不惑之年的丁如瑋奉調來到傳播中心主持工作。

  然而,令丁如瑋意想不到的是,他麵對的竟然是這樣一種困頓不堪的情景:一張三條腿的辦公桌,缺了腿的一麵頂在牆壁上;一把舊椅子;幾個舊沙發;單位賬麵上隻有不到九百元的餘款;攝製設備嚴重陳舊老化,無法使用;許多專業人員留職停薪離開了單位。這就是當時這個單位所擁有的全部家當!而在傳播中心的一些老職工記憶當中,當時的整個氛圍和天氣一樣寒冷,沒有熱烈的歡迎儀式,沒有歡聲笑語,大家漠然地望著比實際年齡還要年輕許多的新領導,不知道他會帶給這個單位和每一個人什麽樣的前途。

  其實,調任中心之前的丁如瑋,已經算得上蘭州市小有名氣的人物,隻是他的成功是在另一個與影視並沒有直接關聯的圈子。當時的他是蘭州市文化實業發展總公司的副總經理,同時兼任蘭州市演出公司總經理,在從事文化產業工作的近十年間,成功地舉行過許多大型演出活動,比如陝西秦腔名家大展演、零點搖滾樂隊演唱會、東方歌舞團演出等近百場各類文藝演出活動,成為中國演出家協會的常務理事,曾在許多演出學術交流活動當中擔任培訓主講。他還曾創辦了蘭州文化旅行社,為甘肅引進的中國音樂學院校外考級至今仍然是蘭州文化產業開發的典範。

  然而,此時麵對著傳播中心的境況,他第一次感到心中湧起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茫然。因為他現在麵對的是一個沒有設備、沒有資源、沒有市場、沒有業務可做的爛攤子,怎麽辦?

  麵對困境,丁如瑋沒有膽怯,他將自己家裏的電腦和打印機搬到辦公室,開始了他人生裏程的“二次創業”。

  上任伊始,丁如瑋做了一件很漂亮的事情:他從自己所熟悉的演出業入手,把大家組織起來,用股份製籌資的方式,由單位職工個人籌資和外部投資,舉辦迎新春匈牙利交響音樂會,地點在當時蘭州最豪華的金城劇院,內容是歐洲十大交響樂團之一匈牙利布達佩斯交響樂團首次造訪蘭州。這是一次高水平的音樂盛宴,連續兩場演出座無虛席,這場演出創造了當時蘭州演出市場的最高票價,當時省文化廳對外演出管理部門的領導感慨地說:“這樣的演出運作隻有丁如瑋敢做!”這次活動,刨去成本,返還大家的投資費用後,一下子給中心的賬麵淨留了十幾萬元,大家不僅拿到了工資還獲得了獎金。從此這個沉寂了多年的單位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此後又相繼組織了奧地利弦樂四重奏,法國鋼琴家大馬士獨奏音樂會,美國天籟之音音樂會,中國少數民族明星演唱會,以及國際小姐大賽甘肅賽事等多項大型活動。

  然而,這樣的一種熱鬧和繁榮在他們所在的電視大院裏,似乎是另類的,丁如瑋也敏銳地感到:演出雖然能掙錢,但並不是這個廣播電視單位的主業。

  真像是一條河流的前行,波瀾起伏,又遇到了迂回曲折。按照二次創業的部署,中心開始重新規劃發展方向,確立職能定位,調整崗位責任、工資分配、考核機製等一係列大刀闊斧的全麵改革。他們確定了“跳出大院,走向全國,跨行業發展”的戰略思路。目標隻有一個:創一流業績!

  堅實的足跡

  陽光下的時光與黃河之水一樣奔流向前,不舍晝夜。轉眼已到了2014年春天,蘭州廣播電視傳播中心腳踏實地走過了二次創業的十個年頭,在這期間,曾經流失的專業人才一個又一個回來了,曾經在國外闖蕩的海歸也主動找上門來,加入旗下。因為,他們都看到了實現夢想的光明與期望。十年來,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榮辱與共,披肝瀝膽,先後完成了42部精品影視作品創作,其中,紀錄片18部,專題片10部,電影4部,電視廣告宣傳片10部。它們都在不同的時段,由不同的頻道播出,獲得了不同的反響,也獲取了鮮花和榮譽。

  我們列舉一連串數字和獲獎名單並不是難事,但細心一看,這一串數字當中,有著非常可貴的零的突破,還有質的飛躍。

  最讓大家驕傲的是電影故事片《蘭州1949》的拍攝成功。這是蘭州電視人全麵走進電影業的一次成功實踐。

  魯迅先生曾稱讚: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

  在此之前,蘭州市還沒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創作的電影。當時,為了迎接建國六十周年,中心決定籌拍一部以蘭州解放戰役為背景的電影故事片。在資金困難和渠道不暢的情況下,這部影片經過幾上幾下,險些夭折。丁如瑋頂著壓力,與在影視拍攝市場中有過“江湖經曆”的攝影師鄭鷗一起,一頭紮在北京二十多天,多方運作,最終得到了北京影視界的參與和支持,使項目如期實施。

  我國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許柏林、饒曙光、李汀、李樹聲等都在電影故事片《蘭州1949》的專題研討會上做了專題發言,盛讚這部影片,《中國電影報》為此發了特刊。

  仲呈祥說:“我讚成這個電影麵對曆史的唯物主義態度,讓當代的觀眾從電視電影的鑒賞當中獲取曆史評價,這種做法是我們蘭州市委市政府包括我們的蘭州電影人具有政治智慧、藝術智慧和遠見卓識的地方。”(見《中國電影報》2009年12月3日專版)

  許柏林說:“我覺得今天這樣一部成功的影片,它有一種文化上的意義,這個影片從文學藝術上完成了一次對曆史的重讀。”(同上)

  饒曙光說:“《蘭州1949》從總體上來講是一個優質的電影,是一個值得稱道的電影,因為它找到了立足點,找到了自己的藝術視角,賦予了人物更多的內涵,也賦予了影片的敘事以更大的張力,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同上)

  一部電影、一件事情可以有完結,但它所具有的意義將會在今後不斷地被彰顯。也許,正如電影裏的這輪太陽一樣,它燦爛著蘭州廣播電視傳播中心的影視夢想,鼓舞著他們迎接一個又一個新作品的挑戰。

  於是,隨著獲獎作品的不斷推出,許多新的機遇隨之而來,而他們的眼界越來越開闊,路徑越來越通暢,他們的片子不僅走出了蘭州,走出了甘肅,而且走向了全國,走向了國際:

  應新加坡一家企業邀請,丁如瑋和他的創作骨幹王光達、田冰等人,遠赴新加坡、馬來西亞,承擔了電視專題片《新加坡的宗教和諧》的攝製項目。這在傳播中心是從未有過的。

  德國冰與火製作公司導演一行三人,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專程來到蘭州,與傳播中心共同合作完成了紀錄片《奔向美好未來》,在德國剪輯,並由鳳凰衛視播放。可以說,這是蘭州紀錄片創作史上一次成功的國際合作。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還巢。隨著傳播中心的事業發展,許多流失在外的人才又回來了。十年的時光當中,這些心懷陽光、堅韌自信的人們凝聚在一起,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追尋著影視藝術的夢想。

  2006年,也就是農曆乙酉年臘月十八,時任影視部主任的王光達率領攝製組一行六人,開著一輛紫色的長安七座小客車,開始了他們第一部紀錄片的創作旅程。

  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到甘肅省鎮原縣太平鎮馬南莊村,去拍攝那裏住在窯洞中的農民怎樣過年。這一去就在村裏足足紮了一個月,跟拍了這戶人家以及他的左鄰右舍趕集、祭拜、做飯、剪窗花等春節習俗。在整個拍攝過程中,有著濃鬱鄉土氣息又豐富多彩的民俗,讓他們的心裏有了從未有過的震撼,也讓後來觀看這部片子的人們深受感染,這也許就是《窯洞人家過大年》片子播出後廣受好評並收獲中國山花獎的真正原因。

  2009年8月27日,紀錄片《中山橋的言說》在這座古老橋梁建成一百周年紀念日當天播出,收到了廣泛的反響和好評。

  丁如瑋在播出後第一時間接到了一位電視業內專家的電話:“我剛剛看到你們的片子,我一直以為是中央電視台拍的,但到片尾時發現製作單位是傳播中心,我真的是沒有想到!”

  也許是蘭州人對這座橋梁有著太深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人們認可了片中真實的紀錄和飽含真情的言說。這座鐵橋與黃河、與蘭州、與中華民族近百年的曆史緊密相連,又與遠在地球那一麵、橫跨萊茵河的德國布蘭登堡邦波茲坦格利尼克大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這是在所有表現蘭州黃河鐵橋的影視作品中從未出現過的。

  在片中,丁如瑋一行在德國人弗裏德裏希的幫助下,尋找有關鐵橋的資料。弗裏德裏希,一位退休的中學校長,對中國和中國曆史充滿熱愛。當他知道攝製組要了解有關喀佑斯承包建設黃河鐵橋的曆史資料時,不辭辛苦地帶著他們,跑遍了柏林國家博物館、外交部圖書館、檔案館等處,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終於找到了這樣一行珍貴而讓人遺憾的字句:“泰來洋行注銷。”一百年前承建蘭州黃河鐵橋的泰來洋行,帶著自己的故事湮滅在曆史的長河中,在萬裏之遙的中國留下了一座黃河第一橋繼續書寫著傳奇。

  在後來舉行的觀片座談會上,許多專家紛紛表示,這部片子具有了超越蘭州市以往紀錄片的大氣和高端的目光,是蘭州市紀錄片創作史上難得的一部佳作。

  十年歲月一路走來,傳播中心向著一個目標走出了兩條通向勝利的道路:第一,扭轉經濟——回歸專業——創出品牌;第二,在專業起點上實現零的突破——走出甘肅——行業領軍。

  在創新中挑戰

  認識丁如瑋的人,都知道他有著陽光一般熱情的個性,對於所從事的工作,總是充滿激情,富於挑戰。在得到眾多榮譽之後,他深深地感到,僅憑傳播中心一個單位,十多個人,無論人力、財力,都很薄弱,想要做出大片,好片,還是要依靠社會的力量,而影視製作行業協會恰好可以彌補中心這方麵的不足,也可以為本地影視創作搭建一個平台。

  有了這種想法,丁如瑋又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請回前任蘭州影視劇製作中心主任孫琳來組織協會籌備工作。於2010年12月成立了西北首家影視行業協會——蘭州市影視製作行業協會,丁如瑋當選為會長。

  協會成立後,相繼舉辦了首屆西部題材影視劇本推介會暨西部影視創作論壇等係列活動,這些活動在省內頗具影響。2012年向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申報的蘭州牛肉拉麵題材通過拍攝立項,這是我省為數不多的與央視直接簽約創作的紀錄片。

  通過孫琳等協會成員的市場運作,籌資約八十萬元,經過傳播中心一年多的拍攝製作,取得了這一題材係列紀錄片創作的豐碩成果:

  紀錄片《家鄉是一碗麵》,獲得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頒發的第二屆“人文中國——味道中國”全國電視專題紀錄片評獎活動二等獎,由國家廣電總局、四川電視節組委會頒發的第十二屆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入圍獎。

  專題片《蘭州味道》和廣告片,作為蘭州市牛肉拉麵產業的定製片,進行廣泛播放和宣傳,《蘭州味道》獲2014年蘭州市文藝創作一等獎。

  央視合作版播出片《一城一麵一世界》,幾經修改,最終通過了審查,即將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隨著創作拍攝題材的日益寬泛,傳播中心的專業人員們明顯感到自身知識結構上的不足。當大家為此困惑時,緣於當過大學老師的經曆,丁如瑋的辦法是用科研來指導影視創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係列片的拍攝上,協同西北師大、蘭州大學進行了兩項科技課題的申報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化保護研究2010年通過科技驗收,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保護庫數字化平台建設工程2014年初通過了市科技項目驗收,並獲得了科技專項經費支持。應該說,這一舉措是影視製作項目與科研相結合的一次有效嚐試,這在影視創作上是不多見的。

  在課題研究的基礎上,傳播中心還同步開展了“蘭州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典藏”係列影像攝製、出版發行工作。今後,還將持續對現存的非遺文化進行拍攝,計劃形成百部紀錄片係列影像庫,為保護珍貴的非遺文化和探索文化內容產品的開發找出新的途徑。

  陽光下的團隊

  《山海經》中,誇父追日的傳說流傳了數千年。對於傳播中心這個創作團隊來說,影視事業的高峰需要他們不停地攀登。這是一支充滿陽光的團隊,每個人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共同的一點是,他們都有為了理想而堅持不懈的意誌。

  少年時期的丁如瑋,第一理想就是當一個畫家,他曾背著自己心愛的畫夾來到滿目蔥蘢的五泉山,在萬源閣接受了老畫家楊丁冬先生的親自指導。於是,一個兩鬢皆白的老者,一個充滿朝氣的少年,開始了藝術心靈的交流與碰撞。幾年後,丁如瑋在大學校園裏依然沒有放下畫筆,他的素描、彩墨都參加過校內舉辦的書畫展覽並多次獲獎。同時他還是校園著名的男高音,有“小蔣大為”之稱,他那一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至今令老同學們難以忘懷。他在大一的第二個學期就以超群的組織才能和藝術表現力而嶄露頭角,被推舉為西北師大學生會主席和甘肅省學聯副主席。他大學畢業分配到一所大學任寫作課教師兼任校團委書記。今天看來,正是當年的這一切,為他打下了良好的藝術素養和領導團隊的基礎。

  來到傳播中心之前,他就發表過《打破壟斷,改革電影發行機製》、《用產業化的觀點發展文化》等論文,並在全國文化產業會上宣讀。來到傳播中心以後,他像小學生一樣,從頭開始全麵學習專業知識,進行市場調查,參加了一係列專業學術研討會。2006年,在為時三天的中國電視紀實專題節目論壇暨中國優秀電視紀錄片賞析會議上,他做了滿滿一大本筆記。然而,到2011年他已經是在全國電影論壇上發表學術演講的業內專家代表了。這期間,他的專業素質不斷提升,專業思想逐步成熟起來。

  十年來,傳播中心所取得的一切成績,與他的凝聚力,與他思想中不斷閃現的智慧火花是分不開的,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大家的公認,也得到了整個業內的認可。2010年6月,他在第四次甘肅省電影家協會代表大會上,被選舉為省影協副主席;2012年3月,他被中共甘肅省委組織部、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授予第二屆甘肅省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現任傳播中心行政總監的王光達是個身高1.82米的山東漢子,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經濟係,在學校曾是一個有著文藝天賦和組織才能的係學生會主席。這是一位血液中流淌著不安靜因子的弄潮兒。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甘肅省財政廳機關工作,在許多人看來,這是一份令人羨慕的幸運。他卻在幹了幾年之後,縱身一躍——下海了。這一躍,就在大海裏遊弋翻騰至今。其間,他曾經頻繁往來於法國、德國、荷蘭、意大利、比利時、盧森堡等國家,為傳播中華文化、加強東西方交流,也為自己的生計忙得不亦樂乎。他與傳播中心的緣分起於2005年,也就是傳播中心二次創業的初始階段,共同的理想和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期盼,使他毅然加入到這個行列中。《窯洞人家過大年》就是在他的創意下完成的。《中山橋的言說》、《家鄉是一碗麵》在境外拍攝期間,都得到了他的德國朋友和法國朋友的諸多關照。今天的王光達依然對傳播中心的前景充滿信心,如同他當年熱血沸騰地走來一樣,對於自己選擇的道路他從來不後悔,因為是這一份事業給了他翱翔於世界的機遇。

  鄭鷗,一位優秀的攝影師,現任傳播中心藝術總監,甘肅省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他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音樂係。很多人都知道他是電視連續劇《大宅門》的攝影師,因此對他尊敬有加,但在他的心裏,傳播中心很像是自己的家。他曾經在這個家裏施展才華,也曾經從這個家裏走出去,像遊子一樣出門在外闖蕩。他的QQ簽名是“江湖鳥”。他的名字裏有一隻飛翔的鳥,曾經的外號是“大鳥”。他曾經是影視行業裏的一隻“菜鳥”,如今卻早已被圈內人視為一隻展翅遨遊的大鷹。2007年,丁如瑋力邀他回來拍攝電影《兒娃子》,而當時他也接到電視劇《走西口》的導演李三林的邀請,一麵是讓他攝影事業登上更高峰的機遇,一麵是他魂牽夢縈的故鄉誠摯的邀請。鄭鷗最終選擇了回歸。在十三年之後,又和以前的同事、朋友們在一起,在蘭州這片土地上把影視事業再搞起來。從那一刻起,所有傳播中心的作品,他都參與其中,有時是製片人,有時是藝術指導,有時是攝影師。對於未來,鄭鷗的想法是:做了甘肅第一,就想做中國第一。目的地也許永遠都太遠,但隻有努力地向前,距離就會一寸寸縮短。

  李昊,傳播中心導演,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係。在早期的蘭州電視劇製作中心擔任過導演助理、剪輯、導演,後來停薪留職“北漂”十年,做過一些獲得國家級獎項的電視作品,買過別墅、坐過奔馳、開過公司,也就是說,有過一段很愜意的老板生活。但是一次投資失利,讓他十年的心血付諸東流。回到蘭州的李昊,通過鄭鷗、田冰力薦,在與丁如瑋主任數次麵談後,重新回到了這支隊伍中。此後,他擔任過《中山橋的言說》、《大美陽剛——蘭州太平鼓》、《黃河古鎮——青城》、《蘭州味道》、《奔跑吧,蘭州》等片的導演,穩紮穩打,一步步展露出自己的才華。李昊最大的特點是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不厭其煩地深入研究,對於藝術他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比如對生活中美的發現,比如對影片中鏡頭的細致講究。為了一個減速鏡頭,他可以在炎熱的夏天架著機子,從早上五點開機,一直到晚上十二點關機,中間毫不停歇。正是這種對於美的追求,讓他的片子在構圖畫麵感方麵一直是蘭州市的佼佼者。

  田冰,是一個性格直爽、總是露出敦厚笑容的攝影師。他的第一個崗位是道具師,但他最羨慕的人是鄭鷗,和他肩上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的攝影機。一有閑暇時間,他就趴在攝影機前,研究按鍵的作用,或是一個勁地向鄭鷗問這問那。雖然沒有拜師,但是鄭鷗毫無保留地帶著這個小兄弟,在攝影的道路上不斷進發。在十年的時間裏,他擔任了電視劇《八路軍》的副攝影,央視紀錄片《出租車司機》、《皇城根下的老人》、《毛澤東在1949》的攝影,以及在文中提到的中心所有的電影、紀錄片中,幾乎他都擔任了一號攝影師。

  陳雯惠,這個當年的少女,在傳播中心一幹就是十七年,戀愛、結婚、生孩子,這些人生中最美好最重要的事情都在這十七年裏完成,她的筆端曾經流淌過多少優美動人的文字。如今的她,身兼數職,成熟幹練,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成為了傳播中心的挑大梁者。

  燈光師王興中,錄音師溫源民,後勤製片陳清林、成玉芳、梁永明等都是一路伴隨著傳播中心走過風雨歲月的元老。20年前,他們有的風華正茂、意氣風發,有的初出茅廬、懵懵懂懂,但他們都走過來了,迎著朝陽,甘苦與共,邁過一道道坎,回首望去,一路足跡是那樣鮮明而堅實。近年來,傳播中心又陸續增添了幾個走出大學校門的年輕人,他們那一張張充滿朝氣的臉龐,給傳播中心增添了許多青春氣息和昂揚向上的正能量。可以說,傳播中心所有的成績都與他們息息相關,都是他們傾心打造。

  在筆者對蘭州廣播電視傳播中心的采訪即將結束時,了解到中心新創作的一部反映環保與人性糾結的懸疑題材故事片《狐疑》,將於9月份,在蘭州舉行的中國大眾電影百花節期間公映。我們有理由相信,蘭州廣播電視傳播中心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喜。

  陽光一如既往,將光明和溫暖灑向大地。而他們的奮鬥也不斷地前行和延伸。雖然在中國影視這個巨大的光環中不是最耀眼的光線,但是他們用自己的堅持和理想,燃燒出屬於自己最美麗的光環!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