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古器物研究

  王國維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現之學問》一文中,盛讚他生活的時代是新發現時代。他在列舉了五項重要發現之後,又著重指出:“此外,近三十年中,中國古金石、器物之發現殆無歲無之,其於學術上之關係亦未必讓於上五項,然以零星分散,故不能一一縷舉。”中國金石學,產生於北宋,具有相當係統的成就。王國維這個時代的“古金石器物”的考訂,不久就成為建立科學的中國考古學的先導。

  王國維對金石學的學科特點作過係統研究。金石學,是研究金石的學問。金是銅器,石為刻石,從材料方麵看石多於金。王國維認為金石學是宋人所創造的一門學問。在蒐集方麵,由皇室大量收藏,又有民間的收藏。著錄方麵,歐陽修《集古錄》一千卷,趙明誠《金石錄》多達二千卷。加以傳拓甚廣,“其流傳之功,千載不可沒者也”。關於金石器的考訂及應用,王國維指出,各省文廟陳列古禮器以規範當世之物。“考訂”屬於研究方麵。首先是文字,兩宋及金文字之學,成績斐然。其次論及對金石形製之研究,王國維認為這是宋學之長處。“至形製之學,實為宋人所擅長。凡傳世古禮器之名,皆宋人之所定也。曰鍾,曰鼎,曰鬲,曰甗,曰敦,曰簠,曰簋,曰壺,曰尊,曰盉,曰盦,曰盤,曰匜,皆占器自載其名,而宋人因以名之者也。曰卣,曰罍,曰爵,曰觚,曰觶,曰角,曰翬,於古器銘詞中均無明文,宋人但以大小之差定之,然在今日仍無以易其說。”“宋人於古器物形製之學,實遠勝於近世,亦如其圖譜之學,為近世所不及也。”至於研究方麵更深一層的文化史上的意義,王國維指出,宋代有代表性的學者“既據史傳以考遺刻,複以遺刻還正史傳,其成績實不容蔑視也”。這裏的議論,實與“兩重證據法”互為呼應。

  王國維從金石學的成立、發展方麵理清了線索。他在理論上的長處,還在於深刻論述了宋代金石學發展的文化背景:“緣宋自仁宗以後,海內無事,士大夫政事之暇,得以肆力學問。其時哲學、科學、史學、美術各有相當之進步。士大夫亦各有相當之素養,賞鑒之趣味與研究之趣味,思古之情與求新之念互相錯綜。此種精神於當時之代表人物蘇軾、沈括、黃庭堅、黃伯思諸人著作中在在可以遇之。其對古金石之興味,亦如其對書畫之興味,一麵賞鑒的,一麵研究的也。漢、唐、元、明時人之於古器物,絕不能有宋人之興味。故宋人於金石書畫之學,乃陵跨百代。”這篇演講發表於1926年11月末。王國維回上海為兒子辦喪事,10月17日回北京後,心中的隱痛一直不能平伏。但是,這次演講的風格是理智的、平靜的。相比之下,上次在清華發表的演講更富於熱情。

  王國維在金石方麵的研究成績,除上文已涉及的金文之外,他對古器物的考釋也作出了貢獻,著有《說翬》、《說觥》、《說盉》、《說彝》、《說俎》等文,均有新識。王國維對古器物的研究涉及的麵甚廣,除上述金石以外,還考訂兵符、貨幣、璽印、服裝、陶器、兵器、宗教、簡牘等。這裏著重介紹他對古代尺度的研究。

  《記現存曆代尺度》載1926年9月出版的《學衡》第5至7期。這是王國維據1926年7月26日在燕京華文學校的講演稿整理而成的。王國維利用了當時的古尺實物16種,為漢、唐、宋、明古尺實物。他新見到的日本奈良的6種尺,影印於《東瀛珠光》第1冊。新發現的材料為蔣汝藻處新收集到的唐尺和袁玨生的嘉靖尺。他以清代工部長度與這些古尺加以對比,又將這些實物與古書的材料互相參照。他尤其看重程易疇《通藝錄》和吳大澂《權衡度量實驗考》。這項研究,又是重視目驗的例子。

  王國維考定的中國曆代尺度得出如下結論:新莽尺合23.07公分,東漢尺合23.6公分,三國尺合24.13公分,東晉尺合24.75公分,南朝尺分別合24.5公分和24.765公分,後魏的前、中、後,分別合27.728、27.94、29.56公分。東魏、北齊合74.6公分,唐官尺前期合28.575公分,後期合30.267公分。從這個記錄可以看出,中國的尺度是漸漸變長的趨勢。王國維指出:“據前比較之結果,則尺度之製,由短而長殆成定例。然其增率之速,莫劇於東晉、後魏之間三百年間,幾增十分之三。……而自唐迄今,則所增甚微,宋後尤微。求其原因,實由魏晉以降,以絹布為調……官吏懼其短耗,又欲多取於民,故尺度代有增益,北朝尤甚。自金元以後,不課絹布,故八百年來,尺度猶仍唐、宋之舊。”這就是他給馬衡信中說的“東魏尺度特長,蓋因調絹之故”。王國維發表演講的對象以外國人為多,但文章在刊物上發表之後,成為尺度研究中的重要文獻。以後馬衡的研究,也相似於王國維的結論。但是,尺度研究是不斷發展的。“目前據我們所收集的唐尺,尺度均在29-30.5厘米之間,從38支唐尺求得每尺的平均值為30.2厘米。”尺的出土實物究竟使用於何地,產於何地,這有待於不斷研究。由於材料多了,有些研究就更深入。比如王國維說的宋人承用唐製,莫如說宋尺承五代尺更近於事實,因為五代時尺度有變化。還有王國維認定的淮尺,卻出土於北方巨鹿。淮尺是地方尺,看來與其他的地方尺差別較大。這些情況需待出土實物更多時才能最後作出結論。

  王國維關於服飾史的考訂別具特色。先是1913年作《釋幣》2卷,原題為《布帛通考》,考古代布帛之製及衣裳之樣式。《胡服考》作於1915年8月,初刊於《國學叢刊》,原題為《袴褶服考》,後選入《觀堂集林》。這是我國服飾發展史上的重要著作,論述了漢族和西北少數民族之間互相交流的情況。文章中心是“胡服之入中國始於趙武靈王”。原來漢族服裝循寬衣博帶的風格;胡服則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服裝,為了適合於騎獵生活,采用短衣、長褲、革靴、緊身衣的樣式。王國維研究過的“袴褶服”就是上身穿褶、下身穿袴的一種服式。南北朝時期盛行於民間,是當時的時裝,隋代宮廷中也流行了。

  王國維此考用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流沙墜簡補遺》:“著布袴褶履”,又有“著布袴褶口”。他解釋道:“案此二簡出和闐東尼雅城北,乃魏晉間物,紀是時往來西域商胡之年名物色者也。”他又重視古書上的材料:沈約乃謂“袴褶之服,不詳所起。沈括知其為胡服,而又以為始於北齊,後人亦無考其源流及製度者,故備著之”。全文以此服通行中國千餘年的線索,考釋各種不同階層的人所穿胡服。胡服與漢人寬衣博帶的風格所以不同,是由於胡人的生活“馳草棘中”,又要適合於騎馬,於是形成了不同於漢族的服飾風格。胡服顯然便於征戰、生活,於是又在漢族中流行了。王國維對這篇考據十分自信,曾自以為可以與程易疇的考訂相類比。

  王國維的古器物研究,還可以述及井渠的情況。他翻譯伯希和就職演說《近日東方古言語學及史學上之發明與其結論》一文,發現:“伯希和君演說中亦有小誤,不關宏旨,如謂吐魯番之地下水道其法與波斯同。實則我國古代井渠之法始漢武帝用以引洛水,後又用之敦煌塞外,其發明在通西域之前,後車師等處用之,遂傳之波斯。今日北京大街之大陰溝,亦此遺製耳。”他有了寫《西域井渠考》的想法之後,不到一個月,1919年9月10日又寫信給羅振玉說:“又作《井渠考》一篇,蓋為伯希和君之書而作……下一篇則駁正之者也。”他當時“心緒甚劣”,自敘考西北事消暑,可見是盛暑之作也。他征之於文獻,引《史記·河渠書》為證。原文為:“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頹以絕商顏,東至山嶺十餘裏間。井渠之生自此始。”實際是漢武帝征調一萬多人開渠引洛水灌溉陝西平原,中遇四十餘丈的商顏山阻擋。於是,改用開鑿一係列豎井之法,使水流過去。這時候,中國與西域尚未通行,可見,豎井之法是中國先有的。公元前103年,《史記·大宛列傳》記李廣利率三萬漢軍攻打大宛,“宛王城中無井,皆汲城外流水,於是乃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空其城”。終得議和。此後,漢軍屯兵西域,井渠之法也傳過去了。這篇文章不長,但考據有力。

  伯希和在《評王國維遺書》一文中指出:“王氏以為此乃中國舊法傳至西方者。紀元前二世紀末西安府一帶所穿築者固是此類井渠……《漢書》卷96下《烏孫傳》所識在敦煌穿築者,必亦屬此類井渠無疑。惟王氏引有新文,即《史記》卷123《大宛列傳》言‘宛城新得秦人知穿井’一條是也。但謂為純粹漢人發明,似乎言之太早,先應研尋此類井渠發現年代也。”看起來,伯希和在西域井渠法是由中國傳去的這一點上,同意了王國維的觀點。但是,他又提出了新的問題,即漢人發明井渠法是不是世界上最早的問題。因為西方亦有希臘人將豎井技術東傳至印度的記錄。在人類文明史上,同一項技術成就在不同地區被創造出來,也是可能的。但這是科技史上的另一個問題了。

  王國維的考訂古物,融鑄著對古老的中華文明的熱愛,由此可見一斑。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