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序一

  張岱年

  中華學術,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諸子並起,百家爭鳴,呈現了學術思想的高度繁榮。兩漢時代,經學成為正統;魏晉之世,玄學稱盛;隋唐時代,儒釋道三教並尊;到宋代而理學興起;迨及清世,樸學蔚為主流。各個時代的學術各有特色。綜觀周秦以來至於近代,可以說有三次思想活躍的時期。第一次為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競勝。第二次為北宋時代,張程關洛之學、荊公新學、蘇氏蜀學,同時並興,理論思維達到新的高度。第三次為近代時期,晚清以來,中國遭受列強的淩侵,出現了空前的民族危機,於是誌士仁人、英才俊傑莫不殫精積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說,期於救國,形成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眾說競勝的高潮。

  試觀中國近代的學風,有一顯著的傾向,即融會中西。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對於中國學人影響漸深。深識之士,莫不資西學以立論。初期或止於淺嚐,漸進乃達於深解。同時這些學者又具有深厚的舊學根柢,有較高的鑒別能力,故能在傳統學術的基礎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從而達到較高的成就。

  試以梁任公(啟超)、章太炎(炳麟)、王靜安(國維)、陳寅恪四家為例,說明中國近代學術融會中西的學風。梁任公先生嚐評論自己的學術雲:“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輩……欲以構成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學派……蓋固有之舊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來之新思想又來源淺觳,汲而易竭,其支絀滅裂,固宜然矣。”(《清代學術概論》)所謂“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現了融合中西的傾向,不過梁氏對西學的了解不夠深切而已。梁氏自稱“適成為清代思想史之結束人物”,這未免過謙,事實上梁氏是近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啟蒙思想家,誠如他自己所說“為《新民叢報》、《新小說》等諸雜誌……二十年來學子之思想頗蒙其影響……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梁氏雖未能提出自己的學說體係,但其影響是深巨的。他的許多學術史著作今日讀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菿漢微言》中自述思想遷變之跡說:“少時治經,謹守樸學……及囚係上海,三歲不覿,專修慈氏世親之書……乃達大乘深趣……既出獄,東走日本,盡瘁光複之業,鞅掌餘間,旁覽彼土所譯希臘德意誌哲人之書……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會都野之情狀,華梵聖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操齊物以解紛,明天倪以為量,割製大理,莫不孫順。”這是講他兼明華梵以及西哲之說。有清一代,漢宋之學爭論不休,章氏加以評論雲:“世故有疏通知遠、好為玄談者,亦有言理密察、實事求是者,及夫主靜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內以遣憂,亦各從其誌爾!漢宋爭執,焉用調人?喻以四民各勤其業,瑕釁何為而不息乎?”這是表示,章氏之學已超越了漢學和宋學了。太炎更自讚雲:“自揣平生學術,始則轉俗成真,終乃回真向俗……秦漢以來,依違於彼是之間,局促於一曲之內,蓋未嚐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謂專誌精微,反致陸沉;窮研訓詁,遂成無用者,餘雖無腆,固足以雪斯恥。”太炎自負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評論雲:“其所自述,殆非溢美。”章氏博通華梵及西哲之書,可謂超越前哲,但在哲學上建樹亦不甚高,晚歲又回到樸學的道路上了。

  王靜安先生早年研習西方哲學美學,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學的觀點考察中國文學,獨辟蹊徑,達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後,專治經史,對於殷墟甲骨研究深細,發明了“二重證據法”,以出土文物與古代史傳相互參證,達到了精確的論斷,澄清了殷周史的許多問題。靜安雖以遺老自居,但治學方法卻完全是近代的科學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學術成就,受到學術界的廣泛稱讚。

  陳寅恪先生博通多國的語言文字,以外文資料與中土舊籍相參證,多所創獲。陳氏對於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見,他在對於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審查報告》中論儒佛思想雲:“佛教學說,能於吾國思想史上發生重大久遠之影響者,皆經國人吸收改造之過程。其忠實輸入不改本來麵目者,若玄奘唯識之學,雖震動一時之人心,而卒歸於消沉歇絕……在吾國思想史上……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係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麵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麵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這實在是精辟之論,發人深思。陳氏自稱“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思想囿於鹹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曾湘鄉張南皮之間”,但是他的學術成就確實達到了時代的高度。

  此外,如胡適之在文化問題上傾向於“全盤西化論”,而在整理國故方麵作出了多方麵的貢獻。馮友蘭先生既對於中國哲學史進行了係統的闡述,又於40年代所著《貞元六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融會中西的哲學體係,晚年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表現了熱愛真理的哲人風度。

  胡適之欣賞龔定庵的詩句:“但開風氣不為師。”熊十力先生則以師道自居。熊氏戛戛獨造,自成一家之言,讚揚辯證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論。馮友蘭早年擬接續程朱之說,晚歲歸依馬克思主義唯物論。這些大師都表現了各自的特點。這正是學術繁榮,思想活躍的表現。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有鑒於中國近現代國學大師輩出,群星燦爛,構成中國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躍的時代,決定編印《國學大師叢書》,以表現近代中西文明衝撞交融的繁盛景況,以表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凡在文史哲任一領域開風氣之先者皆可入選。規模宏大,意義深遠。編輯部同誌建議我寫一篇總序,於是略述中國近現代學術的特點,供讀者參考。

  1992年元月,序於北京大學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