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明
爺爺年輕的時候,是方圓百十裏出色的獵手。他的拿手絕活兒不是打豺狼虎豹,而是獵雁。別人打雁,可能會是一隻兩隻地打,對於這種做派,爺爺從來都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爺爺打雁,總是成群成群地打,少則三五十隻,多則上百隻。
自從禁止獵雁後,爺爺就生活在回憶往昔的輝煌之中,有事沒事總喜歡與人侃他當年獵雁的事情。
爺爺說,雁是候鳥,天南地北,寒來暑往,要作長途遷徙。這種遷徙不僅行程遙遠艱辛,而且充滿了危險。危險來自於自然界的生存競爭,更來自於人類的捕殺。
為了躲避獵人的槍箭,白天,頭雁總是帶著雁群往高處飛,一直飛行在槍箭射程都達不到的地方;傍晚,則選擇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宿營,先補充食物和水分,然後,好好睡一覺,積攢體力,準備第二天繼續飛行。
雁群過夜,警惕性很高。睡前,通常要指定一隻成年大雁當哨兵,通宵不眠地為大家站崗放哨,發現危險,及時報警,以便大家共同應對或迅速逃離險境。
因為白天的飛行十分勞累,所以夜間大雁都想休息,沒有哪隻雁願意站崗放哨。
於是,頭雁總是把放哨的苦差分派給那些在雁群中家族勢力最弱的孤雁來承擔。
聰明的獵人掌握了這一規律,就常常利用它來製造矛盾和摩擦,尋找機會,獵殺雁群。
獵人的做法是:提前十天半月到雁群夜間可能宿營的地方設伏。一旦雁群落入埋伏圈,他們則先屏息靜氣,耐心地等待,一直等到深夜,大雁一個個吃飽喝足了,進入了夢鄉,他們才拿出隨身攜帶的火柴、火機或手電筒什麽的,在黑夜中弄出一抹光亮來,待放哨的那隻大雁看到後,就迅速熄滅掉。
哨雁發現險情,就立即報警,把睡得正香的雁群給吵醒;醒來的雁群發現周圍平安無事,便又去睡覺。
等雁群剛一進入夢鄉,獵人又弄出一抹亮光來,讓哨雁再次報警,把雁群給吵醒……
如此反複多次,群雁就懷疑是哨雁對安排它放哨有意見,故意假借報警來吵醒大家的瞌睡,不讓雁群好好休息。
對於這隻身上長有“反骨”的哨雁,大家開始惱火,覺得有必要給它點兒顏色瞧瞧。
於是,當哨雁報警之聲第N次響起的時候,憤怒的群雁在頭雁的帶領下,向這隻哨雁發起了圍攻。
就在這時,獵人的排銃響了。
爺爺獵雁的故事給我們很多啟示。就一個團隊而言,如果它的內部長期存在著歧視、不公、懷疑和猜忌,有時會給這個集體帶來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