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毛澤東
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奧妙,為人類造福。--[美國]愛迪生
建設三峽工程,根治長江水患,牽動著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孫中山先生就提出過建設三峽工程的設想。積貧積弱的舊中國,三峽夢注定難圓。新中國成立以後,三峽夢又逐漸清晰。1953年12月,毛澤東第一次考察長江時,就請來專家學者探討治水大計,構想“高峽出平湖”的宏偉藍圖。
1954年夏秋之交,長江中下遊地區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災。因災死亡三萬三千多人,京漢鐵路停運一百天。這場洪水,更堅定了毛澤東“欲治國必先治水”的決心。同年12月,毛澤東聽取了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的匯報,決心上馬三峽工程。之後,在不到五年的時間裏,毛澤東先後6次會見林一山,與他討論三峽工程和長江水利建設問題。他曾對林一山說,你看能不能找個人代替我當國家主席,我給你當助手修三峽大壩。
限於當時的國力,加之出現的反對聲音,三峽工程在爭議中繼續論證。後來,鄧小平也曾在美國媒體前表示,中國政府一定會周密考慮,有了一個好處最大、壞處最小的方案時,才會決定開工。
當三峽壩址被確定下來以後,支持和反對的聲音愈加展開了碰撞。確實,這麽大的一個工程,它涉及的問題方方麵麵,都必須充分地論證。上百萬的移民怎麽進行安置?這麽大一個項目,國力到底能不能夠承受?……
1986年聲勢浩大的三峽論證聚集了412名專家,分成14個專家組展開討論。
當時,中國《水力發電》雜誌甚至公開發表不同意見稱,三峽工程將遇到一係列世界上尚未經曆過的技術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條件還不夠成熟。著名水利工程專家黃萬裏三次寫信給有關部門,稱“三峽大壩永不可修”……
最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對三峽工程進行表決。
1992年4月3號,關於三峽工程決議進入最後投票表決階段,一位白發老者黃順興拍案而起,他說三峽應作為重大議案處理,必須有三分之二的多數票才能通過。最後投票結果:讚成1767票,反對177票,棄權664票,未按表決器25人。
從1919年孫中山的第一次設想,到1992年的投票通過,曆經七十多年坎坷歲月,三峽工程終於邁向了實施階段。據說當這一消息傳到選定的壩址三鬥坪的時候,小鎮上的酒和鞭炮頓時被搶購一空。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997年11月6日,三峽工程開始進行大江截流。
2003年6月1日,三峽大壩正式下閘蓄水……
中國人民以頑強的意誌,科學的精神,上乘的質量,向世界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案。
“點評”三峽工程,是小康社會的基礎性工程,是和諧社會的標誌性工程,是科學發展的示範性工程,是舉世公認的“全球一號水電工程”,是改變億萬中國人命運的“一號工程”。三峽工程,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件大事,是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史上的一個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