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為有些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了鬥誌,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鬥誌,那些事情才難以做到。--張瑞敏
腳步不能到達的地方,眼光可以到達;眼光不能到達的地方,精神可以飛到。--[法國]雨果
1984年,海爾前身--青島電冰箱總廠還僅是一個集體小廠,虧空達147萬元、年銷售收入僅348萬元。守著一個爛攤子的600名職工,已是人心渙散。在連換三任廠長仍然“病入膏肓”的困境之下,1984年12月26日,35歲的張瑞敏正式走馬上任,擔任這個小廠的廠長。對那時的張瑞敏來說,這絕對是“臨危受命”。
張瑞敏一上任就提出:“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1985年,張瑞敏帶頭把76台有質量缺陷的冰箱全部砸爛。如今,在海爾科技館裏的那把“聞名遐邇”的大鐵錘,向人們訴說著質量與品牌的故事。這一錘所砸出的不僅是質量意識,還是一種嶄新的觀念,從此,“質量意識”紮紮實實地印在海爾人的心中。
海爾做了7年的冰箱,怎樣從冰箱擴展到其他的家電產品?這在當時國內爭論很多。很多人都認為,按現在企業的實力,再做其他產品不一定能做得好。對此,張瑞敏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東方亮了再亮西方”。把冰箱做好了,再做第二個、第三個產品,逐漸擴大規模。
為了做好每一個產品,張瑞敏要求員工“每天比昨天做得更好”。他打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把一塊錢存到銀行裏,如果它的利率是1%,按複利計算,到70天的時候,連本帶利就變成兩塊錢。如果每天工作都能比昨天高1%,70天以後工作效率就會提高一倍。因此,每一位海爾員工每天都必須把每一件事做到位。
隨著企業的不斷擴大,海爾先後兼並了18個企業,共盤活了包括5億元虧損在內的18億元資產,企業全部扭虧為盈。紅星電器廠原是一家生產洗衣機的工廠,被海爾兼並時淨資產隻有一億元,但虧損為2.5億元。兼並後,海爾隻派了三個人去,員工還是原來的員工,設備還是原來的設備,所不同的是海爾人帶來了鮮活的“海爾文化”。結果,原本虧損700萬元的工廠,在第二個月就實現了減虧,到第五個月即盈利100餘萬元。後來,這個案例成了哈佛大學教授研究的對象,即“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案例。
海爾要走出國門,如何走出去?張瑞敏提出“先難後易”的思路,敢於先到要求最嚴格的國家去銷售,去生產,後到發展中國家去。上世紀90年代,海爾為了進入德國市場,僅認證工作就做了一年半。通過認證之後,將冰箱運到德國。海爾冰箱出口德國市場後,正好碰上德國的檢測機構對德國市場上的全部冰箱進行質量檢測,檢測結果顯示,海爾排名第一位。海爾人就是這樣逐漸打進了德國市場和美國市場,開始了國際化戰略。
如今,海爾已在海外發展了49個經銷商,銷售網絡達三千多個,並在中東和德國分別建立了“國際物流中心”。在美國銷售的184升以下的冰箱中,有20%來自中國海爾;在菲律賓大型連鎖店超市SM裏,海爾冰箱即到即銷,受到當地消費者的歡迎。
“點評”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民族品牌走向世界,以海爾為代表的一大批企業都走過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國內走向國際的艱難創業路。海爾已成為世界知名品牌,是我國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傑出代表。海爾的創業奇跡,不僅見證了我國民族品牌的發展曆程,更見證了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富強的堅實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