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魯迅
一切事物的趨於完善,都是來自適當的改革。--[法國]巴爾紮克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國際上曾有人預言,中國的每一屆政府都無法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當時中國人口5.4億,人均糧食產量僅209公斤。
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遭受了特大旱災,饑餓的陰影再次籠罩在小崗人頭上。
作為一個生產隊,小崗“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大集體”的弊端不斷地顯現,人們的怨言在私下裏擴散。其實大家都知道該怎麽辦。當時,大家的自留地都種得很好,可為啥合在一起就弄不好呢?因為弄好了也不一定是自己的啊!在田間地頭,開始有三三兩兩的村民議論著,幹脆分開來幹!
1978年11月24日,嚴金昌吃過晚飯,來到了嚴立華家。嚴立華家有兩間茅草房,平時是村民們聚會的“據點”。在這個初冬的夜晚,小崗村20戶農民有18戶的戶主在場,隻有關友德、嚴國昌這兩位戶主外出討飯,沒有到場。
在這之前,隊裏的三個幹部嚴俊昌、嚴宏昌、嚴立學已經碰過頭,決心“大包幹”。當時的有關政策中規定:“不許包產到戶,不許分田單幹。”小崗人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因此,即便是私下都同意了,在會上也不敢貿然提出來。
最終,副隊長嚴宏昌打破沉默:“我們隊委會三個人碰了個頭,打算分田到戶,瞞上不瞞下,但有一條,各家要保證交足公糧……”
窗戶紙捅破後,現場熱鬧起來。老農嚴家芝說:“萬一被上頭發現了,你們幾個幹部弄不好要坐班房,你們的大人小孩怎麽辦啊?”
“你們是為我們村民出的事,到時候全村湊錢湊糧,把你們的小孩養到18歲!”另一位年長的村民答道。這一提議得到村民的附和。
隨後,在煤油燈光下,高中文化的嚴宏昌在一張白紙上寫下“保證書”:
“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後能幹,每戶除了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繳的公糧外,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
嚴宏昌把自己的名字寫在最上麵,他和嚴立學等都在自己的名字上蓋了章,到場的其他人也紛紛在自己的姓名上按下了紅手印。
大包幹後,隊裏的土地按人均4畝半來劃分,嚴金昌一家分得約40畝地。第二年,嚴金昌在這些田地裏種上了水稻、花生、山芋等農作物。沒有人再偷懶,一家老小都沒日沒夜地在田地裏幹活。
秋收後,嚴金昌家裏堆滿了稻穀、花生、山芋。交足公糧後,還剩下幾大堆。他將山芋都切開,曬成山芋幹,準備保存得更久。
小崗沒人羨慕嚴金昌,因為家家都豐收了。當年,小崗全隊糧食總產6.65萬公斤,相當於1966年到1970年糧食產量的總和。由於生產發展,村民收入大大提高,全隊農副業總收入47000多元,平均每人400多元,是上一年的18倍。
“點評”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的18位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冒著極大的風險,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開始了大包幹。從此,大包幹如星火燎原一般,在廣袤的農村大地鋪展開來。小崗村農民的18個“紅手印”,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具有劃時代的曆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