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春秋]老子
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厲害,發出的光就越燦爛。--[法國]盧梭
武漢鋼鐵公司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個大型鋼鐵生產基地。在武鋼,流傳著一個“爭氣爭光爭一流”的傳奇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鋼鐵工人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奉獻青春和汗水。讓我們沿著時光的隧道,回到20世紀70年代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故事就發生在1974年的武鋼。
為了解決國民經濟急需的鋼材,1974年9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武鋼從聯邦德國、日本引進了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米七”軋機係統,主要生產熱軋帶鋼、冷軋薄板、鍍鋅板、鍍錫板和冷軋矽鋼片。這套設備總共耗資40多億元。當時全國隻有8億人,相當於人均出資5元。
1974年底,10萬建設大軍雲集武鋼,參加“一米七”大會戰。全國有二十多個勘探、設計和施工單位參加了這一工程的建設。設計單位繪製施工圖紙六萬多張,翻譯外文圖紙三十萬張,加工複製圖紙達一百九十餘噸。
1978年,“三廠一車間”先後建成,轉入設備調試、試生產。“一米七”軋機係統具有大型化、高速化、連續化和自動化的特點,軋製過程主要由25台電子計算機控製。如果有一個環節被“卡”,就會影響到整個生產流程。能否熟練駕馭這些洋設備,並迅速消化和運用新工藝,這對武鋼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果然,當慶祝投產的鑼鼓聲遠去,“洋設備”留給武鋼人的是一個又一個難題。
武鋼人遇到的頭一個問題就非常棘手:“軋機隻吃麵包,不吃米飯。”隨設備引進的計算機數學模型,隻認進口的鋼坯,不“理”武鋼自產的鋼坯。
當時,有外國媒體嘲笑說,中國人隻能在高爐旁邊種高粱。
一名日本專家回國前在黑板上畫了一條上升然後下降的曲線,說:“這是我們在這裏時的生產曲線和我們離開後的曲線,時間一長,這裏將剩下一堆廢鐵。”
這些話深深刺痛了武鋼人的心。於是,一場“爭氣爭光爭一流”的科技攻關熱潮在十裏鋼城鋪展開來。
當時,很多工人不認識進口設備上的外語,隻好貼上寫有中文的膠布。他們喊著“爭氣!爭光!爭一流!”的口號,在生產崗位上拚命工作。他們利用業餘時間爭分奪秒地加強學習。夜校燈火輝煌,圖書館天天爆滿,這是對當時鋼城的生動寫照。為了盡快摸清洋設備的“脾氣”,一個個攻關小組夜以繼日地戰鬥在生產第一線。
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奮戰,武鋼人成功地改造了“洋數模”,結束了“一米七”軋機不能軋國產鋼坯的曆史,終於把外國人的嘲笑和挖苦拋到了九霄雲外。武鋼的科技人員以此為基礎,不斷推出“升級版”,完成了老廠改造和配套建設,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騰飛。
幾年之後,曾預言“一米七”要變成廢鐵的日本專家再次來到武鋼,當他看到各種類型的鋼鐵產品源源不斷地走下“一米七”軋機係統時,不無感慨地說:“中國人太了不起了!”
“點評”“一米七”的引進,開創了冶金行業走出國門的先河,也堅定了武鋼人走技術進步路的決心。隨著“一米七”持續發揮效益,武鋼不僅穩步提升了自身的市場競爭力,還加速了中國由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邁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