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源泉。--周恩來
我要把人生變成科學的夢,然後再把夢變成現實。--[法國]居裏夫人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每當聽到這首曆久彌新的老歌,孫家棟都會聯想到當年那首從“東方紅一號”衛星上傳來的由鋁板琴所奏出的美妙樂曲。
1970年4月24日,中國人被一種特殊的激情點燃了。《人民日報》出版套紅的號外,所有的廣播電台都在熱線鏈接同一條消息,全國人民競相奔走相告: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啦!
那晚,當“東方紅一號”衛星高奏著《東方紅》樂曲從北京上空飛過時,衛星技術總負責人孫家棟正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值班。他仰望星空,如同看到自己的孩子降生般百感交集,淚水忍不住刷刷地滾落下來。
1958年,毛澤東代表中國,用他那濃重的湖南鄉音向太空遞上一份戰書:“蘇聯和美國把人造衛星拋上了天,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他又風趣地說:“當然羅,衛星應該從小的搞起,但是像美國雞蛋那麽大點的,我們不放!要放就放它個兩萬公斤的!”
這一份戰書改變了孫家棟的命運。1967年建軍節前三天的一個下午,擔任第七機械工業部一分院火箭總體部副主任的他正滿頭大汗地趴在火箭圖紙上搞設計,一位叫汪永肅的同誌受上級委托專門來到了他的辦公室,開門見山地說明來意:“為了確保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順利進行,中央決定組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由錢學森任院長。錢學森向聶榮臻推薦了你,根據聶老總的指示,決定調你去負責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總體設計工作。”
人造衛星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係統工程。早在1958年,中國科學院的許多專家和研究所就開始了“中國第一星”的研究設計工作。1968年,以中國科學院承擔衛星工程任務的研究所和工廠為主,組建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的人造衛星開始進入工程研製階段。
1969年10月,“東方紅一號”衛星初樣基本告成。百忙中的周恩來總理特地抽出時間要聽取衛星工作匯報。當錢學森把孫家棟介紹給總理時,周總理握住孫家棟的手風趣地說:“喲,這麽年輕的衛星專家,還是小夥子嘛!”
1970年3月21日,“東方紅一號”衛星終於完成總裝任務,達到了發射要求。曆經12年風雨磨難,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問世了。這顆衛星雖然在世界上排行第五,但在工業基礎落後,經濟尚不發達的中國,純靠自己的力量研製成功,並且水平不低,著實令全世界吃了一驚。“東方紅一號”衛星上的全部元器件、設備和材料以及許多理論和技術難關的攻克,都是中國自己的產品和成果,它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結晶。
“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後,孫家棟相繼擔任了第二顆人造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的技術總負責人和總設計師,並參加領導了其他各類衛星的研製發射工作。隨著這些衛星的升起,孫家棟的名字也像一顆璀璨的明星一樣閃耀在浩瀚的天空。
“點評”“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第五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雖比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晚了13年,但它的質量超過了前四個國家第一顆衛星質量的總和。從此,我國正式進入了“太空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