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戈壁灘上“蘑菇雲”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春秋]左丘明

  預警就是事先準備;有備等於一半勝利了。--[西班牙]塞萬提斯

  1964年10月16日,一聲巨響劃破長空,茫茫戈壁灘上空升起巨大的“蘑菇雲”,我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這一偉大成就震驚了全世界,中國從此敲開了核武器世界的大門,成為了“核大國”。

  “蘑菇雲”記錄著我國核技術的發展曆史,也見證了那段鮮為人知的光輝歲月。為了粉碎美國的核訛詐和核威脅,為了國家安全,我國於1955年毅然決定建立核工業基地,研製核武器。

  1955年1月14日,周恩來總理邀請核物理學家錢三強、中央主管經濟的薄一波、地質學家李四光和地質部副部長劉傑到中南海總理辦公室,詳細詢問了原子反應堆、原子彈的基本原理,以及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必要條件等,並了解我國核科學技術的研究情況和鈾礦資源勘探情況。

  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席主持召開了專門研究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代號為“02”的絕密核武器計劃,作出了在我國建立核工業、研製核武器的戰略決策。

  隨著核武器計劃的進行,陸續從全國調集了一批最優秀的物理學家、化學家、工程技術專家,集中於核武器的研製、設計工作。同時,周恩來總理決定在蘇聯、東歐留學生中抽調300名專業接近的學生轉學與原子能有關的專業。他們中有一百多人後來成為我國核科學、核工程方麵的中堅力量。

  從尋找鈾礦到製造核燃料,從核部件的設計到製造,從原子彈的組裝到核試驗基地的選址,經過近十年的努力,成千上萬次的試驗,我國終於研製出第一顆原子彈。接下來的任務,就是進行核爆炸試驗。

  代號“投籃”的起爆密令是於1964年10月15日發出的。從甘肅酒泉運來的原子彈全部部件存放在試驗場的地下裝配車間裏。15日那天,工作人員用手推車將裝在高2米、直徑1.5米圓桶狀容器裏的核彈體,小心地送往鐵塔,並通過卷揚機安裝在120米高的塔頂上。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的現場總指揮是張愛萍,副總指揮是劉西堯。他們根據中央的決定和命令,在首次核試驗委員會全體會議上,宣布原子彈試驗的倒計時,“零點”定為1964年10月16日北京時間下午3時。

  北京時間下午2時59分40秒,曆史性的時刻到了,主控製站技術人員按下決定曆史的電鈕。10秒鍾後,自動控製係統進入自動控製狀態,這時倒計時從10到零點順序跳動。這10秒是扣人心弦的10秒,就在這10秒內,原子彈從雷管點火,炸藥起爆開始,能量向內心聚焦--高溫高壓壓縮鈾235材料--核材料達到超臨界值--中子轟擊原子核--原子核產生裂變,釋放出巨大能量。隻見零點一到,強光閃亮,天地轟鳴,巨大的“蘑菇雲”翻滾而起,直上藍天。

  當天下午4點,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東方紅”大型歌舞演出人員時,宣布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喜訊。當天晚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全世界播送了這一特大新聞。

  “點評”我國是繼美國、蘇聯、英國和法國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後,我國政府發表聲明:中國發展核武器,完全是為了保衛中國人民免受核戰鬥的威脅。同時鄭重宣布,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這是我國對世界和平作出的莊嚴承諾。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