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行無成,疑事無功。--[戰國]商鞅
大海越是布滿著暗礁,越是以險惡出名,我越覺得通過重重危難去尋求不朽是一件賞心樂事。--[法國]拉美特利
共和國奠基之初,百業待興,各行各業的建設與發展都要用油。但中國自己的油卻少得可憐,石油已成為製約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由於嚴重缺油,首都北京的公共汽車背上了煤氣包,河南等地的汽車燒起了酒精、“老白幹”和煤炭,高級航空油全部靠進口。老百姓靠洋貨生活,用“洋火”、“洋蠟”、“洋油”。連國防建設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軍隊訓練、國防巡邏、執勤、武器的製作、裝備的更新,都受到了限製。朱德總司令曾深有感慨地對時任石油部副部長的康世恩說:“沒有油,坦克、大炮不如打狗棍,打狗棍拿著還可以打狗,坦克、大炮沒油就不動啊!”
當時,一些西方人斷言中國“貧油”。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經過大量調查研究,認為新華夏構造體係的三個沉降帶具有廣闊的找油遠景,從理論上否定了“中國貧油論”。
1959年9月,根據李四光的地質學理論,我國地質鑽探人員在位於鬆遼盆地中央凹陷區北部的大同鎮開采出了工業石油,並發現了高台子油田。因十周年國慶臨近,人們將油田命名為“大慶油田”。
中央決定,用“大部隊,大會戰”的辦法開發這個大油田。於是,3萬名退伍軍人,和全國37個石油廠礦、院校的4萬人在薩爾圖誓師,拉開了“石油大會戰”的序幕。早春的東北,天寒地凍,石油職工們一無房屋,二無床鋪,更缺乏必要的機械設備。工人們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千軍萬馬,人拉肩扛,中國人硬是在荒涼的鬆嫩平原上開采出了一個大慶油田。
在石油大會戰的過程中,大慶石油人中湧現出了一批以王進喜、馬德仁等為代表的“五麵紅旗”。王進喜被人們稱為“鐵人”,而馬德仁帶領的1202鑽井隊也被譽為“石油戰線上永不卷刃的尖刀”。憑借著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大慶石油人開發建設了當時全中國最大的油田。從此,大慶油田源源不斷地為國家輸送著石油,結束了中國人依賴洋油的日子。到1960年底,我國基本探明全部油田的麵積和儲量;到1963年,我國終於甩掉了“貧油”的帽子,基本實現了石油自給。
在半個多世紀裏,大慶油田累計生產原油20億噸,占全國同期原油總產量的40%;從1976年起,大慶油田便開始實現了年產原油5000萬噸的目標,連續27年穩產高產,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為構建我國現代石油工業體係作出了重大貢獻。
“點評”大慶油田的發現,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翻開了具有曆史轉折意義的一頁。在石油大會戰的艱苦環境和激情歲月裏,我國石油、地質工作者和老一代“石油人”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業績,孕育了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主要內涵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成為激勵中國人民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