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49年,一位偉人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
一個古老民族展開了新的征程,一個東方國度進行著華麗轉變。
從此,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從貧窮走向富庶,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落後走向進步。短短六十幾年間,我們走過了其他國家幾百年的現代化發展曆程,演繹了世界史上最為壯觀的奇跡。
這種奇跡,如同一部恢弘雄闊的交響曲,恰似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它將一百多年的苦難和落後甩到了身後,也將幾代人的迷茫和彷徨甩到了身後。
讓我們銘記這些創造奇跡的英雄:“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王進喜,“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容國團,“趕超世界一流水平”的許振超……還有許許多多知名和不知名的勞動模範與普通群眾。
從武漢長江大橋到三峽大壩,從大慶油田到秦山核電站,從縱貫南北的京九鐵路到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鐵路,從“兩彈一星”到“嫦娥”飛天……這是一部艱苦卓絕的創業史,也是一部開拓創新的改革開放史。中國人用激情和智慧,撐起了人民共和國的錚錚脊梁,鋪下了民族複興之路的塊塊基石。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中國人亙古以來的小康夢想,如今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這是曆史的深刻總結,這是時代的鏗鏘誓言。
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魯迅
人的天賦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滅,也可以燃燒起來。而逼使它燃燒成熊熊大火的方法隻有一個,就是勞動,再勞動。--[蘇聯]高爾基
這裏曾是千古荒原,為了尋求中國人自己解決糧食問題的出路,從1947年至今,有數百萬人投入到黑土地的懷抱!這裏就是舉世聞名的北大荒。曆經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奮鬥、開發建設,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是良田無際、稻麥飄香、城鎮相望的北大倉。
63年前的6月,一輛以木炭為燃料的汽車喘著粗氣駛出哈爾濱,艱難地爬上張廣財嶺的山坡。車上坐著18個人,他們去執行一個特殊任務:黨中央號召在東北建立鞏固革命根據地,要求在北滿辦一批糧食工廠。他們在一個叫做“一麵坡”的地方落下腳,那裏灌木叢生,樹下是一片黑黑的土地。
1954年秋天,擔任鐵道兵司令員的王震來到湯原縣看望正在山野裏施工的戰士。他抓起一把黑土興奮不已地說:“這土多肥呀,肥得流油啊!”他對隨行的人說:“民以食為天,種地打糧是第一位的工作。我主張把大批複員軍人留下來,在這裏辦農場,為國家多生產糧食!”
1958年,已經擔任共和國農墾部部長的王震向中央提出:動員十萬轉業軍人開發北大荒。他豪邁地說:“新中國的荒地都包給我幹吧!我這個農墾部長有這個信心!”
1958年4月13日,在密山火車站臨時搭起的台上,身著上將軍裝的王震一揮手,中國墾荒史最雄壯的一幕出現了:數以萬計的轉業軍人背著行李,有的還領著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徒步走向沒有路沒有村落的荒原,開始艱難困苦的創業曆程,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充滿傳奇的墾荒故事。
有一個活著的英雄的故事,尤為感人。他叫任增學,來自中央警衛師警衛班,因聰明機靈而被王震將軍稱作“小鬼子”。1958年,麵臨轉業,他有三個選擇:去警衛學校當教官,留在北京的重要機關當保衛幹部,到北大荒種地。結果,他自願來到853農場,學會開拖拉機,參加了雁窩島墾荒。一天,拖拉機壓碎冰層,陷進被稱作“大醬缸”的泥潭。他三次潛入冰水,把鐵鉤掛在拖拉機上,終於用絞盤機把機車拉上來,自己被戰友撈出來時,身體已凍僵。滿身滿臉泥草的他,完全失去知覺。如果再晚一會兒,雁窩島上就會多了一座墳。
在過去的六十多年裏,北大荒累計為國家生產糧食1961億公斤,交售商品糧1533億公斤。目前,他們的糧食供給能力,足以保證京津滬三大直轄市、人民解放軍全軍、港澳地區和藏青甘寧四省區的全部口糧供應。北大荒已經成為服從國家利益、服務國家戰略、抓得住、調得動的“中華大糧倉”。
“點評”5.4萬平方公裏的北大荒像一個聚寶盆,113座農場如113顆璀璨明珠,在祖國的東北邊疆閃爍著綺麗的光彩,那是上天給予獻青春獻終身獻子孫的偉大拓荒者的最高獎賞。一個古老的農業大國的農業現代化曙光,就在這片荒原上閃現;千百年來飽經苦難的中國農民的小康夢想,終於在這片土地上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