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春秋]孫子
有一類卑微的工作是用艱苦卓絕的精神忍受著的,最低微的事情往往指向最高大的目標。--[英國]莎士比亞
1931年2月,蔣介石組織了二十萬大軍卷土重來,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二次“圍剿”。無疑,這次他又遭受了慘敗。隻有三萬多人的紅第一方麵軍,是如何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呢?那是因為紅軍擁有了“順風耳”--無線電隊,從而知己知彼、克敵製勝。
其實,紅軍的“順風耳”還是蔣介石“送”的呢!在第一次反“圍剿”中,紅軍繳獲了敵人的收報機和發報機,兩名報務員也投誠參加了紅軍。毛澤東、朱德對此十分重視,指示立即成立紅軍的第一支無線電隊。
第二次反“圍剿”戰鬥打響後,按照毛澤東“揀弱的打”的戰略安排,紅軍準備從富田地區的敵軍王金鈺部打起,向東橫掃,擊破敵人的“圍剿”。然而,王金鈺部修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如果硬攻,紅軍無論是人數還是武器上都處於劣勢,很難取勝。於是,毛澤東、朱德指示紅軍在離富田20公裏的東固集結,長時間隱蔽,耐心等待時機。
這其實是一招“膽大包天”的險棋。因為東固的西、北、南三麵皆有敵軍,且相距不過數十公裏,一旦走漏消息,紅軍就將陷入三麵夾擊之中。然而,紅軍3萬多人在東固集結二十多天,近在咫尺的敵人竟然因為輕敵而毫無察覺。
一天黃昏,紅軍無線電隊截獲一份重要情報--王金鈺部第二十八師將於第二天清晨出發前往東固。敵軍一直認為紅軍沒有電台,他們甚至肆無忌憚地使用明碼通話。
這份至關重要的情報立即被送到了毛澤東和朱德那裏,他們當即拍板:紅軍從東固三麵敵軍之間25公裏的空隙中隱蔽西進,以兩翼包抄的形式攻擊行進中的第二十八師,先下手為強!
第二天拂曉,以為紅軍還遠在寧都,毫無戒備的第二十八師大搖大擺地向紅軍的陣地開進來了。隨著一聲炮響,數千顆手榴彈從天而降,輕重機槍和步槍交叉攻擊,將敵軍緊緊圍住。紅軍指揮官黃公略一聲呐喊:“衝啊!”上萬名紅軍戰士跳出密林,像猛虎一般衝向敵陣。真是“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第二十八師師長公秉藩根本來不及部署抵抗,敵軍頃刻間分崩離析,被打得落花流水,驚呼道:“你們是從天上飛下來的嗎?”大約到下午3點,這個一萬多兵力的第二十八師被全部殲滅。
“點評”此仗勝利後,紅軍由西向東橫掃,短短半個月之內,五戰五捷,殲滅敵軍3萬多人,以排山倒海之勢粉碎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中央根據地。第二次反“圍剿”也是我國戰爭史上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對我黨我軍軍事思想的形成和日後的用兵都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