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平庸
我覺得我們當前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平庸。單個比較,是《楚天都市報》有些線索掉了,但更多給人的印象是不出彩,不光鮮,沒有多少說頭。看上去是一種成熟,實際上少了很多鮮活,像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四平八穩,什麽都有,但就是缺乏活力,不光鮮照人。
如何克服平庸,是擺在我們改版之後的一個問題。嚴格說來,開年以後有一段時間比較活躍,好報道一個接一個來,但進入4月中旬以後,少有讓人眼睛一亮的報道。
最近,編委會力所能及地采取了很多人性化的措施,包括增加休息,組織旅遊。但整體上,出現了疲軟的心態和對傳統路徑的依賴,競爭意識和自我超越的勇氣有所減退。
這是擺在我們麵前業務建設中最核心的問題:溫吞水。
我建議從下周業務例會開始,選當周一組報道作典型案例剖析,選到誰就是誰,怎麽樣的平庸,怎麽樣的不行,怎麽樣的失分,值班總編輯要點評,大家都來發言,啟發所有部門。
這就是抓不好的典型,不抓一下,大家就沒有一點壓力,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沒有針對性,沒有警示作用。
對編輯部來講,要持續保持在讀者心中的良好口碑。我們改版很成功,發行量上升,但持續的口碑是建立在每天的報道之爭上的,要讓報紙有鮮活度。
張孟蘇事件透露出的采訪作風問題
張孟蘇事件,相關負責人壓力非常大,很自責。我跟他們講,搞新聞的哪能保證自己一輩子從事新聞工作不出一點偏差,那幾乎是不可能的。關鍵的是,要不斷總結,真正變得成熟起來。
編委會要專題研究,整個編輯部要汲取教訓,引以為戒。
張孟蘇事件中,我們的記者沒有認真去核實,沒有看通知書,也沒有與錄取學校聯係,僅僅是憑采訪對象的一麵之詞。結果,我們成了全國媒體和網民聚焦的中心。這件事對我們《楚天都市報》是一次沉痛的教訓。采訪對象所說的一麵之詞就代表整個事實,這樣的報道我們其他部門還有沒有?我看大家都要警醒。這件事還不是輿論監督,還是正麵報道,結果就出了這麽大一個紕漏。
我擔心《楚天都市報》講究快速,又喜歡把一件事情往大裏做,特別容易出現失誤,稍微把握不慎,就易成為全國十大假新聞,對報紙的公信力構成傷害。我們確實要在防範新聞失實方麵警鍾長鳴。張孟蘇事件暴露出我們的采編工作特別是一些年輕記者在采訪作風上存在問題。
做大報不能耍大牌
有人反映《楚天都市報》有點故步自封,這說明我們的作風有問題。做大報不能耍大牌,更不能耍大脾氣。某個區的宣傳部副部長到我們這裏來反映情況,有的年輕記者不理不睬。別人帶著區委區政府蓋章的材料來,我們這邊說憑什麽聽你政府的。這暴露出我們隻相信當事人一方,另外一方哪怕是代表政府,我們都不聽,認為政府必然是錯的。這就是我們少數年輕人的新聞觀,像這樣還了得?這樣下去很危險!辦報一要靠報紙的公信力,二也靠公眾關係、公共形象。
《楚天都市報》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一定要走向成熟。
再就是覺得《楚天都市報》不耐看。過去在信息短缺、網絡不發達的時代,《楚天都市報》信息量大、通俗,街頭巷尾,很鮮活,老百姓一下子覺得很親切。但是現在讀者獲得信息的途徑很多,覺得《楚天都市報》不過癮,不耐讀。
我們分析起來還是記者比較浮躁,隻滿足把事情說清楚,大部分稿件是“急就章”,沒有細節,沒有把記者內心感情注入其中。
不要認為題材具有顯著性、重大性,才重要。比如我們報道的6人3對鄰居相約捐遺體,我們僅僅把它作為熱線新聞。而成熟老到的記者可以在這其中注入感情,寫出很有衝擊力的社會新聞。我們每天都有這樣的題材,但是搞得很膚淺,讀者隻能從報紙上獲得信息,感受不到思考和力量。我們現在講深度思維,不僅是講重點版麵有多少,而是所有的報道確實要上層次、上品位,這才是作風建設。
還有個感受就是參加座談會的相關人員很欣賞我們的憂患意識,著眼於未來的戰略取向。一張報紙要是沒有憂患意識,肯定不行。我們現在如果沒有憂患意識,一樣的會被替代。
美國報紙設有學校部,專門著眼於培養未來讀者群。我們今年做了大量走進校園的活動。我們要著眼於未來,著眼於年輕讀者的培育。明年,我們要把大學生記者團重新組建起來,版麵要有校園新聞。
武漢市各區委宣傳部希望每月我們派記者去各區了解區委區政府的新聞線索,我們優先挑。同時我們也申明該批評的還是要批評。每一個區就像做“市民有約”這個欄目一樣,一點一滴產生影響。我提倡部主任多出去打交道,多跟別人走動,不能關門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