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索管理決定報道成敗
講一下線索的問題。目前是武漢市的少,市外的多。這件事迫切需要研究。
社會部做的“19年前的良心債”報道,線索源就是讀者來信。怎麽樣重視讀者來信,拓寬和讀者交流的渠道,發展通訊員隊伍,要作為常抓不懈的工作。對有利於提升本報聲譽的重大線索,大家覺得很重要的,可以直接向編委會提出來,向我提出來。
對於現在讀者提供的線索,機動部如果搞不過來,是不是就不做了呢?社會部假如有精力,能不能做?我們一起探討一下,讀者報來這麽多線索如何辦?我發表一下我的意見:毫無疑問,機動部優先,當天同時對其他部門開放,然後,誰采了,誰簽。我看到大量的熱線線索沒人去做,線索的利用率很低,說實話我很痛心。怎麽辦?第一,對於線索,我們解決好有效利用的問題。第二,解決新聞價值判斷的問題。一方麵都說沒線索,一方麵有線索不做。現在版麵上有大量的工作性報道,有些報道,砍一半都砍得掉。大量的稿子是渾水摸魚,包括有些明顯有利益傾向的新聞,堂而皇之上版了。注水的東西,大量充斥版麵,而我們鮮活的市井新聞做得不夠。記者都跑部門去了,大量來自老百姓身邊的線索荒廢在那裏,戰線線索和老百姓的線索要做到齊頭並進。
要強化對通聯資源的統一管理
我不知道各部主任是否都了解我們記者所掌握的戰線資源,這個問題希望引起各部門重視。
創刊那兩年,《楚天都市報》戰線資源不是很多,一名記者、一條戰線隻有幾十名通訊員,現在發展到幾百名通訊員。這麽多人,如何管理,多長時間溝通一次?是別人聯係我們,還是我們主動找別人?對於通聯工作人員的管理,可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漏洞。整個《楚天都市報》缺乏對通聯資源的統一管理。
部門的戰線管理和讀者部的線索管理,要齊頭並進,不能光依賴讀者部或依賴戰線主動找我們,我們要思考怎麽樣主動找線索,度過目前比較平淡的這段時間。
對民生的話題要深入老百姓當中去
我們對民生的話題,要深入老百姓當中去。我跟任浩主任提個建議,在大的社區找一些熱衷於居民事務,熱衷於談資的“熱心人”。對於這些人我們一個月給他100塊錢線索費,就是告訴社區記者鄰裏之間點點滴滴的瑣事。
社區新聞要從這方麵做起來,否則不能達到讀者與我們點對點的溝通。學會跟爹爹婆婆交朋友,不要小看這些事,可能一篇報道就能團結幾個讀者,最主要體現我們報紙和人民群眾心連心。
我們要善於抓兩頭,既從整個報紙能夠看到時代風貌,看到時代前進的軌跡,同時又和老百姓心連心,這不矛盾,並且和主流化轉型也不矛盾。
主流化要重視開放性辦報
我們怎麽樣開放性辦報?一是要多到戰線上走動。現在的部門主任管理上不錯,但是到戰線上主動走動得不夠。
如果不去溝通,我們怎麽清楚戰線上的大事。如江漢區的經濟結構調整,我們都知道武漢在發展,可發展得怎麽樣?上次江漢區張平書記來,他跟我談,江漢區第三產業的比重已超過80%,這個數字說明他們的第三產業發展走在武漢市、湖北省乃至全國的前麵。不溝通就不知道,要請進來,還要走出去。部主任要帶著記者出去走走,公檢法司、財稅銀保、教科文衛等等都要走動,有空不要坐在辦公室,要展開互動。隻要我們重視互動,相應的部門就會更加支持我們。
要進一步加強為讀者排憂解難的報道。讀者是我們的上帝,現在我們的大事報道、戰線報道、可讀性強的報道、具有談資的報道很多,但是為讀者服務的事情做得少了。
以前我們創刊時,來一個讀者說一件什麽事,我們都熱情地接待,都幫別人解決。這樣一件一件地解決下來,才會得到群眾的擁護,才會贏得讀者的信賴,《楚天都市報》能成為今天的百萬大報,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不能顧此失彼,把這個老傳統給弄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