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視若無睹的態度來看待員工、服務人員或孩子們,這是種互相保護的方法。員工將可以放心去完成他們的工作,無須受到我們的幹涉,我們也可因此自在些,不用把他們當做認識的人去招呼,對於孩子與服務人員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每次都必須向服務生介紹自己,並且寒暄一番的話,這也不現實。
麵對陌生人時,我們必須避免凝視他們,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他們。
我們會刻意忽視他們但不失禮,我們會注意著對方,直到清楚地看見他們,然後,我們馬上移開視線,我們的身體語言正表達出“我知道你在那裏”,不久後,我們進一步表明“但我將不會侵犯你的隱私”。
這其中重要的關鍵在於,我們不會與這個人四目對望,更不會直直地盯著他看,然後,我們馬上往別處看,否則將造成彼此的尷尬。
另一種情況,假如你在街上看到某人,你可能看著他走過來,直到你們相距約八尺,尤其是擦身而過時,你就必須移開視線,在這八尺之前,是個人稍微地調整方向,彼此擦身而過。
高夫曼博士針對這種情況,在他《公眾行為》一書中提到快速一瞥和眼睛朝下的身體語言代表的是“我信任你,我並不怕你”。
為了增強這個信息,在轉移視線之前,你會直接去看另一個人。
這些規則有時候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當兩人之中有一人戴墨鏡時,就無法判斷出他們的想法,他們是否緊盯著你看呢?他們到底是不是正在看著你呢?戴墨鏡有種保護隔離的感覺,別人根本不會注意到他的注視。然而,這是一種“自我欺騙”,對於他人而言,更會覺得在墨鏡之後,似乎隱藏著一雙專門打量別人的眼睛。
當我們遇見知名人士時,就經常使用這種“看完離開”的技巧,我們希望他們相信的是:我們尊重他們的隱私,所以我們不會一直注視著他第們。同樣的,我們也借此對於殘障人民表示我們的尊重。我們短暫地一瞥三章之後,再看往別處,為的是不讓這樣的“看”法,變成是在凝視他。在某眼些凝視將造成困窘的狀況中,我們會使用這種技巧以避免尷尬,當我們看心見一對不同族裔的夫婦時,我們也可能使用這樣的技巧。
當我們見一個男人留著怪異窗戶的胡須,特別長的頭發,穿著異於常人,或是一個女孩穿著超短的迷你裙時,我們可能就是看看他們,便趕緊轉移視線了。
從另一方麵來說,如果我們想藐視某個人時,我們可能會注視著他許久,顯得不是很有禮貌。我們不會隻是輕鴻一瞥而已,反而是行注目禮。某個人不讚同異族通婚或戀愛,他將很不客氣地盯著這樣的夫妻或情侶看,假如他不喜歡長頭發、短的衣服或是胡須,他可能就會失禮地凝視著對方。
在心理學的實驗中,每個人在思考的時候,他們的眼神基本上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差別。如果我們用心觀察,注視他眼睛移動的情況,將會發現一種有趣的現象。
以稍微有點難度的算術題或者猜謎等問題,觀察人們在思考的同時,眼睛移動的方向和人的興趣、集中力、性格等,大概有下麵幾種關係:
--眼球向右轉動的人:對於科學、計算較拿手。若為男性則所需的睡眠時間較短;接觸女性時,較具防衛性。
--眼球向左轉動的人:較偏愛古典、人文科學。性格上屬開放型,喜愛音樂,對談話中的暗示十分敏感,容易受催眠術的影響而入睡。男性則愛好喝酒。
大體來說,眼球向右轉動的人大多研究自然科學,眼球向左轉動的人則大多關心社會科學。當然,也有一些人眼球向兩邊轉動,這種情形以女性居多,她們的個性一般不大穩重。
動的眼球透視個性有一種對眼的遊戲,兩個人的不說話,互相瞪眼,先眨眼的一方為輸。據說這種遊戲可以培養自製力。
對準對方的視線,一般而言,就是對他產生好感,為加深他對自己的印象,及傳達自我的信息。若目光相對時間超過十秒鍾,即成凝視。日本相撲在起拳時,往往會盯住對方的眼神;有時在街上,不小心地瞟一眼,即可能招來殺身之禍,這是因為凝視時間過長,容易造成威嚇作用。如果到動物園觀賞猴子時,對它凝視許久,它肯定是暴跳如雷的。
目光交接的情形大致可分為三種。
首先,交接次數較多:表示對方對你有好感,希望能深入了解你。
其次,交接次數較少:屬於否定性的意思,不想與你多談話。
再次,凝視許久:對你有敵對或否定的意味,意圖威嚇、阻擋你發言。
§§第四章 洞察姿勢泄露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