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名人勝跡供憑吊

  一、河南

  古謝邑 南陽市境內有兩處:南陽市東南30多公裏的金華鄉東謝營村一帶、唐河縣蒼台鎮謝家莊(舊稱老鴰窩謝莊)。

  陽夏謝氏祖地 在河南省太康縣老塚鎮謝家堂村原名吉遷裏,是陽夏謝氏先祖居住、生活過的地方。該村現有九十九座樓號稱太傅府(謝安官至太傅)的遺址和文物。太康縣古稱陽夏,是曆史上“陽夏謝氏”望族的發祥地。西晉末期,陽夏謝氏為避戰亂舉族南遷,湧現出名相謝安,名將謝石、謝玄和詩人謝靈運、才女謝道韞等著名人物。謝家堂村是謝安曾祖父謝纘的居葬地,今太康縣謝家堂村西邊有謝纘墓園。現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更有趣的是該村有兩條路為肇基路(即始祖開基於此的意思)、太傅路(因謝安官為太傅)。八條巷、每巷兩字,合起來即六朝顯族,名門世家、東山再起、寶樹繁昌。該村現為河南省特色旅遊村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

  國家AA級風景名勝旅遊景區--謝安故裏文化園位於東晉名相、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謝安故裏,河南省太康縣老塚鎮謝家堂村(原名吉遷裏)。“謝安故裏文化園”包括五個功能分區:

  1.商業活動區。位於文化園的最南端,占地麵積為8710平方米(約13畝)。5000平方米(約7.5畝)的停車場,3700平方米(約5.5畝)的商業活動區,氣勢宏偉的謝氏牌坊。

  2.廣場文化區。南靠商業活動區,北靠“謝安故裏文化園”南大門。占地麵積8000平方米(約12畝)。

  3.遊園文化區。南臨廣場文化區,北接謝氏文化區,占地麵積13320平方米(約20畝),大致分為兩個區域:一是文化遊園區,二是戲樓區。

  4.謝氏文化區。南臨遊園文化區的戲樓區,北接謝氏陵園區,占地麵積12000平方米(約18畝),分謝氏宗祠、族譜文化區和謝氏名人文化區。

  5.謝氏陵園區。主要建築設施有極樂殿、飛雲堂、靈雲堂及祭壇、墓地、碑亭等。主要是存放謝氏族人骨灰的靈堂,留置謝氏族人百年之後安息墓地。同時亦是祭拜逝者、寄托哀思、掃墓上墳的場所。

  新安縣巫鹹國活動中心 在本省西北部、黃河南岸。北鄰山西省,東接洛陽市。縣南的瞻諸山是謝水的發源地。謝水流域則是商朝中葉巫鹹國民南遷後的活動中心,亦即謝姓人獨立得姓後的最早活動地區。

  宜陽縣是謝姓最早活動地之一 在新安縣南,謝水自瞻諸山發源後南流,在縣內入洛水,謝人的最早居住地就在這裏。

  信陽平昌關古城 在本省南部、淮河上遊,南鄰湖北省。西周時,召伯虎封為申伯,後裔居於此,以謝為姓,信陽市北的平昌關古城便是他們的居住中心。

  羅山縣謝城 在信陽東北,毗鄰信陽縣。縣西北15公裏的謝城是申伯後裔南遷後的又一聚居點。

  郾城縣謝甄故裏 在本省中部、沙河流城,東南近漯河市。這裏在兩漢時屬汝南召陵縣,是漢末名士謝甄的故鄉。

  淮陽縣謝文瓘故裏 在本省北部、潁河北岸,西南近周口市,北接太康縣。曆史上稱陳州。宋濟州知州謝文瓘和西北路提點刑獄謝貺父子的家鄉就在這裏。兩人事跡均見《宋史》本傳。

  浚縣謝思政、謝偃故裏 在本省北部、衛河流域。隋唐時稱衛縣,屬衛州管轄。由直勒氏改謝氏的北齊散騎常侍謝思政及孫唐湘潭令謝偃,都是此縣人。

  開封謝皋故裏 在本省中部、黃河南岸。汴京(即今開封)是北宋首都。宋末“剖心表忠”的謝皋便是本地人。

  二、浙江

  東山謝安遺址 在浙江省上虞市西南22.5公裏的上浦鄉方弄村境內,有一座東山,叫上虞東山,故稱“會稽東山”,在古代會稽郡的東部。相傳是謝安出仕前隱居之地,該山巋然峙立於眾峰間,有一條登山的小路,循路而上,路旁有國慶禪寺,是當年謝安故宅。山頂有謝安馴馬留下的小道,又有白雲、明月兩堂遺址,遺址半山有薔薇洞,相傳為謝安憩息之所。由此往西0.5公裏,有始寧園、西莊山、太傅墓、洗屐池、東眺亭,西眺亭等古跡,大都和謝安有關。因此,這座山又名謝安山。自謝安之後,東山成了曆代名人遊覽登臨之地。唐代詩人李白有《憶東山》詩三首。

  指石彈琵琶 上虞東山腳下,曹娥江東岸,有一大石,形如手指,直指江封岸,名“東山指石”。曹娥江對岸,是一處形似琵琶的沙灘。傳說每當夜深人靜之時,指石就會伸過江去,彈奏出優美動聽的樂曲來。這琵琶之聲被天上王母娘娘身邊的四個丫頭聽到,十分驚喜。她們趁王母娘娘熟睡之際,溜出天宮,下到東山邊聆聽。誰知天過五更,忘了返回,隻得化為四座小山。現在東山四周有四座美女山,據說就是四位仙女的化身。民間至今仍有“指石彈琵琶,四美女聽琴”之傳說。

  謝安釣魚台 曹娥江沿東山腳下折西而去,其轉折凸現處,有一巨石,如石柱直入江心,石柱上端是一平台,可坐一人,周圍枯木雜草叢生。此處江水外湍內穩,是遠近聞名的東山藍鯿魚棲息之地。東山藍鯿魚,背藍肚白,其肉質細嫩可口,十分鮮美。當地漁民稱其為魚中上品,但很難釣得。傳說謝安是位美食家,他隱居東山時,非常愛吃東山藍鯿魚,常下山來此垂釣,且必能釣得,如有摯友來訪,他還會親自下廚烹調,並與客人把酒賞舞,共品佳肴。

  百牛山與大小石門 自曹娥江東岸上東山,必先經過百牛山。此山高不過百米,形如牛背。山上怪石隨處可見,有的如公牛哮天,有的似母牛舔犢,有的像兩牛鬥角,因勢像形,不勝枚舉,故而得名。遊客自百牛山下起步登山,沿山道自西向東,約百步,迎麵有兩塊大石,如門柱,立於道路兩旁,似開門迎候客人上山。此謂東山之第一門,稍小石門。穿過小石門,拾級而上。登約200步,忽見山路被一巨石擋住,足有20米高。此處石級陡峭,需手攀腳登,小心往上爬。此乃上東山之第二門,稍大石門,是上東山最難險處。攀上大石門,可算是到了東山的大門口。

  謝公宅與國慶寺 自從謝安祖父謝衡南下定居東山,到謝安辭官隱居東山,已曆三世。而謝安自晉鹹康七年(341)到東山,直至晉武帝太和四年(369)複出,先後長達28年。在此期間,東山國慶寺香火始盛,主持是東晉高僧支遁。謝安常與支遁、許詢等好友“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詠言屬文”,高臥東山,縱心事外。在此期間,謝安還照父親謝裒之囑,完成祖父謝衡之遺願,精心營造東山謝宅。他邀請支遁一起踏勘東山景址,親自設計,先後重修了國度寺,建造了白雲、明月二堂,東西兩眺亭,開辟了調馬路,疏浚了始寧泉,並著手興建始寧園,即西莊。至此,東山謝宅已粗成規模。相傳謝安在新宅落成時,特邀支遁、許詢等好友撰聯於上。其中:

  國慶寺聯為:“托跡山水得真趣,放懷天外極大觀。”

  白雲堂聯為:“白雲係天漢,魂照無窮開山;華堂通遠客,名寺從此顯。”

  明月堂聯為:“明月當頭,照我一身清白。清風兩袖,不沾半點塵埃。”

  東眺亭聯為:“一亭攬盡山水趣,幽室能觀世外天。”

  西眺亭聯為:“夕陽西照,何時雄風掃狼煙。江左丈夫,乘勢揮鞭走天馬。”

  始寧園與靈運別墅 在浙江上虞市南東山下,自東山國慶寺西行五十步,登上謝公調馬路,眼前豁然開朗。舉目遠眺,峰巒逶迤,盡收眼底;下視曹娥江,蜿蜒北去,天水相接,令人心曠神怡。調馬路西麵,開闊平坦,青鬆翠竹相間,亭台樓閣若隱其中。此處便是謝安後來花巨資修建的始寧園。傳說,謝安隱居東山時,此乃謝氏家人居住和侄兒輩讀書講學之舍,謝安就是在此培育了如謝琰、謝玄、謝道韞等一大批文韜武略之才,一時名聲遠播,為謝氏家庭後世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謝安出山之後,謝氏家人大多隨之陸續返回建康。此後謝玄及其孫謝靈運先後來此偶居。謝靈運十分喜歡始寧園的清幽寧靜,重新修複後,辟為別墅又名西莊。

  謝靈運永嘉勝跡 謝靈運出任永嘉(今浙江溫州)太守時,郡內多名山勝水,靈運邀遊足跡遍及諸縣,徜徉不歸,動輒十天半月。所至之處,即賦詩抒懷,留下詩篇甚多。永嘉郡在南朝宋時轄永寧、安固、鬆陽、樂成、橫陽等縣,永寧即今之溫州。靈運遊覽留下遺跡甚多,舉例如下:

  謝客岩 在溫州府東華蓋山,相傳靈運曾書寫《白去曲》、《春草吟》於岩上,今已淹沒於荊榛中,唯“謝客岩”三字尚存。

  謝公樓 在溫州府城上,靈運作郡守時建。

  春草池 在永嘉縣華蓋山下,靈運曾在此飲酒賦詩。

  西射堂 在溫州府城西南,靈運所建,暇則鳴琴其中,曾題詩雲:

  步出西城門,遙望城西岑。

  連障疊獻崿,青翠杳深沉。

  曉霜楓葉丹,夕曛嵐氣陰。

  節往戚不淺,感來念已深。

  ……

  西堂 在溫州府,靈運常於永嘉西堂賦詩,竟日不就,忽夢弟惠連,即得“池塘生春草”之句,以為神助。有《酬從弟惠連》:

  岩壑寓耳目,歡愛隔音容。

  永絕賞心望,長懷莫與同。

  末路值令弟,開顏披心胸。

  (令弟指惠連)

  南亭 在永嘉郡,靈運遊此,曾寫《遊南亭》詩,其中雲:

  未厭青春好,已睹朱明移。

  戚戚感物歎,星星白發垂。

  ……

  竹馬塘 在今溫州市東北,相傳謝靈運來任永嘉太守,眾兒童騎竹馬來迎,故名。

  北亭 在溫州市東北2.5公裏,永嘉江畔。相傳靈運罷官歸家,郡中父老在此歡送,靈運與父老揮淚告別,寫《北亭與吏民別》詩。

  白岸亭 舊址在今浙江永嘉縣,楠溪西南,去溫州43.5公裏,因岸沙白而聞名。靈運遊此,寫有《過白岸亭》詩。

  石室山 又名赤水山、大右岩,位於永嘉縣小楠溪畔,以石、峰、洞奇秀而聞名,是遊覽勝地。山上有50餘洞,最大的是陶公洞,可容納數千人。靈運常來此遊覽,寫有《石室山》詩。

  孤嶼 山名,在今浙江溫州市北的甌江中,宋代以後改名為江心嶼。嶼上有謝公亭、澄鮮閣、東西兩塔、江心寺等,是溫州市有名的旅遊勝地,人稱“甌江蓬萊”。靈運至永嘉後,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想另辟新景,正乘船橫渡時,發現了仙境般的孤嶼山,於是縱情遨遊。甌江指永嘉江。靈運寫有《登江中孤嶼》詩,以誌其事。

  東山 又名海壇山。在溫州市東北,北瀕臨永嘉江,東接滄海。靈運每於新春郊遊,即登東山遊覽,寫有《東山望海》詩,表示了歸隱林泉的誌趣。

  謝氏曆史名人在浙江的活動地區

  紹興市 在本省東北部、杭州灣南,曆史上以會稽山陰縣知名。這裏是漢魏名族會稽山陰謝氏的祖居之地,出過漢巨鹿太守謝夷吾、吳大帝孫權謝夫人、著名史學家謝承和謝沈、隱士謝敷和謝譚、東晉吏部尚書謝奉、南朝文士書法家“謝方眼”善勳等著名人物。境內還有謝夷吾墓、康樂公謝靈運墓等紀念聖地,又是盂葑、漫池、東竇疆、菖蒲樓、安昌等多支謝姓人的聚居地。

  上虞縣 在紹興市東、曹娥江流域。縣南章鎮大部分地區原是東晉南朝時會稽始寧縣轄境,後始寧撤銷,轄土分別劃歸上虞及縣南的嵊縣。本縣南部章鎮上浦鄉一帶是晉太傅謝安當年盤桓“東山”的地方,有東山及一係列與謝家有關的名勝古跡。縣西北10公裏處有謝安墓。

  嵊縣 在上虞縣南。縣東北謝遊鄉車騎山一帶,是晉車騎將軍謝玄和康樂公謝靈運等人遊處的地方,與二人相關的遺跡和紀念地隨處可見。本縣與紹興、上虞二地,是謝氏勝跡最集中的地方。

  溫州市 在本省東南部、甌江入海處,曆史上稱永寧縣,是永嘉郡郡治。南朝初年,康樂侯謝靈運一度出任永嘉太守,受郡中山水吸引,足跡遍布全郡各縣,並寫出大量山水詩篇。故而市區、市郊及臨近各縣,都留有無數處紀念地、遺跡等。唐宋以後,又出有安吉州通判謝夢生、寶章閣直學士謝子強等著名人物。

  臨海縣 在本省東部沿海、靈江下遊。東晉南朝時,這裏是臨海郡治所。當時的謝安各位名賢、仕宦、遊弋也多至此地。南宋右丞相謝深甫和理宗謝皇後,故鄉就是本縣。縣中還有謝家墓群、謝丞相府、謝參政府等遺跡。

  天台縣 在本省東部、靈江支流始豐溪上遊,東南與臨海接壤。這裏古代屬臨海郡。南宋右丞相謝深甫曾孫謝堂遷居縣內,官至樞密使,後裔留居於此。

  餘姚縣 在上虞縣東。明朝太傅謝遷和布政使謝迪都是本縣人。

  嘉興縣 在本省北部、北接江蘇省。本縣是宋朝進士謝炎故鄉。謝炎與盧稹並稱“盧謝”,名噪一時。

  富陽縣 在本省東北部、富春江下遊,東北與杭州市鄰接。縣中的謝氏是著名大族,宋朝謝濤、謝絳、謝景初、謝景溫、謝景平“三代五詩人”,當世少比。他們的塚墓在縣東十裏春明村,有歐陽修、範仲淹、王安石等人題寫的墓誌銘和神道碑。

  三、廣東

  梅州謝人集居地 梅州位於廣東省東部、梅江中遊,清代是嘉應州治所。元朝時,有一支謝姓人自江西雩都遷來,後便以此為中心向四周發展,明清時又遷往南洋和泰國等地,成為謝姓人出國最多的地區之一。

  深圳謝人集居地 深圳市位於廣東省南部,南鄰香港新界。明朝時,有一支謝姓人經南雄、東莞遷新界沙角尾,後遷本市石岩龍眼山,又有一些遷越南西貢;至清代,原居福建永定的謝姓人遷入本市烏龍岩陽台山、蕉窩山、龍眼山、龍華大船坑等地,後發展成為各地大姓。

  四、福建

  唐石山和橋亭 唐石山在福建省建陽縣黃坑鄉坳頭村,是謝枋得抗元失敗後隱居處。橋亭在建陽縣城朝天橋(今水南橋),古代驛亭舊址,元廷大赦後,謝枋得在此賣卜為生。

  謝氏曆史名人在福建的活動地區

  福州市 本省省會,在沿海中部地區、閩江入海處。後梁司徒謝瞳及南唐“鐵龍將軍”謝文節、謝德權等人,都出自本市。

  建甌縣 在本省中部偏北、建溪上遊。古稱甌寧縣。宋主持修“謝公堤”的謝麟和明代“發粟賑荒”的謝言都是本縣人。尤其在明代,自婺源令謝實開始,代有名臣,遠近聞名。

  晉江 在本省東南沿海、晉江下遊。宋進士謝伯景、職方郎中謝微、“清戎將軍”謝季成、明苑馬寺卿謝台卿等都是本縣人。

  漳州市 在本省東南沿海、九龍江入海處西側。這裏古稱龍溪,是唐代著名隱士謝惰、宋代長興縣令謝伯宜、明代南京戶部右侍郎謝璉等人的故鄉。

  長樂縣 在本省沿海中部,西北隔閩江與福州市相連。宋元時期,稱帝於今越南的安南國王謝升卿,後人改姓陳氏,便是由此縣遷出的。

  廈門市 在本省東南沿海,古稱海滄。明清時期,本市郊區石塘謝姓人大量出國,僑居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達300餘人。所修《海滄石塘謝氏宗譜》對此多有記載。

  霞浦縣 在本省東北沿海,古稱長溪縣,是南宋名士晞發子謝翱的祖居之地。他後來西遷本省浦城縣。

  五、廣西

  廣西少數民族謝姓 廣西是壯、瑤、侗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因各族先人多與“謝蠻”有關,故區內各地皆有謝姓,人口總數略與韋、李、趙、鄧姓相等。此外,區內漢族中,謝亦是大姓。

  武宜縣 在北區中部偏東、黔江流域。兩宋時,著名“二風”謝洪、謝澤兄弟便是本縣人。

  扶綏縣 在本區西南部、左江流域。兩宋時稱永康縣。是時,縣人謝發五子先後名揚太學,人稱“謝家五鳳”,一直傳為美談。

  全州 在本區東北部,鄰接湖南省,屬湘江流域。清朝康熙、乾隆年間著名儒學家謝濟世,故鄉即在這裏。

  六、安徽

  賞詠亭 在安徽當塗北牛渚山,牛渚山在長江邊,又名采石磯,古時為重要津渡,是軍事必爭之地,謝鯤的兒子謝尚鎮牛渚時,秋夜泛舟中流,聽到同鄉袁宏高聲朗吟自己寫的《詠史詩》。謝尚甚為欣賞袁宏的文采,便迎入舟中,兩人長談至旦,後人在此建亭,取名賞詠亭。李白《夜泊牛渚懷古》詩雲: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謝脁樓 在安徽省宣州市陵陽山麓,是與黃鶴樓、嶽陽樓齊名的江南名樓,謝朓是南朝齊代的山水詩人,曾任宣城太守,故建此樓。唐代李白曾登此樓尋找謝朓遺跡,曾三遊宣城,兩登此樓,寫下了《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詩: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裏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

  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發弄扁舟。

  謝氏曆史名人在安徽的活動地區

  歙縣 在本省南部、新安江上遊,東南鄰接浙江省。宋右諫議大夫謝太子中舍人謝衍、將作監主簿謝炫等人,都出自本縣。

  祁門縣 在本省南部山區、昌江上遊,西南與江西景德鎮接壤。唐宋開始,謝姓成為當地最重要大族,相繼出有南宋名儒謝珽、元朝樵隱先生謝景章、理學家謝俊民、明朝進士謝潤、布政使謝瑩、名士謝用、孝子謝廣等人,世代以詩禮學問傳家。縣中又有南唐將軍謝詮和謝璡等人墓葬。

  桐城 在本省中部偏南。明山西右布政使謝佑少年時“讀書牛背”,就在縣中。

  宣城 在本省東南部、長江支流水陽江流域。南朝蕭齊時,謝脁曾任郡守,人稱“謝宣城”。城北二裏原有“謝公亭”,相傳是他餞別範雲地方。

  七、江蘇

  召伯埭 謝安晚年受到晉孝武帝與會稽王司馬道子的聯合排擠,無法在朝廷立足,決定交出權柄,離開京城。太元十年(385),66歲的謝安已到了桑榆晚景,適逢秦王苻堅來求救,謝安請求率兵往救,孝武帝巴不得他出朝,自然批準。謝安離開京城建康,出鎮廣陵(今江蘇揚州)之步丘,築壘稱新城。及至新城,築埭於城北,後人追思之,名為召伯埭(dai,即土壩)。召伯名姬奭,周的支族,曾輔佐周武王,因封地在召(shao,今陝西岐山縣西南),故稱召公或召伯。相傳召伯巡行鄉邑,曾在甘棠樹下決獄治事,《詩經召南》中有《甘棠》篇,後代便以召棠為頌揚官吏政績的典故。召公虎是西周厲王時的大臣,他和尹吉甫在周厲王出走後共同執政14年,史稱“共和”。在國人追殺太子靜時,他以自己的親生兒子替死。太子靜長大成人後,他和各諸侯扶太子靜登基(即周宣王)。後人把謝安的功勞比作召伯,故稱他築的土壩叫召伯埭。胡三省注《資治通鑒》時說:“今揚州召伯鎮其地也,在揚州城北六十裏。”

  謝公墩 江蘇南京有多處謝公墩,因謝安而得名。一處南京市北部,朝天宮後麵;一處在半山寺後;一處在五台山永慶寺前。最有名的是城西冶城山謝公墩,是當年謝安與大書法家王羲之登臨之處。《一統誌》說,墩在今江蘇江寧(今南京)城北部,朝天宮後麵,因謝安而得名。《金陵圖經》則說,謝安住金陵城內半山,有墩名謝公墩。北宋王安石也曾居住在半山,有詩雲:

  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

  公去我來墩屬我,不應墩姓尚隨公。

  謝安宅 在謝安所築的新城內,他出鎮廣陵(今江蘇揚州)時居此,手植雙檜,至唐猶存,此檜可與召伯棠媲美。桓玄得誌,打算以謝安宅為軍營,謝安的孫子謝混抗議說:“召伯之仁惠,使那棵甘棠樹保存了下來。難道文靖(謝安諡文靖)公的德澤連五畝地的宅院也保不住嗎?”桓玄聽了,甚為愧怍,才未敢將謝安舊宅改做軍營。李白有《詠謝公宅》詩:

  青山日將暝,寂寞謝公宅。

  竹裏無人聲,池中虛月白。

  荒庭衰草遍,廢井蒼苔積。

  唯有清風閑,時時起泉石。

  烏衣巷 在今江蘇省南京市內,謝安及其子弟居此,皆穿烏衣,因名烏衣巷。謝弘微(謝密)與同宗子弟謝混、謝靈運、謝瞻、謝晦等常以文相會,共宴處,因居烏衣巷內,故稱“烏衣之遊”。謝混有詩雲:“昔為烏衣遊,戚戚皆親姓。”巷口有朱雀,晉鹹康二年(336)做朱雀門,新立朱雀浮航,在江寧(即南京)東南2公裏,南渡淮水。今在烏衣舊址建有“王謝故居”陳列館。

  小東山 謝安在離當時建康城5公裏的土山(今江蘇江寧東山)上蓋起樓館,置別墅種植竹木花草,甚為精巧,人稱“小東山”,遺址至今尚存。

  南京一帶的謝氏墓葬遺址(1)1964年9月,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在南京市中華門外戚家山發現了5座六朝古墓,其中3號墓是謝鯤的墓。戚家山位於南京城南郊雨花台東北0.5公裏處,古名石子岡,墓在該山北麓半山坡上。(2)1972年10月,南京博物院在距南京市東100多公裏的溧陽縣上興鄉發現謝琰夫婦的合葬墓。(3)1986年5月,南京市博物館在江蘇江寧縣大定坊與鐵心橋之間發現了謝球墓。

  遷豐始祖謝順公紀念碑 謝氏遷豐始祖順公蒞豐六百四十年暨重修族譜並聯譜紀念碑。此碑位於譚樓與南謝集之間、譚樓東100米許。2009年10月6日(農曆八月十八日)立。碑基座1平方米,碑高3.3米,寬1米。

  謝氏曆史名人在江蘇的活動地區

  南京市:本省省會,地處全省西南部,北鄰長江。這裏,東晉南朝時名建康,是京師所在,也是謝安、謝玄、謝靈運、謝脁等謝氏先祖名賢活動仕宦的中心。市內不僅有晉太傅謝安當年居住的府第,還有謝混率族中後世作“烏衣之遊”的烏衣巷。東郊戚家山有兩晉名士謝鯤墓,南郊梅嶺有謝安當年托付遺骨的風水寶地。城西北有頗受宋丞相王安石妒忌的“謝公墩”,城東北有謝安模仿會稽建造府第的土山。此外,又有“小謝”謝惠連墓、車騎將軍謝尚府等,名勝匯集,無法詳述。

  睢寧縣:在本省西北部、大運河西、廢黃河南。縣北的古邳鎮即曆史上的下邳縣,先後是下邳國、下邳郡、下邳州治所。漢末時,平鄉侯謝安率宗族起義軍響應朝廷,安定郡縣,功封平鄉侯,便在這裏。至今,謝氏仍是當地大姓。

  武進縣:在本省南部,長江、太湖、湧湖之間,地近常州市。明初理學大師謝應芳及平陽知府謝恂等人,都是本縣人。

  八、江西

  靈運池 在江西省撫州東,山頂有池,距靈穀山1公裏。謝靈運為臨川內史時,曾在此遊玩,並寫有詩紀念。

  墨池 在江西省撫州府金溪縣(今金溪縣)白水寺,是謝靈運滌筆之處。

  興國縣謝姓曆史名人 在本省南部、平江上遊。唐代名將謝肇和宋朝名士謝文昌、謝鈞、謝清臣等人,故鄉就在這裏。

  撫州“臨川二謝”在本省東北部、撫河中遊,曆史上是撫州、路、府治所,尤以臨川而知名。宋朝“臨川二謝”謝逸、謝蘧兄弟便是本市人。

  弋陽縣 在本省東北部、信江中遊,曆史上是信州郡治所。有宋名臣“絕粒元都,不食而死”的謝枋得,故鄉就是本縣。

  新餘縣“臨江四謝”在本省中部偏西,縣中有贛江支流袁水流過。南宋工部尚書謝諤和“臨江四謝”(謝舉廉、謝懋、謝歧、謝世充)的祖居地就是本縣。

  九、四川

  彭水縣 在本省東南部,鄰接湖北、貴州兩省。縣在秦漢時名涪陵,東漢末年為涪陵郡治所。戰國時,原在荊山一帶的謝人西遷於此,秦漢以後又分遷於陝西、貴州、雲南等地。這裏實際是西南地區謝姓人最早的居住中心。

  成都市 本省省會,在本省中心地區。三國之一的蜀漢末年,一部分謝姓人被強迫遷到這裏,充任將官和士兵,後便留居下來。

  理縣 在本省西北部、岷江流域,中隔灌、郫二縣與成都相近。縣在宋代稱威州,是南宋左丞相謝方叔的故鄉。

  遂寧縣 在本省中部、涪江中遊。宋太中大夫謝端祖居於此。

  十、湖南

  江永縣 在本省西南部、瀟水西岸,西、南、北三麵與廣西接壤。該縣在先秦時稱謝沐縣,是謝人南遷荊山後的第一個遷徙之地。

  耒陽縣 在本省東南部、湘江支流耒水流域。明朝“掛冠歸田”的鐵麵禦史謝文祥祖居於此。

  新寧縣 在本省南部、夫夷水流域,鄰接廣西壯族自治區。縣中的謝姓是當地名族。

  十一、湖北

  湖北仙桃市謝氏先祖紀念碑 謝氏先祖紀念碑坐落在江漢平原仙桃市郭河鎮姚河村。紀念碑奠基於1999年12月28日,竣工於2000年8月18日。碑身呈正方形,坐北朝南。碑高11.58米,上寬0.8米,下寬2米,基礎寬6.6米,深0.8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台階13級。碑正麵書寫“謝氏先祖紀念碑”,東麵書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西麵書寫“列祖業績彪炳汗青”。碑身圍牆上,東麵嵌著“革命烈士,民族英雄”碑,西麵嵌著“謝氏傑出祖先事略碑銘”,北麵嵌著《重建謝氏陵園記》碑。

  荊山 在本省西部、武當山東南、漢江西岸。東周時楚國的國都就在山旁。楚文王滅申,遷謝姓人於此。其後,謝姓人又從這裏南遷、西遷或東遷。這裏實際是謝姓人在長江以南最早的居住中心。

  荊門縣 在本省中部,漢江與漳水之間。漢代稱章鄉,《漢書恩澤侯表》中的章鄉侯謝殷封地便在這裏。

  棗陽縣 在本省北部,滾河上遊,北鄰河南省。這裏在東漢稱章陵縣,大儒謝該便是此縣人。

  十二、陝西

  渭南縣 在本省渭河平原東部、秦嶺北麓。這裏在三國時屬蜀漢馮翊郡蓮勺。蜀漢末,涪陵謝氏先被遷於成都,再遷於此。

  十三、貴州

  凱裏縣 在本省東南部、清水江上遊。這裏在漢代是牂牁郡治,謝姓為縣中大姓,是由涪陵謝氏遷徙而來。至唐代發展成南、東、西三謝蠻,近代則融入漢、布依、瑤、壯、侗等族,是少數民族謝氏發源地之一。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在本省東南部鄰接湖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凱裏、鎮遠、麻江、從江、錦屏等16縣。本州是曆史上的牂牁郡,也是唐代“三謝蠻”活動的中心地區。州內各族中,謝姓都是大族大姓。

  十四、雲南

  保山縣 在本省西部怒江流域,漢魏三國時是永昌郡治所,亦即蜀漢的“南中”地區。早在三國時,這裏的謝姓人就是當地的主要大姓,以後又向四周各地發展,成為雲南西部地區的主要姓氏。

  十五、山東

  寧陽縣龔丘謝城 在本省中部偏南、大汶河南岸。這裏在古代屬兗州龔邱縣,是與謝氏同源的謝丘氏發祥地。龔丘又名謝城。

  曲阜的魯國直臣謝息 在於陽縣東南,是謝氏得姓以來第一位名人、春秋時魯國直臣謝息仕宦的地方。

  德州市的謝升故裏 在本省西北部,鄰接河北省。謝姓常用楹聯古今相業“三太傅”中的最後一位太傅、仕曆明清兩朝的清初重臣謝升,故鄉就是本縣。

  十六、河北

  涿鹿縣 在本省西北部桑幹河流域,東鄰北京市。縣城東1裏有阪泉,是當年炎帝與黃帝大戰的地方,與謝姓先民有關的巫鹹也從這裏開始知名。

  淶源縣 在本省西部,拒馬河與唐河上遊,鄰接山西省。明代,這裏屬大同府廣昌縣。著名孝子謝定“虎口救母”事就發生在這裏。

  十七、山西

  運城市 在本省西南部,中條山北側。市東北的安邑鎮原稱安邑縣。在炎黃二帝時期,巫鹹參加炎帝與黃帝的阪泉大戰後即遷往這裏,建巫鹹國。其中的一支巫謝人與謝姓先民最有關係。

  謝家城堡 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山河鎮洞八嶺村的謝家城堡(有的也稱謝家大院)。晉城市是山西省的東南門戶,而洞八嶺村的謝家城堡就處在太行山南麓之巔的門戶前沿。雄偉險要的太行山曆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悠久的曆史淵源和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謝家城堡攻防兼備的具有立體防禦網絡體係和古代氏族社會生活形態的古村落遺跡。

  謝家城堡共有20個古院建築群落,4個棋盤院、10個四合院、5個依地所建的不規則院形,還有大小廟院和風水閣等,840餘間房屋內暢外通暗連網,自然形成了一個立體防禦網絡體係。建築麵積約15346平方米,地道及排水係統長約500米,總占地麵積30000平方米,全部是磚木或石砌結構的二層樓。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