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宗祠祖墓與楹聯

  一、宗祠祖墓

  宗祠,又稱家廟、祠堂,是承繼之基,是同族子孫供奉並祭祀祖先的處所,也是本族宗親集會、處理宗族事務的活動中心。華夏子孫把宗祠當作團結宗誼,敦親睦族的文化場所,他們焚香祭拜,祈禱祖先在天之靈,功德昭彰;祈禱家業興旺,子孫滿堂,五穀豐登,福貴安康。他們用原始的虔誠的方式,在勤奮勞作之餘,對未來美好生活表達出一種精神寄托和企盼。

  河南省

  中華謝氏陵園 位於河南省太康縣謝家堂村的國家AA級旅遊景區--謝安故裏文化園陵園區。陵園占地75畝,園內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環境優美。三公殿為園內主體建築,雕梁畫棟,金碧輝煌,供奉淝水之戰大破前秦苻堅,保晉室半壁江山的廬陵郡公謝安、南康公謝石、康樂公謝玄,殿東西兩壁有反映淝水之戰的彩色繪畫24幅。園的北麵有謝安曾祖父、謝氏現存最早的謝纘墓,墓碑係北宋名臣謝文瓘依據謝安之弟謝萬所立墓碑重新鐫刻。因年深日久,風雨剝蝕,斷為三截(今已修複),但字體遒勁,瀟灑飄逸,遊人往往駐足參觀,流連不去。三公殿南邊有謝民先生捐建的東晉名相謝安像及紀念碑文。謝安像莊嚴肅穆,神采奕奕,使人想起他當年指揮若定,大敗敵軍及安邦定國,再造晉室的豐功偉績。三公殿前有一座宏偉的碑亭,亭內立有“謝氏陵”三字的石碑,係已故世界謝氏總會理事長謝漢儒所書,字體蒼勁有力。柱子上有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任崇嶽研究員撰寫的楹聯:“篳路藍縷有纘公創業維艱,調和鼎鼐賴安公匡扶社稷”,恰如其分地褒揚了謝纘及其曾孫謝安的功績。園東南角古柏樹林中有省文物保護單位謝斌墓及墓碑,園內還有假山和謝靈運墨池等。

  謝纘墓 謝纘,魏典農中郎將,病逝洛陽任上,由其子謝衡辭官扶柩歸葬於吉遷裏(謝家堂村),其曾孫謝萬為其立碑:“魏典農中郎將謝公諱纘之墓,曾孫謝萬立,升平四年炳月望。”至宋代,風雨剝蝕,損壞嚴重,由其二十四世孫謝文瓘重刻,隻在右下角刻了“宋進士謝文瓘重刻,熙寧丁巳年清和月”。

  謝纘墓是謝姓曆史上現存最早之陵墓,2008年6月1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唐河謝氏大宗祠 坐落在河南省唐河縣謝家莊。由世界謝氏宗親總會,香港、台灣及大陸廣東、福建、湖南、江西、安徽、山東、四川、重慶、廣西、湖北、北京、河南、武漢等省、市謝氏宗親捐建,由世界謝氏宗親總會原會長謝漢儒題名。

  浙江省

  餘姚泗門謝氏宗祠 坐落在浙江省餘姚市泗門鎮內。該地謝氏先祖於南宋時由台州臨海遷來,到明朝時人丁興旺,分房18支,每房都建有祠堂。如今,各房支祠堂皆已不存,唯“四門謝氏始祖祠”仍保存完好。該祠本地人稱“大祠堂”,始建於明正德年間,由大學士謝遷(謝閣老)創建。祠堂坐落在後塘河村,為三進15間院落。前兩進為高大的宮殿式平房,氣勢宏偉;第三進為樓房,建築風格與前院迥然不同。其木件雕刻極為細致,具有鮮明的徽派風格。整座祠堂占地2200平方米,其規模之大、保存之完整,為浙東地區所罕見。

  謝丞相府 在浙江臨海縣大固鄉袞繡裏,有南宋宰相謝深甫的府第。謝深甫是南宋寧宗右丞相,魯國公,因孫女為理宗皇後,死後被追贈為信王。臨海的洗菜街相傳是理宗皇後謝道清當年洗菜處。

  謝安墓 位於浙江省長興縣太傅鄉。謝安初葬建康(今江蘇南京)梅嶺,南朝陳始興王陳叔陵掘謝安墓以葬其母。謝安裔孫謝夷吾任長城(即長興)令,遷柩葬於長興三鴉崗今址。宋、明、清時當地縣令均曾修葺謝安墓、祠。墓占地近12畝。祠、墓建築恢宏,鬆柏參天,蔚為壯觀。近代以來,幹戈紛擾,謝安墓穴被掘,樹木遭到砍伐,一片荒涼破敗景象。太傅鄉政府組織工匠,費時半載,於1996年10月修葺完畢,供人憑吊。長興文史研究會稱謝安墓向朝北,表明他不忘北伐、收複中原的決心。墓前栽一棵黃連木(至今還在),古時黃連木象征楷模,多種於聖賢墓前。

  謝深甫墓 在浙江臨海縣西北30公裏白水洋鎮,原保寧院側。另外,在臨海縣北浮岡嶴,有謝深甫的兒子謝采伯墓;在臨海縣西茶園嶺,有宋理宗謝皇後生父謝渠伯墓;在臨海縣北6公裏鬆山旁,有謝深甫的父親謝景之墓,謝景之死後追封為魯王,從前臨海縣城東門外有謝魯王村;現在謝魯王村已為市區,現名謝裏王,也就是過去所稱大固鄉袞繡裏。在臨海縣西,有南宋謝國公謝儼墓;在臨海縣南10公裏的楊梅山,有南宋參政謝廓然墓。

  謝氏墓群 在浙江杭州市西南的富陽市境內,是宋朝名士謝濤及其子謝絳,孫謝景初、謝景溫、謝景平等人的墓地。謝濤於1034年去世,其墓在城東5公裏春明村,由歐陽修撰寫墓誌銘,範仲淹寫神道碑;謝絳逝世於1039年,其墓在謝濤墓旁邊,仍由歐陽修撰寫墓誌銘,宰相王安石寫神道碑。

  太傅墓和謝公祠 385年(太元十年)謝安出鎮廣陵,不久病篤,返京都(今南京),卒於烏衣巷,時年66歲。孝武帝贈太傅,諡文靖,追封廬陵郡公。今東山上有太傅墓及墓碑,位於祖父謝衡墓西側。傳說墓中隨葬孝武帝賜予的秘器和朝服金冠等。此後,東山謝氏後裔為紀念祖先功德,在始寧墓旁修建了謝公祠,祠堂內擺放著東山謝氏祖先牌位。每年清明時節,四方謝氏後裔都要會聚東山,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今上虞豐惠、謝塘及餘姚、紹興等地謝氏均出東山。東山謝氏已曆56世,2003年10月,東山召開謝氏文化國際研討會,台灣世界謝氏宗親會會長謝漢儒先生率宗親拜謁東山謝安墓,受到謝氏宗親熱烈歡迎。

  福建省

  文山謝氏宗祠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南郊謝坑村。該祠始建於明代,原為木梁平瓦,周圍土牆,有前後兩進,古樸簡陋,建築麵積約350平方米。20世紀40年代,謝永煊、謝永欽兄弟出資修葺,並拓平後山坡,增建一進院落,形成了現在深40米、寬14米,麵積達560平方米的規模。1988年因土牆崩頹,謝坑村的謝氏裔孫捐資重新修繕,成為一座石柱木梁、飛簷雕花的殿堂。

  謝孟墓 位於福建省永春縣魁鬥村,在邱英林山之麓。謝孟是元末狀元,一直未曾出仕,隱居林泉以終,至今魁鬥村猶有謝孟後裔。該村因地理位置偏僻,人跡罕至,故謝孟墓雖然年代久遠,仍保存完好。該墓碑呈半圓形,左邊刻“弘治丙辰年(1496)十二月吉旦”,中刻“大元廷試狀元謝公墓”,右邊字跡漶漫,模糊不清。拜桌下有石雕三:前一人手舉一牌,上寫“捷報狀元及第”;中一人手舉黃羅傘;後一人官服騎馬。

  連陽謝氏宗祠 建於明代,是一處影響較大的宗祠,有明朝人吳廷雲所作的《謝氏宗祠記》一篇,內雲:“祠址在城東,地接雩壇,文水環前。金雞、天麻,若鳴若路,寶嶂、西山,為翰為屏。”可見該祠氣勢。

  廣東省

  潮汕謝氏大宗祠 位於廣東潮安縣庵埠文裏東郊村。1994年動工,1995年落成,祠宇分三進院落,有後蔭和子孫巷,是一座古今結合的建築,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謝氏宗祠。宗祠旁有寶樹花園,園前清流環繞,園內花卉姹紫嫣紅,讓人流連忘返。

  祠堂坐東南向西北,堂前潮安新城,祠後庵埠古鎮,北通潮州,南連汕頭,交通方便。進入古式三山門樓,牌坊仿古壯觀,石欄壁上繪有意如公園、泰佛殿圖,外門書“東山安社稷,南土錫屏藩”楹聯,三山門上石匾寫的是“崧嶽貽燕”“寶樹增輝”金字。過三山門至宗祠大門,上書“謝氏大宗祠”石匾,大門的楹聯是“登堂陳俎豆,入廟整衣冠”。門樓兩旁的石雕石刻精工雅致。祠內前廳和正廳紅楹綠桷,畫棟雕簷,金碧輝煌。屋頂琉璃飛簷,嵌瓷雙龍奪寶、鬆鶴延年、八仙過海,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廳前石柱書“寶樹增輝繼往開來,海外僑親思祖德;烏衣煥彩慎終追遠,潮汕族老立宗功”,表示這座大宗祠是國內外謝氏合建的。正廳左壁掛謝安像,右壁懸掛謝安墨跡。正廳中央有“寶樹堂”金匾,前麵有“佐王太師”牌匾,祖龕兩旁有“太傅文靖”“都督獻武”牌匾,兩側是“江西製置使”“諮議參軍”牌匾,前廳正中有“鐵牌總管”牌匾,顯示名門望族謝安世家將相公侯、文士學士奕世蟬聯的美譽。祖龕三個連體,黑漆金畫,分11層,奉祀申伯、謝衡、謝安、謝壺山、謝疊山、謝逢春、謝新等及其衍派列祖列宗。兩旁子孫巷有六廳八房,留芳廳掛建祠簡記及謝氏裔孫捐資情況,其他五廳分別是慧如廳、易初廳、春桂廳、奕如廳、聲盛廳,這五人是當地謝氏中的著名僑彥。後蔭一廳二房,是辦公之地。

  外砂謝氏大宗祠 位於廣東省澄海市外砂。始建於明代萬曆至天啟年間,清乾隆年間重修,1997年再修。宗祠麵積3783平方米,綠色瓦屋,雕簷畫棟,金碧輝煌,巧奪天工。祠堂正中陳設龕位,供奉祖先,右側有奕如廳、得槐廳,左側有易初廳、春桂廳,這4個廳都是以當地謝氏僑彥的名字命名的。

  謝家莊謝氏大宗祠 位於廣州市白雲區太和鎮謝家莊村,是謝氏族人祭祀、紀念謝家莊開基始祖德錫公及其先人的宗祠。

  謝氏大宗祠始建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最初為泥牆瓦麵,單進式祠,乾隆五十七年(1792)改建為磚木結構三進式祠,光緒十八年(1892)再次改建為現在規模。該祠堂坐落在謝家莊村西麵正中,坐東向西,青磚麻石腳,三路三進,正中為前、中、後三廳二天井,左右青雲巷,兩側分別建有橫屋、廂房八間,六個小天井,建築麵積共有1603平方米。大廳、廂房采用木疊式金字架頂樑,卷耳硬山頂,蓋雙層瓦,灰砂卷筒,雕簷畫棟,富麗堂皇,典型的明清古建築。

  謝氏大宗祠自清光緒十九年(1893)落成,至今一百多年來,曆經自然風雨侵蝕,人為原因損毀,1938年後因失火焚毀,1953-1990年被改作村辦小學,土改及“文化大革命”期間,祠堂內所有硬對、壁畫,磚、木、石雕均遭到嚴重破壞和丟失。殘缺破敗,已處於非全麵重修不可的境況。

  2006年5月,祠堂理事會在謝家莊村黨政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多方籌集資金130多萬元,對謝氏大宗祠進行大規模全麵修複,采用優質材料,優質工藝,修舊如舊,精雕細琢,2006年10月開始動工,至2007年7月重修工程基本竣工。祠堂中廳匾額“蔭蘭堂”三字及大門口對聯“業鎮宣城永,勲留寢廟新”為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盧有光先生所書。祠堂中庭懸掛著太康縣謝氏文化研究會顧問任崇嶽教授、謝純靈會長、純紀副會長、世敏、世啟名譽會長贈送木製對聯:“東山堂衡祖源自陳郡陽夏纘派傳承枝葉繁茂,烏衣巷安公肇在東晉淝水功高繼蔭萬代裔孫。”全麵重修後的謝氏大宗祠,雄偉莊重,富貴大方,絢麗多彩。

  謝翱紀念堂 位於廣東省揭陽市黃岐山澤湖畔,為紀念南宋愛國詩人謝翱而建。紀念堂占地28畝,正麵以紀念堂為中心,堂兩側有碑亭、碑廊拱衛,東側為辦公樓、思聖亭,西側為接待性建築。正堂前有華表、牌坊三座,堂前大廣場可容6000人以上同時憑吊,融祭奠、表彰、歌頌為一體。紀念堂工程自1995年秋奠基,第一期工程是主堂建設。堂高17.2米,寬27米,深22米,建築麵積803平方米,為仿宋式全石木建築。紀念堂使用佛山琉璃瓦,飛簷翹角,雕梁畫棟,重鬥疊拱,紅桁綠桷,台基地麵均用優質花崗岩嵌砌。整座建築以宮式旋子彩畫為主,格調雅致,集潮汕建築的石雕、木刻、鑲嵌、油漆建築裝飾藝術的大成。紀念堂已被有關部門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莊太君及其曾孫謝琨夫婦墓 據任崇嶽教授《謝安母親墓的發現及其意義》稱:廣東湛江市遂溪縣太平鎮白鴿山,是一處林泉優美之地,這裏三麵環山,一麵臨水,涓涓小溪迸珠濺玉,匯成河流,然後奔騰入海。山不甚高,煙嵐雨壑,鬆苞竹茂,鬆濤陣陣,幽篁挹翠,這在堪輿學上稱得上是風水寶地。東晉名相謝安的母親就長眠在這裏。該墓是一座紅色、長方形石棺墓,石棺上麵鐫刻著3行繁體字,第一行是“元嘉甲申歲九月”7字,第二行是“曾祖妣莊太君”6字,第三行是“丙午日癸巳時”6字。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甲申年為元嘉二十一年,即444年。這座石棺墓距今已1562年,雖然歲月滄桑,風雨剝蝕,字跡仍然清晰可辨。在莊太君石棺墓的左右兩側是她的曾孫謝琨夫婦的石棺墓,也葬於元嘉甲申年九月。三墓呈品字形,石棺上鐫刻有花紋。年代如此久遠的石棺墓,在國內也很罕見。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西謝姓始祖謝季一夫人莫氏墓 坐落於廣西橫縣橫州鎮東北馬嶺鄉壬水村,地名寶鴨塘,距縣城30多公裏。廣東謝氏始祖謝季一致仕後定居賓州(今廣西賓陽),娶賓州王靈塘書香世家莫氏之女為妻,生四子,第三子謝仁雙奉母莫氏遷居橫州謝圩,死後母子同葬於橫縣校椅鎮(今馬嶺鄉)壬水村,地名寶鴨塘。這裏山明水秀,群峰逶迤,墓園掩映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中。墳墓不甚高大,上麵長滿了荊棘野草,墳墓前立著一塊白而光滑的石碑,上寫“莫氏太夫人之墓”。每年農曆四月八日,謝氏裔孫都要掃墓祭祀,以盡孝忱。

  桂中謝氏宗祠 坐落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城縣東泉鎮對河村,因柳城縣在廣西中部,故稱桂中謝氏宗祠。對河村的謝氏宗祠始建於清代同治四年(1865),在經曆了近一個半世紀的風雨侵蝕後,已是搖搖欲墜,成為危房,亟待修葺。對河村謝氏裔孫集資17萬元在原址上重建,既保留原有的建築模式,又具有現代氣派。宗祠用鋼筋水泥建築,以光澤耀眼的褐紅波紋瓦鋪蓋天麵,人字形的三座屋脊均有海碗粗的雙龍戲珠裝飾,前座和中座大門各有一對高1.98米,雄壯威武的大石獅守護,上座有雕龍畫鳳的先祖神台牌位,牆上鑲嵌有56塊紀念碑,建築麵積500平方米。牆上還懸掛有晚清時柳城籍著名書法家、舉人謝三聘書寫的《詩經》集句:“崧高維嶽,蘭茁其芽。”這八個字刻於樟木板上,每字一尺多見方,筆力遒勁,堪稱書法珍品。

  安徽省

  淝水謝氏宗祠 謝氏宗祠始建於清朝鹹豐年間,位於合肥市北鄉、定遠縣西南蔣集鄉謝集村東頭,離合肥市、定遠城關均距45公裏。謝氏宗祠一棟四間,磚瓦結構,門向正南,門楣上端懸著“謝氏宗祠”金光閃爍的字匾,門聯上句“烏衣綿世澤”,下句“淝水振家聲”。烏衣即烏衣巷,是陳郡謝氏在南京城的住所。下句,陽夏謝安、石、玄、琰四人淝水一戰,克敵有功,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績,陽夏謝氏一門四公。從此謝氏家聲源遠流長。祠堂門前豎立一對旗杆,寓意“豐碑”,是對祖上敬意緬懷,民國三十五年,族人籌資對宗祠進行翻修、擴建。後因年久失修,後建祠宇殘破,以致倒塌。

  2006年1月2日,謝氏宗親籌委會在合肥召開,確定新宗祠就在原址上重建。在理事長有佐、道文的帶動下,宗親慷慨解囊,踴躍捐款捐物,共籌資90多萬元。在蔣集鄉謝集村謝氏宗親和鄉村幹部的鼎力支持下,2008年3月9日,重建宗祠動工。2009年4月順利完工。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麵積2858平方米,總建築麵積1166平方米。祠宇三進兩院,粉牆黛瓦,飛簷翹角,氣勢恢宏,古樸大方。門朝正南,前廳門額上鑲嵌“謝氏宗祠”四個大字,門聯為“烏衣綿世澤,淝水振家聲”,四周牆上分別高掛著“淝水謝氏字輩匾”、“道德楷模匾”、“榮譽榜”等,牆體上鑲嵌著捐讚功德碑。

  二進享堂橫額為“寶樹堂”,門聯為“陳留郡承先啟後,寶樹堂繼往開來”。廳牆上懸掛著“明榮知恥”匾和“五心”匾。前者內容為胡錦濤總書記倡導的“八榮八恥”;後者內容為“對祖國有忠心,對人民有愛心,對工作有熱心,對父母有孝心,對前途有信心”。

  三進寢堂門頭橫額為“固本浚源”,門聯為“自從江西分故土,流落淝水結宗支”。大廳正麵設立先祖龕位,龕位前設置香案、香爐、燭品、酒樽及各種祭品。龕位下擺放席墊,以備祭祀時上香拜祖之用。

  按照計劃,門廳和寢堂作為首期工程,於2008年3月9日正式開工,2009年2月底前完工。享堂作為二期工程,待後興建,以期更好。

  庭院和圍牆內進行了紀念性、寓意性的綠化、美化,植有銀杏、鬆柏、桂花、臘梅等珍貴樹苗,四季花團錦簇,長年蒼鬱蔥蘢。

  北京市

  北京謝疊山祠 位於北京市宣武區法源寺後街,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詩人謝枋得而建。枋得被元兵押往大都(今北京)後,拘押法源寺,後人在其殉節處建謝疊山祠。該寺坐北向南,範圍甚大,占了法源寺後街北部大半條街。踏入寺門入口處懸一塊“薇馨堂”匾額,枋得不食元粟,堪與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相媲美,故稱“薇馨”。祠內正院有一座兩層小木樓為享堂,上有一副楹聯:“蕭寺懷忠魂回首故鄉何處是,橋亭留片跡傷心祖硯幾時還。”此聯為枋得後裔所撰,上聯中的蕭寺即佛寺。意思是說在佛寺為忠魂祈禱,枋得死後魂魄何時能回到弋陽家鄉;下聯是說謝枋得賣卜建陽驛橋橋亭時用過的石硯已經流失,何時才能回到謝氏裔孫手中。享堂麵闊三間,進深一間。一層正中供有枋得塑像,高三尺,二層正中供枋得牌位。祠堂內還有戲樓(西跨院)、宏慈院(東跨院)、花園、亭閣(北院)。該祠一直由江西會館管理,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毀於炮火,後重修。1937年祠為北京回教實踐女子中學所占,學校停辦後改為民宅。

  江西省

  疊山書院 位於江西省弋陽縣城東部,為紀念宋代民族英雄、詩人謝枋得(字疊山)而建。始建於元代延祐四年(1317),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書院前瞰大江,占盡形勝,是一處獨具贛東北地方特色,有極高文物、藝術等多種價值的古老建築群體。整座書院分文明殿、明倫堂、藏經閣、桂花園、山長室、望江樓六部分,並由一條X形朱漆長廊連為一體,占地7000多平方米。建築麵積為全省第一,超過廬山白鹿洞書院。望江樓是整個疊山書院中最壯觀的建築物,畫棟雕梁,飛簷聳翹,極有氣勢。清代名臣林則徐題寫過“疊山書院”牌匾,現掛匾額是新中國成立後江西第一任省長邵式平所書。疊山書院多為木質結構,因年代久遠,損壞嚴重,1996年江西省文化廳、文物局、弋陽縣政府斥資110萬元進行全麵維修,現已恢複了它的古樸風姿。

  葉坪謝家祠 坐落瑞金市葉坪鄉葉坪村謝家祠,磚木結構,占地500餘平方米。前廳拚列三道雙合大門,前後廳間為天井,正廳後牆神台。1929年5月18日,毛澤東同誌曾在這裏主持召開過紅四軍前委會議。1931年11月,在這裏開了中國共產黨蘇區第一次代表大會、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立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1933年4月,臨時中央政府遷至沙洲壩。

  1953年,瑞金革命紀念館籌備處將這裏作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舊址,按原貌進行修複而對外開放,現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於都謝氏宗祠 坐落在於都縣城內中心地處--交通巷。贛南十八族謝氏後裔為紀念入贛始祖,於清末民初年間合資而建。係磚木結構,具有客家民居風格建築,占地麵積880平方米。

  宗祠坐北向南,壬丙兼子午吉度分金。祠內分上下前廳,二廳間有天井,二側廂房上下廳直通,屋麵分別為梁式結構。祠堂東西兩側各有一排二層廂房,大門前有寬闊的空坪,空坪東西兩側各有店房。

  大門為大屏風活動式,分中門、左右兩邊門,平時出入走邊門。中門上方懸掛鐫刻“謝氏宗祠”黑底金字大橫牌。四個金字閃閃發光,顯得莊嚴肅穆。大門門廳擎立四根圓體木柱,飛簷走壁,蔚為壯觀,簷廳長11米,寬3米。廳前三級台階,進大門是上下廳堂,上廳中堂是神龕,端放的神位牌位,敬書十八族各脈祖宗名諱。上廳有六根朱紅圓體木柱,圓柱正麵都掛有鐫刻金字楹聯。東西兩側廂房門上方分別橫書“出悌”、“入孝”二字,中廳有八根朱紅園體木柱,前廳有十二根朱紅圓體木柱。

  中前廳倒板俱用油漆,當年畫師搭起木架,仰臥其上,手執畫筆,精心繪有精致、古香、吉祥圖案。雕梁畫棟,栩栩如生,顯得華麗、典雅、氣派。大門上方嵌橫書陽刻金字“謝氏宗祠”四字。

  1970年按原貌修複後,作為縣博物館辦公場所,1982年於都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5月縣博物館籌資全麵修複,保持其原貌之壯觀。

  1934年10月15日,為掩護和支援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主力突圍,中共贛南省委和省蘇政府在於都謝氏宗祠召開省、縣、區三級幹部大會。會議分析了當時的革命形勢,研究部署了掩護主力紅軍戰略轉移,架設浮橋、籌糧籌款、組織支前運輸隊伍,慰問紅軍,實行堅壁清野,開展遊擊戰爭及安置傷病員等工作。毛澤東同誌出席了這次會議,並做了重要講話。在講話中毛澤東同誌深刻指出:國民黨軍隊采取“步步為營”的堡壘政策,打到我們中央蘇區門口來了,企圖“抽水捉魚”,我們主力紅軍應順水而出,衝到敵人的後方打擊敵人,留在地方的同誌要迅速組織遊擊隊,做好堅壁清野工作,開展遊擊戰爭,在敵人的側翼、背後打擊與牽製敵人,掩護中央紅軍主力進行戰略轉移。並鼓勵到會同誌不要怕,不要認為紅軍主力部隊走了,革命就失敗了,不能隻看到暫時的困難,要看到長遠,革命是有希望的,最後的勝利是屬於我們的。毛澤東同誌的講話使到會同誌堅定了信心,鼓舞了鬥誌,在當時特定條件下穩定和促進了贛南省的工作,對主力紅軍長征後中央蘇區的各項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台灣地區

  台北謝氏大宗祠 位於台灣台北市郊風景名勝區陽明山,1953年開始興建,1982年全部竣工。大宗祠寶樹堂的結構主體是單一正殿,屋頂疊做兩層,線條簡單明快,由屋脊向廊簷伸展,脊尾四端有十二生肖塑像,造型淳樸。殿頂覆以土黃色,顯得厚重端莊。由寶樹堂前庭拾級登上殿門,寫有“寶樹堂”三字的石匾高懸於正殿大門上方,大殿正廳奉祀有申伯、謝安、謝玄三尊神像。除三尊神像及一麵“謝氏曆代祖先神位”大型牌位外,神龕上依其位置之尊卑分成七種等級,按神主對國家的貢獻排列,總計寶樹堂各龕共有1100人,陪侍200餘人,規模之大,可謂少見。

  振興村(振隆宮)依其廟壁碑文記載,寺廟興建於乙酉年(1945)乃完工,主祀謝府元帥(主要人物為東晉淝水之戰立下戰功而廣為推崇的晉太傅謝安及晉車騎將軍謝玄,望蔡公謝琰。),另奉玄天上帝、清水祖師及天下聖母。於每年農曆十一月六日為該朝之祭神日,規定每隔三年舉行一次盛祭,以供善男信女祭拜宏願。

  曆經56年歲月更迭,廟身不堪風雨摧殘,而毀壞漏水,經請示元帥爺後搭建鐵皮屋暫時安置,於2001年5月23日拆除舊有建築,原址於2003年9月6日(農曆八月十日)動土,同年10月7日(農曆九月九日)動工興建新廟,曆時三年餘耗費4000多萬重建,擇定2006年12月12日(農曆十月二十二日)安座開廟門,2007年農曆二月完工。據耆老表示,謝府元帥神通廣大,建廟每一階段要付工程款時就有信眾如及時雨般捐助,不隻村民捐款,也有外地人熱情讚助建設經費。落成當天,嫋嫋煙霧,冉冉上升,心靈無限平靜,衷心請求元帥爺顯現神威,保國衛民。

  陝西省

  驪山明聖宮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驪山西繡嶺,距西安市30公裏,是大唐開國元勳、瓦崗英雄謝映登隱居修行、得道成仙之地。整個地形山環水抱,左有青龍之水潺潺而流,右有白虎山頭昂然而立,背依烽火古台,恰似一張太師椅,前有渭河之水緩緩東流,好比玉帶纏身,真乃藏風聚氣的風水寶地,是出家人修真煉性、悟道證玄的絕佳勝境。驪山明聖宮是台灣愛國人士顏武雄先生於1992年修建,為仿明清土木結構。整座道觀規模宏大,氣勢輝煌,青磚墁地,古色古香,香煙繚繞,仙樂飄飄,飛簷鬥拱,雕梁畫棟,是我國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道觀之一。殿內神龕采用當今世界頂級紅木--南非進口紅木雕琢而成。神像則采用江西小葉香樟木,獨木雕成,形態逼真,栩栩如生,雕刻工藝精美絕倫,巧奪天工,堪稱華夏一絕,令人歎為觀止!

  驪山明聖宮建築主要包括:山門、靈官殿、弘道堂、道緒軒、仙祖殿、慈舷殿、財神殿、三清殿、方丈室、監院室、香房等,占地麵積60餘畝,殿堂房屋300餘間,是我國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型純木古建築群。與驪山渾然一體,可謂道教的又一洞天福地,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風景秀麗的驪山大地之上。

  越南

  寶樹堂謝氏大宗祠 在越南胡誌明市第五郡阮智方街138C號,係五層樓建築,樓下是由謝氏宗族合資的“寶樹公司”辦事處,四樓是敬奉太傅謝安牌位的地方。

  二、楹聯賞析

  中國楹聯的曆史源遠流長,在啟蒙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楹聯是懸掛於牆壁間、柱子上的聯語,起初是從律詩中摘出頷聯、頸聯,因其對仗工整,寓意深長,給人以美的享受,人們書寫後張貼於宗祠和家廟,以祭祀祖宗。後來道觀、寺廟及府衙、規模宏大的建築物也有了楹聯。時至今日,即使老百姓建一幢新房,也要貼上楹聯以增光輝。

  楹聯是宗族文化的組成部分,謝姓楹聯多張掛於宗祠及家中廳堂上,內容多是頌揚祖宗德澤,鼓勵謝氏後裔奮發圖強一類的吉祥語。“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現擷取一部分,略加詮釋。

  關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蒼生望謝安。

  古代稱函穀關以西為關中,前秦苻堅占有關中之地,這裏關中是指前秦。王猛是苻堅的宰相,他輔佐苻堅平定北方,屢建功勳。百姓有詩歌頌王猛,王猛的確是關中的良相。後半句是說謝安功在社稷,一身係天下安危,謝安未出仕時,人們就互相議論:“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意思是說謝安如不出來做官,天下的老百姓還有什麽指望呢?百姓盼謝安出仕,真如大旱之望雲霓。前秦倚王猛為幹城,東晉以謝安為柱石,一北一南,雙峰對峙,這副楹聯內容貼切,恰到好處。

  堂前寶樹家聲遠,檻外鳥衣世澤長。(廣東潮汕謝氏大宗祠)

  寶樹也稱玉樹,傳說中的仙樹,晉室天子曾為謝安題“寶樹堂”三字,以後成為謝氏堂號。烏衣指烏衣巷,在今江蘇南京城內。南京是東晉的都城,當時叫建康。陳郡謝氏遷往會稽始寧後,有不少人在京城做官,謝氏就居住在烏衣巷。東晉名相王導也住在這裏。東晉南朝時期,烏衣巷謝姓中出了上百位名人,公侯將相,騷人墨客屢見史冊。寶樹堂、烏衣巷最能體現謝姓特色,因此這一聯中用了這兩個典故。對仗工整,堪稱名聯。

  德業並山河,俎豆馨香同四海;

  勳名昭日月,烝嚐禴祀及千秋。(廣東潮汕謝氏大宗祠)

  這一聯沒有特別指出姓名,是對所有謝氏先賢的讚美。俎豆馨香、烝嚐禴祀都是指祭祀祖先。祖先的美德、功業與山河並存,祖先的聲譽與日月同輝。因此,千秋萬代都要承傳祖先的德澤,子子孫孫永遠祭祀下去。

  功勳如日月千秋永在,業績若山河萬古長流。(廣東潮汕謝氏大宗祠)

  這一聯與上聯立意相同,也是歌頌謝氏祖先功業的。

  俎豆衣冠宗功衍慶,詩書禮樂世澤流徽。(廣東潮汕謝氏大宗祠)

  這一聯是說祖宗之功應該永遠祭祀,謝氏一向以詩書傳家,這個傳統要發揚光大。

  扶宋抗元功勳永載史冊,保國安邦英名長留人間。(廣東湖汕謝氏大宗祠)

  這一聯是歌頌謝壺山、謝枋得、謝翱三人矢誌抗元,堅貞不屈,寧死不作貳臣,高風亮節,彪炳史冊,英名永留人間。

  烏衣累代家聲舊,寶樹逢春氣象新。(山東單縣謝氏宗祠)

  這一聯是稱頌謝安文韜武略,淝水大捷,光大了謝氏門第,其功勳名垂史冊。聯中也引用烏衣巷、寶樹堂的典故,烏衣巷家聲依舊,寶樹堂煥發青春,表示謝氏子弟已承傳了先祖美德。此聯雖無新內容,但意境甚好。

  晉朝仕宦無雙品,江左文章第一流。

  上半聯是說謝安錄尚書事、加太保、太傅,是東晉風流宰相,位極人臣,舉世無兩。江左是指東晉及南朝宋、齊、梁、陳各代統治下的全部地區。古代在地理上以東為左,以西為右,因此江東也稱江左。下半聯是說謝靈運、謝惠連、謝朓等人的文章天下第一,無人能夠匹敵。

  扶晉室為卿為將為相,振家聲立德立言立功。

  這一聯是說謝姓曆史上當大臣、當大將、當宰相的不乏其人,要重振雄風必須在立德立言立功上下工夫。謝氏子弟一定要奮發勤勉。

  入斯第懷恩懷德,登此堂必敬必恭。

  這一聯是說進入祖祠就要緬懷祖宗恩德,進入祭祀廳堂要懷著尊敬虔誠的心情。

  福建省仙遊縣鍾山鄉麥斜村有個麥斜岩,俗名雲居山,雲居是隱居的諧音,怪石嶙峋,曲徑通幽,是仙遊的旅遊勝地。宋代進士謝洪曾隱居於此,建竹樓一座。因年代已久,竹樓早已頹圮,後經謝氏族人捐資重建。新建的竹樓上有不少楹聯,謝氏後裔謝亞榆撰寫的楹聯獨具一格,今摘錄數聯:

  竹連碧海煙波澹蕩開畫境,樓接藍天峰巒參差譜詩篇。

  雲浮翠竹玉屏參天地,日斷危樓翰墨貫古今。

  山光雲影子石洞天皆是畫,梵宇竹樓古梅勁鬆均成詩。

  邀來明月同攬勝,挹住清風共登樓。

  竹添萬重山色,樓傳千古詩草。

  淝水震北寇,宣城驚南文。

  前半聯是說謝安合家抗前秦,淝水之戰大獲全勝,挽狂瀾於既倒;後半聯是說曾任宣城太守的謝朓,文采藻然,筆下生花,使南朝所有的文人折服。

  簪纓鍾鼎尚書家風,禮樂冠裳禦史門第。

  這是福建長樂縣江田鄉東嵐村謝氏始遷祖謝星祠堂的楹聯。謝星係謝安之後,宋徽宗時進士,官至殿前禦史。上半聯是歌頌謝安,謝安當過尚書仆射。下半聯是說謝星承繼了祖宗家風,嫻熟禮樂,官至禦史,也是謝氏的榮耀。

  世稽黃炎 遷浙遷閩遷粵 瓜瓞綿綿 開三千年基業;

  望出陽夏 盛漢盛晉盛唐 螽斯振振 曆數十代中書。

  (古陽夏謝家堂謝氏宗祠聯)

  上聯是追溯謝姓,源於黃帝炎帝,後世子孫先後遷往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像一根長藤上結著大瓜小瓜一樣繁衍生息,從西周算起,開創了近三千年的基業;下聯說明陽夏謝氏是中華名門望族,曆經漢、晉、唐等朝代,世代高官,如螽斯振動翅膀發出響聲一樣,彪炳史冊,曆史上曾出過數十個宰相。此聯是追溯謝姓發展曆史,文字敘述十分確切。

  篳路藍縷有謝纘創業維艱;

  調和鼎鼐賴謝安匡扶社稷。

  (河南省社科院任崇嶽教授為大康縣謝家堂村謝氏陵題的楹聯)

  上聯說陽夏謝姓始祖謝纘創業之初,手足胼胝,曆經艱辛,勞苦功高,謝氏子弟會永遠銘記在心中;下聯是謝安作為調和鼎鼐的宰相,他苦心孤詣,撐起了晉室半壁江山,其豐功偉績當流芳百世。

  堂前寶樹枝繁葉茂;

  陽夏祖地人傑地靈。

  這是太康縣謝家村牌坊對聯。

  謝氏諸子盡蘭香,各震芳名滿帝鄉。

  唯有千斤更堪重,隻將高臥向齊王。

  這是《乾隆太康縣藝文誌》詠謝朏三首。

  東山韜略光門第,淝水功勳照汗青。

  烏衣望族;寶樹家聲。(世界謝氏宗親會)

  上聯說位於京城烏衣巷的謝姓家族,是名門望族,後來成為陳郡陽夏謝氏的專用語;下聯說像姿貌秀美的玉樹一樣,人才輩出,聲名遠播。

  堂前玉樹家聲遠;

  檻外烏衣世澤長。(南京謝氏祠堂聯)

  玉樹:又稱寶樹,傳說中的仙樹。魏晉時指那些姿貌秀美、才幹優異的人。典出《世說新語》記載,謝安曾問族中子孫:“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謝玄回答:“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階庭耳。”這是玉樹由謝家人使用的最早記錄,至唐代,寶樹又指貴族子弟。如王勃《滕王閣序》即有“謝家之寶樹”一語。整副楹聯的意思是“我們謝家子弟應該像芝蘭玉樹一樣,生長在自己的庭院裏,走出烏衣巷家門的謝家人要弘揚祖德,長久造福後世”。

  烏衣望族;

  鳳羽名流。(廣東謝氏大宗祠聯)

  鳳羽:指謝靈運的孫子謝超宗。他曾作《殷貴妃誄》獻給宋武帝,武帝看後大加讚賞,對謝莊說:“超宗殊有鳳羽,靈運複出。”比喻文學才華很高。上聯指謝氏是建康(南京)烏衣巷與王氏相等的望族,下聯同樣用的是謝超宗“鳳羽”的典故解釋上聯。

  相業古今三太傅;

  家聲吳越一東山。(廣東潮汕謝氏大宗祠聯)

  東山:謝安隱居地名,典出《晉書謝安傳》,說謝安隱居東山,無仕宦之誌,朝廷展屢不出。後國內外形勢吃緊,朝中無能臣,故寄希望於謝安,甚至有人說:“謝安若再不出來秉政的話,天下生靈依靠何人?”上聯的三太傅指東晉宰相謝安、明代宰相謝遷、清朝初年宰相謝升(浙江泗門謝氏祠中堂供奉的三太傅是謝安、謝深甫、謝遷),太傅是三公之一,能追贈太傅是非常榮耀的事。下聯是專指謝安,吳越地區古代屬於會稽郡,東山在會稽境內,是謝安隱居之地。他從這裏出仕,成為一代名相。

  誄似芙蓉,藻思挹鳳毛之彩;

  賦成鵬鵡,風華嫋蘭玉之煙。(廣東潮汕謝氏大宗祠聯)

  上聯說謝靈運的孫子謝超宗作的《殷貴妃誄》受到宋孝武帝的大大讚賞,如鳳毛麟角,靈運複出。下聯指謝弘微的兒子謝莊善撰詩文。南平王劉鑠獻一紅色鸚鵡,文帝十分喜愛,命群臣作賦,謝莊寫的賦高人一籌。有一次,宋文帝讀到他的文章後,對尚書仆射殷景仁等說:“真是藍田出玉,一點也不錯呀。”

  寶樹傳芳百年堂樹恢先緒;

  鳳毛濟美一代文章啟後賢。(廣東潮汕謝氏大宗祠聯)

  上聯指晉孝武帝親書謝安宅為“寶樹堂”。下聯用的是謝超宗“鳳毛”典故,解釋上聯首句。這副對聯用典恰當,對仗嚴格,盛讚了謝家的光榮傳統。

  寶樹傳芳,枝榮本固;

  光州衍派,源遠流長。(福建省安溪縣厚安明少博伴讀謝氏祖祠聯)

  這個祖祠是紀念明代建文年間(1399-1403)任過陝西鄭王府伴讀謝仙舉而興建的。上聯說他們是寶樹堂傳人,下聯說厚安的謝氏是從光州即今河南潢川遷來的,枝榮本固,源遠流長。

  治易經芳名馳北閣;

  賜金杖譽榮遍南疆。(福建省安溪縣厚安明少傅伴讀謝氏祖祠聯)

  此聯說謝仙舉酷愛史書,以研究《易經》馳名,道德文章,朝野稱頌。年老致仕後,鄭王賜金杖,榮歸故裏,名聲傳遍南部中國。

  功追嶽武穆,時危始見精忠誌;

  名媲文天祥,國破方知壯士心。(廣東揭陽謝翱紀念堂聯)

  此聯把南宋抗元名將謝翱比做精忠報國的嶽飛和矢誌抗元的文天祥,在時局惡化,國家遭難時才可以看出他的精忠報國的雄心壯誌。

  清明正大之氣不可以威奪;

  英明果銳之心不可以利回。(福建省順昌縣嵐下村疊山紀念堂聯)

  謝枋得,字君直,號疊山,宋代信州弋陽(今江西弋陽)人。福建省順昌縣嵐下村是謝枋得次子謝熙之的後裔定居的地方。此聯稱讚謝枋得英勇抵抗蒙古人的侵略,威武不可奪其誌,金錢不可動其心的高尚氣節。

  晉室風流東山德業;

  南宋名臣弋陽儒宗。(福建省順昌縣嵐下村疊山紀念堂聯)

  上聯追述疊山是會稽山陰謝安的後裔,謝安品德高尚,才幹過人,是晉朝的風流人物;下聯讚揚謝枋得是南宋名臣,他滿腹經綸,是江西弋陽的一代儒學宗師。

  舉目東山再追步;

  回首江左更風流。(福建上杭湖洋謝氏宗祠聯)

  此聯的中心思想是緬懷先祖謝安不朽業績,抒發後裔們決心弘揚祖德、再創輝煌的豪情壯誌。

  簪纓鍾鼎尚書家風;

  禮樂冠裳禦史門第。(福建長樂縣江田鄉東嵐村謝氏始祖謝星祠堂聯)

  謝星係謝安之後代,宋徽宗時進士,官至殿前禦史。上聯是歌頌謝安,謝安是當時尚書仆射,下聯是說謝星承繼了祖宗家風,嫻熟禮樂,官至禦史,也是謝家的榮耀。

  東山係望於蒼生;

  西堂自誇夫奇夢。(謝氏通用聯)

  全聯意思是說,謝家既有德高望重的國之棟梁,又有才思敏捷的文人墨客,後代子孫效法學習,光榮無比。

  江西省寧都謝燕忠先生在《中華謝氏》上發表了不少此謝氏對聯,有些楹聯頗具功力。如:

  謝安略,玄公膽,衛國護疆,裕後光前揚祖德;

  道韞才,靈運詩,足智多睿,開來繼往振家聲。

  祠建流芳,業壯千秋,敦宗睦族功耀日;

  名留耀彩,德標萬代,仁孝忠心世流芳。

  尋根追遠,正本清源揚古訓;

  認祖歸宗,敦宗睦族振宗聲。

  淝水勳功重創建,謝家祖業必弘揚。

  祖業弘揚光世代,人文蔚起振家聲。

  業績人文傅盛世,勳功祖德煥新天。

  東山再起千秋業,寶樹重新萬代榮。

  庭生玉樹;世濟鳳毛。

  上聯典指東晉名將謝玄,字幼度,陳郡陽夏人。他叔父謝安任宰相時,任他為廣陵相,組織北府兵抵禦前秦,太元年間在淝水大戰,並率軍收複徐、兗、青、豫等州,進兵到黎陽。後鎮守淮陰,又因病改任會稽內史。曾回答謝安的問話說:“子弟們好像是芝蘭玉樹,讓他們生長在階庭。”下聯典指南朝齊陽夏人謝超宗,南朝宋詩人謝靈運的孫子,好學而有文辭,宋時任新安王國常侍。新安王的母親死後,他寫了誄文,當時皇帝見了,大加讚賞,對謝莊(謝安弟弟謝萬的玄孫)說:“超宗非常出眾,身有鳳毛,簡直是又一個謝靈運!”入齊官黃門侍郎,因恃才縱酒失去禮儀,出為南郡王中軍司馬。

  程門道學;江左風流。(選自《平陽謝氏誌》)

  上聯典指北宋謝良佐,為理學家程頤四大弟子之一。下聯典指晉謝安,風流灑脫,人稱風流宰相。

  托傭複仇;蔽障解圍。

  上聯典指唐代謝小娥,改男裝托傭仇家,手刃仇人,報殺父殺夫之仇。下聯典指東晉謝安侄女謝道韞聰慧有才名,曾以青綾屏障自蔽,為小叔解圍。此聯兩個故事,說明謝家既有名垂青史的名臣宿將,又有世人矚目的才女英傑。

  法治輕能退穀;文章美若疊山。(選自《平陽謝氏誌》)

  上聯典指清代教諭謝金鑾,字退穀,侯官人。乾隆舉人。喜讀宋儒書,博通傳注。有《泉漳法家》、《退穀文集》等。下聯典指宋代進士謝枋得,字君直,弋陽人。號疊山。為人豪爽,觀書五行俱下。好直言,以忠義自信。私諡文節,世稱疊山先生。有《文章軌範》、《疊山集》。

  絕粒元都,忠義兩盡;懸旌唐縣,節孝雙奇。

  前半聯講宋朝忠臣義士謝枋得被俘入元後不食而死的事,後半聯說清朝謝萬程夫孝妻賢被旌表門閭,意在告誡宗人:忠、孝、節、義乃傳家美德,應銘記,不忘本。

  以上對聯,分別從不同角度頌揚祖宗功德和家族聲望,謳歌謝氏先祖先賢品格高尚、才識卓越、功業輝煌,顯示以建功於國家民族的榮耀和自豪。意在激勵後人,自勵自強,弘揚祖德,為國立功,為祖上爭光,為社會、為人民作奉獻。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