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近代當代多英賢

  一、黨政軍界多精英

  無產階級革命家謝覺哉(1884-1971)湖南省寧鄉縣肖家灣人,字煥南,原名澤琛,別號覺齋。他是中共早期著名老黨員,中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社會活動家、人民司法製度奠基人、延安五老之一,著名老教育家、法學家。1904年考中清末最後一屆秀才,曾任小學教員、湖南通俗教育書報編輯所長、《湖南通俗報》主編等。1921年經毛澤東、何叔衡介紹加入湖南新民學會,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任《湖南民報》主編、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常委、工人部長、國民黨湖南省政府代理秘書長等職。1927年任中共湖南省委黨校秘書長兼代理省委黨校校長。“馬日事變”後離開長沙到上海任“上海聚成印刷公司”副總經理,1928年7月受黨派遣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特別班留學,次年返國後先後任中央宣傳部機關刊物《紅旗三日刊》、中央機關報《紅旗日報》主編。1931年任中共湘鄂省政府秘書長、省政府機關報《工農日報》總編輯兼社長,後又升任中華蘇維埃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中央工農檢察委員會副主席。1932年返回洪湖,不久被俘,俟機逃出。1933年5月至江西瑞金任毛澤東秘書兼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秘書長,次年當選為中華蘇維埃中央人民政府執行委員兼秘書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到達陝北後曆任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秘書長、內務部長、司法部長、代理高等法院院長、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主任兼黨中央代表、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陝甘寧邊區政府秘書長、陝甘寧邊區政府參議會副議長兼司法部長。1945年到延安出席黨的“七大”,1946年初赴東北工作,不久又調回陝甘寧邊區任職,1947年任中央法製委員會副主任,次年當選為華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長兼法製委員會主任,1948年當選為華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長兼法製委員會主任,1949年任中共中央政法大學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委員、政務院內務部長。1950年任中共中央救災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救濟總會副主席。1952年任中華全國老革命根據地建委會主任。1953年任中國政法委員會副主席。1956年在黨的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1959年任中央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兼中國政法學會名譽會長。1962年在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共中央委員。1964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1971年6月15日病逝於北京,享年87歲。遺著有從五四運動至逝世前一百多萬字的日記,1500餘首詩詞、雜文、小品文、論文,另有《謝覺哉文集》。

  謝子長(1897-1935)謝子長是陝北紅軍和蘇區主要創建人之一、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毛澤東曾兩次為謝子長墓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謝子長同誌千古,前仆後繼,打倒人民公敵”,並親筆寫了碑文。

  謝子長,1897年生,陝西安定(今子長)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0月,謝子長與唐澍等組織領導清澗起義,任西北革命軍遊擊支隊營長、副指揮。1931年10月,和劉誌丹等將南梁遊擊隊和陝北遊擊支隊合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後來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任總指揮,率領轉戰陝甘邊,創建革命根據地。

  1934年7月,謝子長任陝北紅軍遊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率部奇襲安定縣城,占領縣政府,救出被捕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和革命群眾,使紅軍軍威大振,推動了陝北遊擊戰爭的開展。1935年2月5日,謝子長被選為中共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因在戰鬥中受傷,2月21日在安定縣逝世,時年38歲。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將安定縣改名為子長縣。

  謝雪紅(1901-1970)又名飛英,女,台灣彰化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赴蘇聯東方大學學習。1928年4月,在上海參加建立台灣共產黨(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任候補中央委員;同年赴台灣從事革命活動,被逮捕入獄13年,抗戰勝利後,獲釋出獄,在台灣組織人民協會任中央委員。1947年2月,參加台灣武裝起義,曾被台灣中部人民推為市民大會主席;起義失敗後赴香港;11月發起組織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任主席。新中國成立後,曆任全國婦聯執行委員、中華全國民主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台盟主席等職。

  謝晉元(1905-1941)字中民,廣東蕉嶺人。1925年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參加北伐,曆任排長、連長、少校營長、中校團副。1936年任第二六二旅中校參謀主任。1937年8月,開赴上海參加抗戰;9月奉調任同旅第五二四團中校團副;10月該團擔任掩護部隊撤退,任務達成後,奉令率該團楊瑞符營死守上海四行倉庫,此即名震中外的八百壯士,堅守4個月,擊退日軍6次進攻,後撤入公共租界。1941年4月,被日偽收買的內部士兵刺死。重慶國民政府追認為陸軍少將。

  謝東閔(1908-2001)字求生,台灣彰化人。畢業於廣州國立中山大學。抗戰勝利後,被派為高雄州接管委員會主任委員。後曆任高雄縣首任縣長、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副處長、台灣省教育廳副廳長、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台灣省議會副議長、議長等職,並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委員及中央常務委員。1972年,任台灣省政府主席。1978年任第六任“副總統”。

  謝振凱(1906-1987)原名謝煜方,廣東省開平縣塘口潭溪騰龍裏人(木橋頭村)。生於1906年農曆十月初十。1902年因生活所迫,去印度謀生。1921年夏,轉去菲律賓,當過學徒、店員、汽車司機,屢受苦難。1928年參加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轉中共黨員。他是菲律賓華僑抗日支隊負責人之一,1926年參加了工人運動,任勞聯會執行委員,菲粵工連委會主任。在黨內是華委廣東委員。為菲律賓工人運動、華僑工人運動的發展作出過重大的貢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任菲律賓民抗軍經濟部(後勤部)副部長,在宣傳和組織抗日救亡運動,支持祖國抗日戰爭,協調華僑抗日軍隊、菲律賓人民抗日軍和盟軍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戰爭中貢獻良多。他努力促進和加強中菲人民的友誼,在菲律賓人民和華僑當中有一定的影響力,享有極高的聲望。1948年1月16日,他被菲律賓當局列入逮捕的黑名單,在緊急情況下,機智地擺脫敵人監視,連夜出走,輾轉回到香港。根據黨的安排,任航空公司的代經理,繼續負責交通工作和對菲律賓的聯絡工作。1949年12月奉調攜眷回國,在廣州任華南財委幹部,後調華南分局工作。當時,為了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禁運,支持抗美援朝,華南分局組建了一家建華貿易公司,謝振凱任經理,籌辦大量的軍需物資,作出積極貢獻。由於種種原因“三反”、“五反”運動中蒙受不白之冤。但他嚴守黨的機密,顧全大局,委曲求全,不惜作出重大犧牲,承擔全部責任。1958年,黨對他的處分作了部分糾正,並重新派到海外工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撥亂反正,振凱同誌的冤案獲得徹底平反,享受了應有的待遇。1987年6月19日,謝振凱同誌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廣東省委、省府決定,以副省委規格成立治喪委員會,省僑辦主任司徒戒生在致悼念詞時,給予他過去的工作很高的評價。

  謝家澤(1911-1993)湖南新化人。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係,1938年畢業於德國柏林大學,1940年任中央大學工學院教授。1950年任水利部水文局局長。1956年任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該院水文研究所所長。1980年起,任中國水利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主任。

  謝雲暉(1912--)四川冕寧人。曾任北平學生聯合會組織部部長,大學時代參加了“一二九”運動參與發起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參加新四軍。參加了蘇、中、魯南、萊蕪、豫東、渡江等戰役,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兵團幹部副部長、兵團政治部代主任,回國後曆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治委員,南京軍區裝甲兵政治委員,成都軍區副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謝良(1915-1991)原名謝毓法。江西興國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紅三軍八師二十四團連政治指導員,紅五軍團第十三師三十七團政治委員,西路軍第三縱隊二十三師政治委員。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在任連指導員時,奉命襲擊駐金溪縣城的國民黨八十八師一個步兵團,他率部急行五六十裏,發現敵人在構築工事,趁其不備,出其不意,立即發起進攻。激戰幾十分鍾,把敵人打得七零八落。1934年10月,隨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在貴州官渡河之役中,謝良任三十七團政治委員,奉命率團阻擊四川軍閥劉湘教導師九個團。四天的運動戰,打得敵人暈頭轉向,第五天終於把劉湘教導師調引到溫水,使紅軍在婁山關、遵義殲敵兩個師。謝良率部阻擊有功,受到毛澤東電令嘉獎。他三次翻雪山過草地。1936年11月29日,謝良奉命率二十三師赴甘肅丹縣十裏鋪阻擊敵人進攻。在與敵激戰中,他左腿負傷,一直堅持把敵人打退,直至部隊全部撤離時,才從指揮所撤下來。在軍團衛生部治療時,因設備差,子彈取不出來,又無藥治療,致使傷口發炎,體溫高燒到40度,醫生用土辦法,在腿上放些冰塊。過了十幾天,燒退了,但腿凍壞了。後被俘,在國民黨獄中失去了左腿。此後,謝良雖然僅有一條腿,但他身殘誌堅,繼續南征北戰。抗日戰爭時,任八路軍一一五師留守處主任。1939年,毛澤東得知謝良失去左腿,要他去蘇聯安裝假腿,經中共中央組織部長陳雲批準他前往蘇聯,在途經烏魯木齊時恰逢德軍進攻蘇聯,謝良滯留新疆,被新疆軍閥盛世才逮捕,坐牢四年。謝良在獄中與敵人進行了堅決鬥爭,利用《俄華字典》自學俄文,寫下了三十萬字的學習筆記。期間,又開始文學創作。在獄中他完成了處女作《在新疆監獄中的鬥爭片斷》。開始他寫了幾萬字,但被獄卒搜去燒掉,後經回憶重寫,四易其稿,終在解放區華北新華書店出版。此後,他在緊張的軍旅生涯中堅持寫作。翻譯出版了《軍隊戰鬥力的重要條件》等許多論著。出版的著作還有《獨腳將軍傳》、《獄中怒火》、《邊城女囚》、《鐵流後衛》等,其中,《邊城女囚》、《鐵流後衛》曾一版再版,發行數十萬冊,並被譯成朝鮮文於1983年出版。1980年,獨腳將軍謝良被吸收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成為中國作協第一位“將軍作家”。解放戰爭時,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冀魯豫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任平原省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六高級步兵學校副政治委員,炮兵學院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副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曾任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常委、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肢殘委員會主席。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991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歲。

  謝漢儒(1916-2003)福建南安人。1943年南華學院政治經濟係畢業,後居台灣。任台灣《經濟日報》社長、《公論報》副社長、《民權時報》董事長、《民權通訊社》發行人、中華選舉委員。長期以來為兩岸的統一大業而奔走,他認為“兩岸的統一大業是全中國人的事業和目標,願為之奉獻自己的智慧與經驗,共同為追求一個強大的中國、民主的中國,充滿社會正義福祉安全的國家而奮鬥”。多次受全國政協邀請,赴北京參會觀光旅遊,商討國事。謝漢儒先生非常重視宗親事業,並為此作出不懈努力。1958年與謝冠生等成立台北市謝氏宗親會,擔任理事長、會長。1979年又籌組成立世界謝氏宗親總會,長期擔任世界謝氏總會理事長。為了和全球各地區宗親互通聲氣,促進團結,增強凝聚力,了解謝氏先祖先賢對社會、國家作出的偉大貢獻,創刊了《世界謝氏通訊》作為總會會刊。為幫協各地區宗親尋根、梳理謝氏源流,總會成立了“謝氏源流研究會”。1993年是淝水之戰1610周年紀念,謝漢儒先生不顧年事已高,親自籌劃,在北京海岸協會的支持下,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共同舉辦了“謝太傅安石與淝水之戰學術研討會”。為提升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現代知識,在漢儒先生提議下,世謝總會設置了“謝氏子弟希望工程獎學金委員會”,僅1995年就給410名大陸謝氏子弟發放了助學金,使許多貧困學生得以繼續求學。謝漢儒先生還為河南太康中華謝氏陵園、疊山書院、謝翱紀念堂及浙江長興謝安墓等修繕捐款。先生著述甚豐,主要有《寶樹堂前話家常》《關鍵年代的曆史見證》,主編《謝太傅安石紀念論文集》《謝氏源流研究專集》等。

  謝有法(1917-1995)江西興國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參加長征,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第九兵團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二級國旗勳章,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著有《奮戰在沂蒙的第一縱隊》。

  謝其昌(1917-2001)又名其章,祖籍廣東梅縣周溪鄉,出生於泰國宋卡府合艾縣。1946年與校友們創辦合艾中華校友會,被選為理事長,主辦中華義務夜校,免費授課。

  1949年獲選為合艾市議員,出任副市長,後任市長。1958年起被改任合艾市議長,一直蟬聯到1995年,任期內致力市政建設,開辟大公市菜市,道路排水工程等,政績顯赫。曾獲泰國九世皇禦賜四等皇冠勳章。1960年辟柑橘園及橡膠園。1970年複辦國光中學,任注冊鵬主、校產信托人。1986年後為該校校董會名譽董事長。

  謝其昌對社團活動十分熱心,是合艾客家會館創辦人之一,選為總務,後為顧問。對謝氏宗族活動尤為重視,1972年10月成立合艾謝氏寶樹堂宗親會,任會長,並開始整理謝氏族譜資料,以廣東梅州謝樸六支脈為基礎,遠溯神農氏,成為各地纂修族譜的主要參考資料。1978年回鄉探親,集資修整祖屋和梅州開墓祖謝樸六古墓。又於1985年親赴謝姓最早發祥地,河南唐河縣蒼台鄉謝家莊尋根探祖,捐建謝氏發源地紀念碑。

  謝鴻軒(1917-2012),祖籍安徽省繁昌縣,係謝安六十世孫,曾任中華民國“國大代表”、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教授,世界謝氏宗親會源流研究會主任等職。謝鴻軒自幼聰穎,10歲入私塾,12歲已能作詩填詞,14歲就習作駢儷文並極為喜好,當時他是以跳級方式,初、高中僅各讀一年就考入無錫國專,師從當代大儒唐蔚芝學習,以第一名成績畢業。

  抗日戰爭爆發,鴻軒憤而投筆從戎,考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十六期政訓科,全期3000名學員,其又是第一名畢業,後又進入中央政校(政治大學前身)就讀。抗戰末期,他響應蔣介石“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被奉派至青年遠征軍第208師任政治督導員。抗日勝利,他又立即離開軍隊返回家鄉。適值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因地方父老賞識他的才華與能力,全力支持他參選,30歲就當選繁昌縣國大代表。

  他出席首屆國民大會後,返鄉主編了繁昌縣350年失修的謝氏宗譜。1949年春,隨國民政府遷到了台灣。

  謝鴻軒至台後,以一封自薦信,受到教育廳長的賞識,立而被聘請為嘉義市立女中、嘉義農工職校及夜間補習學校三個學校的校長。任職期間政績卓著,清正廉潔。

  他編寫的《中國曆史歌》,使中國曆史朗朗上口背誦不忘。後又轉到他喜愛的師範大學和私立輔仁、淡江、文化大學教授《駢文選》、《昭明文選》、《文心雕龍》等課程,及門弟子逾萬人,是在台灣國學界享有盛名的“駢文二軒”之一。

  中國僑大代表謝群 1925年10月出生於泰國曼穀。1948年秋入上海國立暨南大學,1949年秋轉入國立複旦大學農學院學習。1952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隨該院調遷至沈陽市新組建的沈陽農學院(現為沈陽農業大學)農學係學習。

  在上海學習期間,曾擔任共青團複旦大學委員會宣傳部副部長等職並獲得共青團上海“青年報》模範發行員”及華東區六院校參加山東省暑期農村經濟調查團授予的“一等模範調查工作者”等稱號。

  1953年8月在沈陽農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遼寧省撫順市農林局工作。1954年4月調回沈陽農學院後,曆任副院長的秘書、院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院務委員、共青團院團委副書記、共青團沈陽市委員會委員、沈陽農學院《院刊》、《學報》編輯及《新農業》雜誌社副社長、副總編輯等職。

  1982年5月奉調到沈陽市人民政府主持組建沈陽市僑務辦公室,任副主任。此後曆任沈陽市外事辦公室副主任,市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市第十屆人大代表暨民族華僑外事委員會委員,市海外聯誼會、市老年基金委員會委員,市首屆詩詞學會理事和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沈陽分會主席團委員等職。又曆任沈陽市歸國華僑聯合會第一、二屆委員會駐會副主席,遼寧省歸國華僑聯合會第三屆委員會副主席,省華僑曆史學會會長,遼寧中日民間技術交流促進會、省亞太地區民間聯誼會、省客家研究會副會長等職。1988年退休後任遼寧省暨沈陽市歸國華僑聯合會顧問。

  在主持沈陽市僑辦、僑聯工作期間,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積極協助市政府處理全市歸僑、僑眷的冤假錯案,落實各項僑務政策,進行全市僑情普查,熱情接待來沈陽探親和訪問的華僑、華人,從而打開僑務工作的渠道,為沈陽市開展僑務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促進沈陽市與美國芝加哥市締結為友好城市,開展“三胞”聯誼活動、招商引資、興辦僑屬企業以及在向海外宣傳和擴大沈陽在海外的知名度等工作作出了顯著成績。1984年4月當選為中國僑聯第三次代表大會的代表,1986年被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授予全國“僑聯工作積極分子”稱號。個人事跡入編《中國僑聯主席名典》、《中國僑界模範人物名典》及廣東省《豐順人物辭典》等刊物,業餘愛好篆刻、書法及賦詩、填詞。

  謝建華(1925--)女,河南信陽柳林人。早年受本地地下黨熏陶,懂得不少革命道理。父親元芝20世紀30年代,曾到紅軍將領高敬亭處受訓,被派回柳林建立地下聯絡站,為紅軍運送物資,傳遞情報。謝建華也幫助送取情報,看門望風。有一次聯絡站正開秘密會議,謝建華負責望風把門,突然保長領著民團向開會處走來,謝建華來不及報信,她急中生智,佯裝趕鴨子,猛敲破銅盆,開會的人馬上改成搓麻將,沒有露出破綻。當時開會的一位同誌帶有手槍,便順手抱起另一個人的孩子向謝建華使了眼色,謝建華會意抱起孩子走了出去,迅速把裹在孩子P股圍裙裏的手槍塞到雞窩裏,躲過了盤查,化險為夷,受到了地下黨的表揚。

  1936年謝建華12歲時加入“少共團”任柳林鐵路地下黨交通員。次年在董藍田領導下任交通員,同年轉入李家寨謝家橋交通站,負責傳送情報及紅軍遊擊隊運送軍火及西藥等物資。1938年受命回柳林恢複交通站。1940年正式參加新四軍第五師並入黨,任宣傳幹事,隨營學校女生隊區隊長等職。1945年隨王震359旅南下,日本投降後調入中原軍區幹部領導團任學員隊長。1946年隨李先念部隊中原突圍,1948年隨第二野戰軍南下,1950年轉業,先後在湖北省工業廳、交通廳、農業機械局工作,1984年在湖北省農業機械局副局長崗位上離休。

  謝非(1932-1999)廣東陸河人,1947年11月參加工作,高中文化。曾任廣東省陸豐縣河田鎮民運組組長、鎮政府指導員,區委委員、土改工作隊隊長,區委書記,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部長;中共廣東省陸豐縣委常委兼宣傳部部長、副縣長、縣委書記;廣東《上遊》雜誌社編輯,中南局政策研究室研究員,廣東省革委會政工組政工辦公室副主任;中共廣東省委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1983年至1986年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兼省委秘書長、省委黨校校長;1988年至1991年任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1991年至1992年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1992年10月當選為第十四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93年2月任廣東省委書記;1993年2月任廣東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1997年9月當選為第十五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十四屆、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七至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謝力東 曾用名黃治民,1933年3月生於信陽縣柳林車站(現溮河區柳林鄉車站村。)日本侵占信陽後隨父母和姐姐、哥哥逃難於羅山縣朱堂店。曾在柳林私塾,在穀山中心小學柳林鎮中心小學讀書。後因家境貧寒難以繼續上學,遂拜父親謝文芝金蘭結義兄弟鐵路工人黃明蘭為義父,更名為黃治民,入漢口江岸鐵路子弟小學讀書,1951年春考入 武漢市第二中學高中部。

  1951年7月抗美援朝時軍事幹部學校,入人民解放軍海軍部隊,先在海軍預科總隊學習軍事,後調入海軍炮兵學校政訓學習,53年初結業,調炮校物資保障部隊任文化教員。54年底調政治部宣傳科,任文化教員,先後參加炮校整風辦公室、技術能手運動辦公室工作,授少尉軍銜(正排)。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3月因病轉業。

  1958年8月考入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大),1964年9月結業分配至陝西省農業廳,同時編入勞動實習隊赴陝北富縣任家台農場勞動。在勞動中用所學知識在陝北冷寒地段試種水稻獲得成功,後調農業廳生產處。1966年初1967年2月派往太白縣森林工業局參加社教。1967年3月回農業廳辦公室安排管理幹部人事檔案,同時參加廳領導幹部的專案工作。1968年底隨機關下放扶風農場,次年進涇陽縣省楊梧“五七”幹校,邊勞動邊搞“鬥、批、改”。

  1971年底調省革委會辦事組(後為省委辦公廳)秘書三級。1978年任省委政策研究室經濟處副處長。1979年王任重同誌任陝西省委第一書記時作他的專職秘書。1985年任省委政研究室室務委員、研究員兼工業處處長(副廳)。

  1986年調省政府經濟體製改革委員會任副主任、黨組成員,參與省政府企業改製工作,先後任陝西省股份製改革委員會委員、辦公室主任,陝西省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常務積累主席兼辦公室主任。期間,全省有10多家企業改製成功上市。

  1966年正式退休。先後倡導並參與組建陝西省體製改革形容會、陝西省改革開放基金會,作常務副會長、副主席兼長,2000年扣參加陝西省宋慶齡基金會工作,任常務理事,現為陝西省宋慶齡基金會工作,任常務理事,現為陝西省宋慶齡基金會顧問。

  謝世傑(1934--)四川梁平(現重慶梁平)人。1954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9月參加工作。西南農學院土壤肥料,專科畢業,曾任四川省雅安地區農校辦公室主任,雅安地委辦公室副主任,四川省雅安地委常委兼滎經縣委書記、縣革委會主任,四川省雅安地委副書記兼農辦主任,1983年任四川省雅安地委書記;1985年任四川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長;1992年任四川省委副書記;1993年3月任四川省委書記、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1998年1月任四川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中共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委員。

  謝彬(1943--)女,祖籍江西興國,生於山東濰坊。1962年考入解放軍外國語學院。1966年畢業後在濟南軍區某部任師醫院書記,師司令部通信科收發和師政治部宣傳科幹事。1973年調海軍後勤部工作,先後擔任過翻譯,正營職助理員和幹事。1982年調海軍高級電子工程學校,先後任政治部宣傳科副科長,秘書科科長,政治部副主任。1986年任山西省軍區紀委副師職專職委員,1989年任山西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黨支部書記,政治部黨委副書記,省軍區紀委副書記,省軍區黨委委員。1996年任總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1999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現兼任軍史資料叢書總後勤部編審委員會副主任,總後勤部體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環保綠化委員會副主任,總後勤部自動化建設領導小組成員,總後勤部機關愛衛會副主任,總後勤部政治部保密委員會主任等職。是電視劇《基石》、《後盾》策劃、編劇。

  謝啟大(1949--)原籍安徽蕪湖,生於江西上饒。謝鴻軒女,曾經代表中國新黨任職“立法委員”,台灣新黨前主席、前“立委”,認同一國兩製原則,主張中國大陸與台灣必須統一,曾多次訪問大陸,熱心發展反獨促統工作,是一位知名的政治人物,“十年教師,十年法官,兩任‘立委’”,這是謝啟大自己對人生經曆的簡要概括。她在2001年3月17日新黨全委會上,被推選為黨魁,從而成為台灣曆史上第一位女性黨魁。謝啟大是學法律出身的,一向關注弱勢族群和青少年工作,在台灣政壇有“謝媽媽”之稱。在審查法案時以一絲不苟出名,有些法案即使已經進入“三讀”程序,她如果認為不妥也還是要全力阻攔。1995年7月,台灣“立法院”第二屆第五會期結束前夕,謝啟大為了阻止國民黨“強渡關山”通過一項有關司法方麵的議案,竟與國民黨籍女性“立委”在議場主席台發生嚴重“肢體衝突”,因此榮登“立法院”問政滿意度前十名。台灣媒體報道此事時曾稱之為“司法女蘭博”再顯“雌威”。而“司法女蘭博”這綽號源自1989年轟動一時的“吳蘇案”。謝啟大隻身會麵當時的“司法院長”林洋港,堅決要求進行“司法改革”,聲名大振。近十年來,積極參與組織、策劃全球性的謝氏宗親聯誼活動。

  謝伏瞻(1954--)湖北天門人,據公後裔,能軒公三十二世孫。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工業部自動化研究所,獲工學碩士學位。1991年至1992年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者,1980年至1983年在人民日報社工作,1986年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曆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副局長、辦公廳主任兼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曾參加世界銀行援助項目“中國產業政策研究”、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援助項目“經濟發展政策與規劃的綜合研究”、亞洲開發銀行技術援助項目“中國地區發展戰略研究”以及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委軟科學項目的研究。先後主持和共同主持了《東亞金融危機跟蹤研究》、《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政策研究》、《經濟全球化與政府作用的研究》、《金融風險與金融安全研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研究》、《中國中長期發展的重要問題研究》和《不動產稅製改革研究》等重大課題研究。1991年、2001年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獎,並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99年10月擔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2006年10月被任命為國家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11月任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2007年10月在黨的十七大上當選為中紀委委員。2008年5月底調任國務院研究室主任。2013年3月任河南省委副書記、河南省省長。

  謝守忠(1957--)出生於湖北江陵,係謝纘六十世孫,據公支係,能軒公三十二世孫,謝從淮第三子。研究生學曆,中共黨員。現任山東陸軍預備役步兵第七十六師政治委員兼山東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煙台大學名譽教授、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煙台書法家協會顧問。守忠家境貧寒,3歲時失去父親,是母親節衣縮食、含辛茹苦將其養大的,所以立誌報效國家,孝敬母親。1976年入伍,從戰士、班長一路升至師政治委員、黨委書記兼山東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大校軍銜。無論是仕途或是詩歌創作都非常順利,先後在軍內外報刊上發表詩詞200餘首,文章100餘篇。2003年由黃河出版社出版的軍旅詩文集《壕沿兵心》,使得他名聲大噪。他的詩內容廣泛,大至國家大事,小至身邊瑣事,無不詠入詩中。他的詩既有大氣磅礴,噴珠吐玉的豪放,也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委婉,真可謂句句錦繡,字字珠璣,而且清新婉麗,使人心曠神怡,有“大小謝”之風采。近幾年又潛心練習書法,他的字筆走龍蛇,力透紙背,自成一格,先後在《解放軍報》、《軍隊黨的生活》、《前衛報》、《前衛文學》、《山東人》、《山東國防教育報》等報刊發表書法作品30餘幅,被譽為“學習國粹,詩書雙進”。由於詩詞、書法上的建樹,他先後被聘為煙台大學名譽教授、煙台市書法協會顧問,可說是實至名歸。

  謝京生(1957--)江西興國縣人,中共黨員,先後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央黨校,獲哲學碩士、經濟學博士學位,金融學博士後。現為《解放軍報》高級記者、著名理論家、企業家、大校軍銜。謝京生閱曆豐富,在多個部門任職,幹練深沉,不同凡響。他曾在解放軍任連隊指導員,一路飆升至《解放軍報》駐山西辦事處主任、高級編輯;又任過煤礦礦長、製藥廠長、公司經理、集團總裁、企業管理局局長;還當過大學教授、雜誌社副總編、全國經濟技術協作委員會副主任。現任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副秘書長,廣東省地方工作部主任,兼任中國國際商會投融資服務委員會常務副主席、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哲學史現代哲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華夏謝氏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中華謝氏聯誼總會副總會長、北京謝氏聯誼會會長、寶樹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山西能環投資有限公司總裁、北大附中校友會副會長等職。《中華謝氏簡史》編委會副主任。無論在何處任職,他都施經綸,展抱負,取得不俗的業績。

  難能可貴的是,謝京生還是一個發明家。他創製的“可溶性止血紗布”止血迅速,安全可靠,成功地解決了病人痛苦,攻克了醫療領域的一大難題,榮獲布魚塞爾尤利卡第三十五屆發明金獎、第二屆中國科技博覽會金獎及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他發明的堿碴治理工藝,被譽為人類環保史上一個偉大的裏程碑,榮獲首屆國際愛因斯坦新發明、新技術(產品)博覽會國際最高榮譽金獎、美國洛杉磯國際發明協會與展覽會環保金獎。他為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謝京生興趣廣泛,多才多藝,還是中國網球界的一顆明星,曾在2011年榮獲首屆中國網球人物“天地英雄”稱號。他是中國業餘網球選手中學曆最高、參賽最多、年齡最大、得獎最多、積分最高的選手。

  謝京生妙筆生花,先後在全國各大報刊和雜誌上發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等論文百餘篇,曾獲全國社科優秀論文一等獎。主要著作有《麵向21世紀的中國哲學》,《中國經濟熱點報告》等幾十部,譯著有《科技文明與人類的未來》等多部。在學術界享有盛譽。由於他貢獻突出,多次被國家和軍隊給予表彰、嘉獎和記功。在1998年被評為世界名人,1999年被授予中華英才人物、20世紀成功人士光榮稱號。傳略入錄《世界名人錄》、《世界名人文化名人辭海》、《中國人才辭典》、《中華百年經典》、《二十一世紀人才庫》、《2000年中華傑出改革名人錄》,及全球華人專家名人網中。

  二、科技報國有能人

  謝家齲(1920--)河北武清人。194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係。1948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碩士學位,1951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博士學位。1951-1955年先後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1955年起,曆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兼任加速器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某學部委員等職。專攻加速器物理、微波電子學。著有《速調管群聚理論》。在美國芝加哥負責建成當時能量最高的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曾領導完成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設計、預製和建造。

  謝希德(1921-2000)女,福建泉州人。1946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物理係。1949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回國後,長期在複旦大學工作,教授,曆任現代物理研究所所長、校長等職,並任上海市科協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政協主席。中共十二、十三屆中央委員。與他人合著的有《氫鍵分子的紫外吸收》、《半導體的諧振腔研究》、《高壓縮氫氣的不透明度》、《半導體物理學》、《固體物理學》等,特別對固體能帶理論和表麵電子態有深入的研究。成果多次獲獎,先後被國外8所高校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謝羲(1926--)福建福州人。1950年畢業於廈門大學電機係。1957年獲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副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現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教授,核工業部研究生部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擅長於加速器物理、計算物理的研究。論著有《無線電發射機的並機電器》《回旋加速器的D盒電路》等。曾獲核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9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謝振遠(1932-2008)河南省郾城縣老官田村人,中共黨員,河南省冶金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著名煉鐵專家。1957年畢業於東北大學鋼鐵冶金係,1978年晉升工程師,1985年晉升高級工程師,1992年曾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一等專利獎,黃河杯獎等。1992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獎,並享受國家特殊津貼。他知識淵博,論述宏富,才冠群英,他首先發現並建立了《漏鬥效應原理》。並依此原理設計成功的漏鬥式高爐爐頂裝料布料設備,已在全國四百多座高爐上推廣應用。現為全國著名煉鐵專家。

  謝世敏(1933--)河南省太康縣張皮條村人,謝安曾祖纘公五十四代孫。共產黨員,高級工程師。1978-1986年任河南省交通廳第二工程處處長期間主持領導修建鄭州第一座黃河公路大橋。1986-1998年任工程局副工程師,主要負責國內外工程項目招投標工作。1988-1990年調河南省交通廳計劃處工作。1990-199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經濟貿易部援助尼泊爾公路項目中任專家組副組長兼總工程師,並獲得經貿部先進工作者獎。1995-1998年任河南路橋建築工程總公司總經理、法人代表。1999年至今任河南路橋建設有限公司總工程師。1989年4月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委員會任命為能源交通專家谘詢組成員。主要著作有:《橋梁鑽孔灌注樁施工方法》、《鑽孔下沉空心樁基礎研究》、《大直徑鑽孔灌注樁研究與實踐》。

  謝英道(1939--)山東昌邑人,中共黨員。1962年畢業於哈爾濱鐵道學院,高級工程師,現任鐵道部第十三工程局局長。其先後參加了十餘項國內外高大難新工程的組織領導和施工方案的決策製定,收到了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中鐵嶺電廠水下隧洞和深水取水塔施工技術、中衛黃河特大橋頂推技術、和朔鐵路風積沙隧道開挖技術、興蔓嶺高寒隧道施工技術、靈武黃河特大橋造橋技術、京九鐵路貢水河大橋懸灌施工技術等均通過了專家鑒定,並獲總公司以上科技進步獎。現已被批準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度被評為全國優秀施工企業家。全局擁有固定資產3億元,具備完成產值15億元以上的施工能力,1994年在全國500家大型建築企業排名榜上,居第24位,並榮獲吉林省建築企業效益第一名。

  三、文化教育稱名家

  謝台臣(1884-1936)字丕閣,濮陽縣鹿鬥村人,革命教育家。18歲時(清光緒二十八年)成為秀才,1905年入保定高等師範讀書,畢業後先後在保定、大名、天津等地中學任教。1923年,在大名創辦省立第七師範學校,並任校長。提出“以作為學”和“師生打成一片”,強調理論聯係實際,實行教育民主。1926年,受中共黨員馮品毅影響,傾向革命,大力支持黨所領導的革命活動。次年春,經趙紀彬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自覺把學校作為培養革命人才的陣地,廢除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審定的教科書,親自擬定教育大綱,聘請中共黨員王冶秋等講授馬列主義課程,選用李大釗、魯迅及高爾基的作品為國文教材。還鼓勵和帶領師生參加革命活動,為革命事業培養和輸送了大批人才。1930年4月,中共直南特委提出以第七師範為核心,組織武裝暴動。他從實際出發,提出並堅持正確意見,被扣上“右傾機會主義”帽子,開除黨籍。後仍堅持為黨工作,於1936年逝世。次年,第七師範廣大師生為其建立了“謝台臣紀念碑”。1979年3月,中共中央組織部為他平反昭雪,恢複黨籍。1989年冬中央組織部長宋任窮親自為謝台臣題詞:“深切懷念革命教育家謝台臣同誌,繼承發揚大名七師的光榮革命傳統。”

  謝無量(1884-1963)原名蒙,號希範,字無量。近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1901年與李叔同、黃炎培等同入南洋公學,清末任成都存古學堂監督,民國初期在孫中山大本營任孫中山先生秘書長、參議長、黃埔軍校教官等職,1931年2月任國民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之後從事教育和著述,任國內多所大學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曆任川西博物館館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央文史館副館長。謝無量學識淵博,研究範圍覆蓋了文學、史學、哲學、經學等眾多領域,堪稱博學深思的學術大師,他一生著作甚多,有《佛學大綱》《倫理學精義》《老子哲學》《王充哲學》《朱子學派》《詩學指南》《詩經研究》《中國古田製考》等;出版的書法集有《謝無量自寫詩卷》《謝無量書法》上下冊,詩集有《青城雜詠》。謝無量是一位正直的愛國人士,是一位傳統文化係統研究的先驅,也是一位在詩詞、書法、文史研究、文物鑒賞等方麵卓有成就的方家。在學術界聲望很高。

  謝俠遜(1887-1987)名宣,小名卿源,原字弈算,後改字俠遜,號爛柯山樵。浙江省平陽縣人。出生於騰蛟鳳巢,定居於平陽縣城。4歲初知象棋門經,6歲領悟棋理,9歲通曉棋譜,10歲全縣稱雄,13歲與溫州棋魁陳笙戰成平手,名噪東甌。1918年,在上海力挫群雄獲全國象棋個人冠軍;1928年被推為全國棋壇總司令,稱“中國棋王”。1929年至1931年,三次國際象棋大賽中,斬關奪隘,勢如破竹,連連奪冠,揚威世界。1934年訪問新加坡,與英國軍人國際象棋冠軍亨特表演賽獲勝,轟動一時。1935年在廣州以18勝1和1負的成績獲得中、英、美、德、奧五國“銀龍杯”國際象棋大賽冠軍。抗戰期間,作為國家特使赴南洋諸國,以弈棋宣傳抗戰,募捐支持抗日,並動員3000餘華僑青年歸國投身抗戰,為我國神聖的民族解放大業作出貢獻。謝俠遜馳騁棋壇近一個世紀,力挫國內外許多名家高手,是中國象棋運動的開拓者,愛國象棋家,也是中國國際象棋的先驅,人稱“百歲棋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謝俠遜曆任上海市體委委員、第一屆全運會棋類競賽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象棋錦標賽總裁判、上海市政協委員、中國象棋協會副主席等職。1922年起,謝俠遜精心研究前人的棋譜,集其精華,在中華書局陸伯鴻的幫助下,於1929年出版了我國象棋史上第一部最完整的棋書《象棋譜大全》。該書分共12冊,計200餘萬字,出版後大受歡迎,至1945年,已再版九次。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時,他用30局殘局排成“莫忘國恥”字形,並出版了《國恥紀念象棋新譜》一書。他一生著述甚豐,共出版棋譜十餘部二十九冊。

  謝智初(1895-1984)安徽當塗人。曾留學美國芝加哥大學。回國後在北京師範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後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譯著有《心理學》、《西方現代心理學派別》等。

  謝六逸(1896-1945)字無堂,筆名中午、宏徒、路易、謝宏徒等,貴州貴陽人。考取官費赴日留學,獲早稻田大學文學士。回國後先後任上海暨南大學教授、神州女學教務主任、商務印書館編輯、複旦大學教授、上海大學教授、大夏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係主任。曾創辦《趣味》半月刊和《國民周刊》,主編《立報》副刊《言林》。著有《水沐集》、《茶話集》、《西洋小學發達史》、《文壇逸話》、《日本文學史》、《日本文學》、《童話學》、《小說概論》、《歐美文學史略》、《新聞概論》、《童話與史詩》等。譯著有《伊利亞特的故事》、《海外傳說集》,編有《小說創作選》、《模範小說選》等。

  謝家榮(1897-1966)字季驊,上海人。早歲赴美國留學,入威斯康星大學,獲理學碩士學位。1935年任國立北京大學地質係教授兼主任,後任礦產勘測處處長,國立中央研究院評議員。1948年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後,曆任地質部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地學委員等。著有《地質學》、《中國礦業紀要》。

  謝壽康(1897-1973)號次彭,江西贛縣人。1912年留學歐洲,畢業於巴黎政治學校,不久獲瑞士羅山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先後任裏昂中法大學校董、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駐比利時使館代辦、立法院立法委員、國立戲劇學校教授、駐比利時文化考察團團長、駐瑞士使館代辦、駐教廷公使、法國知識分子聯合會名譽會長、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戲劇教授。“中國出席聯大代表團”顧問、中國文化學院研究部教授等職。1946年當選為比利時皇家文學研究院院士。1949年與美國作家博希士雷、法國戲劇家巴荷發起組織國際戲劇協會。著有《法國戰時公債(法文)》、《李碎玉(五幕悲劇)》、《東方與西方》、《蝴蝶夢及其他民間故事》等。

  謝申(1898-1990)字崧生,廣東電白人。1927年畢業於中山大學農學院,1935年留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獲碩士學位。回國後,任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農化係主任,華南農學院教授、土化係主任。長期從事土壤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係土壤學家。曾參加土壤調查工作,足跡遍布廣東、雲南的平原山川。50年代初參加熱帶作物宜林地勘察,為我國發展橡膠事業作出貢獻。積極指導廣東省土壤普查工作,研究熱帶亞熱帶土壤,為紅壤利用改良工作貢獻了畢生精力。著作有《廄肥概說》、《保肥之研究》、《作物之輪栽》、《土壤管理學》、《普通土壤學》、《土壤化學分析法》、《土壤學》等。

  謝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中國詩人、現當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晚年被尊稱為“文壇祖母”。1918年入協和女子大學理科,開始向往成為醫生,後受“五四”影響,轉文學係學習,投身學生運動。1919年8月在《晨報》上發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後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這個筆名。這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壇,便以宣揚“愛的哲學”著稱。1921年參加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的文學研究會,努力實踐“為人生”的藝術宗旨,出版了小說集《超人》,詩集《繁星》等。192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文科,赴美國留學,入韋爾斯利女子大學攻讀英國文學,專事文學研究。回國後曾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任教,出版詩集《春水》和散文集《寄小讀者》。1929年至1933年寫有《分》、《南歸》、《冬兒姑娘》等。還翻譯了敘利亞作家凱羅紀伯倫的《先知》。1933年末寫就《我們太太的客廳》,內容被疑影射林徽因,成為文壇公案。1946年赴日本,在東京大學教授中國新文學課程。1951年回國,撰寫有《歸來以後》、《再寄小讀者》、《三寄小讀者》等作品,並翻譯泰戈爾的《園丁集》、《吉檀迦利》,紀伯倫的《先知》等。“文化大革命”中冰心受到衝擊,被抄家並進了“牛棚”,烈日下接受批鬥。1970年初,冰心被下放到湖北鹹寧的五七幹校接受勞動改造,至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前,冰心與丈夫吳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有關翻譯任務。這時她與吳文藻、費孝通等合作翻譯《世界史綱》《世界史》等著作,她曾在《世紀印象》一文中寫到:“九十年來……我的一顆愛祖國,愛人民的心,永遠是堅如金石的。”

  謝國楨(1901-1982)號剛主,河南安陽人。192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曾擔任梁啟超子女的家庭教師。先後在北京圖書館、南京中央大學、長沙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史學係、北平臨時大學等處任職。1948年,由錢穆介紹至昆明雲南大學、五華書院講學。1949年9月去天津南開大學曆史係任教,教授明清史、目錄學、曆史文選等課程。1957年調曆史研究所工作。一生在明清史、文獻學、金石學和漢代社會等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著有《顧寧人學譜》、《黃黎洲學譜》、《晚明史籍考》、《清開國史料》、《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平圖書館善本叢書(明代邊疆之書)》、《清初流人開發東北史》、《南明史略》、《兩漢社會概述》、《明末清初的學風》等。

  謝嘉(1904--)原名謝學高,安徽合肥人。統計學家、經濟學家。1934年清華大學政治係畢業。1937年出席日內瓦勞工大會,被國際勞工局聘為中國專家。20世紀40年代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研究院獲得碩士學位。1947年回國,先後在暨南大學、上誨滬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複旦大學任教授。著作有《工業統計學》、《運籌學》等,譯著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美國政黨組織和選舉》等。

  謝德風(1906-1980)湖南新邵人。我國著名翻譯家、曆史學家。1930年畢業於複旦大學史學係,留校任副教授,後來又分別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律係、複旦大學史學研究院。1940年回湖南,執教於湖南大學外語係和湖南師範大學曆史係,任教授兼教研組主任。譯著有《歐洲近代史》、《美國史》、《史學概論》、《歐洲近代現代史》、《曆史小詞典》、《民族自決問題》、《阿比西尼亞》、《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羅馬史》、《神聖羅馬帝國》等。

  謝興堯(1906--?)筆名五知、老長毛、蕘公、知非、知是,四川射洪人。中國著名藏書家、史學家。1926年入北京大學史學係,畢業後,入北大國學專門研究所,研究太平天國史。1935年在上海創辦《逸經》雜誌。1936年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1938年入國立女子大學任教。1947年為北平《新生報》、《文史周刊》主編。新中國成立後,任《人民日報》編輯。20世紀40年代以《書林逸話》,聲名鵲起。曾參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的纂修,所寫提要皆為史部,而以自己五知書屋所藏稿本為特色。著有《王韜上書太平天國事考》、《太平天國的社會政治思想》、《太平天國的史事論叢》、《太平天國前後廣西的反清運動》、《水滸傳人物考》等。

  謝冰瑩(1906-2000)原名鳴岡,字鳳寶,更名彬,幼名小風,筆名林三、南芷、英子、秋萍、芙英、蘭如、謝彬、冰瑩女士等,湖南冷水江市鐸山鎮人,1921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1926年冬,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女生隊,次年參加北伐。1931年和1935年,曾兩次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學習。1936年4月,因拒絕歡迎偽滿皇帝溥儀朝日,遭日警逮捕囚禁。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組織湖南婦女戰地服務團,隨第四軍赴東北戰場前線,為負傷將士服務。1940年應新中國文化出版社之聘,赴西安主編《黃河》文藝月刊3年,後赴成都任教。抗戰勝利後,曾任報紙副刊主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1948年去台灣,任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教授。晚年誠信佛教,與丈夫在美國舊金山老人公寓蟄居。著有《從軍日記》、《冰瑩創作選》、《兒童文學》、《愛的故事》、《給小讀者》等。

  作為作家,謝冰瑩一生創作小說、紀實文學、散文等80餘種,2000萬字,她的《從軍行記》與《一個女兵的自傳》是其傳世名作,數十年來先後由大陸和台灣多家出版社出書十餘版,還被譯成英、法、德、葡、日、朝鮮等多國文字,後者還拍成電影,在國際上影響巨大。其散文《小橋流水人家》被收錄我國小學語文教材。國內專家認為謝冰瑩是兩岸和平統一的積極支持與推動者,她在海內外文化圈中被譽為女中豪傑、文壇奇葩。

  謝立惠(1907-1997)曾用名謝柳民、謝伯堅;安徽無為人。電子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普及事業先驅,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創始人之一。我國最早雷達實驗的參與者。1931年畢業於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物理係。曾任重慶大學物理係主任、教務長,重慶國立中央大學、複旦大學、重慶女子師範學院、西南工業專科學校教授,西南師範學院和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院長,四川省科協主席。1944年與許德珩等發起組織九三學社。被選為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1990年,國務院為表彰他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突出貢獻,首批批準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謝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後以字行,晚號壯暮翁,齋名魚飲溪堂、杜齋、煙江樓、苦篁齋。江蘇常州人。擅長書法及古書畫的鑒定。初與張珩(張蔥玉)齊名,世有“北張南謝”之說。1937年後任中央大學藝術係教授。1942年與張大千相偕,赴敦煌研究石窟藝術,寫成《敦煌藝術敘錄》、《敦煌石窟集》等。曆任上海市文物保護委員會編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館顧問、中國美協理事、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分會副主席、國家文物局全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組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等。1979年被選為中國美協理事。出版有《謝稚柳畫集》。著有《魚飲詩稿》、《甲丁詩詞》、《水墨畫》、《敦煌石室記》、《敦煌藝術敘錄》、《水墨畫》等,編有《唐五代宋元名跡》等。

  謝海燕(1910-2001)原名益先,廣東揭陽人。1928年赴上海,在中華藝術大學畢業後,又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帝國美術學校,學習繪畫和美術史。1934年歸國,先後任《圖畫月刊》主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代理校長,東南聯大及暨南大學教授,英士大學教授兼藝術專修科主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兼教務長,南京藝術學院美術係主任、副院長,江蘇美協副主席,中國美協理事。著有《西洋美術史》、《西洋名畫家評傳》等。

  謝毓晉(1913-1983)江蘇蘇州人。1936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次年赴德國進修,1939年獲德國富來堡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留校任內科醫院細菌血清室代理主任。1940年應聘赴布拉格德國大學醫院任細菌血清檢驗科主任。1941年回國。先後任衛生署西北防疫處技正、四川宜賓同濟大學教授兼細菌學館主任、上海醫學院教授、上海同濟大學醫院院長兼免疫學研究所所長,並創辦《大眾醫學》雜誌,任總編輯。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南生物製品實驗所副所長、武漢醫學院教授。曾擔任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谘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委預防醫學專業組成員,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等職。著有《磺胺藥物對溶血性鏈球菌試驗傳染療效與療效機製研究》、《青蛙、水蛙與蟾蜍親族關係問題的免疫生物學研究》等。

  謝晉(1923-2008)浙江上虞人。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畢業,內地電影界領軍人物,中國文聯副主席、我國著名電影導演。其作品曾先後六次獲得金雞百花獎,創新中國電影史一個奇跡,成名作是《女籃五號》,代表作品有:《紅色娘子軍》、《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天雲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等。他先後創作了30多部電影。著作有《我對導演藝術的追求》。他導演的許多影片曾頻頻在國際、國內獲獎。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入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學習。1948年畢業於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導演係。後任大同、長江電影公司助理導演、上海大學影視學院首任院長。曾三次擔任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還曾經擔任過威尼斯、東京等國際電影節評委。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委員、美國電影導演工會會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複旦大學客座教授。1995年起擔任上海大學影視學院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

  謝添(1914-2003)原名洪坤,曾用名靜波,藝名謝俊,原籍廣東番禺,生於天津。1933年開始在天津演話劇。1936年在《夜會》、《精明時節》、《生死同心》等影片中飾演角色。1939年加入西北電影製片廠,主演《風雪太行山》。1941年加入中央電影製片廠,善於塑造喜劇形象,作為演員,被稱為“銀幕上的千泗人”。也被譽為影劇界四大名醜之一,作為導演,有“中國的卓別林”之稱。1949年後在北京電影製片廠工作。1957年後兼作導演。主演的電影有《林家鋪子》、《新兒女英雄傳》、《六號門》等,導演的劇目有《洪湖赤衛隊》、《茶館》、《小鈴鐺》、《甜蜜的事業》、《七品芝麻官》和電視劇《那五》等。

  謝毓壽(1917--)地球物理學家、地震學家。是工程地震學的奠基人。江蘇蘇州人。1938年四川大學理學院物理係畢業。1949年在四川省地質調查所任研究員。1950年起,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員、地震組副組長、工程地震組組長等職,同時又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副學術秘書。1965年任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1978年任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兼任中國地震曆史資料編委會總編室主任。他根據中國國情編製了地震烈度表,在地震烈度小區域劃分和工業爆破的地震效應及水庫地震研究等方麵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他主編的《中國地震曆史資料匯編》全麵係統地整理了公元前約23世紀至公元1980年的宏觀曆史和台站儀器資料;主編的《1900-1980年中國M≥4.7地震的均一震級目錄》作為歸算曆史地震震級的標準。並根據對這些資料的研究,闡明了中國曆史地震活動性的規律。另著有《地震調查工作中有關烈度鑒定的一些問題》、《一些有關地震對建築物影響的問題》,新的《中國地震烈度表》、《雲南省中東部的地震活動與地表斷裂》、《地震與防震》等。

  謝冰岩(1909-2006)江蘇淮陰人。1930年參加革命。1938年在淮陰編輯《文藝副刊》和《文藝旬刊》。1940年後任新四軍《新華報》編輯部主任、新華社蘇中分社社長等職。1945年後任華中《新華日報》編委、新華社中原總分社副社長等職。1949年後,曆任新華社秘書長、新聞總署辦公廳副主任、出版總署出版局副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副所長等。2001年獲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書法藝術特別貢獻獎”。

  謝梓文(1916--)別名謝孜、之文,四川三台人。四川藝術專科學校畢業,曾在四川省美術學院任版麵教研室主任,該院教授,中國美協會員。擅長版畫,為“中華木刻研究會”三名負責人。抗戰時期的木刻,即為法國現代曆史博物館收藏。木刻方麵代表作有《光明的守衛者》、《青紗帳裏》、《搶在暴風雨之前》、《魯迅與中國新興木刻》等。國畫方麵代表作有《白鶴圖》,剪紙有《熊家婆》等。

  謝義炳(1917-1995)氣象學家、大氣物理學家、氣象教育家。中國現代天氣學和大氣環流學奠基人之一。湖南新田人。194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獲碩士學位。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曆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氣象學會副理事長、《氣象學報》主編。為英國皇家學會國外榮譽會員。曾獲科學大會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他在大型環流係統的三維結構和基礎理論、東亞降水天氣係統與濕斜壓天氣動力學以及熱帶大氣環流和台風等方麵,作出了許多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他的人生格言是“奮鬥”,他鼓勵學生要“創新”,當今中國一批優秀中青年氣象學家大部分是他的學生。他所編著的《天氣學基礎》是中國第一部獨具特色的天氣學教科書。

  謝辰生(1922--)祖籍河南安陽,生於北京。曾協助鄭振鐸編撰《中國曆史圖譜》等。曆任文化部秘書、文物局研究室主任等職,是各項文物法令的主要擬定者。曾組織專家對全國各地收藏的古代書畫進行鑒定。參與編審《中國名勝詞典》、《中國曆史文化名城詞典》、《中國曆代名人勝跡大詞典》等。

  謝鐵驪(1925--)著名電影導演,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江蘇靖江人。1940年入淮海軍政幹校學習,次年初調蘇北新四軍淮海劇社。1955年調北京電影製片廠,代表作有《暴風驟雨》、《早春二月》、《智取威虎山》、《海霞》等。1980年後導演的影片有《今夜星光燦爛》、《知音》、《紅樓夢》等。社會職務眾多,執導多部電影作品,是中國第三代電影導演的代表人物。

  謝桂林(1929--)天津人。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係。1955-1959年在蘇聯莫斯科礦業學院攻讀研究生,獲技術副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礦業大學自動化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總編輯。擅長於電力拖動及自動化研究。著有《礦山電力拖動與控製》等。

  謝冕(1932--)曾用名謝魚梁,福建福州人。文藝評論家、詩人、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名譽委員,《詩探索》雜誌主編。1960年北京大學中文係畢業。論著有《湖岸詩評》、《北京書簡》、《共和國的星光》、《謝冕文學評論選》、《論詩》、《中國現代詩人論》、《在新的崛起麵前》、《文學的綠色革命》等。

  謝芳(1935--)女,原名謝懷複,湖南益陽人。1963年起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是第一代知性女性的銀幕代言人。她為我們留下了那個年代裏最經典的三部影片:《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還拍了《淚痕》、《第二次握手》等影片,著有自傳體藝術雜文《銀幕內外》。塑造了不同時代,不同性格的知識婦女形象。她的表演優雅大方,氣度不凡,對人物心靈刻畫,質樸無華,尤其是她那一雙善於傳情的被人稱為“會說話”的大而聰慧的眼睛,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她性情文靜持重,衣履樸素,不事打扮,然而在藝術創造上卻一絲不苟,執著追求。

  謝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