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古代名人傳千秋

  一、謝姓人物說從頭

  謝姓在曆史上人文薈萃,名家輩出,誠如宋代文豪蘇軾為謝氏族譜作序時說,謝氏“將相公侯,文人學士,奕世蟬聯,難更仆數。然而,在國則彪炳汗青,在家則照耀譜乘”。

  謝氏在曆史上有7位帝王後妃,盡管她們運乖時蹇,但畢竟是母儀天下的人物:第一位是三國時吳國的吳太祖夫人謝氏。第二位是晉惠帝夫人謝玖。第三位是廬陵王妃謝俗之女。第四位是南朝宋順帝皇後謝梵境。第五位是五代十國時期南漢高祖的妃子謝宜清。第六位是南宋孝宗皇後謝氏(夏皇後死,翟氏被冊立為皇後,恢複謝姓)。第七位是南宋理宗皇後謝道清。

  東晉至清朝,謝姓出過18位宰相,他們燮理陰陽,調和鼎鼐,匡扶社稷,是國家重臣。第一位是名標青史的東晉宰相謝安,他因淝水之戰以少勝多為人稱道,又以執政有方為後世效法。第二位是謝安弟謝石。太元六年(383)封為尚書仆射(尚書台的副官,居宰相之職)。隻因戰事緊急,孝武帝司馬曜解除謝石的仆射職務,給他將軍假節征討大都督職務。淝水之戰取得徹底勝利。太元八年十二月謝石被提升為中軍將軍(主管親帥督衛)尚書令(尚書台的主管即宰相)。第三位是謝安之孫謝混,東晉安帝時宰相,晉孝武帝司馬曜的乘龍快婿,後被劉裕誅殺。第四位是南朝宋武帝劉裕、少帝劉義符時的宰相謝晦,文帝劉義隆時免相,後被誅殺。第五位是南宋宰相謝弘微(391-433),陳郡陽夏人,東晉義熙初,襲爵建昌縣侯,後拜員外散騎侍郎,宋初任劉義隆文學掾,宋文帝即位後為黃門侍郎,與王華、王曇首、殷景仁、劉湛並稱“元嘉五臣”。429年以本官加侍中,始秉副相之權。第六位是謝莊。南朝宋永光元年(465)為金紫光祿大人,後尋陽王師,加中書令(宰相)、散騎常侍。第七位是在南朝宋、齊、梁三朝均任過宰相的謝朏,卒於梁武帝蕭衍天監年間。第八位是謝莊第五子宰相謝瀹。第九位是南朝梁武帝時三次拜相的謝舉,他為官恪守官箴,以清正廉明著稱,卒於任上。第十位是南朝陳武帝、陳廢帝時兩度拜相的謝哲,59歲時死於任上。第十一位是陳廢帝宰相謝嘏(gu),南朝文學家。第十二位是謝伷(zhou),謝嘏次子,585年自左民尚書遷吏部尚書,掌管天下選舉,次年十月,進副相。第十三位是謝克家。1130年,以禮部尚書遷中大夫,任參知政事(即副宰相)。第十四位是謝廓然,1181年8月,任同知樞密院事,9月,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第十五位是南宋寧宗宰相謝深甫,他鞠躬盡瘁,守正不阿,其孫女謝道清是理宗皇後。第十六位是南宋理宗時的宰相謝方叔,度宗年間致仕。第十七位是出身狀元,明世宗嘉靖年間任宰相的謝遷。在位時亢直敢言,忠藎輔國,83歲時卒於任上。第十八位是明末崇禎年間的宰相謝升,明亡後降清,順治初年入閣與諸大學士共理機務,卒於任。他在明清兩朝均位極人臣。

  謝姓曆史上有五人被封為公爵,其中有四人是因淝水之戰中立功而受封,他們是:謝安,廬陵郡公;謝石,南康公;謝玄,康樂公;謝琰,望蔡公。還有一位是在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以佐命之功被封為武昌縣公的謝晦。

  謝姓還出過兩個帝王,雖然他們當帝王時均不姓謝,但卻是謝姓的裔孫。一個是南宋寧宗時福建長樂的謝升卿,因認安南陳守度為族叔,改名為陳日煚,科舉中第後當了安南國王的駙馬,後來當了安南國王,開創了安南曆史上的陳氏王朝。另一個是元代末年湖北沔陽人陳友諒。他祖父名叫謝千一,因入贅陳家,遂改姓為陳。元末參加農民起義,稱帝於采石磯,國號漢,後敗於朱元璋手下。

  謝姓仕宦者既眾,氣節可風的民族英雄及清廉耿介的官員亦多。宋代的謝枋得義薄雲天,誓不降元,餓死燕京,成為俎豆千秋的民族英雄;謝翱為抗元毀家紓難,窮困而死,震爍千古。清官更多,如明朝萬曆時任州牧的謝望儼,死後囊無餘金,喪櫬還鄉時,滁人焚香遮道痛哭;明代天啟年間在浙江衢州任官的謝玄珧死後,衢人哀之如喪考妣;清代道光年間在四川任官的謝玉珩,被百姓稱為謝青天,離任時士民攀留,爭送萬民傘。其他業績輝煌的文臣武將更是群星璀璨,熠熠生輝。

  謝姓在文學、繪畫、醫學及其他方麵造詣深厚,享有盛譽者不在少數。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14位文學家,他們是謝尚、謝安、謝萬、謝道韞、謝混、謝晦、謝靈運、謝惠連、謝莊、謝世基、謝朓、謝朏、謝徽、謝蘭;宋代的女詩人謝希孟、民族英雄謝枋得及謝翱均是寫詩的行家裏手。明代浙江上虞人謝表善於治病,懸壺濟世,被人稱為“謝半仙”。清代安徽潁川人謝準是當地名醫。畫家也多,僅清代知名畫家就有謝彬、謝為憲、謝國聿、謝蓀、謝鬆洲、謝坦、謝蘭生、謝觀生、謝堃、謝晉、謝皎、謝棠、謝勒、謝蕙(女)、謝希曾、謝身灌、謝晶泉、謝家傻、謝惟臨、謝啟發、謝調梅等人。藝術家也卓爾不群,如唐代謝阿蠻是著名舞蹈家;清代的謝雙壽擅長演京劇青衣,著名戲劇表演家王瑤卿便出其門下;清代的謝添慶擅長昆曲,吐字清晰,唱腔委婉。

  二、木本水源話祖宗

  會稽派始祖謝夷吾(約25-88)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人,字堯卿。會稽山陰謝氏有史可考的曆史,最早開始於東漢明、章二帝時期的巨鹿太守謝夷吾。《後漢書》本傳說他“少為郡吏,學風角占候之術,太守第五倫擢其為郡督郵”。

  謝夷吾的過人之處,是他的博學多通、精於占卜、蒞政愛民、忠心報國。他初任郡吏,即遇上第五倫作太守,慧眼識英雄,將他一步步由郡吏提升為郡督郵、郡主簿,還讓他兼任自己兒子的經學教師。謝夷吾從此便踏上仕途,舉孝廉,官拜壽張縣(今山東東平縣西南)令,政績卓著。永平十五年(72)泰山地區發生蝗災,蝗蟲獨不入壽張縣境,人們認為是感其德政,一時傳為佳話。後任荊州刺史,親為章帝示範斷案決獄,所處理的三百多件事都與章帝想法不謀而合。章帝十分感歎,說“諸州刺史盡如此者,朕不憂天下”,後還常以此為例激勉群臣。不久轉任巨鹿郡(治今河北寧晉縣西南)太守,巨鹿也因此大治。此後,已升任司空的第五倫讓班固代寫推薦信給章帝,想讓謝夷吾接替自己擔任司空,可惜聖旨未下,夷吾即因便服乘柴車從兩吏行春(行春是當地民俗,夷吾此舉意在與民同樂)這樣的小事遭冀州刺史彈劫,被貶為下邳縣(今江蘇睢寧縣西北古邳鎮東)令,後夷吾預卜自己死日,至期果然無疾而卒。卜葬會稽山陰縣,為會稽山陰開基創業之祖。

  會稽謝氏因有謝夷吾奠定的基業,從此便成為會稽一帶的著名家族。《太平禦覽》卷五百十六引晉虞預《會稽典錄》說,孫吳有建武將軍謝淵兄弟,“巨鹿太守夷吾之後也。世漸微替,仕進不濟,至淵兄弟一舉俱興”。據此,可知會稽謝氏在謝夷吾之後一度衰落,但至漢末三國時又重新振興。在此之前,謝煛任東漢尚書郎、徐縣(今江蘇洪縣南大徐台子)令,煛弟貞舉孝廉,任建昌縣(今江西奉新縣西)令,史稱會稽山陰人,大概屬於謝夷吾的近宗。顯而易見,會稽謝氏已成為一個官宦輩出的家庭。

  先秦時期已分散到全國許多地區的謝姓人,在秦漢以後形成兩個最具代表性的支派:其一是會稽山陰謝氏,另一是陳郡陽夏謝氏。前者貴顯於漢魏時期,後者則是東晉南朝時期的盛門。隋唐以後的大多數謝姓人,都自稱與這兩大支派有關。

  會稽山陰謝氏的貴顯遠較陳郡謝氏為早。由於他們在漢魏以後即走向衰落,政治地位和宗族地望被自陳郡陽夏遷來的謝姓人取代,所以其影響遠不如陳郡謝氏大。後世一些本末不辨的人,甚至將他們與陳郡謝氏混為一談。其實,早在陳郡謝氏成為望族以前的漢代,他們就已經名揚天下了。

  陳郡謝氏始祖魏典農中郎將謝纘(?-282)陳郡陽夏吉遷裏人(今河南省太康縣老塚鎮謝家堂村)。陳郡(治所在河南淮陽亦曾稱陳國)謝氏的主要集聚地是陽夏。陽夏(jia)位於豫東平原,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前224)置縣,隋文帝開皇七年(587)改為太康至今。早在先秦時期,陽夏已有謝氏先民,但因無名人、顯宦,故史書沒有記載。三國時,陽夏人謝纘,出任曹魏政權的典農中郎將,陽夏謝氏才開始嶄露頭角,但《三國誌》未為其立傳,個中原因,可能是出身寒微,不為世人所重。隻《晉書》卷四十九《謝鯤傳》中有“謝鯤,字幼輿,陳國陽夏人也。祖纘”一句。盡管如此,我們仍不能等閑視之,大唐廣明元年(880)《謝氏族譜》將謝纘尊為一世祖。謝纘任魏典農中郎將,職權雖不大,但他掌管農業、民政、田租,又在魏國的統治中心做官,說明謝氏在這時已初顯於仕宦,已為謝家爭得了一席之地。謝纘於太康三年(282)卒於洛陽任上,由在朝為官的兒子謝衡辭官扶柩歸故裏,葬於謝家堂。謝纘墓碑立過兩次,一次是在晉穆帝升平四年(360),立碑人是謝纘的曾孫、謝安之親弟謝萬。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至宋代已字跡漫漶,殘破不堪。北宋神宗煕寧丁巳年(1077),由謝安二十一世孫謝文瓘按墓碑重刻。謝纘墓碑現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西晉國子祭酒碩儒少傅謝衡(約255-320)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謝纘之子。太康三年於陽夏,結廬墓旁,為父守喪。在此期間,素服攻儒學,見解精辟,譽滿京都。

  《晉書王接傳》中提及:“摯虞、謝衡皆博物多聞。”

  謝衡大約生活在曹魏末期至西晉末期,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為守博士,惠帝元康元年(291)為國子博士,旋遷國子祭酒,揮麈講儒術,成為當時滿腹經綸的碩儒。元康中擢太子少傅,太安元年(302)為散騎常侍。永嘉五年(311)“永嘉之亂”發生,洛陽到處是斷壁頹垣,一片瓦礫,謝衡的家鄉陽夏也成了幹戈攘擾的戰場。中原板蕩,無法居住,大批士族南遷,謝衡全家也跋山涉水,由陳郡陽夏來到了山水迢遞的始寧(今浙江上虞縣)東山會稽,以作求田問舍之計,是東山會稽開基創業之祖。

  三、調和鼎鼐作宰相

  千古名相謝安(320-385)字安石,陳郡陽夏吉遷裏(今太康縣謝家堂村)人,謝衡之孫、謝裒第三子。

  謝安是在家族傳統中影響巨大的權威人物,在後世子孫心目中有著異乎尋常的才能、美德和功績,是他們的光榮與驕傲,是他們永遠仰慕、難以企及的高標與儀型。

  謝安並不是謝氏家風的開啟者,但卻把這種家風發揮到最理想的程度,進一步確證了那種“官--隱”、“魏闕--山林”的生活模式,即謝靈運所說的“世模”。在他一生中,隱逸與仕宦大致各有20餘年光景。他隱時隱得瀟灑,仕進仕得顯著;隱時是風流名士,仕時是風流宰相,可謂一生風流;隱時並未忘情天下,仕時也未忘情山水。他既追求個人的精神自由,又不推卸應盡的社會責任,在國家危難之秋挺身而出;同時,又在履行社會責任時仍不失瀟灑。他的功勳與德澤,把謝氏家族推向了最榮耀的地位。在他的時代,任何家族與謝氏相比都相形見絀。

  謝安生於世代簪纓之家,祖輩、父輩和兄弟幾乎都在朝廷為官。少以清談知名,最初被司徒征辟,除佐著作郎,都以病辭,隱居於會稽郡山陰縣之東山,與王羲之、孫綽等遊山玩水,並教育謝家子弟。此後多次拒絕朝廷征辟。後謝氏家族於朝中之人悉數逝去,才東山再起,任桓溫征西司馬。簡文帝崩後,與王坦之挫敗桓溫篡位意圖。在淝水之戰中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為東晉贏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戰後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往廣陵避禍。太元十年(385),因病重返回建康,同年八月二十二日病逝,享年66歲。葬於建康城南梅嶺,後遷葬於浙江長興縣三鴉崗,朝廷贈太傅,諡號文靖,追封廬陵郡公。他墳前立有無字碑,意思是功過讓後人評說。

  謝安多才多藝,善行書,通音樂。性情嫻雅溫和,處事公允明斷,不專權樹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氣度。他治國以儒、道互補;作為高門士族,能顧全大局,以謝氏家族利益服從於晉室利益。

  尚書令、南康郡公謝石(327-388)東晉陽夏人,字石奴,謝裒第六子(有譜認為第五子)。最初任秘書郎(屬秘書省,掌圖書經籍,為士族子弟出身之官),轉為黃門侍郎,太元四年(379)因征討有功被封為興平伯。八年(383)提升為尚書仆射(尚書台的副官,副宰相之職)。

  太元十年(385),謝石兄謝安去世,謝石遷衛將軍,加散騎常侍,尚書令如故。當時謝石因公事而與吏部郎王恭互相批評,王恭憤恨而請求去職;謝石亦上請退位。當時謝石自行離職,於是被檢舉並被免官。及後朝廷下詔命其返回原職,但一年多仍不應命;謝石更多次上表求退,亦遭拒絕。謝石便請求依照王彪之在府中總理尚書令事務的前例,才獲得批準。太元十三年十二月己亥(389年1月26日),謝石病重,加開府儀同三司及鼓吹隊。然而,謝石尚未拜受就於次日去世,享年62歲。朝廷追贈司空,諡號“襄”。

  東晉宰相謝混(?-412)字叔源,小字益壽。陳郡陽夏人,謝安之孫,謝琰第三子,晉孝武帝司馬曜之婿。謝混自小聰穎,喜讀詩書,善於為文,加上風度翩翩,被時人譽為“風華江左第一”。工於詩,鍾嶸《詩品》評謝混詩,謂“其源出於張華,才力苦弱,故務其清淺,殊得風流媚趣”,《南齊書文學傳論》稱“謝混情新”。被晉孝武帝司馬曜看中為女婿,吳郡太守袁崧不知情,亦欲嫁女於他,王珣說:“卿莫近禁臠。”即“禁臠”一名的由來,後娶晉陵公主。又承襲了父親的官爵。曆任中書令、中領軍、尚書左仆射。謝混在政治上支持北府兵將領劉毅,與劉裕抗衡,謝混堂兄謝澹,常為此擔憂,因而逐漸跟謝混疏遠。晉安帝義熙八年(412)謝混被捕入獄,隔天劉裕即賜謝混在獄中自盡。其妻晉陵公主被貶為“東鄉君”,被迫改嫁琅琊王練。及劉裕篡晉建宋,時任中領軍的謝晦(謝混族侄)上奏說:“陛下應天受命,登壇日恨不得謝益壽奉璽紱!”劉裕也後悔當時孟浪操切,歎息說:“吾甚恨之,使後生不得見其風流!”謝混無子,隻有兩個女兒,死後族侄謝弘微為他管理家產,晉陵公主逝世,家產盡歸其女。他著術頗豐,可惜均已不傳。今存詩3首。他的詩清新俊逸,對謝靈運、謝朓、謝惠連等人的山水詩影響很大。

  南朝宋宰相謝晦(389-426)陳郡陽夏人,字宣明,謝據曾孫。幼時喜讀書,善言辭,又儀表不凡,人們比之為三國時的楊修。東晉末年,帝室衰落,大權落入軍閥劉裕手中,謝晦步入仕途後,便在劉裕手下供職。號稱“風華江左第一”的謝混是謝晦族叔,也在劉裕幕下任職,劉裕指著兩人說:“一時頓有兩玉人耳!”讚譽之情,溢於言表。

  劉裕篡晉建宋,登基那天,謝晦帶兵警衛。次年又統領宮廷衛戍部隊,成了劉宋王朝的重臣。宋少帝即位,加領中書令,不久與徐羨之、傅亮行廢立,出為都督荊湘雍益寧北秦七州諸軍事撫軍將軍,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宋文帝即位,加使持節,尋進號衛將軍,加散騎常侍。元嘉三年(426),因前廢殺少帝事不自安,舉兵拒命,為檀道濟所破,伏誅,時年37歲。

  宰相謝弘微(391-433)祖籍陳郡陽夏,原名謝密,字弘微,晉西中郎謝萬曾孫,尚書左仆射謝景仁從子。

  謝混才華為江南第一,少時極少交遊,常與本族子弟謝靈運、謝瞻、謝晦、謝曜等以文相會,飲酒賦詩,因居住烏衣巷,稱為“烏衣之遊”。謝混曾有“昔為烏衣遊,戚戚皆親姓”的詩句,他很欣賞謝弘微,稱之為“微子”。

  晉代規定,凡襲封爵位的貴戚子弟,照例都授予員外散騎侍郎,謝弘微除此職外,又任琅玡大司馬參軍。

  劉義隆當藩王鎮守江陵時,謝弘微曾任他的文學侍從,兩人相處甚篤。劉義隆即位為宋文帝,又擢升謝弘微為黃門侍郎,與王華、王曇首、殷景仁、劉湛合稱五臣,後又升尚書吏部郎、右衛將軍,參與朝廷機密大事的決策,成為天子最倚重信任的大臣之一。此時的謝弘微位高權重,一言九鼎,但他仍然謙恭平和,從不盛氣淩人。盡管他俸祿豐厚,生活依然十分儉樸。

  劉裕篡晉建宋後,統治集團內部為爭權奪利,矛盾錯綜複雜,謝弘微不想卷入旋渦之中,以免招來殺身之禍,更不想再晉升官職,成為眾矢之的,因此,一言一行都謹小慎微。

  東鄉君去世不久,族弟謝惠連接著盛年病逝,族兄謝靈運也死於非命,這對他是個沉重打擊,元嘉十年(433)謝弘微在悲憤悒鬱中死去,年僅42歲。宋文帝甚為惋惜,追贈其為太常卿。

  謝弘微是南朝時期謝氏家族的重要人物,雖然他沒有真正重振風流,但他是謝氏家風在升沉異勢的南朝時期轉變的關鍵,即從任情放誕轉向“止足”,轉向“內情外禮”。謝弘微的重要還在於他有幾代“佳子孫”,他們以“止足”的應世態度,總算把謝氏風流延續到南朝之末。劉宋以後謝氏家庭的曆史,主要是謝弘微子孫的曆史。

  南朝明帝宰相謝莊(421-466)祖籍陳郡陽夏,謝弘微之長子,大謝(謝靈運)的族侄,字希逸。6歲就能寫文章。謝弘微去世時,他還隻有13歲,是謝氏家族的新一代。

  謝莊的風華大約可與謝混相比,以《月賦》聞名,精研《春秋左傳》。為解釋春秋時列國的形式,曾以木板做地圖,可分可合。曆仕宋文帝、宋孝武帝、宋明帝三朝,官至中書令,散騎常侍,加金紫光祿大夫,故世稱“謝光祿”。泰始二年(466),謝莊病逝,卒年46歲。朝廷追贈他為右光祿大夫,諡為“憲子”。謝莊寫的詩文400多篇,現存詩16首,其中五言詩12首。明人輯有《謝光祿集》。

  三朝宰相謝朏(441-506)祖籍陽夏,謝莊的次子,字敬衝,在謝莊的風、月、景、山、水五子中,其佼佼者是“月”--次子謝朏(音斐)。《梁書》本傳說他“內圖止足,且避實事”,顯然傳承了祖父謝弘微的風格。不過他又令人想起謝安。他曾把謝安的“東山精神”與炫目地位,再現過一次。在齊梁以後的謝氏子弟中,他的政治地位最高,曾經做過一品高宮,這一點與謝安相同。而從皇帝那裏得到的恩寵與殊榮,卻比謝安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是一位三朝元老,活了66歲,從劉宋中,後期經齊代,一直活到梁初。他曆經滄桑變化,親曆目睹了兩個朝代如何畫上休止符號,兩個朝代又如何崛起。也許正是這種閱曆,使他“內圖止足,且避實事”。

  謝朏才能出眾,門第高貴,早有美名,官運亨通。

  宋順帝升明元年(477),實際把持朝政的蕭道成選拔謝朏為長史,與河南的褚炫、濟陽的江叔文、彭城的劉侯等人侍宋順帝,參與起草詔命,時人稱他們為“天子四友”。不久又任命謝朏為侍中,並掌中書、散騎二省詔冊。

  宋順帝升明二年(478),蕭道成執掌大權,急欲取代宋順帝劉準。因謝朏名重,遂以其為左長史。有一次,蕭道成向謝朏詢問魏晉故事,以試探他。謝朏卻說:“當時曹操手下有人勸他登上帝位,曹操自己卻說:這是放在爐子上烤。司馬昭家幾代都是魏臣,所以他決心終身稱臣。”蕭道成聽後不高興,另任王儉為左長史,任命謝朏為侍中,兼任秘書監。

  蕭道成即位為齊高帝,降旨免去謝朏的一切官職,在家禁錮五年。

  482年3月,蕭道成病逝,太子蕭賾繼位,即齊武帝,年號永明。永明元年(483),齊武帝派官吏到謝朏家中,拜他為通值散騎常侍,累遷侍中,領國子博士。永明五年(487),齊武帝令謝朏出都,封為冠軍將軍,任義興(今江蘇宜興)太守,加秩中二千石。後來,齊武帝又召謝朏還都,升他為中書令,侍中。

  永明十一年(493),齊武帝死,太孫蕭昭業立,是為鬱林王,任謝朏為吳興太守。謝朏到了吳興郡,便傳來西昌侯蕭鸞誅殺鬱林王的消息。不久,蕭鸞自立為明帝,改元建武。齊明帝建武四年(497),朝廷征召謝朏為侍中、中書令,謝朏辭不受命。齊明帝降旨,給謝朏特殊禮遇,表彰他的清白節操,賜給地床帳褥席,給他卿的俸祿。

  建武五年(498),齊明帝死,太子寶卷立,是為東昏侯,下詔征召謝朏,謝朏不願屈從。永元三年(501),蕭衍起兵,擁立和帝,殺東昏侯。和帝中興二年(502),蕭衍又殺和帝,自己即位為梁武帝,改元天監。

  蕭衍起兵平定建康後,隨即征召謝朏為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謝朏又不應召。第二年,年近花甲的謝朏,自乘輕舟,來到建康,詣闕陳詞,蕭衍降旨,在華林園召見謝朏。第二天上午,梁武帝鑾駕親至烏衣巷,君來見臣。謝朏再次提出自己的夙願--退隱山林,蕭衍不答應。不久謝朏官至宰相,兼管尚書省。

  天監五年(506),梁武帝改任謝朏為中書監、司徒、衛將軍,謝朏一再辭讓拒受。這年冬天,謝朏病逝於官府,時年66歲。同謝安一樣,謝朏也做到宰相的高位。他死後葬禮的規格與謝安不相上下,甚至諡號也相似:謝安為“文靖”,謝朏為“靖孝”。謝朏有文集15卷,《書筆儀》21卷。

  宰相謝瀹(453-498)南朝齊史部尚書,宋明帝中書令(宰相)謝莊第五子,謝纘九世孫,字義潔。7歲時便聰慧不凡,侍中王彧看他卓爾不群,便回朝告訴了宋孝武帝劉駿。劉駿當即傳旨召見謝瀹,誰知幼小的謝瀹並不驚慌,應對十分得體,孝武帝大喜,把公主許配他為妻,但後來朝廷發生變故,婚姻之事未能成功。仆射褚淵也看出了謝瀹才能出眾,將來必成大器,便將愛女嫁給他為妻,又陪送了很多妝奩,一時傳為美談。

  謝瀹在劉宋王朝任職不少,但都是品階不高又無實權的官員。南北朝一代經常發生宮廷政變,蕭道成篡宋建齊後,謝瀹看到朝中政局險惡,大禍隨時都會發生,便以老母年高,需要侍奉菽水為由,請求外任,高帝蕭道成允其所請,改任他為安成內史。齊武帝蕭賾繼位後,知道謝瀹是知名人士,隻要籠絡住他,其餘的人便會翩然來歸。於是便把他調回朝中,擔任了一段侍中、長史後,出任吳興(今屬浙江)太守。吳興是南朝齊的重要州郡,治理是否得當,直接關係著朝政的穩定與否,謝瀹為政非常細心,尤其在審理案件上堅持實事求是,公平判案,除惡務盡。不久,謝瀹因母喪而去職,守喪期滿後升任吏部尚書。

  後西昌侯蕭鸞領兵發動政變,廢殺皇帝蕭昭業,領兵入殿時,文武大臣都嚇得跑光了,隻有正在下圍棋的謝瀹兀坐不動,一直到下完棋,才回家引枕高臥。明帝蕭鸞即位後,他不肯在朝中任職,蕭諶奉命帶兵催逼,謝瀹仍不為所動,蕭諶隻得退去。後來考慮到自己畢竟無力回天,拒絕合作隻能給家族帶來麻煩,便又回朝任職。謝瀹後來在朝中任太子詹事,45歲時因病去世,諡號“簡子”。

  宰相謝舉(477-548)謝覽胞弟,謝瀹次子,字言揚。幼好學,喜清談,與兄謝覽齊名。14歲曾寫給著名文學家沈約一首詩,深受他讚賞。蕭衍建立梁朝後,年方弱冠的謝舉步入仕途,任秘書郎。他當豫章內史時為政清廉,施政有方,很受百姓愛戴。不久,謝舉又被任命為晉陵太守。在晉陵期間,他輕徭薄賦,注重教化境內社會秩序安定,得到了百姓的好評。他任滿回朝時,吏民請求朝廷準許為他立德政碑,被朝廷批準。他回朝後任侍中、吏部尚書。他的家族中從謝莊到他,已經出了四位吏部尚書,這種榮耀是別的家族所沒有的。

  謝舉學問淵博,涉獵廣泛,對儒、佛、道都有研究,尤其對玄學、佛學更為精通。在晉陵當太守期間,常與當地著名和尚輪留講解佛經,他深入淺出,見解精辟,吸引了很多人前來聽講。隱居在虎丘山的佛學家何胤也長途跋涉來聽講,對謝舉的知識大為折服。國子博士盧廣在京師講解儒學,義理精湛,謝舉多次對他的論點提出質疑,並與他辯論,盧廣對謝舉佩服得有加,把象征自己學術地位的麈尾、斑竹手杖等送給了他,以示敬重,從此謝舉名聲驟增。

  謝舉長期在朝中任職,直至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可說是權傾朝野,富貴無比,但南朝政局多變,社會動蕩,要想施經綸、展抱負並非容易的事,他想到了急流勇退,稱病請求解職。梁武帝蕭衍舍不了這個輔弼之臣,不允所請,隻讓他休假調養,並賜給藥物。又過幾年,東魏的大將侯景請求降梁,武帝甚為高興,謝舉知道侯景的為人,反對接納這個反複無常的軍閥,梁武帝不聽他的意見,收留了侯景。太清二年(548)謝舉任尚書令,八月侯景發動叛亂,圍攻建康,年底,謝舉病逝建康城中。詔贈侍中、中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兩度拜相謝哲(508-567)謝纘十一世孫,謝朏之孫,謝之子,字穎豫。美風儀,舉止風流蘊藉,胸懷豁達坦蕩,為士林所重。進入仕途後,任南朝梁廣陵(今江蘇揚州)太守,侯景起兵叛亂,攻陷廣陵,謝哲母親年邁,無法遷徙他鄉,隻得寄寓於此。陳霸先乘勝追擊至廣陵,謝哲皈依其麾下,為其效力。陳霸先任南徐州刺史時,便任謝哲為長史。西魏攻破江陵,梁元帝蕭繹被執遇害,陳霸先派謝哲向晉安王蕭方智勸進,蕭方智主持朝政期間,任謝哲為給事黃門侍郎兼步兵校尉。不久,北齊以武力護送蕭淵明入朝主政,謝哲被任命為通直散騎常侍。陳霸先率兵攻入建康,廢黜了蕭淵明,扶植蕭方智即位,是為梁敬帝,謝哲升任侍中。

  陳霸先取代梁朝建立陳朝,一直追隨他的謝哲也不斷得到重用,官職一路升遷,直至任中書令,就是宰相。文帝陳蒨繼位後,任謝哲為太子詹事,衡陽內史,長沙太守等職。廢帝陳伯宗當政時,宣帝陳頊還是司徒,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薦舉謝哲為司徒左長史。

  中書令謝嘏(510-569)謝纘十一世孫,謝舉之子,字含茂。風神秀徹,擅長詩文。南朝梁武帝蕭衍時任秘書郎,再升太子中庶子,後來出任建安(今福建建甌)太守。太清年間侯景發動叛亂,京師建康一片混亂,許多人罹難,謝嘏逃往廣州依附廣州刺史蕭勃。承聖元年(552),元帝下詔任謝嘏為五兵尚書,但戰亂尚未徹底平定,道路梗阻,謝嘏無法赴任。蕭勃任用謝嘏為鎮南長史、南海太守。蕭勃失敗,陳霸先建立陳朝後,謝嘏此上,為臨川周迪挽留。後投靠晉安(今福建福州)陳寶應。陳霸先死後,由陳蒨繼位,是為文帝。文帝了解謝嘏的才能,多次下詔調他入朝任職,陳寶應都不放他走。後來陳寶應舉兵叛亂,被中央政府平定。謝嘏終於回到了京師任禦史中丞,一直做到中書令(宰相)。陳宣帝(陳頊)太建元年(569),謝嘏病故。

  宰相謝伷(533-597)祖籍陳留郡陽夏,宰相謝嘏次子,官居陳尚書仆射,謝纘十二世孫。家世顯貴,梁時以名家子頻居清顯之職,入陳後官位屢遷,585年自左民尚書遷吏部尚書。次年十月進尚書仆射。在位3年,以年老遷特進。陳亡後被遷入隋,不受隋官,文帝數加恩禮。後不知所終。

  參知政事(副宰相)謝克家(1063-1134)祖籍陳郡陽夏,字任伯,謝纘二十五世孫、宋進士謝良弼長子、謝誥孫。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紹聖年間進士。曆任知平江府、徽猷閣學士知泉州,頗有政績,入朝任吏部侍郎、兼太子詹事、遷兵部尚書,充龍圖閣待製。1130年,以禮部尚書遷中大夫,任參知政事(副宰相)。次年,罷參知政事,以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高宗紹興初,寓居臨海,1134年卒。爵陽夏縣開國子,贈少師。

  參知政事(副宰相)謝廓然(?-1182)祖籍陳郡陽夏,字開之,居臨海。謝纘二十七世孫,政和八年進士、朝請大夫謝升俊次子。淳熙四年(1177)賜進士出身,除殿中侍禦史。七年(1180)五月由刑部尚書除簽書樞密院事。八年(1181)八月,任同知樞密院事。九月,兼任參知政事(副相)。九年(1182)卒。

  南宋宰相謝深甫(1139-1204)字子肅,號東江。秦國公謝景之次子,台州臨海(今屬浙江)人,謝安第二十六世孫。幼穎悟,折節讀書,為防疲倦,常坐在水瓶下麵,讓涼水滴在頭上。其父謝景之臨終前對其夫人說:“此子將來定會光大我家門庭,你一定好好督其力學。”孝宗乾道二年(1166)謝深甫進士及第,初任嵊縣(今屬浙江)尉,因政績顯著,不久就出任浙江考官“一時人物皆在選中”。建議不用妄誕矯激、趨時徇利的人,而應進用德才兼備的人才。孝宗喜之,諭宰臣曰:“謝深甫奏對雍容,有古人風。”後又任處州青田縣令,政績也很優異,朝中大臣交章推薦,遷大理丞。浙東大旱,深甫奉命前往賑災。他體恤民情,躬親考察,訂立條規,嚴防貪官汙吏上下插手,克扣糧食,終於使160多萬災民保住了生命。

  深甫是有真知灼見、憂國憂民的政治家。針對南宋官員蠅營狗苟、不思進取的狀況,他上書天子,提出自己的見解,天子很是欣賞,紹熙元年(1190),除右正言,遷起居郎兼權給事中。紹熙二年(1191)知臨安府,光宗稱其“為政得寬猛之中”。三年(1192)除工部侍郎,進兼吏部侍郎。四年(1193),再兼給事中。

  謝深甫認為,當官者須具備一定的才能和實踐經驗,如不具備這些條件而僅憑個人好惡升擢官職,一則對朝廷不利,二則會助長奔競之風。後來光宗任命官員,都會征求謝深甫的意見,對於近侍人員恃恩幹進,光宗亦以“恐謝給事不可”拒絕。

  寧宗慶元年間,謝深甫任參知政事(副宰相),慶元五年(1199),深甫被任命為丞相,封魯國公。嘉泰元年(1201年),欲歸隱林泉,寧宗不許:“卿能為朕守法度,惜名器,不可以言去。”晚年以少傅致仕,嘉泰四年(1204)卒,享年66歲,追封為信王,諡惠正。

  南宋宰相謝方叔(1201-1272)字德方,號瀆山,威州(今四川汶川)人,謝安後裔。寧宗嘉定十六年進士,任監察禦史。監察禦史的職責是扶正祛邪,使政治清明。他上書天子,“崇儉德以契天理,儲人才以供天職,恢遠略以需天討,行仁政以答天意”。天子嘉許,官職扶搖直上,知衡州,遷殿中侍禦史,權刑部侍郎兼權給事中,升兼侍講,正授刑部侍郎,權國史編修、實錄檢討,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淳祐九年,拜參知政事,封永康郡侯。十一年,特授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尋拜左丞相兼樞密使,進封惠國公。

  宦官盧允升、董宋臣很受理宗寵信,他們氣焰熏灼,幹預朝政,理宗裝聾作啞。謝方叔作為宰相,自然不能不聞不問,指使監察禦史洪天錫彈劾董宋臣等人。奏章遞了上去,理宗卻留中不發。大宗正寺丞趙崇瑤說謝方叔身為宰相,處理不了此事是失職,方叔無言以對。不久,洪天錫被免職,引起了朝野正直人士的憤怒,紛紛上書朝廷,抨擊董宋臣等人。董宋臣等仗著天子的寵信,收買一些人製造輿論,說洪天錫上書是受謝方叔的指使,將洪天錫免職也是他的主意。謝方叔孤立無援,隻得請求辭職,理宗在董宋臣等人的慫恿下,罷免了謝方叔的宰相職務。董宋臣等仍不罷休,收買太學生林自養,讓他上書天子,請求殺掉謝方叔。消息傳開後,國子監的學生們出於義憤,集體上書天子,要求治董宋臣等誤國殃民之罪。理宗知道謝方叔無辜,讓他去提舉洞霄宮,宮觀官隻拿俸祿,沒有一點實權。盡管如此,董宋臣等仍不放過他,指使人繼續彈劾他,結果謝方叔連宮觀官也丟了,被貶謫到荒涼偏僻的廣南(今廣東廣州一帶)安置。

  景定年間,謝方叔上書要求致仕,理宗覽奏,知道他無辜,不禁動了惻隱之心,宣布恢複他的官職,但還未落實,理宗便一病不起。度宗即位後,謝方叔攜帶一琴、一鶴和一粒金丹入朝進獻,表示自己已皈依道門,無意複出。但奸相賈似道唯恐他有朝一日再入朝為相,威脅自己的地位,指使人彈劾他,要求剝奪他的官職和封爵,幸虧製置使呂文德為他說情,力保他忠於朝廷,才幸免於難。致仕後病死於家中。

  明代賢相謝遷(1447-1531)謝安後裔,字子喬,號木齋,浙江餘姚人。成化十一年(1475)狀元,授修撰。孝宗在藩邸時,謝遷就是太子侍讀,很受孝宗讚賞。

  弘治年間,孝宗朱祐樘命他和李東陽內入閣參與政務。謝遷因居喪未赴任。喪期滿後,於弘治九年(1496)升任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明代製度,入閣為大學士就是宰相了。謝遷給太子上書,勸他親賢臣,遠小人,勤學問,戒安逸。孝宗頗加讚揚。他不同意增加百姓賦稅,主張輕徭薄賦。他說,如再增加捐稅,勢必弄得民不聊生。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撙節費用,如果不從此入手,賦稅增加得再多也會揮霍一空。孝宗大為讚賞這一意見。孝宗晚年想改良吏治,治理弊端,謝遷提出根除策略,孝宗采納了。雖然在封建社會中自上而下地革除弊端是不可能徹底的,但這次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績。

  武宗朱厚照即位後,朝中局勢發生了變化。朱厚照是個享樂天子,整日聲色犬馬,不理朝政,又寵信宦官劉瑾。劉瑾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中,迫害賢良,擾亂朝綱,壞事做盡。謝遷義憤填膺,多次向武宗進諫,請求殺掉劉瑾,但武宗不納。謝遷既無力回天,又恐遭劉瑾迫害,便掛冠而去,回到家鄉。焦芳與劉瑾狼狽為奸,讓武宗罷了謝遷弟弟和兒子的官。又誣說謝遷等徇私援引浙江文人學士,要將他和劉健逮捕,抄沒家產,幸虧李東陽極力相救,才隻是將謝遷免官,沒有入獄。浙江餘姚人也受到排斥,今後不得入京為官。劉瑾、焦芳又要剝奪謝遷、劉健的誥命,追回所賜玉帶,受牽連剝奪誥命的官員達675人之多。不少人為謝遷的處境擔憂,但他不以為意,仍照常與人賦詩下棋。

  橫行無忌的劉瑾被誅殺後,謝遷恢複了官職,仍賦閑在家,直到世宗朱厚熜即位,才敦促他來京。年已79歲高齡的謝遷隻得赴京,但在京隻幾個月便請求歸老林泉。世宗不允所請,賜詩褒勉,又派禦醫看病,但謝遷去意已決,還是回到了故裏。嘉靖十年(1531)83歲高齡的謝遷辭世,追贈太傅,諡“文正”。

  清代宰相謝升(1572-1645)字伊晉,號青墩,德州(今山東德州)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進士。初授中書省參議府經曆,直到崇禎七年(1634)八月,皇帝朱由檢重整朝綱,起用忠臣。謝升以辦事嚴肅認真,成績卓著,被任命為吏部尚書。翌年三月,加太子少保。崇禎十年(1637)二月,因會試有誤而被免職。十二年(1639)八月複任;十三年(1640)四月,晉太子少保,改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八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順治年間降清,仍任吏部尚書。順治二年(1645)卒,諡號清義。

  四、母儀天下稱後妃

  三國時吳國的吳太祖夫人謝氏 東漢末年,尚書郎謝煛嫁女於長沙太守孫堅之子孫權。孫權在數年後稱帝建吳,於是,會稽山陰謝氏成了吳國的皇親國戚。

  謝家與孫家結成連理,主要得力於孫權的母親吳夫人。她本是出身於吳郡錢塘縣(今杭州市西南)的大家閨秀,與鄰縣以勇武知名的孫堅成良緣,生下四男一女。孫堅37歲戰死疆場,她即輔助長子孫策、次子孫權開拓江東。《吳書妃嬪傳》這樣記載:“吳主權謝夫人,會稽山陰人也。父煛,漢尚書郎,徐令。權母吳,為權聘以為妃。”

  謝夫人嫁孫權後,與孫權過了一段卿卿我我的日子。但至200年,孫權愛上徐夫人,還想讓謝夫人讓出正妃位,謝夫人不肯,遂與孫權感情破裂,從此身受冷落,不久就在絕望中死去。

  謝夫人的去世對孫權不無震動。為了彌補心理上的歉疚,他一方麵為謝家人加官晉職表示安慰,另一方麵又從謝夫人姊妹中選娶一人為側妃,並與她生下了第四子孫霸。孫霸出生後,享受的是與太子一樣的待遇,爵封魯王,“初拜猶同宮室,禮秩未分”。孫權還一度有意傳位於他。

  西晉惠帝夫人謝玖 西晉陳郡陽夏人,家貧寒,父以宰羊為業。謝玖賢惠貌美,晉武帝時被選入宮。武帝令玖侍寢東宮太子司馬衷,生子司馬遹,賈後妒之。司馬衷即位為惠帝,拜玖為淑媛,立遹為皇太子(即湣懷太子)。惠帝永康元年(300),賈後假傳聖旨殺害湣懷太子,玖亦遇害,永康初,下詔改葬太子,謝玖便與太子葬在顯平陵,並追贈她夫人印綬。

  廬陵王妃謝氏 其父謝裕,字景仁,謝據孫,謝元之子,謝纘六世孫。祖籍陽夏(今太康縣),東晉末年名臣,官至左仆射。他與當時宰相劉裕關係甚密。劉裕的兒子廬陵王劉義真便由父親做主娶了謝裕的女兒為妃。

  神秘失蹤的皇後謝梵境 謝莊長子謝颺的女兒。南朝宋左衛將軍蕭道成於元徽五年(475)弑殺廢帝劉昱,後扶持順帝劉準即位。當時劉準年方9歲,大權完全掌握在蕭道成手裏。次年,立謝梵境為皇後。升明三年(479)四月,蕭道成篡宋建立南齊王朝,降封順帝為汝陰王,謝梵境為汝陰王妃,移居丹陽宮。是年五月,劉準死於丹陽宮,謝梵境不知所終。

  五代十國時期南漢高祖的妃子謝宜清 謝宜清籍貫及生卒年不詳,她風姿綽約,入宮後頗受寵愛,被封為尚儀。

  儉樸仁慈的成肅謝皇後 成肅謝皇後,謝安後裔,原籍太康,其先祖移居丹陽(今江蘇南京市)。少年時因父母早亡,被翟姓人家收養,所以改姓翟,成年後被選入宮。宋高宗憲聖太後把她配給普安郡王趙昚(高宗養子),封鹹陽郡夫人。孝宗趙昚即位(1162)後,進封為婉容,次年進封為貴妃。成恭皇後死後,皇後空缺。淳熙三年(1176)她被立為皇後,恢複謝姓。其親屬有十人受到封賞。孝宗死後,尊為皇太後。嘉泰三年(1203)病故,諡號“成肅”。謝皇後生性儉樸仁慈,不喜奢侈,衣食均甚節儉,直至寧宗時逝世。其弟謝淵被封為武翼郎。謝太後曾告誡她:“皇上崇尚謙恭儉樸,我也親自洗衣,你應該時時謙遜,避免驕橫奢侈。”後來謝淵嚴格遵守姐姐教誨,官至三少(少師、少練、少保),封和國公,嘉定四年(1211)病故,贈太保。

  宋理宗皇後謝道清(1210-1283)浙江天台人,謝安後裔,謝深甫孫女,謝渠伯之女。謝深甫為相時,擁立楊皇後為太後,理宗即位後挑選皇後時,楊太後堅持謝女端莊穩重,應主正宮,理宗不敢違拗楊太後之命,隻得立謝道清為皇後。蒙古兵大舉南侵,理宗想丟掉臨安,遷都慶元(今浙江寧波)。謝道清認為,此時遷都,必然動搖民心,對抗擊蒙古入侵不利,要他慎重考慮,理宗這才打消了遷都的念頭。度宗趙禥即位,謝道清成了皇太後,她的祖父、父親都追贈了官爵。度宗當了10年皇帝便撒手而去,瀛國公趙顯即位,是為恭帝。恭帝年幼,體弱多病的太皇太後謝道清不得不垂簾聽政。當時戰事頻繁,國家財政拮據,謝太皇太後下令撙節費用,節約開支,她自己也帶頭節儉。元軍迫近臨安(今浙江杭州),宋朝無力回天,謝太後計無所出,隻得偕恭帝投降。她和恭帝、全皇後等先後均被押往大都(今北京市),後來便悄然死在那裏,終年74歲。

  五、文韜武略棟梁臣

  東晉豫章太守謝鯤(280-323)陳郡陽夏人,字幼輿,謝衡長子。他少年時玄學盛行,清言玄談在士大夫中蔚然成風,而謝鯤自幼受的是儒家教育,與玄學格格不入,便悉心研讀《老子》、《莊子》、《易經》等玄學書籍。他本聰慧穎悟,性格又豁達開朗,很快便成為玄學名士,受到當代名流王衍等的賞識。

  謝鯤在謝氏家族卻是不可忽視的人物。開啟了謝氏的名士家風。在謝氏家族中,他是史書中正式立傳的第一人。謝鯤當然不能成為竹林七賢之一,倒成了“四友”、“八達”之一。

  給謝鯤以很大知名度的是王衍,而直接拔擢他登上仕途的,則是“八王之亂”殘局的最後收拾者--東海王司馬越。

  謝鯤在任豫章太守期間,為政清廉,正直無私,頗受百姓愛戴。後拜尚書仆射、鎮西將軍,卒年43歲,被追贈為太常寺正卿,諡“康”。葬於建康南梅嶺石子岡戚家山上。

  東晉吏部尚書謝裒(283-353)東晉陳郡陽夏(今太康縣)人。謝纘孫,謝衡次子。東晉著名將領,都督兵馬大元帥,加金章紫綬。初授王府掾,轉參軍,遷都尉,擢太常寺正卿,複為張重華侍從簿,晉穆帝永和二年(346)遷中堅將軍,官丹陽太守,勳封福祿伯、侍中、吏部尚書。永和三年(347),都督征討諸軍事,加使持節。拜軍師將軍,轉太尉府左長史,加征西大將軍,加領衛將軍。永和九年卒。晉穆帝追贈為太常寺正卿、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謝裒從小受父親的嚴格管教與訓導,一生篤信儒學治國,讀書治世之道,喜歡讀《孔子家語》、《史記》、《詩經》、《楚辭》、《左傳》、《公羊傳》之類的經史子集。他善於觀察事態的變化,忍耐性強,具有儒家學者的氣派,而且有兵家風範和詩人意氣,胸懷雄才大略。這不僅為他的立身處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還深刻地影響和感染了他的子嗣。他先在洛陽為司馬越的幕僚,後任東晉宰相王導府都尉等職,遷住烏衣巷,成為謝氏烏衣巷的始祖。

  謝裒在烏衣巷謝世。死前,他囑咐前來探親的侄子謝尚(時任豫州刺史,建威將軍),如領兵北伐,一定要為東晉王室尋回遺落在舊洛陽的國寶--玉璽,便可對朝廷有大功。後來,謝尚果然不負叔父的囑托,替東晉室找回了玉璽,從此使東晉皇帝改變了人稱白板天子的屈辱曆史。

  東晉大將謝尚(308-357)謝鯤次子,字仁祖,生於陽夏,大約二三歲時隨父南遷豫章。他精通音律,善舞蹈,工書法,尚清談。他年幼喪父,襲父爵鹹亭侯。少有令名,八歲即被名士視為“一座之顏回”。他還善跳《鴝鵒舞》,又為王導所重,比之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時人謂謝尚為“小安豐”(安豐為王戎字)。接著王導把他聘為自己的掾屬,從此步入仕途,年約二十二三歲。

  謝尚先由丞相王導掾屬起家後,又做過其他幾任文職官員。成帝鹹康五年(339)八月,改丞相為司徒。大約翌年,謝尚被任為建武將軍、曆陽(今安徽和縣)太守,負責三個郡的軍事。從此謝尚便由名士成為將軍,時年33歲。

  建元元年(343),晉康帝司馬嶽即位,二年,朝廷下詔表彰謝尚,並擢為南中郎將,其他官職照舊。不久,詔令他都督四個郡的軍事,兼江州刺史。又過不久,轉為西中郎將、都督六郡軍事、豫州刺史,鎮守牛渚。一年中謝尚連升三級。

  永和四年(348),謝尚進位安西將軍,永和九年(353)謝尚升任尚書仆射,都督豫、揚、江西諸郡軍事。後來他既領重兵,又任刺史,鎮守曆陽。桓溫北伐中原收複洛陽後,讓謝尚都督司州諸軍事,鎮守洛陽,但謝尚因病未能赴任。後來又讓他都督豫、冀、幽、並四州軍事,他此時病情已重,更無法成行。不久即在曆陽去世,終年50歲。

  豫州刺史謝奕(310-358)謝纘曾孫,字無奕。謝裒是謝鯤之弟,他有6子,謝奕居長,謝據、謝安、謝萬、謝石、謝鐵和他是親兄弟。謝奕很小時便已出名,剛成年就當了剡(音善)縣(今浙江嵊州西南)令。

  謝奕與桓溫交情不淺,桓溫任徐州(今江蘇鎮江)刺史時,謝奕當晉陵(今江蘇常州)太守,兩人時有過從。不久,桓溫調任荊州(今湖北江陵)刺史,謝奕就被調往荊州任安西司馬。謝奕堂兄謝尚死於豫州刺史任上,晉穆帝詔命謝奕接替豫州刺史的位置,為安西將軍,都督豫、兗、冀、並四州軍事。但不到一年,他便撒手人寰,朝廷追贈他為“鎮西將軍”。

  西中郎將持節都督四州軍事謝萬(約321-361)字萬石,東晉陽夏人,謝裒第四子。幼年聰慧過人,工言論,善屬文,憑寫了一篇《八賢論》,知名京城。

  當時,謝氏家庭中有謝尚、謝奕、謝萬三人鼎足朝廷。謝尚長期任豫州刺史,鎮守邊防。晉穆帝登基後,重用謝家子弟,提拔謝奕為尚書,詔令原任吏部郎的謝萬出京任地方官,為吳興太守,都督豫、冀、司、並諸軍事。謝尚、謝弈相繼病逝後,謝萬被命為西中郎將,持節監司、豫、冀、並四州軍事,任豫州刺史,繼續北征。

  但謝萬並非將帥之才,讓他率兵確非用其所長。朝廷奪了他的軍權,削去了他的官職,廢為庶人,謝萬回到吉遷裏,也即今日的謝家堂村為曾祖父謝纘修墓立碑,隆和元年(361),朝廷重新起用謝萬為散騎常侍,直至42歲逝世。

  東晉名將謝玄(343-388)陳郡陽夏人,字幼度,鎮西將軍謝奕的第三子。

  謝玄十分敬重叔父謝安,亦步亦趨,引為儀型。他常常伴叔父遊山玩水,所以也神往東山。他尤其喜歡垂釣水濱,至今還留有幾封書信談釣魚的快樂與收獲。謝安出仕以後,他也是屢征不出,在東山盤桓了一些時光。

  謝玄年少時相當聰慧,長大後,有經國才略,善於治軍。早年為大司馬桓溫部將。桓溫死後,謝玄被調派到征西將軍桓豁那兒當司馬,兼任南郡相,監管北伐各軍軍務。當時,苻堅勢力強盛,晉朝邊境屢遭侵犯,朝廷物色可以鎮守邊城抵禦北方的強敵並且文武兼備的良將,時任宰相的謝安將謝玄召回京城,任命他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兼任廣陵相,監管長江以北各軍軍務。謝玄在廣陵期間,大量招募從北方南下的軍事幹才劉牢之、何謙、諸葛侃等,組建了聞名遐邇的北府兵。

  太元四年(379),率兵擊敗前秦軍苻堅的進攻,進為冠軍將軍,加領徐州刺史,返回廣陵坐鎮,封為東興縣侯。

  太元八年(383年),在淝水之戰中,任前鋒都督,先遣部將劉牢之率部夜襲洛澗,首戰告捷;繼而抓住戰機,計使秦軍後撤致亂,乘勢猛攻,取得以少勝多的巨大戰果。九年,率兵為前鋒,乘勝開拓中原,先後收複了今河南、山東、陝西南部等地區。十二年,因病改任左將軍,會稽內史。翌年逝世,享年46歲。孝武帝追贈謝玄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為“獻武”。

  東陽太守謝朗 東晉陽夏人,字長度,小字胡兒,謝安從子,其父謝據(謝安二哥)早卒,官中書郎。謝朗未成年時就已飽讀詩書,善於玄理之學,寫文章很有文采,與謝玄齊名。

  謝安的子侄將近20人,但他最疼愛的是謝朗,常常把他帶在身邊,讓他應接名士,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後來謝朗官做到東陽(浙江金華)太守。

  望蔡公謝琰(352-400)陳郡陽夏人,字瑗(yuan)度,小字末婢,謝安次子,他生得豐姿秀逸,才華過人。被任著作郎,轉秘書丞,累遷散騎常侍、侍中。淝水之戰中,被任命為輔國將軍,與從兄謝玄率精卒擊敗苻堅的軍隊,以戰功封望蔡公。

  謝安去世,謝琰以丁憂去職,3年守喪期滿,任征虜將軍,會稽內史。不久,升任尚書右仆射,領太子詹事(太子屬官),加散騎常侍,將軍如故。

  太元末年(396),會稽王司馬道子當政,任謝琰為司馬。孝武帝駕崩,司馬道子專權,國舅王恭在京口起兵討伐司馬道子,道子任命謝琰為都督前鋒軍事,一舉將王恭蕩平,謝琰因功升任衛將軍兼徐州刺史。在對抗孫恩的戰事中,因部下叛變而遇害,朝廷追贈謝琰為侍中、司空,諡號“忠肅”,追贈其長子謝肇為散騎常侍,次子謝峻為散騎侍郎。

  謝邈(?-400)東晉陳郡陽夏人,字茂度。謝纘五世孫,父親謝鐵,曾任永嘉(今浙江溫州)太守。謝邈累遷侍中、吳興太守。孫恩起兵,攻占吳興等八都,謝邈被擒,不屈遇害,遭到了滅門之災,連兄弟也被殺死。

  謝瞻(386-421)字宣瑛,陳郡陽夏人。謝纘七世孫,謝晦胞兄,字宣瑛,又作通遠。自幼聰穎好學,6歲便能賦詩,甚受當時的文人學士讚賞。後來與謝混、謝靈運齊名。

  東晉末,謝瞻擔任秘書郎之類的小官。他父母去世早,弟兄幾人均靠嬸母劉氏撫養成人,嬸母也待他如同己出。嬸母之弟劉柳被任命為吳郡(今江蘇蘇州)太守,嬸母也要同赴任所,謝瞻舍不得離開嬸母,便棄官去了吳郡,在劉柳手下任長史,以後又幾次升遷,被劉裕羅致幕下。謝瞻死時才35歲。

  南朝宋清官謝方明(379-426)家住會稽,謝纘六世孫,祖父謝鐵係謝安親弟,東晉時任永嘉太守,父親謝衝在東晉時任過中書郎,後在會稽被起義軍孫恩殺死。其時謝方明隨伯父謝邈居住吳興(今屬浙江),孫恩攻會稽時,方圓左右農民紛紛響應,吳興也有人聚眾攻占附近州縣。謝方明勸伯父暫避一時,謝邈不聽,起義軍破吳興,謝邈遇難,謝方明事先逃走,才躲過一劫。後輾轉回到建康,任劉裕的中軍主簿,轉從事中郎、中軍長史、晉陵太守、驃騎長史,領南郡相。

  謝方明曆經磨難,才得以為官。他恪守官箴,為政清廉,搏擊豪強,醇厚風俗,令行禁止。

  元嘉三年(426)僅47歲的謝方明積勞成疾,卒於會稽太守任上。

  謝超宗(?-483)祖籍陳郡陽夏,謝靈運孫,謝鳳子。靈運流放廣州時,超宗與父隨行。靈運被殺不久,謝鳳逝世,煢煢孑立的超宗僑居廣州,直到元嘉末年才回到故鄉會稽始寧。他生情聰慧,勤奮讀書,很快名聲遠揚,被新安王劉子鸞羅致麾下。

  宋明帝劉彧時期,謝超宗當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官職,後因性格耿直被貶。曾經和謝超宗一直談論詩詞的將軍蕭道成,此時手握重權,他很欣賞超宗的才華,便把超宗要來當長史,不久又委托他任臨淮太守。明帝死後,蕭道成成了舉足輕重的人物,想趁機篡宋自立,袁粲首先提出反對,結果被殺。謝超宗係袁粲所薦,因而蕭道成對謝超宗心存疑忌,調他去當義興(今江蘇宜興)太守,不久又借故將其免官。謝超宗對此並不介意,仍到蕭道成府邸拜謁。蕭道成又任他為驃騎諮議。

  蕭道成建立齊朝,任命謝超宗為黃門郎,執掌傳達皇帝詔命,職低位卑。謝超宗便有淪落風塵、不受重用之感,於是經常借酒澆愁,酒醉後信口開河,損傷別人,因之貶為南郡王中軍司馬。

  齊武帝蕭賾繼位後,謝超宗當上了掌管國史的官員。他和劉宋舊將張敬兒是兒女親家,敬兒入齊後官至侍中、中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齊武帝認為這兩家一文一武聯姻對朝廷不利,便借故殺了張敬兒,意在警告謝超宗要循規蹈矩、小心謹慎,而謝超宗竟對別人說:“昨日殺韓信,今日又烹彭越(指張敬兒),不知意欲何為!”蕭賾抓住這一把柄,指使人劾奏謝超宗之罪,交付廷尉治罪。後來蕭賾又下詔將他流放越崳(今四川西昌東南),途經豫章(今江西南昌)時又密令豫章內史虞綜讓超宗自盡,超宗到底未能逃脫厄運。

  神童謝幾卿(474-535)祖籍陳郡陽夏,謝靈運曾孫,謝超宗次子,南朝梁時官居右丞,轉侍禦中。世居烏衣巷,幼小時即與眾不同,人稱“神童”。成年後知識淵博,任太尉晉安王主簿。蕭衍代齊建立梁朝,幾卿由尚書三公郎轉為治書侍禦史。這是個閑散職務,幾卿鬱鬱不得誌,常常不理政事,後來才做到尚書左丞。

  有人彈劾他不守官箴,私自外出飲酒,有傷風化,被朝廷免官。不久又被起用,官至河東太守。還未滿任期,幾卿便掛冠而去,改任為南平王長史。他盼望著建功立業,剛好西昌侯蕭淵藻奉命出師北伐,謝幾卿主動請纓,被任命為軍師長史,威戎將軍,隨軍北征。不料天不遂人願,北伐軍行至渦陽(今屬安徽),便大敗而歸,幾卿被治罪免官。後來又出任太子率之類的官職,但他對做官已心灰意冷,放浪形骸,衣冠不整。稍不如意,便不分場合發牢騷,甚至謾罵,改任左丞,卻嗜酒如命,後因酒醉而耽誤公事,上司便不喜歡他。在改任左光祿長史時病逝。幾卿雖生活不檢點,但對子侄卻盡力撫育。胞兄才卿早逝,其子謝藻失去怙持,全賴幾卿撫育成人。謝藻後來出仕,也與幾卿獎掖有關。謝藻也不負幾卿厚望,當官時清明廉潔,受到百姓稱頌。

  吏部尚書駙馬都尉謝覽 祖籍陳郡陽夏,謝纘十世孫,謝瀹長子,字景滌,娶南朝齊錢塘公主為妻,封駙馬都尉。年二十餘為太子舍人。齊末京城發生變亂,時任大司馬的蕭衍率軍平定了戰亂,入駐京城,文武百官大多跪地參拜,年輕職卑的謝覽卻長揖不跪,引起了蕭衍的特別關注,後來蕭衍當宰相,便把他羅致幕下。蕭衍篡齊建梁,破格任用他為中書侍郎,吏部尚書。蕭衍雖貴為天子,也喜愛文學,詩文俱佳,有時和謝覽詩歌酬和,對他非常信任。謝覽出身名門,儀表不凡,才學又高,因而性格高傲,加上喜歡杯中之物,蕭琛據此向武帝劾奏,武帝雖未追究,但心中未免不快,後來便讓他去新安(今浙江淳安西)當地方官去了。梁武帝天監九年(510)夏,揭竿起義的農民軍進入新安境內,謝覽棄城逃往會稽。農民起義被鎮壓後,謝覽一度被貶為司徒諮議參軍,代理南徐州(今江蘇鎮江)太守,但過了不久,便升上了吏部尚書。他家祖孫三代都當過掌管官員銓選的吏部尚書,為家庭的黃昏平添了一抹亮色。

  天監十二年(513)謝覽被任命為吳興太守。他廉潔奉公,體恤百姓,打擊豪強,減輕百姓的徭役賦稅,所至之處,弊絕風清,成為人人稱道的官吏。謝覽37歲時卒於吳興太守任上,英年早逝,使很多人悲痛不已。

  謝藺(509-547)字希知,祖籍陳郡陽夏,東晉名相謝安八世孫。南朝梁時,父謝經官至中郎諮議參軍。謝藺年齡稍長,父親教授他經史,他過目成誦。父親死後,他痛不欲生,哀毀骨骸,母親阮氏怕他有什麽意外,親自守護著他,過了很久,謝藺的身體才恢複過來。守喪期滿,史部尚書蕭子顯將謝藺的品德和才幹上報朝廷,被任命為王府法曹行參軍,不久又升遷為外兵記室參軍。當時甘露降落士林館,國人視此為祥瑞,這象征著國祚長久,發達興旺。謝藺奉命寫一篇讚頌的文章,他不假思索,一揮而就,梁武帝蕭衍非常欣賞,讚不絕口。又讓他撰寫《北兗州刺史莆楷德政碑》,他也是文不加點,一氣嗬成。蕭衍再讓他寫《宣城王奉述中康頌》,更顯出了他的不凡才華。這些文章都寫得美輪美奐,在京城廣為傳抄。

  梁武帝太清元年(547),謝藺升遷為散騎侍郎兼散騎常侍,奉命出使西魏。適逢西魏政局動蕩,大將侯景南下投降梁朝,幹戈紛擾,邊境不靖。謝藺的母親擔心兒子不能安全歸來,竟憂鬱而死。謝藺辦完公事回國,在邊境上做了個不祥的夢,就恐怕母親出什麽意外,交割完公事,便馬上打道回府。回到家裏,才知道母親已逝,自己竟未和母親見上最後一麵,他號啕痛哭,氣絕嘔血,醒來後水漿不入口,親友皆為之悲慟。眾人恐他身體受損,勸他飲粥,才勉強喝點稀粥,以後便又不飲食了。如此過了一個多月,終因身體極度虛弱而卒,年僅38歲。

  孝子謝貞(533-585)祖籍陳郡陽夏,謝藺之子,謝纘十二世孫,字符正。自幼醇厚,以孝聞名。母親王氏出身名門,文化素質很高,出嫁後相夫教子,教謝貞讀《論語》、《孝經》一類的書籍,他很快便能領會其中的奧妙。8歲時他寫過一首五言詩《春日閑居》,為世人所推重。謝貞學問進步很快,13歲時已精通《左氏春秋》,善草、隸、篆書法。14歲那年,祖母、父親不幸相繼謝世,謝貞痛苦欲絕。侯景起兵叛梁,謝氏家族親屬星散逃亡,謝貞在江陵落入西魏宇文氏之手,母親削發為尼,堂兄謝宗逃往廣東番禺。直到陳霸先平定侯景之亂,建立陳朝,才陸續返回。

  大約過了十多年後,陳朝派人出使北周,謝貞才同使臣一起回到闊別了二十餘年的建康,離開時還是個血氣方剛的小夥,歸來時已是兩鬢蒼蒼的人了。鬥轉星移,陳朝已經取代了梁朝。陳宣帝念謝貞忠孝可嘉,命他在朝中為官。始興王陳叔陵任揚州刺史時,讓謝貞擔任他的主簿,謝貞隻得去赴任。不久,謝貞升任揚州府錄事參軍、丹陽郡丞。時間既長,謝貞發現叔陵有異誌,每次宴飲或出遊,他都借故推辭,叔陵也不怪罪。陳宣帝死,叔陵果然叛亂,與後主陳叔寶爭奪江山,但很快便被平定。很多官員因參與叛亂被判有罪,隻有謝貞、阮孚兩人得免。後主任命他為南平王友,掌管記室附事。至德三年(585)加封招遠將軍名號,同年,因丁母憂而離職,其後,因哀傷過度而去世,終年52歲。謝貞病故後,後主派人給他家送去布疋、白米作為喪葬費用,又安排人撫養照顧他的兒子。

  謝藺、謝貞父子,他們的事跡分別記在《梁書》、《陳書》的《孝行傳》中。

  唐代大將謝叔方(601-652)祖籍陳郡陽夏人,謝安十三世孫,居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隋朝末人,李淵起兵太原,他的四個兒子也都是能征慣戰之將,叔方投入李淵第四子李元吉部下為將,所至之處,屢立戰功,甚受李元吉器重。平隋之後,李淵四個兒子為爭位發生矛盾,互相攻伐,唐高祖武德九年(626)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建成和巢王元吉,走投無路的謝叔方皈依李世民。

  貞觀初年,謝叔方被派往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任職,任過西州(今新疆吐魯番東南)、伊州(今新疆哈密)刺史。這裏的民風剽悍難治,稍有不滿便會起兵鬧事,謝叔方駕馭有方,以德服人,關心百姓疾苦,刑獄盡量公平。西州、伊州的少數民族對他十分佩服,“如事嚴父”。後來又調往南方,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廣州都督,官至銀青光祿大夫。高宗時(652)病故。

  宋代直臣謝泌(948-1012)祖籍陳郡陽夏,歙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字宗源,宏毅之子,謝安第十八世孫。少年時即有大誌,注意砥礪操行。太平興國年間進士及第,任大理評事。不久又當了兩任知縣,回朝後任著作佐郎、殿中丞。他把自己所寫的文章呈獻給宋太宗,太宗知道他學問淵博,調他到國史館做官。

  太宗即位後,上書言事的人很多,太宗不勝其煩,謝泌得知後,馬上上疏開通言路,“願采其可者,拒其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