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姓遷往海外發展,當是近代的事。遷徙的原因各種各樣,但大都不外乎是謀生的需要,於是一些謝姓人漂洋過海到了美國、加拿大等地,更多的是去了東南亞。海外有多少謝姓,一時還難以統計。造成統計困難的原因是,落籍於東南亞泰國、印尼的謝姓人,因為地籍國法的限製,均需采用泰國或印尼人的姓名,原有姓氏隱沒不用,統計時這部分謝姓人自然不在其中了。泰國合艾市的謝其昌先生為搜集廣東梅州謝姓開基之各房譜乘,曾向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征求家族藏譜,都以“無所存譜”作答,說明征集海外謝姓譜牒是很困難的事。
謝姓移居海外,大多是在明清時期,由於地理的原因,外遷的謝姓又以福建、廣東為多。如《明史暹羅傳》就說,明代汀州人謝文彬“販鹽下海,漂入暹羅,仕至坤嶽,猶天朝大學士也”。謝文彬後來定居在泰國。謝姓遷往海外,最早是南宋時的謝升卿,他改姓名為陳日煚遷往安南,後創建了越南陳朝。
謝姓人之所以要離開世代居住的家園,到山水迢遞的異國謀生,自然都有一掬辛酸之淚。他們之所以出走,有許多原因。元朝末年,東南沿海一帶便有倭寇出沒,他們飄忽不定,嘯聚而來,劫掠之後,便鳥獸散去。到了明代,倭寇騷擾東南沿海的次數更加頻繁,人數也在增多,統治者圍剿不力,後來又開放海禁,百姓的生命財產受到了威脅。社會的動蕩,使得他們出洋謀生的念頭油然而生。清朝初年為封鎖台灣的鄭成功王朝,統治者強行“遷界”,將東南沿海一帶的百姓遷走,這些百姓對統治者劃定的居住地不甚滿意,幹脆攜家帶口遁跡異國他鄉。在經濟上,由於明清時期海外貿易越來越頻繁,東南沿海的經濟也得以迅速發展,有些人棄農經商,幾經周折,便由田舍郎變成了腰纏萬貫的富翁,對那些辛苦耕耘卻又收入微薄的人無疑是很大的誘惑,他們也想漂洋過海,到海外去另闖新天地。還有一個原因是,東南沿海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口不斷增多,稠密的人丁與貧瘠的土地導致謀生更加困難,誠如一首《泉南歌》所說,“泉州人稠山穀瘠,雖欲就耕天地辟”。既然窮困潦倒,度日維艱,何不到海外闖蕩,說不定會發跡變泰,許多人就是在這種心理支配下出國的。當然,也有因其他原因出國的,如科場失意、功名蹭蹬的讀書人,打家劫舍、犯下命案的強盜,宗派鬥爭失利的豪紳等等,他們也加入了渡海出洋者的行列。
謝姓人的出海,以貧窶者居多,他們無力籌措更多的盤纏,因而出國多是選擇附近的地區,除了台灣、香港外,便選擇了距離較近的東南亞各國。這些地區隻隔著海峽,一葦可航,遷徙方便。他們中的一些人站穩腳跟後,再輾轉前往歐美,另謀發展。因為遠渡重洋會有許多意料不到的困難,他們往往結伴而行,少則幾人,多則幾十人甚至上百人,路途上互相照顧,到達目的地後又互相幫助。福建廈門海滄石塘有一本清朝同治年簡編纂的《謝氏家乘》,記載這支謝姓到海外謀生的時間是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1600),那一年的幹支是庚子,出國的預定地點是呂宋。那時的呂宋還是一片荒涼不毛之地,荊天棘地,人煙稀少,海滄謝氏到來後,胼手胝足,披荊斬棘,把呂宋建成了物產豐饒之地。若幹年後,呂宋的謝氏又繁衍到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同治年間修譜以前,這支謝姓便有343人旅居海外了。廣東南海丹山村的《謝氏世譜》則說,清代同治年間,這支謝姓中已有人前往美洲舊金山,從此一去不歸,死後便卜葬於彼,剩下的仍在那裏謀生。他們中的有些人雖然也有葉落歸根、狐死首丘的打算,但山長水闊,有家歸不得,隻能定居在異邦他鄉。越南《西貢沙角尾謝氏族譜》記載,他們這支謝姓人祖籍廣東南雄,為了謀生喬遷東莞,卜居一段後,發覺這裏並非理想的居住之地,便在明末思宗崇禎十六年(1643)遷往香港新界沙角尾,再從這裏遷往越南西貢。不斷播遷,長途跋涉,翻山越嶺,漂洋過海,這裏邊自然有許多無奈和酸辛。如果生活愜意,誰願意將大好光陰虛擲在旅途上呢!深圳《石岩龍眼山謝氏族譜》記述,他們這支謝姓是福建永定人,於清代嘉慶二十年(1815)離開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遷往深圳烏石岩陽台山、蕉窩山、龍眼山等地,再遷龍華大船坑,最後選擇了越南西貢,在這裏定居。
明清時期,交通遠不如現在方便,要漂洋過海到陌生的國度謀生,沒有堅忍不拔的毅力是不會成功的。當他們一旦作出決定跨出國門時,就必然作出了迎接各種艱難險阻的準備。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一葉扁舟航行在驚濤駭浪之上,一會兒拋向浪尖,一會兒又跌下穀底,稍一不慎,便會葬身魚腹,一去不返。當風息浪靜,波平如鏡,舟楫徐徐前進之際,忽然雨驟風狂,波濤洶湧,船上的人生死難料,存亡未卜。當舟楫忽然觸礁,或是在茫茫的大海上迷失航向時,他們的心情該是如何複雜!海滄《謝氏家乘》中,不乏悲愴淒涼的記載:“謝)應平,生雍正戊申年(1728),卒乾隆壬午年(1762),往安南淹沒。”“謝)思品,生雍正甲辰年(1724),卒乾隆己巳年(1749),吧回淹沒。”“謝城中,生女名三娘,許配楊應鈞。鈞往呂宋,萬曆癸卯(1603)值呂宋之變,身殞異域。”以上的記載隻寥寥幾句,正史中難以尋覓,隻在家譜中有零星記載,才為後人所知。謝應平活了35歲,謝思品隻活了26歲,年紀輕輕就成了異域之鬼,謝三娘沒有生卒年記載,想必也是花樣年華便香消玉殞了。
遠渡重洋謀生的艱辛,使他們這些漂泊異域的遊子時刻眷戀自己的家鄉,一旦小有成就,他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回到父母之邦,捐獻錢財,造福桑梓。《南海謝氏族譜》中記述一位叫謝佐禮的人,“自少經商美洲,積資無多。光緒戊子(1888)旋鄉,即傾其所有,建築村前石路,行人鹹利。”他修路的這一義舉在鄉村引起了轟動,當地的官員弄清事實後,逐級上報,作為封疆大吏的督撫專折上奏皇帝,“奉旨賞給‘樂善好施’字樣,邑誌有存。”謝佐禮不但受到了旌賞,而且又將其事跡寫進了地方誌,這真是難得的殊榮。廣東番禺《芳村謝氏族譜》記載一個叫謝其昌的人,壯年時遊於歐美等地,歸國後在家鄉為人看病,並創辦學校,為鄉親排難解紛,受到了家鄉人的敬重。《族譜》中說他:“壯年遊於歐美及星洲群島,歸而致力於鄉族事,並懸壺濟世,常以鄉族事為己任。力任渠艱,不避險阻,事靡大小,及公一言,而曲直立判……特樂善為懷,而心存濟世。迨科舉廢,學校興,公又創辦我族至愛學校,以培植子侄,曆長斯校,以終天年。”
以上所說隻是謝姓出國謀生的簡要情況,僑居泰國的幾位謝姓的奮鬥曆程似乎更能說明問題。
謝姓前往泰國創業並獲得了巨大成就的有謝樞泗、謝慧如、謝易初等人,他們是進入泰國的代表人物。
謝樞泗出生於廣東梅溪周溪鄉,他的始祖是前文我們已介紹過的謝樸六(新)。年幼時由祖父謝雲舫親自課讀,雲舫是梅州大儒,不僅教他章句之學,還教他四維八德之義理。祖父逝世後,協助乃父經商。1904年,為效法張騫、班超的鴻鵠之誌,便買棹南下,與其他500人一起,乘坐排水量1000噸的日本輪船,在驚濤駭浪中漂泊七晝夜,才抵達泰國曼穀。先是在祖父謝雲舫門生楊鄉秀開設的德興泰酒行任職,但寄人籬下終非善策,乃辭職自求發展。
泰國為奮發圖強,乃變法維新。1909年泰國國王五世皇陛下下令把曼穀通碧武裏府的鐵路延伸到最南端的宋艾歌樂,謝樞泗便投效承包建築鐵路工程的公司為監工和苷通事務經理。那時泰國南部居民稀少,叢林密布,瘴氣彌漫,有些低窪地帶積水頗深,施工困難。而南線鐵路又長達數百公裏,謝樞泗身先士卒,親臨工地現場指揮,諸如芟刈草木、鋪平泥石、安置鐵軌等事,他都事事躬親,一絲不苟。有時鐵軌剛剛鋪好,又遭山洪衝毀,便需重新施工。當時修鐵路之資是向英國借貸,因此各種材料必須自英國輸入,然後再運往各工地,因交通不便,運輸極為困難。當鐵路建築至合艾往宋卡途中,謝樞泗為工作方便,決定定居宋卡,不幸被小偷光顧,財物損失殆盡,隻得泛舟到博地谘府,續往董裏府依徐子亭,徐子亭為這一地段的鐵路工程承包商,他委謝樞泗為童頌段鐵路之監工,為時一年。後又以頑強的毅力承包素旺至童頌段的鐵路工程,費時兩年。1915年完成承包建築南部鐵道的分段工程後,謝樞泗遷居於合艾縣署旁的塢達拋河濱。這裏地勢低窪,經常洪水泛濫,謝樞泗在塢達拋車站以南3公裏之地發現一處“沙默”灌木林,土人稱為“芭頓沙默”,人煙稀少,周圍有“萬合艾”等古老村落,便出錢買了下來,芟刈成平廣之曠地,並開辟了首條街道,稱之為謝樞泗路,同時又開設了雜貨店和旅社。從此,合艾逐漸成為舟車輻輳及商旅頻繁的地區。不久,塢達拋車站更名為合艾車站,合艾之地名從此確立。
謝慧如祖籍廣東潮州市官塘鎮奕湖(即白水村),1913年生,世代務農。14歲時因戰亂輟學,為了生計,其父將他送往汕頭乘輪赴泰國謀生,臨行之時,父親給他一個銀元作路費。抵泰後,他先在泰國東北部的坤敬、萬沛、挽賁等地打工,當店員,受盡磨難,隨後才走上經商之路。他到曼穀創辦泰聯企業有限公司,經營範圍不斷擴大,有火礱(碾米廠)、火鋸(木材廠)、凍房(冷凍廠),還有保險、堆棧(貨庫)、建築、米業、糖業、麻業、土產出口等。成功之後,又繼續於泰國東北部各府創設火礱10餘家,在坤敬、膠拉信、瑪哈沙拉堪及素叻等府,承辦泰國政府的釀酒廠,並在泰南弄萱縣開采錫礦。與此同時,還著手組織遠東實業有限公司。在其轄下公司或工商企業中,除擔任董事長或董事總經理外,還被推選為泰商銀行常務董事、京華銀行董事。20世紀60年代,謝慧如就與台、港、日、新、馬來西亞暨歐美廠商建立了廣泛的貿易關係,應各國廠商邀請,至各地觀光考察,足跡遍曆歐、亞、美、澳各大洲。幾十年來,他開發礦藏,興辦實業,拓展貿易,促進了生產,繁榮了經濟,為泰國社會作出了可貴貢獻。
§§第三章 謝姓文化真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