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烏衣巷中憶謝家--魏晉南北朝至清代謝姓的遷徙與分布(2)

  九、山東

  單縣在山東西南,屬菏澤地區。這裏的謝姓是明初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入的,始遷祖叫謝偉晏。他們自稱是謝枋得之後。《單邑謝氏重續宗譜》稱,枋得殉國後,其子熙之“與之同拘揚州獄,後移廣陵,得釋未久,卒”。這一說法有誤。熙之是與母親李氏拘押建康(今江蘇南京),後移廣陵,廣陵即揚州,該譜卻鬧出先拘揚州獄後移廣陵的笑話。又說,定之長子名謝忭,原名信孫,旅遊於汴(今河南開封),遂卜居焉。次子仁孫隨父旅遊於山西洪洞。仁孫生守坤,坤生端陽,陽生升,升為遷單始祖。信孫生守貞,貞生端儀,儀生興,為城裏遷單始祖。該譜1986年的譜序說:“興與升均為明初洪武年間分別由開封、洪洞遷單,興住城北十裏道固村,升住城西南四十裏謝寨,二人均係遷單謝氏始祖。”謝升的第二十世孫謝孔賓指出,“謝公諱升號偉晏”。這兩支謝姓的真實性自然不容置疑,但是仁孫、信孫遷移的原因竟是旅遊,不能不令人生疑。想謝疊山矢誌抗元,滿門忠烈,闔家盡忠宋朝,除熙之、定之外,其他人均殞身殉國,定之還有心思攜子旅遊,而且旅遊的地方是山水迢遞的山西洪洞,使人無法理解。按照常規,他應是拒絕元朝征聘,結廬父墓之旁,耕讀教子,然而他卻從江西弋陽旅遊到山西洪洞去了。該清代康熙五十五年(1716)謝升十一世孫謝開文寫的譜序說:“謝氏之先,來自山右洪洞,故裏始祖以下弗能詳敘,至偉晏公我祖自洪武時遷移山東以來,是為我謝氏老家之始祖也。”這幾句話表明謝偉晏以前的世係不詳。謝升的另一個十一世孫謝大坦於乾隆十一年(1746)撰寫的譜序說:“奈族譜失傳,枝派難考,迨至大明,我祖偉晏公遷居山左以後四百餘年,而高、曾之環居單邑者,幸榮先伯勒石祖塋,曆曆可考,然僅至於七世祖而已。”這也是說,從謝偉晏以下七世有據可考,謝偉晏以上世係,因族譜散遺,支派難考。一個叫薑山的候選知縣在《謝氏族譜序》一文中說:“按單邑謝氏之有家譜,以明初之可記者為始……故謝氏之記其祖於明初,又以遷單者為姓。”這幾篇譜序應是翔實可信的,但均未說仁孫遷洪洞,信孫遷開封之事。清代鹹豐癸醜年(1853)單邑重刻的《謝氏族譜》從謝夷吾列起,直到枋得之孫信孫、仁孫均有記載,也未注明兩兄弟一去河南汴梁,一去山西洪洞。隻是該譜後附的《弋陽謝氏世係》中才有了仁孫隨父旅遊於山西洪洞,信孫旅遊於汴的記載,而江西弋東案山《東山謝氏家譜》卻無片紙隻字提及,足見《弋陽謝氏世係》的說法不可信,未知何所據而雲然。如我們前邊所述,謝枋得兒子、孫子的名字已不下20個,使人如入五裏霧中,看來除了《謝疊山全集》中所載:子義勇、熙之、定之,孫信孫、仁孫以外,其他都是不可憑信的。

  盡管單縣譜在敘述世係時有不合情理之處,但這支謝姓自明代遷入卻無可懷疑。乾隆二十三年(1758)謝升的第十三世孫謝金貴寫的譜序表明,單縣謝氏是一個興旺家族:“吾家始祖斷自山右洪洞遷單者為始。始祖諱升字偉晏,仕明為宣威將軍,來居茲土。不數世而昌,又數世而滋大,支分派衍,幾莫可紀。”僅謝升的後裔,如今已達萬餘人。

  距單縣不遠,同為菏澤地區的巨野縣也有一支謝姓。謝據《謝氏研究》第5期謝小品先生的《山左麟邑西灘謝氏概述》一文,這支謝姓是明朝初年從河南鹿邑遷入的。巨野在唐代武德年間曾置麟州,故稱麟邑;西灘即今天的謝集。這支謝姓為謝纘之後,以申伯為始祖。四十一世謝勝國遷居中州鹿邑,六十一世謝佑支由中州鹿邑徙居麟邑西灘,時值明朝建國,謝佑支參加科舉考試,進士及第,拜山左東平府太守。任滿旋裏,途經麟邑,行至金山迤西忠義裏西灘寺百滾廟前,黃、郝兩家攀轅臥轍,苦留落戶,佑支遂下車察看,得知此地東近曲阜孔子之鄉,西近兵聖孫武之邦,遂卜居於此,時為洪武八年(1375)。佑支兄弟4人,佑支行二。長兄佐支、三弟棟支、四弟曦支,均進士及第。佐支任河間府(今河北河間)事,致仕後居定州(今河北定縣),傳至十六世謝昆,探花及第,曾做過封疆大吏,告老後寓居濟寧。棟支居故土鹿邑,曦支任徐州府事,卜居永城(今屬河南)。佑支有孟舍、仲舍、叔舍、季舍四子,均隨母親居住鹿邑。後又娶王氏,生子五舍,繼娶胡氏,生子六存,均隨佑支至任所。五舍後來跟隨父母定居忠義裏西灘,六存隨母親遷往與巨野毗鄰的嘉祥縣北草橋(今嘉祥縣疃裏鄉西謝莊),後又遷濟寧西五裏營。五舍一支過四世後分為南北兩門,北門傳九世派分六支,南門傳五世派分六支,如今已有6000餘人,可謂人丁興旺!

  曹縣在山東的西南部,與單縣、巨野縣同屬菏澤地區。據曹縣桃源南四門《東山謝氏族譜》記載,這裏的謝姓是明成祖時從江蘇鎮江遷來的,始遷祖叫謝剛忠,曾任禦前指揮使:“本支祖指揮公之先由金陵遷鎮江丹徒。自鎮江分支:一遷河南南陽,一遷山東單縣,一還金陵。指揮公明成祖時護駕北來,遂家於曹。”族譜的世係顯示,謝剛忠來曹縣後,“寓曹邑西北桃源鎮,因家焉”。他有兩子,長子“福原,字宏基,南遷謝家灘。子四人,是為南四門”。次子“福昌,居北鄉,子四人,是為北四門”。福昌的次子士能遷徐州。估計這支謝姓是明成祖朱棣與其侄建文帝爭天下時,謝剛忠扈從成祖北上的。

  山東茌平縣有謝姓7700人,其中有3500人居住在博平鎮的38個村中。這支謝姓是從濰坊遷入博平的,始遷祖叫謝士達,濰坊以前的曆史因無家譜可考,故不知其所自,但他們自稱是“寶樹堂”,當是謝纘之後。《博平謝氏重修家譜序》雲:“士達淵源因本乎始封,顧其中葉,世次邈無可考,不須傅會。肇自洪武二十五年(1392),爰自濰縣(今濰坊市)奉敕遷博,此我族之可記者也。”又說:“士達於洪武二十五年,歲次壬申,挾其子孫奉敕遷博,卜宅於邑東上平莊。”到了洪武三十一年(1398)士達之孫明善在保定居官,他還有兄弟8人,有讀書者,有種田者,有經商者,可謂人丁興旺。到清代鹹豐年間,約460年,這支謝姓分居四方者,已不下30餘處。博平的謝姓自士達遷來,於今已繁衍26世。

  郯城縣有支謝姓,是魏典農中郎將謝纘後裔。《梅嶺謝氏譜》稱:謝姓,世居河南。傳至晉有陳郡陽夏人國子祭酒謝衡自陽夏遷會稽始寧之東山,其後裔多耀名於史冊。衡公十六世孫謝造,五代時任台州同知,又自始寧遷居臨海,宋太傅惠正公係其後裔,宋末謝太後謝道清乃惠正孫女。宋末,元兵入侵,謝太後詔令,謝氏子孫各徙他鄉,以防株連,於是侄曾孫長二公自臨海遷居餘姚東山之四門,傳至明初,長二公六世孫謝芝行良二,率二子興、旺自四門遷居山東郯城紅花埠沐東梅嶺村(今山東郯城縣紅花鄉謝老莊村),後裔遍布蘇魯十餘縣,名士輩出,亦複科第綿綿,實乃當地大族也。其譜尊謝纘一世祖,長二為三十三世祖。

  十、江西

  (一)宋代

  說到江西宋朝遷入的謝姓,首先應該提及的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謝枋得。江西弋東案山《東山謝氏家譜》從宋景定五年(1264)始修,至民國已修過10次。首次修譜時枋得親自寫序,他說:“予家先世自漢夷吾公由中州而會稽而始寧,至唐末肇公守福州,乃居閩中,後裔移宅於邵武。我曾太祖通靈公宦遊弋邑,遂家於弋,至我輩已五世矣。”《東山謝氏家譜》稱:“延至有宋,師稷公生三子:長通勝公任南昌府通判,遂家於南昌之西山;次通曼公仍居邵武;幼通靈公作宰弋邑之玉亭鄉。越五世,我君舉公因從兄疊山公盡忠宋室,顛沛流離,抱譜牒而移於弋北東山之下居焉,是為謝源之始祖也。”謝枋得字君直,號疊山,江西弋陽人,進士及第,與文天祥、陸秀夫同科,授撫州(今屬江西)司戶參軍,不久即掛冠而去。再次參加考試,中兼經科,被分配到建寧府(今福建建甌)任教授,後因得罪權奸賈似道,被貶謫興國軍(今湖北陽新),3年後才遇赦歸裏。元兵大舉攻宋時,宋室江山危若累卵,他又挺身而出,率兵抗元,終因孤軍無援而失敗。元朝統治者強行將他押往大都(今北京市),讓他為自己服務,枋得絕食而死。枋得有三子:長子勇義早卒;次子熙之與母親一起拘建康獄中,後移廣陵(今江蘇揚州),得釋,不久亦卒;三子定之扶父柩歸葬於弋陽玉亭鄉二十五都婺源(即今弋陽縣南鄉下枋村)。孫信孫、仁孫俱遷居。

  注:《謝疊山全集》中枋得之弟是君舉、君祿兩人,該譜不載。

  江西宜春新坊煙棚《謝氏族譜》是宜春市新坊鄉煙棚下張家坊與春台鄉窯前垇合修之譜,譜中說,這支謝姓的始祖叫謝超元,於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由信州弋陽遷來。譜稱謝超元係謝枋得次子謝定之的次子,原名仁孫;因踢毽子誤傷他人致死,為避難逃至宜春新坊劄峰,後遷居盤石即今煙棚,改名超元而成家立業。這一段記載也值得商榷。《謝疊山全集附錄》中說定之有兩子:信孫、仁孫,俱遷居。但這句話實在籠統,信孫、仁孫何時遷居則未說。福建《寧化縣誌》說定之逃入福建汀州府寧化縣時還是“邑生員”,也就是說,隻是個未考取功名的學生,年齡不會太大;不大可能把兩個兒子撇在老家弋陽,隻身獨自到寧化讀書,況且此時他也不會有兩個兒子。我們還從分析定之的年齡著手看他的行蹤。

  熙之至元十五年(1278)獲釋後在陳姓家做家庭塾師時,定之生活不能獨立,還跟著他,估計年齡也就在10歲左右。至元二十六年(1289)四月謝枋得死於大都,八月,定之扶柩歸葬弋陽玉亭婺源(今弋陽縣南鄉下坊村),年齡為22歲。假定他未去福建,卜居江西弋陽,至元二十九年(1292)他的次子因踢毽子而誤傷人命,年齡至少得15歲左右。而這年定之才25歲,其次子就已有15歲,肯定是說不通的。因此,宜春新坊煙棚《謝氏族譜》的可靠性就大打折扣了。

  江西省瑞金市象湖鎮南崗村水晶岑下謝屋,現有謝氏族3房,居住數十戶,男丁300餘名,字派為“慶成會欽禎,祥文科甲元,聊立世永盛,興發振榮昌”。從開基迄今已有十八世。據傳:“約距今300多年前,本族祖宗三兄弟以捕魚為生,從江西廣陵吉水泰和縣沿河依水撐鸕鶿排子來到瑞金,分別居住在本市的水晶岑下謝屋、墓岑崗、橫山背、水姑朝等地。”“文革”中“破四舊”,本族譜及五代圖全部被燒了,故至今不知上祖何人、何地、何時遷來。

  會昌縣城郊南門外林崗壩有一個軍房村,該村的謝姓始遷祖叫謝億,軍房《謝氏宗譜》稱謝億生於寧宗嘉定元年(1208),卒於端宗景炎二年(1277)。原居江西萬載縣,後分居吉州(今吉安),再遷會昌西鄉。

  遂川縣卜村的謝姓是從福建遷來的,始遷祖叫謝宗敏。宗敏生於南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任濟寧太守。宋代由福建鄭溪雅崗遷龍泉岡埠,再遷雲岡,後徙銀山下的卜村定居開基。

  弋陽金塘《謝氏宗譜》稱,金塘的謝姓是謝熙之的後裔。家譜世係顯示:枋得有三子:勇之、熙之、定之。熙之有三子:孟孫、仲孫、季孫。定之有二子:信孫、仁孫。此譜說定之有信孫、仁孫二子是對的,說熙之有三子則於史無征,全屬臆測。熙之的確有一早卒的兄長,但不叫勇之,而叫勇義。他們這一支謝姓說是熙之的後裔完全不可信,隻要翻翻《謝疊山全集》便可知道,他從廣陵獲釋不久即死去,沒有子嗣。

  位於於都縣嶺背鎮水頭村居住有一支謝姓,水頭《謝氏八修族譜》稱,其始遷祖謝孟清乃南宋孝宗淳熙年間集英殿修撰謝師稷之後,其先世源自福建邵武遷居虔州興國竹壩,曆多年於宋末又自興國竹壩遷往於都水頭,至今已繁衍6000多人,分布在溪背鄉水頭村附近的17個自然村。但該譜世係排列有誤。

  於都還有二支謝姓。據華夏謝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華謝氏簡史編輯委員會副主任謝義榮在2013年主編《中華謝氏宗譜江西省於都卷》序中所說,於都謝氏開基祖謝崇二是謝纘四十四世孫。其長子子敬公卜居朱溪(今車溪鄉朱坑)建村開族;三子子文公居坳溪(今車溪鄉坳背)立基創業。纘公四十一世福開公,由興國竹壩洪山廟遷徙於都開基。裔孫淑檉公(孔良)居梓山石橋頭。纘公五十四世孔昌公(育民),於1653年卜居紫徽(今車溪鄉羅坑村瓦屋下組)開基,配羅氏。生子三:堯誼、堯崇、堯宋。崇二公、福開公始遷祖之功績,古今傳頌,為後人所景仰;勤勞樸實,忠厚正直之家風,世代相傳。後裔分徙閩、粵、湘、台、等諸省,進而衍播全球,成為邑中望族。該譜尊謝纘為一世祖。

  (二)元明清時期

  尋烏縣南橋鎮羅陂村原名長寧縣八富鄉羅陂村,這裏謝姓的始遷祖叫謝壽七,明代永樂年間從福建寧化石壁村遷入。其後裔分布甚廣,江西景德鎮、萬載、吉安、吉水、修水、上饒、贛縣、南康、於都、興國、遂川、安遠,湖南酃縣,廣西賀縣、陽朔、永福,廣東平遠、興寧、梅縣、韶關、連縣、陽山,四川、台灣等地均有這支謝姓的後裔。江西遂川縣大汾鎮文溪村車子腦的謝姓後來遷往廣東平遠,又由平遠遷回江西上饒金盆太乙排上,領頭遷移的人叫謝淑奇。其弟謝淑成居住平遠石正安仁村,未遷回江西。另一弟弟淑連,他有個兒子叫佑昌,由東平遠遷江西遂川大汾鎮下溪村車子腦開基。淑奇的又一個弟弟淑登則由廣東平遠遷居江西遂川縣塔下。謝淑奇的父親叫謝奕星。謝奕星有個兄弟叫謝奕儒,奕儒之子淑新清代康熙年間由廣東平遠遷往江西上饒縣金盆太乙局仔裏。

  永豐縣位於江西省中部,屬吉安地區管轄。永豐縣居埠鄉羅家計村在該縣南端,與興國縣良村交界。村中舊譜散遺,新譜尚在編纂之中,據該村謝運鵬收藏的資料得知,他們這支謝姓與江西尋烏羅陂的謝姓都是謝壽七的後裔。該村的始遷祖謝文貴於清代乾隆年間自興國良村遷入羅家計開基。羅家計謝氏宗譜資料顯示,文貴後裔八代的名諱都開列得清清楚楚。

  永豐縣蕉溪董家坊也有一支謝姓。永豐蕉溪董家坊《謝氏族譜》稱,這支謝姓是謝萬後裔,但據福建省謝氏研究會會長謝宗楷先生考證,這支謝姓應是謝據之後。董家坊的謝姓始遷祖叫謝仁甫,元朝時曾任縣令,退休歸隱林泉後,由福建邵武遷董家坊。仁甫之子叫驪孫,驪孫生遠郎、羊郎、普郎三子,遠郎生伯安、伯善、伯海三子,他們的後裔散居贛、浙、閩、蜀、湘各省。

  銅鼓《重修謝氏族譜》修於清代光緒戊子(1888)。該譜記載謝複秀於清代康熙四十三年(1704)攜妻黃氏,子運豪、運亮、運楨、運祥自廣東嘉慶州鎮子縣白馬鄉老家遷至江西義寧(治所在今江西修水)上武小水胡家坡居住,是為義寧銅鼓始遷祖。修於清代光緒二十八年(1902)的萍鄉櫸溪《謝氏族譜》稱,清代康熙年間一個叫謝運生的人由廣東梅州龍泉遷於萍鄉,起初居住在豆坊,後來聚處櫸溪,是為櫸溪始遷祖。該譜敘述其源流時說:“龍泉之祖出自梅州金盤堡,始祖樸六公(諱新)元初任梅州令,由江西寧都陽宇攜眷官梅州,其子孫因家焉。樸六生天佑,元進士。天佑生君仲,君仲子二:長受興,次文興為金盤四世祖……自新公傳十二世曰仕捷公,遷居龍泉集龍洞,生五子:長有生、次運生、三榮生、四耀升、五俊生;運生由龍泉始徙萍鄉,為我櫸溪之祖。”這一記載與泰國合艾市謝其昌先生編纂的《西周謝氏始祖申伯公家諧梅州開基世係表》所記有吻合處,也有不符處。《梅州開基世係表》稱,謝天佑係謝新次子,字元相,妻曾氏、鄧氏,妾池氏,生子名叫謝君仲,居梅縣丙村程江岌。君仲妻陳氏,有受興、文興兩個兒子,受興妻藍氏、劉氏,生子名英德,英德生一裏、二裏、三裏三子,文興妻劉氏。文興無後,夫婦合葬梅山雞子窟。但櫸溪譜所說謝新十二世孫名叫謝仕捷則與梅州譜不合,梅州譜所記謝新十二世孫叫謝魁梧,魁梧隻有一個叫謝奕仁的兒子。這兩譜怎樣才能一致,看來還需作深入細致的探索研究。

  萍鄉會雙的謝氏是明代遷入的。會雙《謝氏續修族譜》稱,這支謝姓是謝夷吾之後,南朝宋時謝宣遠曾任豫章太守,是為安成(江西新餘以西的袁水流域和永新、安福等縣)祖,宣遠是謝夷吾的十二世孫。宋代謝能軒官至徐州通判,是為平都(今江西安福)祖。到了謝夷吾的第四十四世孫謝潛發時,為蘭溪始祖。潛發的七世孫謝能唐由蘭溪遷入萍鄉,遷入會雙的是潛發的另一個七世孫謝璣。璣生宗榮、宗華、宗富三子,宗榮生四子,現在會雙的謝姓都是謝宗榮的第二子與第四子的後裔。

  萍鄉山田的謝姓是明朝末年由廣東徙湖北,再由湖北遷徙江西的。山田《謝氏族譜》纂修於1923年,該譜說,其始遷祖叫謝上玉,是謝奕的第五十四代孫,明朝末年由粵徙楚,複徙萍南七保丫下,以後定居山田。傳四世為謝源懋,生四子:謝增景、謝增星、謝增慶、謝增雲。現在居住山田的謝姓是增景、增星、增慶的後裔。

  宜黃縣尚源村原名爽溪、爽源,明、清時裏謝、嶺下的總稱,民國時以尚源片村而得名。尚源片村位於宜黃縣東南部,有9個自然村,其中的裏謝村多是謝姓,距宜黃縣城25公裏,屬梨溪鎮管轄。裏謝村坐落於進尚源村口右側的一個高山窩裏,是群山環抱的小盆地。因1963年火災,居民相繼搬到嶺下村居住。宜黃爽溪《謝氏家譜》說,這支謝姓是謝安之後,始於南陽,顯於歸德(今河南商丘),後遷居江西。宜黃謝姓的始遷祖叫謝朝奉,宋徽宗朝任撫州(今屬江西)學正,因金人入侵,北宋覆亡,朝奉棄官,由吉安太和坤堂來宜黃仙桂鄉李家山隱居。他的第十三世孫謝希善於明初洪武年間入贅爽源黃坊黃德忠家,娶其女為妻,遷居爽溪,是為爽溪一世祖。據其世係表記載,謝希善的第十九世孫謝漢四遷宜黃縣城北邑北山下,第二十五世孫謝階樹是清代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殿試一甲第二名,榜眼及第,曆官儒林郎、朝議大夫、通奉大夫。

  弋東指的是弋陽東山,謝枋得之弟謝君舉因受乃兄牽累,顛沛流離,抱譜牒遷徙於弋陽北部東山之下,是為謝源始祖。此後謝姓又散遷各處。明代永樂年間一個叫謝邦佐的人,舊居浙江,遨遊山水到了弋陽東山,見這裏山清水秀,林壑優美,便讓他的兒子謝富一卜居於此,是為湖西始遷祖。原居福建的謝喬儀於清代康熙年間先遷鉛山縣,後因戰亂遷徙弋陽北邊的蘆村(又稱火把山),是為蘆村始遷祖。謝邦佐之弟邦英,明代永樂年間隨兄邦佐同往弋北湖山,見附近留底村景色宜人,土地肥沃,便卜居於此,是為留底始遷祖。原籍福建泉州的謝元寶、謝元逸,清代康熙年間遷入江西弋陽建作阪;原居江西撫州金溪二十七都的謝天顯,也在清代遷於弋陽南宮山。

  弋陽金塘《謝氏宗譜》是弋陽金塘、牛角塘、官塘與鉛山尤岸、黃碧、銅梓山等村的合修譜,纂修於清代同治年間。弋陽縣與鉛山縣毗鄰,都屬上饒地區管轄。從譜序中得知,鉛山縣黃碧村的先祖原居福建泉州南安錦雲屯舶孤燈山腳,大約在清代康熙年間自福建遷入江西,幾經周折、一個叫謝良美的人落腳於靠近福建的鉛山縣黃碧村;弋陽官塘山謝氏原居福建南安縣孤燈山腳,一個叫謝顯祥的人遷至撫州東鄉縣沙港,再遷弋陽二十七都官塘為開基祖;弋陽牛角塘謝氏原居福建安溪浮橋頭後庵村,清代順治年間謝振龍、謝振己兄弟遷入江西,康熙二十年(1681)再遷弋陽二十四都牛角塘居住。謝振龍之孫謝茂興遷金塘為開基祖;鉛山縣桐梓山的謝氏原居福建上杭,一個叫謝顯世的人自福建遷入江西贛州長寧(今尋烏縣)黃泥凹,其子謝永春遷上饒石人殿童家山,其孫遷桐梓山。弋陽金塘謝氏自稱是謝枋得之子謝熙之的後裔,其七世孫謝童新遷金塘,童新的五世孫謝茂美遷下二十九都閏字五堡。但這一說法顯然與《謝疊山全集》中的記載不符。熙之無子,隻其弟定之有信孫、仁孫兩子,皆遷居。該族譜所列世係混亂不堪,舛誤百出,不可憑信。

  龍南縣位於江西南部,該縣臨塘鄉黃墳村的謝姓是明朝遷入的。臨塘黃坡《謝氏漢聰公七修族譜》稱,申伯八十世孫謝漢聰於明英宗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自粵東鎮平(今蕉嶺縣)從戎進入江西,他的家也由廣東平遠遷入江西安遠羅星坪,後又遷入附近的黃洞定居。明憲宗成化年間謝漢聰攜次子謝文斌、長孫謝茂蘭自安遠黃洞遷龍南縣黃渡坡定居,而三子謝文正未去江西,而是率子遷往廣東茂名。據考證,這支謝姓是謝裒長子謝奕之後。

  江西省武寧縣謝氏。據湖北陽新蕙公的三十一世孫謝守平在《謝氏天地》發表的文章稱:江西省武寧縣有一支謝姓,係謝纘之後,與湖北陽新的謝姓均是謝纘曾孫謝據之後,謝據與謝安一母同胞。謝據後裔謝瞻有弟兄5人,其弟謝晦因有佐命之功,官居一品,權傾朝野,謝瞻卻為人低調,自請降職出朝,後來病故於建康烏衣巷家中。謝晦因功高震主,遭到宋文帝大忌,出兵討伐,謝晦被迫舉兵反叛。但寡不敵眾,與弟謝嚼、子、侄等8人同時被殺,謝瞻這一支則幸免於難。到了謝瞻二十三世孫謝能軒時,已是北宋時期,他在朝中任奉直大夫、徐州通判,致仕後遷居今江西省安福縣竹江鄉矮屋下店村。能軒公有7子,第七子名為謝壽,湖北陽新、江西武寧的謝氏均為謝壽之後。謝壽之子謝賢北宋末年曾在朝為官,宦遊至浙江婺州金華縣,愛其山水秀美,遂卜居於金華縣永平鄉新福裏毛公塘。南宋末年,金兵入侵,謝賢第五世孫謝添福曾任建陽知府,因被人陷害,攜堂弟添慶、添興由金華遷居江西武寧,其中一支遷往湖北陽新。2007年江西武寧謝氏修譜時,已有男丁1600餘人,加上女丁,總人口在3000左右。

  陽夏謝氏始祖纘公至湖北陽新、江西武寧各莊派祖演澤圖是:

  江西修水縣山口鎮河西有支謝氏,係東晉名相謝安後裔。謝安第二十一代孫惟遠於唐末出任豫章刺史時,偕兄惟忠遷入江西新建太平鄉十四都古源,惟忠十五代謝馥華(1182-1263),於南宋開禧前後(1201-1210)由新建古源而徙分寧(今修水)下武鄉大幽山口東流塅(現山口鎮楊坑村謝家塅),為遷寧始祖,下傳至八代受澄公(1374-1452),字樂善,號餘慶,妣許氏,纘公第四十六世,在此開基立業,大興土木,買山、買田地、置業,甚是興旺,受澄公曾孫鳳翰(1454-1537)、鳳翔(1458-1529)、鳳翥(1468-1557)譽稱“三鳳鼎立”,在修水享有盛名。這支謝氏至今在這片沃土繁衍,休養生息,賢才輩出,人丁旺盛,遍布各地,僅居住在大幽山口的謝氏就近千人,分上、中、下三份。上份(鳳翰支)400餘人,分居在山口鎮楊坑村、謝家塅、新街、老街、修水縣城、義寧鎮黃田裏等地;中分(鳳翔支)400餘人,分別居住在山口鎮楊坑村、謝家塅、新街、老街、辛嶺村、石口源村、桃坪片、漫江鄉魯家坪等處;下分(鳳翥支)50餘人分居在漫江鄉寧紅村、山口鎮辛嶺村、楊坑村等地。均是餘慶公後裔。馥華公八代孫受漢、受景、受煥(纘公四十六世),三公與受澄公同流一脈,傳統無殊。受漢公後裔四十餘口居住在修水縣何市鎮田浦等地;受景公後裔二十餘人居住在銅鼓縣三都鎮;受煥公後裔四十餘口居住修水縣義寧鎮南山沅等地。自馥華公遷寧迄今八百餘年曆史,稱為本地謝家。

  山口鎮河西謝姓,據載先世祖祠遭兵燹,灰燼無存,迨至清乾隆十九年甲戌歲始建謝氏宗祠,上、中、下三重,雕梁畫棟,頗為壯觀,曆200多年,至20世紀60年代遭水潰及“文革”“破四舊”而拆毀。當今盛世,政通人和,百廢待興,族眾倡議於2010-2012年在山口鎮楊坑村謝家塅新開基建祠宇一幢,坐西向東,占地上千平方米。

  山口鎮謝氏,源遠流長,修宗譜,續家乘,首屆編纂於清乾隆辛巳年,續修八屆,最後一屆是1994年甲戌歲付梓。

  十一、湖南

  (一)宋代

  《扶洲源流》、《恩口上祖源流》說:“於晉懷帝永嘉三年(309)有貴公夫人賀氏所生四子,五月初四日出浙入吳,於宋太祖建康元年住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千秋鄉水北保梅子開基,世籍钜族。第十四代孫謝惟興夫人舒氏所生三子,第三子名漢三郎,夫人唐氏。因丁人眾多,意在遷徙湖南,時雍熙二年(985),遂至寶慶(今湖南邵陽)邵、湘兩界,地名界牌鋪立業居住。唐氏所生三子曰政一郎、政二郎、政三郎,於嘉熙四年(1239)十月十九日卜報父喪時,回家葬父惟興尚嶺之陽。寶祐三年(1255)三月初五日清明節,聚集眾族長幼祭後,值立分關三本,各給一本……政三郎謝安誠於皇慶二年(1313)正月十八日遷居湘鄉新田。”這段譜序有許多錯誤:第一,謝有貴從晉懷帝永嘉三年(309)自浙江出發,至宋太祖建康(按:宋太祖無建康年號,應為建隆)元年(960)至江西吉安,這一次遷徙竟走了651年,豈能令人相信!第二,謝有貴的第十四代孫謝惟興在雍熙二年(985)遷至寶慶邵、湘兩界,此說有誤。雍熙是太宗的年號,從建隆元年至雍熙二年隻有25年,怎能傳十四代?第三,謝惟興第三子名漢三郎,漢三郎生政一郎、政二郎、政三郎三子,他們於嘉熙四年(1239)才“回家葬父惟興尚嶺之陽”。謝惟興於雍熙二年(985)遷邵陽,嘉熙四年(1239)才去世,他遷邵陽時按20歲計算,應生於乾德三年(965)。這就是說謝惟興死時為275歲,這怎麽可能!第四,“政三郎謝安誠於皇慶二年正月十八日遷居湘鄉新田”,皇慶是元仁宗年號,時為1313年,距其祖父謝惟興逝世已74年;據譜序交待,惟興死時政三郎早已出世,以10歲計算,他遷徙時已84歲。他本人能否活到84歲還難以估計,即使活到84歲,耄耋老人還能遷徙嗎?此譜序疑竇甚多,不可憑信。

  《六甫戶源流誌》記載得更為離奇:“六甫戶始祖曰圭甫、慶甫、壁甫、得甫、幹甫……得甫公諱枋得,中宋進士第,為宋末忠臣,生子壽瑤、壽玫。”但枋得字君直,號疊山,從未叫過得甫,況且,他也沒有叫壽瑤、壽玫的兒子。這份離奇的譜序當然也不可信。

  《巷子口祖玉公房木本水源序》是一份比較真實的譜序。譜序說這支謝姓是謝夷吾之後,後裔散布江右,成為吳西望族。“宋建隆元年庚申,宗族紛紛遷楚南。我祖惟興公自紹興間由吉安府泰和縣千秋鄉水北梅於坡遷寶慶邵陽界嶺。配舒氏,生漢一郎、漢二郎、漢三郎。大、二兩房失考;淳熙二年(1175)乙未,漢三郎遷紫雲山、田下衝。配唐氏,生政一郎、政二郎、政三郎。淳熙四年丁酉十月十九日,回葬惟興公於泰和(縣)尚嶺之陽。政一配傅氏,生銀甫,銀甫生和伯,後裔世居田下衝。政二配傅氏,生太和、太彬,太和生安貴,安貴生應雷,後裔居黑田鋪;宋景定三年(1262)壬戌,太彬分居長塘鋪,生安誠、安明,安誠生應道、運、文、興、德、義。運遷雙泉鋪,文遷坪上,興遷黑溪、鬱溪德遷湘寧,義遷江東黃壇鸚口等處。安明生應畢,遷巷子口,生景玄、道玄、嗣玄三公。惜景公無傳。道公生祖玉、祖文、祖懂。孟生必楨、必慶,後裔世居巷子口、雙江橋等處。文生必受,後裔徙邑東仁風;隆生必遠,後裔世居邑南穀州螞蝗塘、觀衝、田中樓、房山等處。”譜序表明,這支謝姓南宋初紹興年間由江西泰和縣遷入湖南邵陽,始遷祖叫謝惟興。他的後裔分散居住在邵陽所屬的紫雲山、田下衝、黑田鋪、長塘鋪、雙泉鋪、坪上、黑溪、鬱溪等地。瓜綿椒衍,棋布星羅,是一個人口較多的家族。

  醴陵江口《謝氏六修族譜》稱,宋朝末年,一個叫謝兆吉的人由江西豐城徙居醴陵江口,為開基始祖。傳至五世祖謝應元生子七,曰行仲、貴仲、敬仲、仁仲、唇仲、德仲、季仲。惟貴仲後裔居江口,餘則遷居醴陵南鄉清水潭,瀏南之金樹山、謝家漳,萍北之小水等。

  醴陵高園頭的謝姓自稱是謝靈運之後,但其《謝氏族譜》所敘史實顯然有誤:“一十七代至醴,任永豐縣主簿,因家淦溪,後遷弋陽,生子禮義,任仁化縣令,三十三代至枋得……子剛中攜譜南遷,止於虔之錫州,以存宗祀。剛中為寶祐年間進士,七傳至均用,遷於嶺南隴川縣。”有同誌認為,此譜序中的枋得與民族英雄“謝枋得當是同名同姓的兩個人。因枋得(疊山)是謝安後裔,且二子名熙之、定之,並沒有剛中”。如果此說成立,高園頭的謝氏族譜不失為有參考價值的族譜。但細讀譜序便可發現,高園頭的謝枋得也是弋陽人,他兒子謝剛中也考中寶祐年間進士,那麽這一謝枋得當然也是宋朝末年人。民族英雄謝枋得是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考中進士,高園謝枋得之子剛中也是寶祐年間進士。這就是說,宋朝末年弋陽幾乎同時出了兩個謝枋得,這是不可能的事,其中必有一假。民族英雄謝枋得進士及第,有宋寶祐丙辰科題名錄為證,剛中則不見於記載。可見這一譜序大有問題,必須更正。剛中不是謝枋得之子。

  桂陽縣聚居有不少謝姓,宋末元初由江西太和縣遷入,始遷祖叫嫩十二。但桂陽(朱美、石背)《謝氏宗譜》有誤。譜稱謝嫩十二原籍江西太和縣鵝頸塘,辟征投楚,守禦桂陽。元成宗初年例贈懷遠將軍、輕騎都尉,於城西地名塘邊,購屋居焉。嫩十二於成宗初年受到封贈,可知他守禦桂陽當在元世祖年間,這支謝姓由江西入湖南當在宋末元初。譜序又說謝嫩十二乃寧之(則中)之子;寧之係枋得之子。該譜注雲:“根據桂陽派衍各村族表,參證吾始祖嫩十二乃寧之公之子,枋得公之孫;所以則中公即寧之公也。”又說則中是枋得的長子。遺憾的是,謝枋得並沒有一個叫則中的兒子,更為滑稽的是,譜序說嫩十二乃寧之之子,謝枋得長子名叫則中。隻有把則中說成是寧之,才能和枋得拉上關係,便換算成了“則之公即寧之公也”。這個譜序顯然不可信。謝枋得作為震古爍今的民族英雄,實在是大名垂宇宙,俎豆享千秋,因此才有那麽多謝姓願意認他做本家,以提高自己的聲望,因此許多族譜才出現了不該有的錯誤。

  (二)元明清時期

  新邵縣新田鋪的謝姓是宋代徐州通判謝能軒之後,傳至謝惟敬的三世孫謝漢臣時,適值元順帝至正二十二年(1363)朱元璋用兵江西,當時這支謝姓居住在江西吉安,謝漢臣偕弟漢傑、漢壽由吉安泰和千秋鄉圳上應征入伍,進攻湖廣、武昌等處,屢立戰功。新田鋪《謝氏創修族譜源流序》稱,謝漢臣兄弟在朱元璋統率下,在鄱陽湖與陳友諒進行了一場決定命運的大戰,結果陳友諒全軍覆沒,漢臣兄弟因立功授職。“至正二十五年(1365)太祖兵取寶慶路(今湖南邵陽),大將軍徐達遣將軍胡大海帥師攻城,我臣公突矢觸鋒為士卒先,遂入寶慶,而寶慶路悉因之而下。太祖以公義勇出群,勳業彪炳,封公為萬戶侯,並鎮寶郡,親賜丹詔世襲侯爵。公恭膺簡命,遂於本郡之雲路街後,各至善街,今改名打信巷者啟宇焉!頂公之弟傑公則仍回吉安泰和,壽公則遷居邵東黑田鋪;臣公誕子六;長源信、次源祿、三源聰、四源福、五源佐、六源興。信公(即長子源信)於洪武五年因湖廣辰澧諸蠻作亂,全省煽動,而邵北蠻裔亦隱相嘯聚,公受父命於邵北沙子田沉山底建立福神寨,出榜招安,蠻裔率服。迄臣公歿,公襲侯爵,樂斯境之清幽,遂於沉山底山前相宅築室,創形名曰樓底,胥宇以居焉。”謝漢臣的其他幾個兒子則遷到了武岡。武岡縣今屬邵陽市管轄。又據《重修江左琅琊謝氏金陵分派太和平都新裏源流序譜》,謝漢臣定居寶慶(今湖南邵陽)後,他的弟弟謝漢壽由界牌鋪旋居珊東黑田鋪,生政一郎、政二郎、政三郎三個兒子。政二郎生子太和、太彬;太和生安貴,位於紫雲心田下衝,太彬生安誠、安明,分居長塘鋪,支派分居巷子口。安貴遷核町鋪,即今之黑田鋪;安誠後裔遷梅城坪上,安明留長塘鋪。政三郎則移居新田。政一郎、政二郎、政三郎的子孫又繁衍到了湖南各地。邵陽鬱溪《應興房譜序》記載,元朝至正壬辰、癸巳間(1352-1353)。一個叫謝忠茂的人遷居北來溪,即今之鬱溪。“至甲辰(至正二十四年,1364)世漸升平,四海樂業,而吾租始得祭祀焉。至今子孫益繁,分布亦廣,有遷江西峽江縣湘城者,四川、廣東、廣西各地孫枝,僅老譜上留有注載,人丁脈係未收族而成派。”邵陽市江北的謝姓是明初洪武十七年(1384)由謝三益、謝三清兄弟率領,由江西遷入寶慶(今湖南邵陽市)的,他們的後裔分居槐樹邊、大坪銅盆塘、臨津門、莫家衝等處。邵陽市慶豐門的謝姓是謝宗仁、謝宗賢、謝宗壽弟兄三人,於明初洪武七年由江西遷入的,宗壽無後,宗仁遷居大東鄉石灰衝及上車橋。

  醴陵謝氏始遷祖為謝奎璧,明末由廣東梅州徙湖南醴陵東鄉十六都清潭橋,其子謝聖纘、謝聖諭又分住萍北、絞水。清潭橋《謝氏奎係族譜》以宋末元初定居梅州的謝新(樸六)為始祖,以謝奎璧為一世祖。謝奎璧之父謝宏是謝新的第十五世孫。

  攸縣蘭村《謝氏五修族譜》稱,這支謝姓是謝夷吾之後,夷吾的四十五世孫謝昭伯,於元順帝時由江西安福義曆遷攸縣蘭村,其後裔又繁衍至茶陵、醴陵、衡東及江西萍鄉等地。

  宜章白沙鄉自生村原名秀蜂鄉綠原水,該村始祖名叫謝法,明初洪武年間由茶陵奉調來宜章的笆筲堡戍守,後來便定居於綠原水。宜章天塘鄉石灰衝原名宜章金泉鄉大竹園折桂洞,該村的始遷祖是謝大宣,明朝初年因撫瑤有功,由廣東乳源縣武豐鄉奉調來宜章,任指揮,加封千戶亭長,於明建文年間定居石灰衝。宜章天塘石灰衝《謝氏族譜》記載,謝大宣的四世孫謝天津遷居廣西羅城,六世孫謝君門遷居成都金堂北門。宜章東風鄉白臘衝原名宜章樂水鄉白蘿衝謝姓原居福建上杭,後遷廣東翁源,明代嘉靖年間一個叫謝萼發的人,攜家由翁源遷居白臘衝,後來便定居於此。

  永興縣長慶鄉石虎村的謝姓元代從江西吉安遷來陽白沙堡,而後又遷眾興。永興石虎《謝氏族譜》載:“便江之謝則惟石虎一派,其先有元升公者,字予季,自吉安太和鵝頸丘徙衡宋陽,居白沙堡。後數世有蘧鑒公者,明初由耒陽徙永興,居石虎洞,是為永邑謝氏鼻祖。”以後人口繁衍,子孫眾多,雖分居北關外、石寵虎等處,但均在永興境內。

  湖南省漣源市白石有一複姓謝梁:據《中華謝氏》試刊載:謝氏,自夢來公於江右(江西)吉安府太和縣千秋鄉,行仁裏,水白堡,梅子坡,來湘分居胡(扶)州。元順帝時,界牌維興公之子孫庚二十二郎,由(田庚)町遷徙扶州與公同姓,實非一家。而公之子梁則有舊好,不數傳亦徙白石之烏竹山,與梁比鄰而居。公位下有道隆公婆段氏,有法通公、法廣公葬停祖衝。有法興公,法貞公等諸公生卒配葬失考,且未注明某公為某公之子,某公為某公之孫。唯有謝公法通神咒,其咒語傳載,生於元大德十年九月子時,相續傳承至祥欽公字應卿,生於元至正十四年五月十七巳時,於洪武八年乙卯入贅梁姓,遂姓謝梁複姓。生子八:傑、侶、信、儀、代、佑、佐、(傎),昌傑公居白石,昌侶公居貫山,昌信公居洞上,其餘五房流離轉徙安化等地。自此謝梁同班共派傳有十六代,其班行是:昌隆立大春,元珠安定友,宗廟永興崇……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歲經清禦史謝濟世公批明各歸本宗。昌傑公子孫為謝姓,其班行是:華章光上國,道光起鴻儒,玉樹垂芳遠,庭芝發秀英,藩萱宜福厚,惠直令名傳,文武成功肅,南邦式益延……昌侶公子孫為梁姓,其班行是:伯益經倫钜,承先積善長,熙和開錦運,佑啟兆嘉祥……昌信公為梁姓,其班行是:伯益經倫钜,承先積善長,熙和綿厚澤,佑啟兆嘉祥……謹此略述脈源而開我族,今共尊祥欽公為鼻祖,曾有謝梁不通婚之事。自祥欽公位下我白石謝氏二世祖昌傑公字英烈配肖氏,生子三:遠、昱、達。隆遠公配李氏,生子立清。其後裔世居白石,至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有部分嗣孫奉旨入川(當時入川我處原地名為長沙府湘鄉縣純化鄉四十二都白石衝。另有東水往西流,百零八步三條橋,一個將軍往上朝的傳說流傳川、渝等地)。遠公後裔承啟白石謝氏之望族,現居住人丁3萬多人。隆昱公配曾氏,生子立源。父子入伍於雲南省騰衝縣為民,其子孫興旺發達,且多士宦。清康熙年間其子孫曾歸鄉省親。隆達公配遊氏,生立緣、立全兩公。其子孫散居本邑之相思牌樓,石獅江、衡陽,新化之安樂衝等地,因年代湮遠,未曾聯絡,唯有部分後裔今居雙峰縣灰溪。我白石謝氏源遠流長,枝榮葉茂,如今遍及全國各地和海內外。我白石謝氏大部分人入川及往外宗親乃為梁姓,重慶的奉節、雲陽、巫山、巫溪、梁平、開縣,四川的三台、射洪、鹽亭、巴中、儀隴、營山、綿陽、達州等地有很多現為梁姓的本支族人,據不完全統計有數萬人丁之多。維興公族扶州應德公譜十一世孫文通公徙於白石。據應德公族譜查核,文通公出生於明弘治十四年九月十三辰時,萬曆五年十二月初十戌時故,另按扶州振翔譜載達先公房抄傳舊本係其祖二十四郎,又作二十一郎。而我白石謝氏謝梁族譜記載:祥欽公生於元至正十四年五月十七巳時生的年齡相差一百四十七歲,按平均二十五歲一代計算,相隔六代之差,而我白石謝氏自祥欽公位下二、三、四、五、六世祖考妣等相續都有詳細的生、卒、配葬記載,有據可考。以上事實證明白石謝氏不是維興公位下子孫,是另立一派之謝姓夢來公後裔,特此辯白,以免誤解。

  湖南寧鄉仁卿房謝姓係謝據後裔。2011年《謝氏續修譜》總編修謝玉泉先生關於“湖南寧鄉仁卿房源流世係考”稱:湖南寧鄉仁卿房,植根寧鄉沃土,子孫繁衍,瓜瓞綿綿,英才輩出,人口為寧鄉謝氏之首,16000餘人。然而,舊譜記載發派祖及相繼十多代世係模糊,乃至謝氏各種譜牒記錄至仁卿公名下就中斷了,如泰國謝其昌的《謝譜》,如近年贛州謝士洋先生的《寶樹堂謝氏源流世係》,都是如此。更有20世紀40年代末湖南寧益安沅《四縣通譜》,將寧鄉仁卿房的世係,胡拚亂湊;正在纂修的《湖南謝氏通譜》纂修人亦在《寶樹繁花》上撰文,堅持《四縣通譜》之說,說寧鄉仁卿房的“仁卿”不是能軒世糸中的“仁卿”而隻是一個同名者而已。

  時逢盛世,族人相聚謀求纂修家乘。續修之要務,在於“世係可考,昭穆不紊”。家譜世係記載雖然茫然,但“根”的記錄清晰,“瞻演明哲之句出守安成”,“民籍之祖宇春公攜子彥篪自安福遍遊上湘寓寧鄉遂家焉”,而家譜以“義曆寧鄉分派”自稱,可見寧鄉仁卿房實為安成義曆之後裔。

  根據《義曆舊譜》(湖北江陵縣沙崗鎮謝從武收藏明代江西安福義曆譜)及有關譜史資料考證,仁卿房世係清晰,本正源清。從能軒公(999年出生)至聞應公(1300年出生)時間跨301年,十二傳十三世,人們將永遠銘記他們的芳名:蕙字能軒,望字應麟,模字弘先,和甫字清源,公信字國言,伯成字尚文,君用字舜舉,仁卿諱元善,德良公,仁仲公,壽一公,碧溪公,彥篪字聞應。十三世,每代25年。彥篪出繼族叔宇春,宇春攜領彥篪遷居寧鄉,是為遷寧始祖。

  寧鄉仁卿房以義曆遷祖蕙字能軒八世孫仁卿公之名諱而名之,自元至正初遷入寧鄉,至今670餘年,族人才真正實現了問祖歸根。

  從源流世係考證:獲蕙寧鄉仁卿房糸謝纘後裔謝據三十三世孫……

  能軒:(諱蕙,行十,生宋真宗鹹平己亥,慶曆中擢直奉大夫徐州通判,任滿徙居邑東辛裏古平都,葬廬陵縣四十都馬子嶺,巽巳向,達仙鈴曰:大馬趕小馬,聲名滿天下,匹馬一條槍,聲名播四方。配下村劉氏,葬廬陵四十六都後團尖峰穴,醜巳向)子七:愛,宜,望,晟,勝,載,壽;

  望:(行三,字應麟,慶曆五年鄉舉。娶肖氏,合葬後園)子一:弘先;

  弘先:(諱模,娶彭氏,合葬青岡,真武坐壇形)子二:和甫、定甫;

  和甫:(字清源,宋元豐大吏,葬旱坑,娶劉氏,葬辛裏青崗山,真武坐壇形,臍上穴,丙午向)子一:公信;

  公信:(辛裏中院祖,行十三,字國言,葬五十二都城田王桃山醜艮向,地仙雲:此地退八十年發八十年,守八十年又興。配劉氏葬廬陵四十六都口坑嶺,辰巽向)子一:伯成;

  伯成:(行六,字尚文。葬附青崗山祖妣劉氏穴。娶彭氏,葬五十四都淺塘魚形)子三:君用,君憲,君嶽;

  君用:(字舜舉,行用一,仕大理評事,葬五十五都山塘山,山出石炭,北溪位下管業。娶劉氏,葬辛裏青山坑)子五:壽卿,仁卿,義卿,禮卿,德卿;

  仁卿:(舊屋祖,行二)子一:德良;

  德良:子二:仁仲,倫仲(徙南鄉);

  仁仲:(行山七)子三:壽一,壽二(止),壽三(止);

  壽一:子二:禮一,(無考),碧溪;

  碧溪:(皇朝以人才舉任天台縣令,徙居湖廣寧鄉唐市)子二:彥篪字聞應,(出繼族叔宇春,宇春無子嗣,彥篪兼祧。元至正年間,宇春攜彥篪從江西安福遷居寧鄉唐市。曆史上稱宇春為我民籍之祖),彥昭,止。

  聞應:子七:添福(後嗣世居湖南寧鄉縣唐市、老糧倉。添福子一:德芳;德芳子二:子貴、子良。兩房各立宗支,遷寧以後繁衍29代,人口8000千餘人)。

  添祿(後嗣遷居湖南寧鄉南嶺、楊梅塘、油麻田。添祿子三:維箕、萬一、維裘;三房各立宗支,遷寧以後繁衍28代,人口5000餘人)。

  添壽(後嗣遷居湖南寧鄉橫市南江坪、雙鳧鋪、大成橋。添壽子一:德安。德安子一:紹祖。紹祖子七:義開遷居新化七星街。義富、義林、義華無考。義海、義彬、義公三房各立宗支,遷寧以後繁衍26代,人口3000餘人)。

  添星(遷居湖南寧鄉崔坪。添星後嗣以單傳居多,人口300餘人)。

  添霞(遷居湖南益邑石燕衝。添霞後嗣以七代單傳於世,後始有發展,人口1200餘人)。

  添輝(遷居湖南新化水竹梅田。添輝字光耀,已立宗支)。

  添順(遷居湖南湘鄉恩口。添順字國正,已立宗支)。

  仁卿房族人主要植根寧鄉,各類英才,遍布湘省,乃至全國各地。

  湖南省漣源市(縣級市)井泉村有一支謝姓,始遷祖叫謝萬鵬。他於清代雍正年間隨父母遷至藍田,從事經商業。他多謀善斷,經營有方,很快便擁有商鋪幾十間,並在鄉下購置田產,成為富甲一方的大戶。當地有一陳姓,也善於經營,積財甚多,百姓傳言“陳百萬,謝八千”,可見陳、謝兩家財產之多。乾隆四十五年,這支謝姓遷往井泉山。光緒末年,因墳山邊界糾紛,謝姓與別人打官司,長年累月聚訟不休,導致家族衰落,由富變窮,新中國成立時被劃為貧農成分。

  寧遠縣柏家坪謝家村有一支謝姓,遷地始祖謝慶成。據家譜記載,他們是能軒公三子望公之後,現已傳至能軒公三十二世,現住村中人口1000多人,遷居廣西和四川及衡陽等地以及外去工作創業的人口更多。他們的遷徙地、遷徙過程至今還未搞清楚,隻能存疑了。

  本村公祠內原有“翰林院”、“進士”、“文魁”、“經魁”、“會魁”等牌匾,由於“文革”“破四舊立四新”時全部被燒掉。一塊“禦石碑”也不見蹤影。現僅存石鼓一對和圍杆石四根都已破損。本村譜記名人有山東巡撫謝賜履、浙江道監察禦史謝濟世,還有進士謝明經等等。

  十二、湖北

  湖北省石首市吉陵房謝氏係謝纘後裔。2008年湖北省《吉陵房謝氏族譜》主編纘公五十九代孫謝遠明先生講得非常詳細,並附有遷徙示意圖。吉陵公生二子(榮兀、光兀)。榮兀公生一子(慶益),光兀公生一子(慶候)。慶益公生二子(麟、鳳),慶候公生一子(開)。麟公以進士於淳祐年間(1241-1252)薦任石首縣令。因施德政,後擢升荊州刺史。鳳公由邑庠而登賢書(原鄉試中第叫登賢書),開公以“千戶長”由衡州(衡陽)擢荊州府定遠將軍。兄弟三俱由宦而居家繡林。本支從此在鄂南湘北繁衍生息。明末清初時,有吉陵房十五世孫如寶、如玉遷徙湖南沅江、益陽。道光鹹豐年間又有族人遷徙江陵、安鄉、石門、監利、恩施、襄陽等地(公安支族人不屬遷徙,因新中國成立初期公安部分鄉鎮本屬石首所轄)。自淳祐年迄今,700多年來本支瓜瓞綿綿,枝繁葉茂(除因種種原因未登記的外)截至2008年譜竣之日,上譜總人數達17662人。其中男丁9202人,女丁1984人,配偶6476人。除配偶和九世以上27人外,其中磷份750人;鼎份1672人;巽份113人;震份1748人;雲份2585人;霖份895人;履份267人;複份2417人;德份712人。

  漢川市的謝姓是明朝初年遷入的。漢川《謝氏宗譜》稱:“溯吾始祖定用公,於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由江西遷荊湖之湘潭湘鄉,轉徙於應城西鄉太子廟十家灣之花台而家焉。”由江西遷湖南,再遷湖北應城太子廟。太子廟地理環境優美,背倚龍屋山脈,麵臨長江、漢水,扼鄂中之要樞,地理位置優越。謝定用生五子:春一郎、春二郎、春三郎、春四郎、春十二郎。春一郎居天門合豐店、應城陳河;春二郎居應城市郎君橋馬池溝;春三郎未詳遷往何處;春十二郎移居京山人和店。春四郎生二子:仲五郎、仲六郎。仲五鬱居京山羅店,仲六郎則居漢川西鄉城林台。仲六郎也有兩個兒子:安湖、安廣。安廣有兩個兒子:文質、文彬。文彬有四個兒子:示禎、示禮、示祥、示禋。示禋一支遷居脈旺咀,其他幾支後裔失考。遷漢川始祖仲六郎是一恂恂儒士,樂善好施,喜歡排難解紛,甚受宗族稱道。如今仲六郎的後裔已繁衍到湘、鄂、贛三省的十幾個省市。

  孝感的謝姓是元末明初由麻城遷入的。《澴川(即孝感)謝氏族譜》稱:“溯謝氏自麻邑遷澴之際,適值元綱解組,明室初興,幹戈四起,海宇騷然,斯時之民,靡有孑遺,惟麻城居民巋然獨存。其遷澴之始祖明遠公,殆亦當時危城中之一分子也。而澴邑是時因迭經兵亂,老弱則橫罹鋒刃,壯者則征調他鄉,居室則蓬蒿沒人,田野則荒涼滿目,其亂離之景像,無以異於草昧未開之時。迨明祖下詔移民,於是乎有由麻邑遷澴之事。此可考吾邑各姓遷澴之宗譜而知之。”這一段譜序寫得很清楚,這支謝姓的始遷祖為謝明遠,由江西遷湖北麻城,再遷孝感的。遷徙的原因是元末明初,幹戈頻繁,戰亂不斷,田園荒蕪,百姓流徙,隻有麻城沒有受到多大破壞,謝明遠當時也在城中。孝感是飽經戰禍之地,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下令移民,謝明遠便率全家由麻城遷到了孝感。麻城在湖北東部,距孝感約有250裏之遙。謝明遠到孝感後,卜居青山口務農教讀,家計漸豐,子孫繩繩相繼,散居於謝家嶺、四漢河、道士店、謝家砦等地。後來這一支又繁衍於漢陽、漢川、黃陂、京山、棗陽等地。

  另據澴川二十五世孫大同謝安民撰寫的《澴川尋祖記》一文,澴川始遷祖謝明遠之父名固,叔父名本立,元末兵亂時本固、本立兄弟之父公正與兄公直隻得攜家人逃命。公直一家杳無音信,公直夫婦逃至奉新縣時遭仇家殺害,本固、本立兄弟葬父後繼續逃命,待局勢稍定後返回故鄉,已是家徒四壁了。迨至朱元璋與陳友諒爆發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敗北,明遠家鄉到處都駐有明朝軍隊。陳友諒本謝氏子,明軍懸賞捉拿陳友諒舊部及其九族,明遠的仇家借機陷害。本固、本立兄弟隻得逃往親戚王以義家避難。但寄人籬下終非長久之計,本固攜妻李氏、子明遠逃到楚地黃陂縣,不料戰事又起,本固一家又逃至麻城縣古亭。李氏不幸病逝,本固再續弦塗氏,生子道安,是為大悟謝氏之祖。明遠於洪武七年(1374)攜妻盧氏遷至澴川青山口謝灣開基,設館授徒為生。永樂年間道安也遷回黃陂縣(今大悟縣轄)西南共木崗謝家灣立業。本立於洪武三年(1370)冒姓王家義男,改名永亭,居住江西安義縣前澤村,至孫一夔狀元及第,於成化年間奏請複改謝姓。湖北澴川(孝感)、江西安義(原新建縣太平鄉謝坊村)兩支親兄弟在分散6個世紀後始得相認。因此,湖北澴川的謝姓乃是從江西安義古源遷入的。

  棗陽謝姓是謝纘之後,明初自江西遷來,始遷祖叫謝紫紅。據棗陽《謝氏支譜》及《世謝通訊》第二期(2001年1月出版)《棗陽謝氏家譜序》一文,明洪武二年(1369),謝紫紅自江西新喻(餘)遷往隨朔茶庵(距隨州城西15華裏),生官保、私保兩子。私保卜居隨州,立有謝氏宗祠,官保從軍任漕運使司,徙家棗陽,後來成為棗陽謝氏。後裔分居王家城、烏金店、資山、隨場店、陳家店、興隆集、土橋鋪等地。迄今已曆近三十世,還有遷居國內其他省及國外者。棗陽謝氏宗祠建在王家城。

  大悟縣的謝姓與孝感的謝姓可能是一支。大悟《謝氏宗譜》記載,其始遷祖名叫謝一德:伯六公,字一德,原籍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於洪武七年(1374)由鎮子巷瓦屑墩(今江西南昌市西湖區筷子巷)來楚,卜居黃陂縣西南鄉共木崗,葬此地南北向,配李氏。子重二、繼艾,至第四世東裏,字天真,由黃陂共木崗遷居謝家灣黃泥墩。因國難未平,避難麻城古亭。辛醜(永樂十九年,1421年)複回謝家灣,葬大河林石子嶺北岸,子午向,配李氏,生子明遠(孝感一世祖)。繼塗氏,生子道安(大悟第一世祖)。由此看來,大悟、孝感的兩支謝姓,始遷祖是同父異母的兩兄弟。據《澴川謝氏宗譜》記載,謝明遠是明太祖下詔移民時由麻城遷孝感的,而此時其父尚在麻城,至永樂年間才由麻城返回大悟謝家灣,道安也隨著前來。從此勞燕分飛,一支定居大悟,一支卜居孝感。

  沔陽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陳友諒,是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出身漁家。其祖父本姓謝名叫千一,因入贅陳家,遂改為陳姓。生子名普才,即友諒之父。友諒小時讀書,略通文義,在縣城當過下級官吏。元朝末年順帝時,天下大亂,起義軍蜂起,徐壽輝乘機起事,陳友諒投入壽輝大將倪文俊麾下,作戰有功,升為元帥。不久,趁機殺死文俊,兼並其軍,後又在太平(今安徽當塗)弑徐壽輝,稱帝於采石磯(今安徽馬鞍山市長江東岸),國號漢。約張士誠東西並舉,打算襲擊建康(今江蘇南京),敗於江州(今江西九江),朱元璋乘勝追逐,友諒敗走武昌。後又治樓船東下,與朱元璋決戰於鄱陽湖,兵敗中流矢而死。浙江永嘉(今溫州)蓬溪《謝氏宗譜》則說友諒的祖籍在浙江永嘉。該譜說陳友諒本姓謝,是謝靈運第二十六世孫。蓬溪一世祖謝複經的七世孫分庚、丹、千、祟四派,因四人爭奪財產將先世房屋典籍盡毀,其所居之地謝嶴成為一片廢墟。崇八遷往謝嶴對麵的漁湖;千一則攜友諒遷往湖北沔陽。謝複經的祖父謝克忠,北宋元祐八年(1093)進士;父親謝傳,建炎南渡後寓居黃岩路橋,至謝複經時,於南宋紹興年間自黃岩路橋遷往永嘉謝嶴。

  隨州謝姓是明初洪武年間由江西遷入的。隨縣《謝氏宗譜》修於清朝光緒二十九年(1903),譜序稱:“古隨謝氏開族自春時公始。春時公於明洪武二年(1369)由江西麻城(按:麻城今屬湖北)遷居城外丁安街,至三世我公信公置有田宅為隨籍。”譜中又稱,江西以前無從稽考,故奉春時為始祖。謝春時原居江西九江府麻城縣洪泉巷,後遷湖北德安府隨縣丁安街。春時有三子:和甫、公仁、公信。和甫之子公僑遷湖北沔陽;公仁、公信遷湖北棗陽。和甫、公仁兩支後世不顯,公信的四世孫謝功、謝宣均有功名,謝功是明弘治九年(1496)科舉人,居河東江家店,其子篤宗在嘉靖年間中舉,官至四川重慶知府。謝宣於明正德二年(1507)丁卯科拔貢,但未做官,居隨州河西儲家灣,即今之泉水井謝家灣。

  江陵謝氏是謝據後裔。華夏謝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1998年《江陵謝氏族譜》十修主編謝從武作過研究。

  江陵謝姓均係謝能軒之後。能軒公祖籍河南太康謝家堂,先祖謝瞻在晉義熙乙卯年出任豫章安城太守,遂家焉。後世子孫尊謝瞻公為安城派開基始祖,傳至宋能軒公時,人丁旺盛,枝繁葉茂,蔚為大族。江西安福縣義曆開派始祖謝蕙字能軒公,係纘公二十九世、據公二十六世、瞻公二十三世孫,與仁公之子,為辛裏義曆以及吳楚各屬一世祖。能軒公生於宋朝真宗鹹平己亥年,宋仁宗慶曆中官任奉直大夫徐州通判,至和中任滿,遷回原籍居邑東辛裏古平都縣(今屬江西省安福縣竹江鄉矮屋下店村),歿葬廬陵四十六都馬子嶺巽已向(現為吉安縣裏田鄉林筆村的馬子嶺)達仙槍,諺曰大馬趕小馬,聲名滿天下,走馬一條槍,聲名播四方。配下村劉氏葬廬陵四十六都後團尖峰穴醜艮向(現為吉安縣裏田鄉口潭村山上)。生子七愛、宜、望、晟、勝、載、壽。

  能軒公七世孫君用,君嶽,君憲。此三公後裔在明朝中後期分別由江西省吉安府安福縣竹江鄉矮屋下店村遷入湖北省荊州府落籍,繁衍遍及城鄉。現今分布於江陵、沙市、公安、荊州、潛江、監利、石首、鬆滋、荊門等處,還有轉遷外縣、外省及海外者有12000餘丁。

  清朝中期,在江陵縣謝姓較集中地釗三口建有祠堂,每年清明祭祖盛會,各地謝氏雲集於江陵釗三口謝家祠堂祭拜先祖。那時交通不便,有條件的騎馬搖船前往,無條件的徒步前往,族人們備感路途遙遠,實為不便,於是在總祠堂東西兩邊各距50裏建立兩個分祠堂,即普濟觀祠、資福寺祠,曆次修譜,三祠族人統一協調,前後修過六次,最後一次修譜時間是民國九年,由江陵釗三口總祠謝步瀛主修兼編輯。

  謝氏始遷江陵各地考:江陵多處皆有謝氏,問其來曆答曰遷自江西,至問何祖始遷江陵,遷江陵者始居何處?則茫然無以對。今考康家套舊譜,但載壽卿公以下肇本、肇固、肇邦始遷江陵,前後皆無明文。王家灣殘譜載軒公之後天、念、孝三公始自江西遷江陵,子孫蕃衍散處五汎各村。按肇本、肇固、肇邦三公既係始遷祖,不應前後缺如,使人罔聞,知天、念、孝三公嘖嘖人口,稽其世係上距軒公十八代,下傳三珍,今尚分處資福寺附近,遠者不過數十裏,故有疑肇本、肇固、肇邦即為天念孝三公之號者。粵稽其時,其在清時中葉乎?若釗三口墨譜載軒公十世順三公自江西遷江陵,郝汎為開基祖,似又在宋元之交矣。東譜雲軒公一世謝啟皆與成、與佩遷江陵謝家淵,出自東窗蓋壽卿公裔也。南譜雲十八世謝泉遷江陵二聖庵,又雲十九世一峰遷江陵孟家垸(今羊子廟)等皆出自北溪蓋德卿公裔也。壽卿德卿之裔皆祖君用公。又考十八世文十公遷衝和觀,十九世廷爵公六子詩遷瓦台垸,廷祿公三子榜遷楊汗口今屬釗三口祠,廷先公遷文村。二十世謝皆公遷楊湖崗即今車家淵十字淵,始遷祖今皆屬資福寺祠。二十二世謝壁遷康家套,謝倫遷車湖檔,今屬普濟觀祠,皆與釗三口同出順三蓋孟卿公裔也,孟卿公之裔則祖君嶽公,資福寺祠諸係多祖君用公,亦有祖君嶽公者,普濟觀祠諸係多祖君用公亦有祖君嶽公者。釗三口祠諸係全祖君嶽公亦有祖君用公者。故雖遷徙無常或昔盛而今衰,或昔衰而今盛,世係因之多紊。而由本及末,循流溯源,猶班班可考。

  十三、海南省

  海南省謝氏係謝纘二十四世孫謝景溫後裔。謝景溫,字師直(絳公次子)北宋中期名臣,渡瓊始祖。宋仁宗朝賜進士出身,官授大理評事,遷汝、莫二州通判,尋轉江東轉運判官,後任漣水軍通判。1067年(宋熙寧元年)出為會稽令,徙真州提點江西刑獄。後曆官京西、淮南轉運使,擢侍禦史知雜事,改直史館侍讀,遷知鄧州府,尋轉陝西都轉運使,徙知潭州府,助章焞開五溪。1086年(宋元祐元年)宋哲宗嗣位後出知開封尹,授權刑部尚書,複為劉安世所論,遷知州,轉瓊州刺史,攜其三子長東起、次東立、三子東望渡海入瓊安撫黎民,為海南謝姓始祖。其長子東起,恩賜進士出身,誥封中憲大夫,北宋末期大臣,授正五品官位。卜居白沙村,後子孫遷居瓊山東岸湧潭村,宏開科甲,奕世簪纓。卒後埋葬於今瓊山區儒林村附近田洋的田埂邊,至今已有800多年曆史,其子孫後裔遍布島內十多個市縣,有的移居海內外,港、澳、台等多個地區。

  十四、河北

  河北滄縣有支謝姓,居住在大官廳鄉謝官廳村。該村位於中國首都北京以南,滄州以西三十公裏。明朝永樂二年(1405)建村,至今有600年的曆史,現有謝氏族人千餘名,係明朝武略將軍謝貴後裔。據族譜記載,高祖名子興,長子謝貴,次子福德。祖居順天府(今北京)宛平縣香山鄉。二世祖謝貴因屢立戰功,明永樂二年(1405年)二月二十一日欽敕封武略將軍並世襲,調直隸瀛洲衛前千戶(住所河北省河間市)蒞任。君二世祖貴之弟福德於瀛東百裏聶家莊(今謝官廳)開荒拓土以創基業。迄今二十五世。

  十五、陝西

  安康市居住著一支謝姓。據1933年第五次續修的安康《謝氏族譜》記載,這支謝姓“始居河南(今洛陽一帶),繼遷固始(今屬河南),又遷江西。南宋渡江時,九二郎公由江西遷福建龍岩洲上坪。十五世祖映鬥公於明末歿於王事,妣劉氏攜子避遷汀州之武坪。乾隆初十七世祖世顯公(號宸耀)複由汀州武平遷來陝西安康”。可知這支謝姓是清代由福建遷入陝西安康。家譜顯示,入安康的時間是乾隆十五年(1750),始遷祖是謝世顯(號宸耀),隨遷入陝的二世謝陛、三世謝元恭、謝元毅。世顯一家艱苦創業,耕讀傳家,傳至第四世有兄弟7人,以後螽斯繁衍,成為陝南名門望族。如今這支謝姓遷陝已260年之久,約6000餘人,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