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烏衣巷中憶謝家--魏晉南北朝至清代謝姓的遷徙與分布(1)

  陳郡(治所在今河南淮陽)謝氏的主要聚居地是陽夏(jia)位於豫東平原,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前224)置縣,隋文帝開皇七年(587)改為太康縣至今。早在先秦時期,陽夏已有謝氏先民,但因無名人、顯宦,故史書沒有記載。三國時,陽夏人謝纘出任曹魏政權的典農中郎將,陽夏謝氏才開始嶄露頭角。典農中郎將官階五品,職權約相當於太守,名氣不大。謝纘之子謝衡,以儒學見長,曆任西晉國子博士、散騎常侍、國子祭酒。“國子”指公卿大夫之子弟,晉代專設國子學,負責對他們進行教育,國子學的主官為“祭酒”,“國子祭酒”是國家最高的教育行政長官。謝衡不僅學問、官職高於父親,而且是謝氏播遷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於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中徙居會稽始寧(故城在今浙江上虞縣西南50裏),其後代在此發展繁衍,並開創東山會稽派謝氏,子孫繁衍,散居東山及江南各省,東晉至南北朝時三品以上官員100餘名。謝氏在隋唐五代名人不顯。宋代的謝姓已走出了隋唐五代時期的低穀,不僅人口進一步繁衍,分布地區比以前廣泛,更重要的是政治地位扶搖直上,有母儀天下的皇後,有調和鼎鼐的宰相,有光昭日月的民族英雄,有學富五車的儒學家、詩人,特別是浙江富陽謝氏、浙江臨海謝氏、福建泉州謝氏,以及當了安南國王的福建長樂人謝升卿等等,更是名人輩出。元明清時期是謝氏大發展的階段,一方麵是謝姓分布更加廣泛,宋代之前謝姓多集中在長江以南,元代以後這種格局有了變化,長江以北的省區也有了更多的謝姓。特別是在明代中葉以後,謝姓開拓到了大陸以外的地區台灣等地;清代謝姓向台灣的遷徙更加頻繁,同時東南亞諸國也有了謝姓的足跡。另一方麵,這一時期謝姓人才輩出,燦若星鬥,政治家、理學家、畫家、醫學家、軍事家不時湧現,他們在自己的領域裏均有建樹。為敘述方便,我們還是按省區臚列。

  一、浙江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

  浙江謝姓是從陽夏(今河南太康縣)遷徙來的。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促使中原士民大舉南下,我國曆史上出現了漢族南下的浪潮,謝姓也在其中。西晉在經曆了“八王之亂”後,國力急速下降,匈奴族乘機崛起。永嘉五年(311)六月,劉曜、石勒、王彌率兵圍攻洛陽,懷帝司馬熾被擄,後被殺死。劉曜等“焚燒宮廟,逼辱後妃”,“百官士庶死者三萬餘人”,洛陽到處都是斷壁頹垣,一片瓦礫。百姓在鋒鏑之下輾轉溝壑,星散四方。自洛陽陷入劉曜之手後,“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晉書王導傳》上的這句話也許言過其實,但逃難人群相當之多當是沒疑問的。這些百姓的遭遇如何呢?《晉書劉琨傳》說,當時民眾“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扶老攜幼,不絕於路。及其在者,鬻賣妻子,生相捐棄,死亡委危,白骨橫野,哀呼之聲,感傷和氣”。這真是一幅血淚斑斑的圖畫!在大規模的南遷浪潮中,人們通常是按籍貫聚集若幹家,以便路途中有個照應。然後是節節遷移,即在一個地方稍作停留,然後再往前進,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又一個流民群。南渡的官僚士族在逃難的同時,還帶著宗族部曲,沿途又收集流散,以壯大自己的勢力。據已故的翦伯讚教授在《中國史綱要》中估計,到達長江流域為至少有70萬人,另有20萬人因種種原因,未能到達長江,而是聚居到了山東境內。為了安置這些南遷的漢人,東晉政府在長江一帶設置了不少僑州、僑郡、僑縣,如南徐州、南豫州、雍州、秦州等,官吏都是用的北方人。

  永嘉五年九月,石勒襲擊陽夏,謝纘的家鄉成了戰場。其時謝纘已經亡故,居住在陽夏的是他的兒子謝衡。為躲過兵燹,謝衡全家跋山涉水,由陳郡陽夏輾轉來到了始寧(浙江上虞),以作求田問舍之計。唐代謝肇寫的《謝氏宗支避地會稽序》雲:“西晉祭酒公衡,又本於陽夏。永嘉不兢,來寓於始寧,至太傅安石、大元帥萬、石,誠為江左望族。”現藏上海市圖書館的浙江上虞北門《江左世家》(謝氏族譜)稱:“晉太傅安石之祖衡公,由陳留陽夏徙居會稽,遂為越人。”

  謝衡率子南遷後,子孫繁衍,散處山東及江南各省,誠如宋人蘇洵《贈謝氏譜序》所說:“迄晉,吏部尚書諱裒,字桓彝,生子六:長奕、次據、三安、四萬、五石、六鐵,俱為公侯將相。厥後繁衍各省,有遷於建康、歙州者,有遷於姑蘇、雲間者,有遷於紹興、寧波者,有遷於江西吉安者,有遷於福建汀州者,有遷於山東濟南、兗州者,有遷於湖廣宣城、廣德者,皆出於裒公之一脈也。”蘇洵是宋代文學家,詩人蘇軾、蘇轍是他的兒子,他們父子三人合稱“三蘇”,這篇譜序中的話是絕對可信的。這就是說,江南謝氏多是謝裒之後,也即謝纘的後裔。

  附:陽夏謝氏世係表

  注:此表與《世說新語陳國陽夏謝氏譜》大致相同。

  從東晉至南朝,是陳郡謝氏在曆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在近三百年裏,謝氏見於史冊者就有100餘人,進入統治階級權力中心的三品以上大員便有33人。王謝比肩,傳譽千古;淝水一戰,震古爍今;大謝小謝,文采風流;烏衣望族,寶樹家聲。

  浙江溫州的謝姓是南朝宋時遷入的,奉謝靈運為始祖。靈運的祖父謝玄輔佐叔父謝石,在淝水之戰中大敗苻堅,積戰功被封為康樂公,至靈運時仍襲其爵,時稱謝康樂。宋武帝永初三年(422)七月,靈運貶為永嘉(浙江溫州)太守,靈運是狂放不羈的詩人,喜歡徜徉山水,不理政事,四處遨遊,永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履痕。他發現這裏山山水水可與會稽媲美,便把老母也接來任上頤養天年。永嘉之東有樂清縣,該縣之東有風景秀麗的雁蕩山,靈運得知後即前往遊覽,欲探源深入,苦無路徑可循,隻得返回永嘉,後人因稱靈運駐足小憩之山嶺為謝公嶺。不久,靈運辭職返回會稽,再任臨川(江西撫州)內史,攜子鳳及長孫超宗赴任,次孫超祖則留居永嘉侍奉祖母。不久靈運在廣州罹難,超祖便定居永嘉,不再遷徙了,因此這一支謝姓尊靈運為始祖。後來這支謝姓瓜綿椒衍,分布於瑞安、平陽、樂清等地。《永嘉鶴陽謝氏宗譜序》雲:“謝氏係出永嘉郡守康樂,及康樂為臨川內史,攜其子鳳及長孫超宗以行,留次孫超祖侍張太夫人於永嘉之第,遂宅居焉。”

  (二)宋代

  富陽謝氏是宋代一個顯赫的家族。這支謝姓是謝安之後,祖居太康縣。宋朝初年出了個謝懿文,任杭州鹽官縣令,死後葬於富陽,遂以富陽為家。謝懿文之孫謝濤是北宋初期著名詩人和文學家,太宗淳化年間進士及第,為梓州(今四川三台)榷鹽判官。李順反於成都,謝濤設守禦之策,因功遷觀察推官,權知華陽縣(今陝西華陽東),治民有方。改知興國軍(今湖北陽新),以治理有功召對長春殿,賜五品服知曹州(今山東菏澤)。曹州賦稅多輸往睢陽(今河南商丘)供給軍隊,百姓苦不堪言,謝濤便留下不再輸送。至蜀中公幹,薦舉三十餘人為官,宰相懷疑薦人太多,謝濤表示如所舉不實,願連坐。官至太子賓客而卒。謝濤弟謝炎,效法韓愈、柳宗元文體,與盧稹齊名,人稱盧謝。端拱年間進士,知華容、公安兩縣。謝濤之子謝絳字希深,以文學知名,善議論,以父蔭試秘書省校書郎,又登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知汝陽縣,遷光祿寺丞,擢秘書閣校理。曆官朝散大夫、尚書兵部員外郎、知製誥,出知鄧州(今屬河南)。死後葬在富陽縣城東十裏春明村其父墓旁,由歐陽修撰寫墓誌銘,王安石撰寫神道碑。謝絳有六子:謝景初、謝景溫、謝景清、謝景平、謝景回、謝景之。景溫字師厚,號今是翁,慶曆二年(1042)進士,以蔭為太廟齋郎。知餘姚(今屬浙江)縣,禁民私自煮鹽,以增加國稅。通判汾州(今山西汾陽)、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海州鎮),所至政績突出。後又任湖北轉運官、成都府路提點刑獄。神宗熙寧初年因反對青苗法、免役法被劾免職。博學能文,尤長於詩。女兒嫁詩人黃庭堅為妻。著有《宛陵集》。與王安石善。自京西淮南轉運使驟升侍禦史。因誣蘇軾以取媚王安石,為人所詬病。知潭州(今湖南長沙)時,協助章惇開五溪,以功進官。元祐中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徙知河陽(今河南孟州市)卒。景平是當時的詩人和文學家,任過秘書省秘書郎。景溫生三子:謝東起、謝東立、謝東望。景溫曾貶謫至瓊州(海南海口市),東起等弟兄三人隨往,分別居住瓊山東岸湧潭村、遂溪縣檳榔村、瓊山白沙村(後東立次子求武遷澄邁富實都夏嶺村)為始祖。

  臨海市位於浙江東部,縣級市,屬於台州市(地級)管轄。南宋時這裏謝氏出了皇後、宰相等權勢炙手可熱的人物,因而享譽遐邇。這支謝氏原籍陽夏(河南太康),是謝安之後。謝景之是謝安第二十四世孫,南宋寧宗時宰相謝深甫之父。後因曾孫女謝道清為理宗皇後,被追封為秦國公、魯王、衛王,葬浙江省臨海縣北12裏鬆山旁。景之之子深甫進士及第,曆官嵊縣縣尉、昆山丞、籍田令、右正言、起居郎兼給事中、知臨安府、知建康府、禦史中丞兼翰林學士院侍讀學士、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寧宗時被封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參預軍國大事,成為調和鼎鼐的宰輔大臣。深甫有二子:渠伯、方叔。渠伯早逝,但渠伯之女道清為理宗皇後,度宗即位尊為皇太後。鹹淳十年(1274)恭帝即位後又尊為太皇太後,主持國政。德祐二年(1276)元軍攻入臨安,被迫遞降表,同時下詔令守揚州的李庭芝降元,被庭芝拒絕。她被元朝押送大都,降封為壽春郡夫人,後來客死大都,年74歲。方叔寓居威州(今四川汶川),遂為威州人。寧宗嘉定年間得中進士,官監察禦史,理宗淳祐年間知樞密院事,拜左丞相,封惠國公,卒後,葬於臨海市北浮岡嶴。謝渠伯有一子謝奕,被理宗封為郡王爵位。方叔有二子:長謝洪永,次謝洪叔。洪永於理宗寶慶年間登第,度宗鹹淳年間被封為臨江總管大都督。恭帝德祐年間元兵入寇,年已70歲的洪永奮起率兵抵禦。端宗即位於福州,洪永盡力輔佐。致仕後居住福州,死後諡忠毅,葬福建古田縣黃柏山。洪叔曆官禮部侍郎、兵部尚書。謝奕有三子:謝童、謝暨、謝宴。謝童在理宗朝授兩浙鎮撫使、樞密院樞密使;謝暨累官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謝宴也任節度使。這是有宋一代謝氏最輝煌的一支。

  屬於紹興市管轄的上虞市謝氏係謝安之後,浙江會稽《竇疆謝氏家譜》稱:“江東謝氏皆自安石公始,自安石公三十三傳至萬二,為上虞之始祖。萬二諱沼,字行渚,宋時由嵊縣之烏坑遷居上虞新街口。烏坑以前不明,惟知萬八諱濤,字行清,為餘姚始祖。萬十七諱波字行瀾,為會稽漫池始祖。萬二之孫仁齋由上虞新街口分居北門外之後山,即竇疆,係雪舟之曾祖。”雪舟為明初進士,元代隻有89年,竇疆為其曾祖,估計遷上虞北門外後山的時間為南宋末年。

  章安鎮位於浙江台州市椒江區西北角,南鄰椒江。曆史上椒江區與黃岩區合稱“黃奢”。黃奢、臨海、天台一帶的謝氏,多與南宋寧宗朝宰相謝深甫有親緣關係。如今店溪村、後謝村保存有《章安謝氏宗譜》、《黃奢東山世譜》。《章安謝氏宗譜》稱,本支始祖為宋代的謝遇,後居臨海太平鄉;其兄儼後遷臨海八疊,弟兄二人同為謝愷之子,尊謝纘為一世祖。《黃奢東山氏譜》也是謝纘之後。該譜附有下林前村謝朝璧的世係,他是北宋時由福建遷入的。《下林前譜序》說:“謝朝璧公閩之莆井(莆井赤岸)人也。大宋慶曆之年登進士,隨遷南陽縣令。嘉祐元年(1056)選仕台之總巡,世亂,遂居丹崖八疊,是為台之鼻祖也。二世、三世廷賜公、迪公俱登宋元豐、政和二年進士第,一官至刑部右侍郎,一官至雲南左都禦史……嗣後人丁繁衍,選居平泉、樂邑鬆江、長涇、天台,分支聚族。十一世廷希公轉遷臨邑上風山,十二世祖學貴公玩遊小桐,忽見下林之區四山拱秀……遂卜宅而家焉。”元豐是哲宗年號,政和是徽宗年號,政和二年為1112年,已是北宋末年。謝迪為第三世,登第時當在20歲左右。從謝迪至第十二世學貴,當中共經九世,若以20年為一世,共為180年,減去謝迪20年,餘160年。從政和二年至祥興二年(1279),共167年,由此可知,這支謝姓遷入下林前的時間為南宋末年。

  南嶴位於浙江省平陽縣中部、鶴溪鎮南部,現存族譜一套,即《南嶴謝氏宗譜》,該譜追敘修譜情況時說,自宋南渡始祖太乙傳六世祖謝孔琢纂譜,清代道光壬寅(1842)的譜序說:“迄宋太乙公籍居閩省漳州南靖縣,職受文華殿大學士,即住閩之始祖也。延至五世祖月輝公伴讀東宮,六世祖孔琢公明之進士……”這一族譜明顯有誤。宋代南渡是高宗建炎年間,即從公元1127年開始,再傳五世至謝孔琢,也不過一個世紀左右,南宋尚未滅亡,謝孔琢怎能是明朝進士?位於浙江瑞安市西南方、飛雲江南岸的平陽坑有一套清代道光年間的《陳留謝氏宗譜》其中雲:“始祖謝宏倉(號太乙)祖居福建漳州府南靖縣,六世孫謝孔琢,明永樂進士,正統五年(1440)知吉安府,解組家居,纂修族譜。”證明孔琢是明成祖永樂年間進士,他的六世祖謝太乙決非南宋初年遷入漳州南靖縣的。盡管如此,浙江平陽的謝姓曆史想必也是很悠久的。

  茂峰現名茂竹園,原屬平陽縣六都,後改名泰順縣萬排鄉茂竹園村。該村位於與福建福鼎交界處,是偏僻的丘陵山區,全村都姓謝,是謝安之後。浙江泰順茂竹園《茂峰謝氏家乘》稱:本宗始祖七十四世謝必鑫之父謝守及大伯愛、二伯鏹四人,因所居地非通衢之所,二因遭水災,三因淳祐十二年(1252)攜家30餘口遷長溪赤岸。半年左右,除五叔佑公留居外,其他三兄弟又遷雁溪上泮。但謝恕不中意,獨又遷處州芝田縣東坑謝橋頭。此時已是南宋末年,趙宋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謝必鑫時在元初至元年間遷羅陽茂峰開基。這支謝姓以申伯為一世祖,第六十四世謝恩中宋仁宗嘉祐戊戌(1058)進士,授廣東潮州刺史,因母老不仕,卒於神宗熙寧年間。第六十六世謝良弼在徽宗崇寧年間中進士,授山東山陰(按:此處有誤,宋代山陰是浙江紹興,不在山東)縣令,升浙江禦史,卒於靖康年間。謝良弼的叔父謝誌章在宋哲宗紹聖年間任廣東三河司巡檢。第七十四世謝必矗在南宋末端宗景炎年間遷長溪赤岸,半載後複遷雁溪上泮,其弟必鑫在宋元之交從福建遷至茂峰開基。

  謝建龍先生在關於“泗門謝氏淵源”稱:三國時,申伯的三十五世孫謝纘,任曹魏典農中郎將,職責是掌管農業生產、民政、田租,官階與太守同。謝纘為官時寓居洛陽,死後由其子謝衡扶柩歸葬陽夏謝家堂村(今屬河南省太康縣),至今墳塋、墓碑猶存。

  司馬氏統一中國後,謝衡任西晉國子祭酒。永嘉之亂時,中原士民大舉南下,謝衡攜全家由陽夏輾轉來會稽郡始寧縣之東山(今屬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鎮)定居,史稱東山謝氏。

  謝氏初到江南,門第並不顯赫。後有謝衡的孫子謝安東山再起,指揮淝水之戰使晉室危而複安。孝武帝贈謝安為太傅,又追封為廬陵郡公。還封謝安弟謝石為南康公,子謝琰為望蔡公,侄謝玄為康樂公。一門四公,榮耀無比,東山謝氏遂成為與琅琊王氏齊名的江左望族。一直到隋兵過江,謝氏才隨著南朝的結束而沒落。

  五代後唐時,謝安的十六世孫謝造任台州同知,從始寧遷居台州臨海。南宋時,謝造十世孫謝深甫,官至右丞相,卒贈太傅,追封魯王。謝深甫長子謝采伯,封節度使,卒贈太傅、魏國公。謝深甫次子謝渠伯,以女謝道清為理宗皇後,封太師、魏王。南宋百餘年,臨海謝氏先後有四人封國公,四人賜以王爵,臨海也就成為東山謝氏中興之地。

  元兵南侵前夕,壽和太皇太後謝道清恐臨海謝氏聚居一地,有所不測,命族中子弟分赴各地避難。於是,謝深甫的六世孫謝長二自臨海八疊遷居餘姚泗門。

  明成化十一年,謝長二的十世孫謝遷中狀元,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官至謹身殿大學士,卒贈太傅。謝遷弟謝迪中弘治十二年進士,官至廣東左布政使。謝遷仲子謝丕中弘治十八年探花,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泗門謝氏遂成姚江望族。據不完全統計,明清二代,泗門謝氏得貢生以上功名者50餘人,有120餘人授予各類官職。從謝長二遷居泗門以來,泗門謝氏現已繁衍到二十八世,人口近5000人(遷居外地的不計)。泗門成為東山謝氏再興之地。

  從元代至民國,泗門謝氏因各種原因,遷居外地的也不少。在北京、上海、武漢,江蘇的南京、無錫、蘇州、常熟,安徽的亳州,江西的景德鎮,省內的杭州、湖州、衢州、寧波、紹興、上虞、臨安、象山、海鹽、海寧、蕭山、諸暨,以及台灣、香港地區和新加坡、日本等地,都有泗門謝氏的後裔。在江蘇新沂、山東鄆城等地,泗門謝氏後裔都已發展到近萬人。筆者所見,浙江上虞謝氏族譜和太康謝氏族譜均尊謝纘為一世祖,太康謝氏族譜清楚記載長二公為纘公三十四世遷上虞東山。

  (三)元明清時期

  平陽在浙江南部,屬溫州市管轄,這裏有好幾支謝姓是明代以後從外省遷入的。謝剛先生主編的《平陽謝氏誌》對平陽謝氏各地遷徙都作了闡述。

  台佐公:原籍福建同安蓮花山人,明萬曆年間任溫州司獄,後升江西永吉巡檢,萬曆三十年(1602)複返溫州徙居平陽立頭內嶴為謝姓開基祖。他攜家眷來溫,其子武卿公卜居溫州城西。其孫朝書公後又遷居平陽北港內嶴,曆經300多年,傳承十五代,現後裔旺盛,最低輩分為“毓”字輩。新中國成立後修譜4次,據譜統計,凡本祠的人丁共有1500多人,將近1/2人口移居到外地。如杭州、長興、湖州、安吉、青田、溫州、梧田、巨溪、永中、瑞安、泰順、蒼南,還有湖南省衡陽等地。

  進楚公:世居福建泉州南安石鼓林,生萬曆庚辰(1580),妣江氏,子三:姚溪、仰訴、春秀,全家遷居福建霞浦赤岸後山(當地叫缸)。進楚在霞浦後山去世。其子姚溪、仰訴、春秀與母江氏,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遷平陽四十二都後莊。後改名為缸窯。姚溪為缸窯開基祖,仰訴為蕭江後林開基祖,春秀為蒼南礬山楊家井開基祖。

  建鑣公:於天啟四年(1624)從泉州南安石鼓林遷徙平陽鼇江山外為謝氏開基祖。

  仲淵公:於景泰二年(1451)由福建漳州赤岸遷徙平陽四十五都南湖浦尾為開基祖。

  時淑公:於萬曆十一年(1583)從福建漳州南靖貴仁裏倉馬頭遷移到平陽十八都梅源裏鳳嶴為十八都謝姓開基祖。經曆400多年,承傳十六世,現最低輩分為“忠”字輩,新中國成立後曾修譜4次。本祠現有9880多人,向外遷出的有6335人。

  興潔公:其祖孔琢公從福建泉州到江西為官後遷瑞安大日,曾孫興潔於萬曆十八年(1590)從瑞安四十八都三港廟遷居平陽鶴溪南嶴為謝姓開基祖。

  普養公:同弟普勝、普弘三兄弟,扶母帶眷攜子,於萬曆廿七年(1599)從福建廈門同安蓮花山歸得裏下尾溪徙居平陽麻步下泛。分居為:普養為麻步下泛謝氏開基祖,普勝為蒼南三大廟謝姓開基祖,普弘為溫州白象橋下嶴謝姓開基祖。

  一美公:父仲章,在萬曆三十年(1602)由福建南安石鼓林同次子廷浩、三子廷,遷居平陽麻步西村,又娶繼妣黃氏,生三子:廷讓、廷誨、諱廷(無傳)。

  蒼南縣橋墩鎮有一個叫埠頭的村子,位於蒼南縣西南橋墩鎮西部,靠近泰順縣,該村現存《陳留郡謝氏宗譜》一部;修於光緒戊申(1908)。譜中說這支謝姓原居福建永定高陂裏,故至今稱永定謝氏。四世念二(以南宋理宗時任春官的謝宗賀為第一世)、五世伯三、六世千四皆元時善士。至明七世祖伯仲五人,均蘭行五,別居裏之上洋山前。次子石清幼瞞母蔣氏育於裏之斧崗城下鄧十三家。鄧無後,石清以謝兼承邪祀……石清長子師聖生宗權,宗權生受祿,受祿生福壽,福壽生揚保,揚保生法風,法風生惟華。惟華子五,文厚行四,文厚子元和、元玖、元興三人,於康熙初年離斧崗遊至平陽鬆山,循溪而入,見峰回路轉,林深土肥,欣然有得,遂居於平(陽)、泰(煩)聯屬之處,若矴埠頭,若金山嶺,若銀塌坑者。世係表表明,這支謝姓傳至謝惟華時已是清朝初年,惟華有五子,隻有第四子文厚這一支移入浙江蒼南矴埠頭等地,其餘四子則移居江西。

  二、廣東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

  廣東省雷陽等地居住著一支謝琨的後裔,據《雷州謝氏族譜》記載,這支謝姓來自晉代,是謝纘之後。雷州譜、潮汕的《謝氏家譜》記載,謝裒之子謝據有三子:方、朗、允,謝琨係謝方之子。謝琨自幼勤學,筆力雄健,常與謝靈運、謝瞻、謝晦等談詩論文,共處烏衣巷,時人稱作“烏衣之遊”。後來遷居福建莆田縣井頭村。東晉恭帝元熙元年(419),謝琨奉詔任粵東都督學政,任滿後適逢兵亂,不能東歸,因暫居於交州古合(今廣東雷州),這裏山明水秀,林壑優美,謝琨不願再長途跋涉返鄉,便定居於此,成為雷州人。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444),已屆80高齡的謝琨一病不起,與曾祖母莊氏、夫人陳氏卜葬於椹川(廣東遂溪)太平白鴿山。謝琨的後裔瓜瓞綿衍,星羅棋布,散處於高(今廣東陽江西)、廉(今廣西合浦一帶)、雷(廣東海康)、瓊(今海南瓊山)、四川所屬的縣市,《雷州謝氏家譜》尊謝纘為一世祖、二世衡、澄,三世鯤、裒,四世尚、奕、據、安、萬、鐵、石,謝據之孫、謝方之子謝琨是謝姓來雷州開基創業的始祖。

  (二)宋代

  潮汕謝姓奉謝升一為始祖,南宋末由福建莆田遷入。升一入潮之前,這裏就有謝姓居住,如唐代從福建建寧遷入潮安縣風塘的謝啟元,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海陽縣謝言進士及第,均早於升一。不過這兩支門祚衰微,後世湮沒無聞,而升一以郡馬之尊率兵來潮,其聲望自非謝啟元、謝言後裔能望其項背,因此潮汕謝氏奉升一為潮汕始祖,當在情理之中,無可厚非。

  據潮梅宗支派第一次續修譜和海外族譜及史料記載,謝升一號壺山,宋朝郡馬,申伯七十四世孫,係福建莆田涵江謝斯立第十世孫。宋度公年間,奉旨偕同郡主趙氏夫人,領鐵牌總管,率忠勇17將,轄惠、潮、梅三州,禦寇安民,抗元扶宋,建府第、祠宇於龍溪都多文隴鄉(即潮安縣庵埠鎮東郊村)。初在揭陽梅崗都尖山(即謝坑山仔後)暫居,晚年移住東郊。壺山有四子:樂田、樂毅、樂靜、樂耕。長子中正號樂田,為潮安庵埠東郊、普寧縣鯉湖等鄉之祖;次子樂毅為潮安嶺頭、汕頭金窖、普寧縣鯉湖等鄉之祖;三子樂靜為揭陽謝坑、潮州郡南等鄉之祖;四子樂耕為潮安玉窖、揭陽翔龍、桃山等鄉之祖。子孫昌盛、綿衍於粵東及近鄰諸省,支派分居港澳、台灣及南洋諸國;人數眾多,譽揚中外,堪稱望族。廣東揭陽桃山《謝氏家譜》記載:“我族始自光州固始入莆田,至斯立公始登第(宋元豐己未進士),為莆田始祖。十傳至壺山公,領宋鐵牌為總管,鎮於潮州。值元之變,遂家於古榕尖山為揭陽始祖。”

  任崇嶽教授查閱過這一支謝姓的資料,莆田謝氏是從光州固始入閩的,這一點與謝氏家譜吻合。福建《遊洋誌》記載:“古陳留(河南開封)人,初自光州輔王氏(王審知、王潮)兄弟入閩,繼乃卜宅於來蘇裏、何岩之中。”至謝斯立始登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時彥榜進士。斯立之子謝史,南宋紹興八年(1138)黃公度榜進士,做過潮州府學教授,太常博士。教授就是學校的教師,太常博士屬太常寺管轄,掌管禮樂、郊廟祭祀、社稷、陵寢等。太常寺的首領是卿,副手是少卿,卿下麵是丞,丞下麵才是博士。謝史雖到中央做官,但官職不高。謝史有三子,依次為謝洪、謝瑩、謝升賢。謝洪、謝瑩二人紹興三十年(1160)同榜登第,謝洪先後任廣東海豐縣主簿,調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縣丞,謝瑩隻當了個德慶(今屬廣東)府學教授。謝升賢是端平二年(1235)進士,先後任縣尉、書堂院長、興寧(今屬廣東)縣令。謝瑩之子謝之任,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木待問榜進士,淳熙十二年(1185)任長汀縣(今屬福建)知縣。從之任到壺山,中間經過謝範、謝候善、謝聖保、謝鳳、謝天佑五世,但史籍無載。謝升一號壺山,是因為莆田有壺公山。清代嘉慶年間修的《謝氏宗譜序》說:“我族本自壺山公宋季由閩之莆邑,總管潮州路,遂家居揭邑梅崗。子孫繁衍,別居不一,派分已久,經建立大宗祠,坐址大和都玉窖鄉,共祀壺山公以為開基始祖。其代傳世係,各就分派記錄。”共祀壺山為開基始祖,分派記錄,解決了當地不同謝姓分支之間的矛盾。

  與潮州市毗鄰的揭陽市有許多謝姓,都是宋末愛國詩人謝翱之後。謝翱字皋羽、皋父,號晞發子,諡樂耕,原籍福建長溪,後徙浦城(今福建福安市曉陽鎮曉陽村)。其父謝鑰終身不仕,但著述甚富。謝翱於德祐二年(1276)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投奔文天祥,任諮議參軍。次年八月進入潮陽,其妻毌氏在舟中產一子,取名懷壺。後文天祥被元兵俘獲於海豐五坡嶺,謝翱潛回潮陽,攜婦將雛隱居於白土村。不久,元兵到白土村,謝翱將妻兒托付給潮陽海門一農夫,自己離潮經福建轉入浙江。謝翱留在潮陽的妻子毌氏及其子懷壺移居揭陽,第一個移點即現在的榕城,榕城原名玉窖村。過了不久,又移至今揭東縣玉窖鎮上鄉、廈鄉,也把玉窖村這一地名帶去,同時遵照謝翱的囑托,統稱這一帶為“翔龍”,以紀念宋朝最後一個皇帝趙昺登基之地。翱子名懷壺,懷壺有西河、東山二子,分創玉窖之翔龍和炮台之桃山兩個支係。桃山鄉《永思堂謝氏重修族譜序》說:“謝氏稱潮州著姓,而揭陽之族尤大,係出浦城夢筆山。宋祥興間有諱翱諡樂耕者,勤王於潮,遂為潮人。此揭之始祖也。樂耕公傳懷壺公,再傳曰東山、曰西河,為桃山玉倉一支、翔龍口處一支。又再傳曰宗文,為桃山派;曰宗傑,為玉倉派。”700餘年來,謝翱的後裔已繁衍成一個龐大家族,如今分布於粵東揭陽市的揭東縣、揭西縣、揭陽市區、普寧市、惠來縣;潮陽市、汕頭市、豐順縣、陸豐縣、海豐縣等地的大小村莊近百個,子孫遍及廣東及東南亞,人數達10餘萬之眾。

  需要強調的是,謝壺山、謝翱都是抗元誌士,兩人籍貫都是福建,他們在南宋末年幾乎同時到達潮州,後裔又都卜居於潮州、揭陽一帶,往往是同一地區既有壺山之後,又有謝翱裔孫,這是十分有趣的現象。

  梅州的謝姓是南宋末從江西遷入的,始遷祖為謝新,乃謝混之後,又稱樸六公。泰國合艾市原市長、議會議長謝其昌據家藏譜牒資料並搜集各房譜乘編纂成的廣東梅州《西周謝氏始祖申伯公家譜》說:“公名樸諱新,號漢卿,又號江南居士,為清春公第五子,原籍福建省寧化縣石壁裏。因唐末黃巢作亂,升平之後,上祖移徙江西雩都縣羊裏都創居。南宋端宗立於福建省福州,景炎元年(1276),江西安撫使文天祥應詔勤王,始祖樸六公諱新任諮議參軍,隨軍轉戰。收複梅州之役,因功由江南升任為梅州尉令,時年26歲,時為景炎二年三月(1277),遂家焉。是為廣東梅州開基始祖。”在任期間興利除弊,體恤民情,遍野有甘棠之誦。謝新有三子:長子天佐居梅縣周溪白渡,次子天佑居梅縣丙村,三子天保居江西會昌,後遷潮州南門。

  廣東開平謝氏乃宋代名臣謝絳之後,謝絳是浙江富陽人,謝纘二十一世孫。他有六子:景初、景溫、景清、景平、景回、景之。宋神宗熙寧年間,謝景溫,元祐年間升為寶文閣直學士,將家遷往廣東南雄。景溫之子才甫、和甫、華甫由南雄遷於臨海(今屬浙江)北郊,才甫居住在登名裏豫富村,和甫居住在新會市大板橋,華甫居住在新興倉步裏,各得其所,他們三人是再遷祖。才甫生一子名萬莊,萬莊生二子叫德新、德清,德新之子名皓然,為謝姓東房,德清四子如圭、如璋、如玉、如璧為謝姓西房,仍居登名裏。如璧之子起岩,起岩之子公明任元代將仕郎,由登名裏遷於得行雙門,是三遷祖。公明生六子,長子名和,號曉山,繼承祖業,仍居住在登名裏。次子名叫稠,號春山,居住在隔水村頭。三子叫利,號一山,為元朝教諭(縣教育局長),仍居住原地。四子穆,五子穰幼年即已夭折,六子名字叫稱,號榮山,分居潭邊園倉。此六人都是謝公明的支派。今日臨海的謝姓從近的說是南雄謝姓後裔,若從遠處說則是吳越謝氏的後裔。

  番禺的謝姓是謝據之後,南宋孝宗淳熙年間遷入的。番禺芳村《謝氏族譜》稱,謝據後裔謝石泉字藝芳號藝圃,宋淳熙中任南雄總管府照磨,其子謝六郎由南雄遷番禺大田,孫謝芳圃遷莘田,弟廷芝遷東莞石灘。謝芳圃之子謝義叟遷芳村,為芳村始祖;義叟弟信叟遷番禺市橋為市橋始祖。

  南雄的謝姓是北宋末年遷入的。北宋末年金軍牧馬南寇,顛覆了北宋政權,徽、欽二帝在汴京被押解北上;高宗倉皇南渡。當時,幹戈紛擾,中原板蕩,士民百姓也紛紛跟著逃難。一部分隨高宗走東南,流寓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則跟隨被哲宗廢黜了的皇後--隆祐太後沿贛江走洪州(江西南昌)、吉安(今屬江西)、虔州(今江西贛州)。自建炎三年(1129)七月太後走洪州,至次年八月回到臨安(今浙江杭州),這一年之間,金軍窮追不舍,虔州發生兵亂,跟著逃難的士民,艱難困苦,自不待言。後來太後回到臨安,那些士民既沒有隨太後去臨安的條件,又為金兵所阻不能北還,因而不得不南渡大庾嶺,以求得安身立命之地,李心傳的《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就說,“時中原士大夫避難者多在嶺南”,士大夫不少,百姓就更多。渡嶺以後,因高山阻隔,比較安全,百姓暫時棲息於嶺下的南雄。南雄有個地名叫珠璣巷,是逃難的百姓把祥符(今河南開封)有個叫珠璣巷的小巷名字搬到了南雄,以表示自己不忘祖籍中原。番禺市橋《謝氏族譜》載有《珠璣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銘》(東莞莢村《羅氏族譜》也載有此銘)說:

  珠璣流徙,羅、湛、鄭、張、尹、丈、蘇、謝、陳、麥、盧、湯、溫、胡、趙、伍、曹、區、李、梁、吳、馮、譚、蔡、阮、郭、廖、黃、周、黎、何、陸、高發其祥。九十七人,開辟煙瘴。三十三姓,永鎮南方。子孫萬代,為國棟梁。文經武緯,愈遠愈昌。

  北宋末年的移民浪潮是我國曆史上第三次大規模移民,謝姓從中原進入廣東的南雄是很自然的。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特別是德祐二年(1276)元將呂師夔攻陷南雄、韶州(今廣東韶關),宋將曾逢龍、熊飛殞命沙場,南雄百姓,特別是那些原從中原僑遷嶺南的子孫後裔,又不得不更往南遷,到了今廣州一帶。

  東莞東坑謝氏始世祖諱君玄、字崇德、號拱宸。於南宋末年偕子廷秀從南雄珠璣巷遷徙到東官(東莞城)石崇巷(石湧巷)居住。

  始世。君玄,生於1158年。妻崔氏,關莊寧彥公之長女,生於1159年。生一子廷秀。妾倫氏生一子毓秀,居東莞望牛墩。

  二世。廷秀,居莞城,生於1179年,妻黃氏,瀝頭人。生一子文可。

  三世。文可,字章祥、號國禎。生於1204年。妻袁氏茶山人女。章祥為鄉舉人,南宋迪功郎。任宋湖廣漢陽府教諭。歸裏後居東莞縣京山司文順鄉三都草塘北門坊謝屋巷。生三子。

  四世。梅實,字石甫、號玉瓊。梅卿,字祿甫、號雪瓊。梅秀,字玉甫、號鼎亭。

  五世。夢池,字映波、號菉塘,為梅卿子。元朝任廣西慶遠府宜山縣知縣。

  六世。克誠、克銘、克禮。為夢池三個兒子。克銘後裔居井美村,克禮後裔居新門樓村。克誠無後。

  七世。方茂,為克禮之子。生三子:有敘、有森、有廣。有森攜四子及孫遷徙廣西。

  文可後裔現居東坑有六千餘人口,另有較多居異鄉及海外。

  亦有譜載:君玄父名綱槎,又有記為勝熙。君玄有兄弟三人:君宇、君玄、君宙。

  (三)元明清時期

  饒平位於粵東,屬潮州市管轄。饒平的謝姓是宋代民族英雄謝枋得之後,如今饒平、潮安、普寧、澄誨、潮陽、梅縣、蕉嶺、平遠等地的謝姓,有許多是枋得的裔孫。饒平《西周謝氏始祖申伯公家譜》是1994年纂修的。該譜糾正了以前所修家譜中的一些訛誤,但仍有與曆史記載不符之處。該譜記載,枋得殉國,他所生三子:長子熙之、三子申之跟隨母親殉難。次子定之為邑生員,宋朝滅亡後,扶父骨歸葬於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饒)。時元軍至信州,元廷揭榜追捕,定之恐遭株連,避匿於金溪縣(今屬江西),不久,又輾轉避入汀州之寧化,卒後與妻張氏合葬永定湖雷蓮塘下。定之生兩子:長子福遠,未再遷徙,卒後與妻鄒氏合葬湖雷溪口團村,古名道人村。次子福遜,元順帝元統二年(1334)進士,曾在信州路做官。枋得的第七世孫謝福全於元末從漳州小靖入饒開創灤溪,明成祖永樂甲午(1414)在禦寨埔購買一個叫廖養哥的人的破屋兩棟,帶屋外空地一片、水塘一口,空地約2.8畝,價值紋銀5兩整。後來又在永樂己亥(1419)承買一個叫蔡貴舊居2.5間,外帶空地一片,筍3.652畝,價值紋銀8.75兩。從此定居饒平。福全有四子:秉忠、秉盛、秉嘉、秉弘。福全一支在饒平傳十六世時已到了清代道光年間,世係排列非常詳盡。這一支謝姓耕讀傳家,沒有出過顯宦。該譜唯一值得懷疑之處,是說枋得有熙之、定之、申之(名寄孝)三子與史不合,《疊山集》中說枋得三子是:義勇、熙之、定之,沒有申之。說熙之跟母殉難也於史無證。熙之從廣陵獄中獲釋後未久即死,定之善屬文,累薦不仕。饒平譜說元軍至信州,揭榜追捕,定之先是避於金溪縣,後再逃至汀州府所屬之寧化,恐怕也是得自傳聞。元朝初定中原,須要籠絡漢族中的名宿耆儒為其統治服務,因此大名鼎鼎的謝枋得就在劫難逃,像定之這樣的不見於經傳的無名之輩不在強征之列,他大可不必四處逃匿。

  澄海外砂的謝姓是由饒平遷入的,始遷祖是枋得的第八代孫,饒平始祖謝福全的次子秉盛(宏遠),明英宗正統年間遷入。當時外砂是荊棘叢生的不毛之地,溝壑縱橫,沙丘綿亙。這支謝姓人披荊斬棘,曆盡艱辛,築堤圍,修水利,開墾耕地田園,從外砂丘陵地開辟至海邊。

  梅州的謝姓始遷祖叫謝新,在前文宋代部分已有敘述。謝新活了86歲,卒於元順帝至元三年(1337),卜葬於丙村區群豐鄉大坪裏(今稱羅塘崗)浪裏搖船穴。謝新有天佐、天佑、天保三子,分居梅縣周溪、白渡、丙村;天保居江西會昌,後遷潮州南門。此時已是元末明初。天佐也有三子:長子謝本實死後葬梅縣大坑頭村庵子嶺上左片,後裔遷居江西。次子謝財實,後裔移居平遠車幹。三子謝梅實為梅州白渡大坑頭一脈開基祖,傳數世之後,其裔孫又遷至梅縣城東周溪開基。謝新次子天佑生於元世祖忽必烈時,死於順帝至元年間,進士出身,任過粵南觀察使,中憲大夫,葬於廣東惠來縣神泉裏文昌鄉。後裔分居在梅縣丙村、文社、壩尾、塔沙鎮,並漂流到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

  據謝其昌先生編纂的梅州《西周謝氏始祖申伯公家譜》,與謝新(即樸六)一同由閩遷粵的還有他的幾個堂兄弟。謝規崇(字惕刨)遷梅州白渡堡珠坑鄉蘇姑並開基,為惕創公派始祖。他的父親謝連春與謝新之父謝遭春當是兄弟輩。謝規崇長子謝燕詒又生三子:長子名謝道、次子名謝逸德,其後裔分居淡坑及大埔縣陰那坑,第三子逸叟則分居鷓鴣凹。規崇的次子燕統,遷鎮平(蕉嶺)縣尖坑社,後又分本州謝四暗巷等處,也有遷台灣的。與謝新同一輩在梅州開基的,還有謝新春之子謝左峰,住梅縣丙村嘴頭,後裔移於車幹鄉;謝建春之子謝廷鳳住興寧東坡寨。1991年興寧發現的《新譜》記載清代乾隆年間入川始祖謝錫瓚是“廣東省嘉應州始興縣南相五裏外郭坊堡李坡寨人氏”,正是謝廷風之後,隻是把東坡寨訛傳成了李坡寨。這就為重慶巴縣謝氏找到了源頭。遷梅州的還有:謝興清之子謝大賓住丙村金盤,謝來春之子謝纘緒住小乍,謝逢春之子謝誌道住五華縣大都,謝誌興住興寧小峰,等等。如今梅州謝姓的後裔除廣東省外,已繁衍至福建、台灣、江西、廣西等省、香港特別行政區及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緬甸等亞洲國家。

  梅州譜還記載,這支謝姓與謝枋得同是謝安之子謝琰之後。謝琰有肇、峻、混三子,謝新是謝混後裔,枋得則是謝峻後裔,兩人同是會稽四十世,為兄弟輩。該譜有關於枋得之子的記述:“寄忠、寄義二公從母李夫人避亂貴溪山中,被元兵所執,均自縊而死。一門忠孝,千載難能。寄孝公生時,母以乳疾,寄養於姑朱樸家。及父殉難,孝年尚幼……子四:愷、悌、怡、恬,均土著貴溪。”事實是:跟隨枋得之妻李氏避匿貴溪山中的是她的次子熙之、三子定之,而不是寄忠、寄義。母子三人被元兵拘捕,後來李氏自縊,熙之、定之由建康獄中移獄廣陵,不久獲釋,並未自縊。定之的兒子也不叫愷、悌、怡、恬,而是叫信孫、仁孫。當然,空穴來風,必有所自,旅居泰國的謝其昌先生為修此譜,耗費了許多心血,但還是出了小小疏漏,究其原因,可能是迻錄其他族譜時未查詢史書所致。

  樂昌在廣東最北部,縣級市,屬韶關市管轄。樂昌《謝氏宗譜》修於1993年,是樂昌市沙坪田下村、上茶上村、大塘下村、穀皮坳村、大屋場村、大平衝村,青溪澗村、長坪村、茶頭窩村、樂昌市酉聯村、樂昌坪石靈石壩村、坪石排崗村、樂昌羅家渡下坑村、樂昌大源上山村、樂昌大源牛金窩村等合修之譜。這支謝姓的遷徙情況是:

  申伯七十八世謝景銓由英德琵琶山遷乳源武豐司崗村;

  七十九世萬三遷杉杵下;

  八十世彥傳遷高崗,彥英遷園子,彥琛遷甜竹山,彥宏遷杉杵下寓蒲塘;

  八十世法常遷廣西高準縣(?),淡廣遷西山桃坪;

  八十一世秀三於明萬曆年間由乳源遷樂眉西山上茶山;

  八十一世成遷廣西;

  八十一世原昭於弘治十年(1497)由乳源武豐遷樂昌坪石寨石壩;

  八十二世君賜由武豐杉杵下遷乳源龍溪上扶頭峙背村,聖執由西山桃坪遷杉杵下;

  八十二世福忠由武豐遷乳源榜涅鄉均村,華一遷西山桃坪,德先由園子山遷乳源龍南鎮方武村;

  八十二世應棠遷雲山腳;

  八十三世英(乳名玉漢),於明天啟年間由乳源遷樂昌沙坪大塘下。大俊、大烈遷四川,大文遷長摸,貴仁遷石頭連,大祿、大乾於明萬曆年間由武奉杉杵下遷乳源大坪穀皮坳村。大聰遷四川,大滾遷水背;

  八十四世聖卓遷沙坪水浸窩,聖閣遷四川,聖錫遷樂昌,聖臣順治年間遷大塘下太平衝,聖澤遷西山賴羊角;

  八十五世皇章遷田下石屋,井滿由西山大塘下遷乳源大坪鄉青溪洞;

  八十五世聖祖遷樂昌黃坪,世皇遷樂昌上山,瓊生遷樂昌市沙坪鎮長坪村;

  八十五世皇弼遷曲江,錫三於萬曆壬辰(1592)由乳源遷沙坪茶頭窩,國印遷四川,國任遷榮村;

  八十五世皇興遷穀皮溝;

  八十六世瓊二遷田下石屋,潤生遷大澗,盛佑遷曲江,原遷塘麵;

  八十七世少雲遷四川,雲晶遷四川,天則由新塘遷大源牛金窩;

  八十八世濟雍遷龍溪縣長溪村,爵一遷田寮下。

  這支謝姓最早有據可查的時間是八十一世於明代弘治十年(1497)由乳源遷出,上邊還有三代,第七十八代由英德遷乳源,八十一世時遷樂昌。如今已分布於廣東、廣西、四川、福建等省。

  樂昌市梅花鄉石帶村的《謝氏家譜》(草稿)稱,其先祖觀福名壬二郎,原居福建,生子羅崇,遷廣東英德琵琶山居住。羅崇生八子,六子景銓號念六郎,由英德遷廣東乳源武豐。景銓子二,次子謝琦生萬二,萬二有五個兒子,其第三子彥禮遷樂昌縣大源擔沙浦。彥禮次子謝維誼由擔沙浦遷樂昌梅花鄉石帶村。這支謝氏比樂昌《謝氏宗譜》所說世係早三代。這兩支謝姓原籍福建。從時間上推算,石帶的謝姓是元代由閩入粵的。

  豐順縣在廣東東部,屬梅州市管轄。豐順縣采芝樓,舊屬蘭田都。豐順蘭田《謝氏族譜》將分散於蘭田十多個村莊如采芝樓、橫坑、河秋江、蒼下、宮下埔、尖山、茅園等地的謝氏宗支、世係融匯成一體編纂而成。這支謝姓是謝壺山後裔於明朝中葉英宗天順年間由潮州遷來,豐順縣位於梅州市南部,與潮州接壤,遷徙是很方便的事。遷移情況是:

  河秋江原是鄧、鄭兩姓集居地,明天順年間壺山係的謝弘基四世孫謝廷玉、謝廷舉從庵前遷至河秋江;

  橫坑原是江姓居地,明嘉靖年間謝弘基的八世孫謝仕聰由河秋江遷至橫坑;

  采芝樓原名柴仔樓,原住鄧、嚴、蘭姓居民,明成化年間謝澗夏從崎山遷葫戶坑再遷采芝樓開基。明嘉靖年間,謝弘基七世孫謝崇佑從河秋江亦遷居於此;

  蒼下村原住鄧姓人,明嘉靖年間,謝弘基八世孫謝仕光從埔上遷此。至清康熙、乾隆年間,又有謝孝造、謝澄輝先後遷此定居;

  茅園原是嚴、鄧、吳姓的居住地,明弘治年間,謝逢春六世孫謝斌從五華油田塘背遷此創基。不久,遷至仙田村居住,至其五世孫謝翹林才又搬回茅園定居。

  揭陽市榕城區草街的謝姓自稱是謝枋得之後。草街《謝氏家譜》載,這支謝姓的始遷祖謝宗文,號梅叟,字尚度,幼年時值元末戰亂,賴庶母石氏背負,至桃山開基。宗文的四世孫有個叫逸叟的,遷桃山烏門樓,而同謝新一起遷梅州的謝規崇,他有個孫子也叫逸叟,是否同一人?但世係又不對。如非謝規崇之後,即係壺山或謝翱之後,因為隻有這兩支謝姓才有遷居桃山的。

  五華縣在梅州市轄區內。據廣東五華油田《謝氏宗譜》記載,這支謝姓原居廣信上饒(今江西上饒),南宋理宗淳祐年間遷福建連城,據康熙二十三年(1684)的譜序說:“元順帝至正甲申歲(1344),宣公(光佐)五世孫逢春公誌擇廣東,遣長男誌道居桃山,次男誌源居河源上廓,三男誌惠居長樂油田,四男誌興居興寧小峰。”這支謝姓是謝衡之後。《謝氏研究》(2000年4月)第三期刊出的謝少武先生撰寫的《謝逢春後裔分布簡況》一文,臚列非常詳盡,可資參考。

  廣州市白雲區太和鎮有3支謝氏:謝規崇之後裔由梅縣白渡鎮江南村蓮塘崗遷來;逢春之後有一部分住太和鎮大源村(行政村)岐山;石湖村的謝姓是謝據之後,先從南雄珠璣巷到江村大田,再分遷各地。他們不是逢春之後。

  東莞市謝崗鎮謝姓是由南雄珠璣巷遷來。

  惠東馬山吉布、馬山青灘、安墩、寶口半坑、新庵白沙塘、白花謝屋(原名蜻蜒湖)以及五華縣油田鎮、興寧市水口鎮的謝姓,均是逢春的裔孫。

  位於廣東西部的英德市是縣級市,屬清遠市管轄。英德市橫石塘琵琶山村居住著一支謝姓,據橫石塘琵琶山《謝氏宗譜》記載,他們是謝枋得的後裔。枋得的四世孫謝敏於元代文宗至順年間遷江西安遠,安樂二年(1405)遷福建上杭。謝敏長子景聖遷廣東英德東鄉,次子景賢於明英宗正統五年(1440)二月初十與兄景聖、弟景智自福建上杭入粵,始居英德縣圍子下東邊榕樹下,打鐵為生,至曾孫謝宜遷居琵琶山。但這支謝姓所列世係有誤。其主要世係是:

  此世係與曆史記載不合,至少枋得之子瑞金、曾孫謝敏這兩代均是子虛烏有的人物,應該另覓史料予以澄清。但琵琶山村的這支謝姓於明代遷入,還是可信的。

  番禺市是屬廣州市管轄的縣級市,這裏的謝姓係謝夷吾之後。夷吾的四十三世孫謝石泉於宋孝宗淳熙年間任南雄總管府照磨,開始進入廣東。四十四世謝六郎由南雄遷番禺大田。五十世謝芳圃遷莘田,弟廷芝遷東莞石灘。五十一世謝義叟(謝廷芝子)遷芳村,為芳村始祖。弟謝信叟遷番禺市橋為市橋始祖。番禺芳村《謝氏族譜》始纂修於明初洪武年間,清代光緒二十年(1894)、民國二十五年(1936)都曾重修。該譜既認夷吾為始祖,又說芳村謝氏乃東陽太守謝據曾孫謝瞻的後裔,這顯然是錯誤的。因為謝據乃謝裒之子,謝裒又是謝衡之子,謝衡之父則是謝纘。謝夷吾和謝纘並非一支,因此番禺芳村這一支謝姓應是謝纘之後。又,這支謝姓的四十三世孫在南宋淳熙年間做官,淳熙元年為1174年,其中過了八世才遷往芳村,每世以20年計,計160年,已是宋末了。可以確定芳村的謝姓是宋末遷入的,入遷始祖叫謝義叟。

  化州在廣東西南,縣級市,歸茂名市管轄。這裏的謝姓是元代遷入的。據《化州縣誌姓氏》記載,始祖謝登泰原籍福建莆田縣,元代宦遊粵東,初居韶州府石轎林。長子謝東山,科舉中第,在化州做官,謝登泰隨子赴任,後來便在化州落籍。初居州城水街,後遷敦坡南巢。至十一世分支遷中垌木幫根,至十三世分支遷平安之平山、山口坡。謝氏現主要聚居於平安、文樓、中垌等地,人口2萬餘。

  廣東太和鎮謝家莊謝姓係謝安後裔。謝家莊村謝氏創業開基始祖謝德錫,名嗣英,號粵振,是東晉(謝)安公的五十世孫,亦是梅縣白渡蘇姑井開基始祖規崇公十三世孫。德錫公於清康熙年間從梅縣的白渡鎮蓮塘崗南下創業,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於乾隆十五年(1750)始在現謝家莊置地,開基創業建村,至今已有兩個半世紀還多,其後裔嗣孫已發展到5000多人,分別居住在謝家莊以及永利、七石莊、文蔚莊、蝴蜞窿、朱官莊、七星嶺、打鼓嶺、羅洞、留福田、千家圍、楊梅山等自然村裏。

  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有一支謝姓,原居住在福建寧化縣石壁裏,唐朝末年黃巢起義波及福建,這支謝姓自寧化石壁移居江西於都縣塘腹村定居。明朝洪武年間,一個叫謝安山的人同妻子馬氏移居梅州石窟都二區徐溪東坡,披荊斬棘創業,遂為當地土著。

  三、福建

  (一)隋唐五代時期

  唐末的黃巢起義使得江北的謝姓大量遷入南方,這是我國曆史上繼晉代永嘉南遷之後的第二次移民浪潮。有趣的是,中原地區的謝姓幾乎是全部到了福建,鮮有例外。

  當然,說閩中謝姓是黃巢起義後遷入的,隻是就其犖犖大端而言,有些謝姓在福建居官,因喜歡那裏山明水秀,致仕後卜居不歸,便成了當地土著。據古田石床《謝族家譜》記載,這支謝姓是詩人謝惠連之後,“成公(謝成)仕唐為國匡霸侯,於武德二年(619)為唐南平守,居三山福城,不慕北土,竟為南枝。”武德是唐高祖李淵的年號,這支謝姓當是入閩最早的一支。

  其次是福建永春魁鬥的一支。唐代中葉,一個叫謝萬寵的人至饒陽太守,家於泉州所屬的莆田。萬寵的曾孫謝攢舉進士不第,隻作了尉丞之類的小官。母親病逝,結廬塋墓旁,有白鳧集其庭除,此鳥乃是祥瑞之物,唐德宗得知後大喜,下詔旌表其門閭,立雙闕於墓側,時稱闕下謝家。謝攢次子謝披以明經登第,任臨汀曹掾,又遷蘇州別駕。他有子九人,八子皆登仕途,有官至刺史、司馬者,其中謝藻、謝蘊成為唐代名臣,人稱九牧謝家。謝藻進士及第,官至侍郎;謝蘊與兄謝薦俱以明經擢第,再舉賢良方正,登入仕途。韋皋帥蜀,辟謝蘊為推官,劉辟謀反,蘊曉以君臣大義,劉辟怒而械係之,謝蘊大怒說,危邦不入,知己邦不居,得死為幸。劉辟知其壯烈,戒刑者止殺,自己拿刀作劈砍之狀威脅他。謝蘊怒斥說,要我死即死,我的頭顱是你磨刀的砥石!劉辟知其不可屈,釋而不問。劉辟謀反失敗,韋皋因謝蘊有氣節,上奏朝廷,任命他為記室。後周顯德三年(956),九牧之後裔謝裕自莆田仙遊竹下遷入桃源,居住在昭善裏的留安村。謝裕有子兩人:長子謝盛,次子謝槖;女兩人:長女嫁給黃道直為妻,次女嫁劉殿直。謝槖遷居福德裏顏佘村,現在地名叫謝門前,又從謝門前遷竹下。後由竹下遷曙穀,再遷莘山。居住在昭善裏的一支,南宋初年由昭善裏留安村遷居永春縣的魁鬥村。元朝末年順帝至正年間,魁鬥村出了個叫謝孟的狀元,還未及出仕,紅巾軍起義的風暴便席卷全國,謝孟棲身岩穴,死後葬於溪東,土名坵英林。明代萬曆年間,地方官題贈祠堂楹聯:居魁鬥日人占龍頭紀乘不登緣勝國,當永嘉時庭栽寶樹風流再振在今朝。人占龍頭是說謝孟獨占鼇頭,得了狀元;紀乘不登是說史冊上沒有記載,紀乘是史冊之意;緣勝國是說因為謝孟是元朝的狀元,緣是因為,勝國,下一個朝代指前一個朝代叫勝國,比如元朝對明朝說是勝國,明朝對清朝來說也是勝國。楹聯的下聯是鼓勵魁鬥謝氏重振謝孟當年雄風,再多出人才。整個楹聯的意思是說:謝孟中了狀元,隻因元代很快滅亡,因此曆史上沒有記載,當今魁鬥謝氏應再接再厲,重振雄風。

  建寧客坊水尾村《謝姓族譜》記載,這支謝姓是唐朝中葉憲宗元和十年(815)由江西入閩的。他們是大山水詩人謝靈運之後。靈運生子名鳳,鳳子超宗,超宗八傳至令淮,在唐代官居散騎常侍,初任韶州長史,後改任虔州(今江西贛州)節度使。武則天聖曆元年(698)為避亂而致仕,攜子德額及家眷120餘人,從江西雩州縣(今興國)擇遷廣昌(今屬江西)張川際開基為一世祖。令淮四傳至善宰,唐金旌光祿大夫,於唐憲宗元和十年為避亂攜家眾入閩,定居綏西(今建寧)西裏元彭田社,又叫龍津坊開基。善宰後裔主要分布於閩西建寧、寧化,後又分遷於江西廣昌、廣東梅縣、浙江等地,成為閩西一大派係。

  霞浦、寧德等地的謝姓是唐宣宗時入閩的,始祖是謝文仕。霞浦積穀溪、寧德莒州的《謝氏族譜》記載,謝文仕號閩峰,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宣宗時任兵部尚書,後來掛冠歸田,由淮入閩,駐福州,後至福寧青山下埔梓澳開基。其後裔主要分布在閩東霞浦、寧德等地,是閩東一大派係。

  唐末入閩的還有謝肇。據鬆溪花橋車上村、山東單縣、江西弋東案山《謝氏族譜》稱,謝肇乃謝夷吾的第三十三世孫,唐末任福州太守,因征蠻有功,任韶州刺史。閩粵發生叛亂,謝肇奉命率兵剿平,因功仕至戶部尚書,子孫遂卜居福建,他的曾孫謝貞吉遷於福建邵武烏州。謝貞吉的後裔謝通勝任南昌府判,通勝弟通靈任弋陽令,遂定居江西。但通勝的另一兄弟通名仍居邵武。

  福建大量的謝姓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由中原遷入的。福建因僻居東南一隅,幹戈較少,黃巢雖然趨建州(今福建建甌)、占福州,但不久就撤兵而去,仍是相對安全之地,因此遷入福建者甚多。寧化的石壁村四處群山圍繞,當中是一塊方圓200餘平方公裏的盆地,這裏土壤肥沃,地勢平坦,林木茂密,是理想的定居之地,北方遷民者蜂擁而至,這裏成了客家祖地,有羅、鄭、劉、歐陽、謝、張、馮、李等20多個姓氏在此定居。以後又繁衍至別處。台灣《萬興戶謝氏家譜)記載:“其先為謝安之後,因黃巢之亂,避居福建寧化石壁。黃巢亂平後,其先世自寧化遷江西雩都,數傳至謝安山,於明洪武四年(1371)移居廣東鎮平,為萬興戶開基祖。”

  王審知從固始南下,中原地區許多姓氏跟隨入閩,據《台灣通誌人民誌氏族篇》記載有陳、張、李、王、吳、蔡、楊、鄭、謝、郭、曾、周、廖、莊、蘇、何、高、啟、沈、施、盧、孫、傅、馬、董、薛、韓等27姓。柘榮溪坪《謝氏族譜》記載,謝姓入閩的領頭人叫謝彥時(正一)。該譜說:“後梁乾化間,我祖彥時公(諱正一)從王審知入閩,為左朝請大夫,掌建州武夷衝佑觀事。及致仕,偕弟正二公卜居長野溪,亦名緋洋、魁洋。至十五、十六公居謝墩,十七公分居霞浦。”

  福安曉陽《陳留郡曉陽謝氏家譜》(手寫本)稱:“曉陽始祖淇公(謝淇),後梁太祖開平朝兵部侍郎第三子也。時黃巢倡亂,梁太祖封王審知為閩王,淇公隨王入閩。從行25姓,從光州固始賓興裏而來,皆入於閩者也。淇公初遷古田,轉遷曉陽。其後散居路口、同安、清流、羅源、破石、龍溪、新城等地。”

  將樂圭洋《謝氏族譜》稱,入閩始祖蔭隆公,於後晉開運甲辰(944)自豫章臨川遷居建昌軍城,繼以荒年,移居邵武水東坑。

  惠安東園上侖《謝氏全譜》記載:“肇基始祖十八公,於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值黃巢亂,從朱皋鎮避寇入閩。兄弟四人,一居福州閩縣,一居晉江,一居惠安,一居永春阪頭。”

  安溪厚安《清溪謝氏宗譜》記載:“祖自光州固始,後梁開平間,從王審知入閩,始遷泉州安溪永安裏東皋。”

  南安東門《謝氏族譜》稱:“會稽建昌郡公安之20世孫,登大唐僖宗文德元年(888)進士,福建禦史大夫滔公(字國珍),避黃巢兵於閩之泉州晉江。”

  連江象緯《謝氏族譜》稱:“謝氏係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閩,傳於丁蘭埒,厥後遷連江上官塘,再移至象峰。”

  連江東岱龍山《謝氏族譜》稱,這一支謝姓“係唐光州刺史謝康,隨王審知入閩遂為閩人”。

  閩侯大箬池塘《謝氏族譜》稱:“始祖紹公字嗣宗,於唐僖宗乾符二年(875)擢河南道禦史中丞。男孜,昭宗景福二年(893)擢進士第,除中書舍人。孜男諱浩亦為兵馬使,世居光州固始,後隨王審知入閩。因朱文進弑王延曦,閩政日亂,浩子十九公諱雍字太和,與兄弟永和、義和棄官屯於古田縣石床。開運元年(944),謝九公諱欽遷蘭田,傳四代四公諱韶遷龍源。”

  寧德州《謝氏六甲族譜》稱:“申伯六十四世孫文仕公,河南光州固始人,仕唐……由淮入閩,駐福州。”

  寧德漳灣王坑《重修黃崗洛上謝氏宗譜)記載其祖先由光州固始隨王審知入閩居古田杉洋。

  連城文川《謝憲公祠族譜》雲:“溯我謝氏之入閩,則實自唐代。始考唐僖宗乾符之亂,有申伯遠裔文樂公,卸徙金陵,見知於節度使王審知,奏辟為判官,因攜家入閩,為藩長史,寓邵武禾坪(今和平鎮),後徙建州黃連鎮,世為鎮將。”

  鬆溪花橋介牌下《謝氏族譜》說:“溯自始祖文采(十六郎,任唐藩史)同王審知入閩,是為綏安祖,再傳謝望,三傳彥斌相繼鎮綏。”這一譜與連城文川譜略有出入,一說謝文采入閩後寓居邵武,一說寓居綏安。

  又,寧化、連城、鬆溪幾個村的《謝氏族譜》則記載:“始祖文樂公,字季遠,左學士登雲幼子也,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唐僖宗時,公兄弟自大梁徙居杭州,再投金陵威武軍節度使(按:王審知的威武軍節度使不在金陵)。王審知聞公博學多才,奏辟為判官,攜家相隨入閩。審知屢用公策,削平黃巢。及審知為閩王,公為王府長史,寓居邵武禾坪鸛村下,後徙居黃連鎮。其子望,字汝標,孫彥斌,相繼為黃連鎮將。六世炯,字成甫,號綏江,登宋治平四年(1067)進士,人稱‘謝冰壺’,言其清且正直。”這一支謝姓分布閩西,後又繁衍到江西、廣東。

  唐末遷入泉州的是謝瑤家族。據《南安東門謝氏族譜》記載,謝瑤字國珍,會稽郡建昌(今江西永修縣西北)人,東晉宰相謝安之二十世孫,登唐僖宗文德元年(888)進士,廷試二甲五名,曆官至福建禦史、上柱國、太師,贈衛國忠肅公。妻黃氏封衛國太夫人,二夫人也姓黃。唐末避黃巢之亂,遷居泉州郡北門(古稱晉江縣)。有子名諶。謝瑤夫婦死後葬於南安二都修文裏黃龍山,謝諶之墓則在南安二都修文裏岩浦山。謝諶雖不見於史乘,但其子孫在宋朝卻是名宦。

  龍海市原名龍溪縣,遷入最早者是謝修。《龍溪縣誌》記載,謝修字升之,唐僖宗文德元年(888)進士及第,龍溪青礁人,清心藻思,迥拔流俗。黃巢起義,攻入長安,僖宗於廣明年間向西逃跑,謝修與弟情棲身山岩中,築室著書自娛。黃巢起義失敗,僖宗回鑾,謝修才回到家中。後人稱其所居之圃為文圃山。謝修後裔居住文圃山麓,村名鍾宅。後因山上發生瘟疫而遷往山下,現名舊樓村。

  隋唐五代時期的謝姓比起魏晉南北朝時期來已是輝煌不再,在長達380年的曆史中,沒有一個謝姓成為中央政府的宰相,隻有唐末入閩的謝肇從福州太守升為戶部尚書,算是謝姓中的佼佼者。當然,三謝蠻的發展也是這一時期謝姓比較重要的事件,他們為維護祖國南方邊陲及當地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這一功勞是不能湮沒的。

  (二)宋代

  福建泉州謝氏是個累世簪纓的家族。晉江洋尾《續修謝氏東西房合譜》說,這支謝姓“蓋自江左迭遷而本祖家於泉,傳至宋時,泉城北門有謝膳者,開寶六年(973)進士,謝徽者,祥符五年(1012)進士。謝微者,原名征(徵),為金紫光祿大夫。侄伯景、伯強、伯初登天聖二年(1024)、八年(1030)、景祐五年(1038)進士。曾孫邦基登紹興十五年(1145)進士。奕世簪纓,遊宦接踵,以進士及第登宦籍載郡誌者三十六人。宗支貴盛,遷居不一……後世分支守業於縣治、二都山仔。複遷洋美居之。傳至司諫公,匡扶社稷,著顯令名”。南安東門《謝氏族譜》則說,謝蹈之“四世孫微公,仕宋為金紫光祿大夫,賜第清泉。肇於東門蓮花者為邦基公”。

  宋代泉州出仕最早的是謝膳。他的祖父是唐末進入泉州的謝蹈,父親是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進士及第的謝諶,官至銀青光祿大夫。謝膳是太祖開寶六年(973)進士,殿試二甲二十名,官至尚書都官郎中。謝膳有二子:謝徽、謝微。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