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秦時明月漢時關--秦漢時期謝姓的遷徙

  一、謝姓遷徙的軌跡

  謝姓形成後,由於種種原因,除部分人留居祖根地外,早在西周後期及春秋戰國時期便開始了向外遷徙,其中有不堪忍受統治者的壓迫而自動遷出的,也有被大國強迫外遷的;近者移居於今河南省境內的一些地方,遠者遷往東、南、西三方較遠的地方。在河南省境內,主要是向東北方向遷居古陽夏(今太康縣)及鄰近各縣。徙居外省者,有一支遷往山東,有一支作為謝邑遺民被強迫遷至湖北荊山,還有一支被遷至湖南江永,後來部分融入壯族和瑤族。戰國時,河南謝氏有一支溯長江三峽西上,遷至四川涪陵,後又分為三支:一支於三國時遷至蜀郡,至晉代有部分人遷至陝西馮翊郡;一支遷至雲南永昌郡,後發展成為當地大姓;一支遷到四川彭水一帶及貴州北部,與當地的濮人、越人通婚,至隋唐時被稱為東謝蠻、西謝蠻、南謝蠻,後大多融入布依族,部分融入水族和苗族。

  漢代,謝氏的聚居地又增加了會稽郡(治所在吳,即今江蘇蘇州,後漢移治山陰,即今浙江紹興)、下邳(今江蘇邳縣)、江西九江、章陵(今湖北棗陽)、牂牁(在今貴州境內)等處。其中會稽郡的謝氏人丁興旺,已相當有名望。東漢末,大鴻臚謝服,奉旨出征,天子以為將軍出征姓謝名服不祥,將其改姓射名鹹。從此謝服及其子登、援便不再姓謝而姓射了。

  晉代,陳郡謝氏發展成為名門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陽夏謝氏,以及由此遷出的康樂(在今江西萬載縣東)謝氏。西晉末年,黃河流域戰亂頻仍,中原人大量遷往江南。三國魏典農中郎將、陽夏人謝纘之子謝衡(任國子監祭酒)因避戰亂,遷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東山,在此發展繁衍,孕育出許多著名人物,因之成為謝姓的名門望族。這最重要的一支中謝衡有二子:鯤、裒。鯤及其子尚,裒及其六個兒子奕、據、安、萬、石、鐵,連同他們的後代,東晉至南朝時期多數都彪炳於史冊。

  唐朝末年,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起義,率領數萬人入福建,創建閩國。據《台灣省通誌》記載,隨同王氏兄弟入閩的共27姓,以固始人居多,其中第9姓即為謝姓。據福建謝氏譜牒資料記載,隨王氏兄弟入閩的謝姓有謝彥時(正一)、謝淇、謝浩、謝康、謝文樂等人,後分衍為幾支。柘榮溪坪《謝氏族譜》雲:“後梁乾化間,我祖彥時公,從王審知入閩,為左朝儀大夫,掌建州武夷衝佑觀事,及致仕,偕弟正二公卜居是鄉。”福安曉陽《謝氏族譜》雲:“始祖淇公,自(後)梁太祖朝隨王審知入閩,始遷古田,旋遷曉陽之地創立基業。”古田石床《謝氏族譜》稱:“浩公,兵馬使,隨王審知入閩,子雍,棄官居石床。”連江龍山《謝氏族譜》稱:“康,唐光州刺史,隨王審知入閩,傳至南宋,基,避地龍山開基。”寧化、連城、鬆溪三個村的《謝氏族譜》均載:“始祖文樂公,字季遠,左學士登雲幼子也,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唐僖宗時,公兄弟自大梁徙居杭州,再投金陵威武節度使。王審知聞公博學多才,奏辟為判官,挈家相隨入閩。審知屢用公策,削平黃巢。及審知為閩王,公為王府長史,寓居邵武禾坪鸛樹下。後徙居黃連鎮。其子望,字汝標,孫彥斌,相繼為黃連鎮將。”這一支謝氏,分布於閩西,後分衍到江西、廣東。

  五代時入閩的謝氏有兩支:一支始祖是東晉宰相謝安的後裔。謝安裔孫謝致中,唐僖宗時任左散騎大夫,生九子,其“季子英,後梁時仕古閩參軍、節度使”,留居福建。謝英的後裔,分布於仙遊、莆田、永泰等地。一支始祖是謝蔭隆,他“於後晉開運甲辰(944)自豫章臨川遷建昌軍城,繼以荒年,移居邵武水東坑”。謝蔭隆的後裔,分布於閩北的邵武、將樂、沙縣、明溪、永安一帶。

  兩宋時期,中原居民有一次大規模的南遷,時間在“靖康之變”前後,流向是長江以南,主要是江浙地區,也有逃到江南其他地區的。絡繹於南行道上的移民隊伍中,也有不少謝姓人。其中有史書記載的是謝克家。謝克家是蔡州上蔡(今屬河南)人,紹聖四年(1097)進士,隨宋室渡江後,寓居浙江杭州,高宗時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宋代,謝氏還有繼續遷入福建者。

  謝姓經過多次遷徙、繁衍,至宋代,已遍布南方各省,今浙江、江蘇、上海、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市、自治區都有許多謝姓聚居點。謝姓在南遷的同時,由於官職調遷、遊學、經商等原因,也有徙居北方各省的,至元代,已分布於黃河流域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甘肅等省,河北省及東北的一些地區也都有謝氏的聚居點。

  謝姓遷往海外,最早是南宋時的謝升卿,他改姓名為陳日煚,遷往安南,後創建了越南陳朝。其次是明代謝文彬等人,分別到暹羅(今泰國)、呂宋(今菲律賓)。清朝至現代,有更多的謝姓人走出國門,漂洋過海,到其他國家和地區謀生求發展,現主要分布於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緬甸、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美國、巴拿馬、蘇裏南、法國、英國等國家,以及中國香港、澳門等地區。謝姓自大陸徙居台灣,最早者均是福建漳州、泉州人,是明末鄭芝龍設寨於笨港時到台灣墾荒的,此後,有謝賢、謝岩隨鄭成功入台。清朝政府設台灣省後,謝姓入台者絡繹不絕,除了漳州、泉州人外,還有廣東人。

  總之,河南是謝姓的發祥地,但自申國滅亡後,謝姓的遷徙就沒有停止過。魏晉南北朝時期、唐朝末年、兩宋之際、宋元之際中原地區兵燹不斷,社會動蕩,有許多謝姓攜婦將雛,紛紛逃難江南,尋求安身立命之地。一浪高過一浪的遷徙浪潮不但使南方各省有許多謝姓居住,而且港、澳、台乃至泰國、菲律賓、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地也有了謝姓人的蹤跡。

  二、秦漢時期謝姓的遷徙分布

  謝氏形成後,除了一部分婦孺老幼及病殘者留居原地外,大部分謝姓居民都輾轉流徙到了外地。這裏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居無定所,隨遇而安,陽夏(河南太康)的謝姓就是申國滅亡後從南陽遷入的。據河南省太康縣《謝氏族譜》記載,秦、漢時期已有謝氏先民在這裏定居,綿綿瓜瓞,螽斯繁衍。太康縣與謝氏發祥地南陽相距不過幾百裏之遙,且又坦蕩如砥,揆諸情理,那裏的謝姓當是申國滅亡後由南陽一帶遷入的。該譜稱:“若始祖諱嘉者,其先南陽人也,西漢末為水衡都尉。”既稱其先為南陽人,便可斷定太康的謝姓由唐河、南陽一帶遷徙而來。漢平帝元始年間,謝嘉出任南昌縣令,其時王莽將傾漢室,謝嘉避地於會稽之暨陽,並在那裏定居,因此太康的《謝氏族譜》定謝纘為一世祖而未定謝嘉。太康縣老塚鎮謝家堂村有明萬曆年間的《謝氏先塋碑記》說:“竊睹謝氏者,自漢晉以來,舊為陽夏之氓。”《河南新誌》也說:“惟陽夏謝氏世代以原籍立冊,不曾或易。”河南其他地區的謝姓,當是從南陽或太康播遷去的。

  另一種情況是,大多數謝姓人被當做楚國的戰俘遷到了淮河上、中遊,這就是《左傳》所說的“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於荊焉。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複之,禮也”。許、胡、沈皆是春秋晚期的彈丸小國,道、房、申皆是故諸侯,被楚國滅亡後,改為邑。荊即荊山,在今湖北武當山東南。楚靈王十年(前531)滅蔡前,許國已遷至今安徽亳縣東南,胡在今安徽阜陽境,沈在今河南沈丘東南,道在今河南確山北,房在今河南遂平境,都在淮河上遊到中遊以北地帶,申國與許、胡、沈、道、房一起,都在楚國東境範圍之內。當時的形勢是:楚、晉之間爭霸中原的戰爭已逐漸停息,而新興的吳國卻頻頻騷擾楚國東部邊境,楚、吳之間爭奪淮水流域的戰爭愈來愈烈,楚靈王在滅亡蔡國之後,遷許、胡、沈、道、房、申等小國之民於荊,是怕這些亡國遺民趁機作亂,與吳國的軍隊遙相呼應。楚平王繼靈王即位後,“封陳、蔡”,是使陳、蔡重新立國,所謂“皆複之”就是恢複故國。而對於已經亡國的申人來說,隻是重返舊居,不再說封,顯然不是恢複其社稷。當然,重返舊居的隻是一小部分謝人,居住在荊山的謝姓人又由這裏遷徙到南方各地。

  申謝被楚國滅亡後,一支飄零無依的謝人在擺脫了楚國的控製後,沿著瀟水南下,迤邐來至湖南南部與廣西交界的江永縣,那裏峰巒起伏,偏僻閉塞,交通雖不方便,卻沒有刀兵之擾,於是便在這裏定居了下來。經過幾世紀的生息繁衍,至漢代時,已成為一支不可小覷的勢力,朝廷在這裏設立了謝沐縣。《水經湘水注》說,湘水支流之一的觀水即發源於謝沐縣,西北經灌陽縣西。灌陽縣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現在仍叫灌陽。

  居住在荊山的謝姓人中,大約在戰國時期,有一支向西遷徙,後來到了四川涪陵,便卜地而居,成了當地的著姓。漢獻帝建安年間,涪陵就出了一個叫謝本的人。三國蜀漢後主劉禪延熙年間,涪陵有個大姓徐巨反叛,大將鄧芝率眾討平,為防止他們東山再起,鄧芝將謝、徐、範等幾家豪門大姓的5000餘家遷往蜀郡,後來謝姓在那裏也成為大姓,並因善射而成為射獵官。東漢巴蜀有“白虎夷王謝節”,白虎夷人係巴人的一支,既有謝姓為其王,說明謝姓早在東漢時已與巴人中的白虎夷融合在一起了。

  涪陵謝氏成為當地著姓後,其中的一支在三國蜀漢時輾轉向西南遷徙,曆盡了千辛萬苦,來到了山水迢遞的雲南永昌郡,即今之騰衝縣,那裏已是靠近緬甸的邊陲城鎮了。《華陽國誌南中誌》記載永昌郡有著姓謝氏,即指的這一支。即使今日隸屬於重慶市的涪陵至雲南騰衝,仍然是荊天棘地,交通不便,1800年前的謝姓先民竟然有如此毅力長途跋涉,這種精神著實令人敬佩!

  涪陵謝氏中還有一支在東漢初年從居住地南下,進入了黔中。黔中土著有獠人、濮人等,這支謝姓與這些少數民族雜居在一起,他們關係融洽,互相幫助,不少謝姓人與這些少數民族結為朱陳之好,以至於自己也融入了少數民族之中。有的人甚至成為部落酋長。雖然融入少數民族,但姓氏依然未改,至隋唐時期,形成了東謝蠻、南謝蠻、西謝蠻。東、南、西是表示他們在貴州境內的方位,蠻是指少數民族,謝蠻兩字連在一起,則指少數民族中的謝姓。即使融入少數民族,也不忘木本水源,在蠻字前冠上謝姓,這是十分有趣的文化現象。

  從地域分布來看,從申謝滅亡至秦漢時期山東、湖北、河南、浙江、貴州、陝西等地均有謝姓居住,不少人成為朝廷命官,因其才能和建樹而光耀史冊。謝姓最早的名人是謝息。他是山東曲阜人,春秋時期魯昭公的大臣,晉人攻魯,謝息率兵據守,為謝氏東遷齊魯最早見諸史冊者。西漢時見諸史冊的有謝殷、謝祿、謝躬等人。謝殷是章鄉(今湖北荊門)人,平帝劉衍元始年間官拜中郎將之職,與陳崇等人巡行風俗,封章鄉侯。謝祿則為東海臨沂(今山東臨沂)人,西漢末年赤眉起義軍領袖。天鳳五年(18)起兵響應樊崇。赤眉軍建立政權,攻入長安,立劉盆子為帝,官至右大司馬。建武二年(26)因糧盡從長安退出。次年設計打敗劉秀部下鄧禹、馮異所率的軍隊,但不久即被劉秀所部包圍,隨從投降,謝祿被劉秀部將劉恭所殺。謝躬為西漢末南陽(今屬河南)人,更始年間為尚書令,與光武帝劉秀共定邯鄲,劉秀甚忌謝躬之才,口頭上稱他為“真吏”,躬毫不懷疑,後被劉秀設計誘殺。

  東漢時期謝姓人物增多,居住地區也更為廣泛。牂牁(今貴州遵義一帶)人謝暹任本部功曹,公孫述據蜀稱王,暹與當地大姓龍、傅、尹、董等保境為漢,得知光武帝劉秀在河北,派人從番禺奉貢,劉秀甚為高興,稱之為“義郎”。下邳(今江蘇邳縣)人謝安(與東晉名相謝安同名),東漢中葉順帝時盜賊群起,有一個叫徐鳳的賊將焚掠東城縣,謝安率其宗親斬殺了徐鳳,被封為平鄉侯。東郡武陽(今山東陽穀)人謝弼,為人正直,甚受鄉裏推重,靈帝時對策任郎中。因上書言事得罪權貴,被貶為廣陵府丞,不久,辭官歸家。權臣曹節之侄任東郡太守時將他拘捕,後死於獄中。南陽章陵(湖北棗陽)人謝該任公車司馬令,因父母年邁辭官,大臣孔融上書朝廷,說他“博通群藝,周覽古今”,朝廷授他為議郎。他諳熟《春秋左氏傳》,有門生近千人,為當世名儒。漢獻帝建安年間,有人從南陽徒步至許昌請教《左傳》,他一一詮釋,集成《謝氏釋》一書,今已亡佚。召陵(河南郾城)人謝甄善言談;九江(今屬江西)人謝曼卿善毛詩;許州(今河南許昌)人謝彥章係武將,任匡國軍節度使,又禮賢下士,時人見其行陣整齊,便說:“謝彥章必在此也。”扶風(陝西西安西北)人謝服,官征西大將軍,屢立戰功,卒葬洛陽北邙山。會稽山陰(浙江紹興)人謝煚,東漢末期大臣。另一會稽山陰人謝夷吾,字堯卿,少為郡吏,學風角占候,太守第五倫擢為督郵,舉孝廉,任壽張縣令,有政績,在百姓中口碑甚佳。明帝永平年間,蝗蟲發於泰山,周邊禾稼啃食淨盡,惟壽張莊稼完好無損,人們認為是夷吾善政所致。後屢次遷升,任钜鹿太守。因乘柴車從兩吏行春,冀州刺史劾奏他失禮儀,謫降為下邳令。後夷吾預卜自己死期,果然如期而卒。為會稽山陰謝氏開基祖。

  三國時謝承,係謝煚之子,孫權謝夫人之弟。博學洽聞,尤熟悉東漢史事及本郡掌故。孫權時曾任吳郡督郵,升任五官中郎將,後作長沙、東部都尉、武陵太守。撰《後漢書》143卷,已佚。又撰《會稽先賢傳》7卷,原書已佚,《太平禦覽》多次引用,魯迅稱該書“吉光片羽,真可寶也”。著有文集4卷,今殘存有《三夫人箴》等數篇。宛(河南南陽)人謝景任吳國太子賓客,善於言辭。任豫章太守時政績頗佳,為吏民稱道。會稽人謝淵舉孝廉,任吳國建武將軍,雖是武將,猶留意人物。駱統之子駱秀被人誣謗,謝淵出麵為之昭雪,在百姓中口碑甚好。彭城(江蘇徐州)人謝慈,滿腹經綸,曾撰寫《喪服圖》,今已亡佚。任吳國齊王奮相時,因屢次上書諫諍,為奮所殺,時人冤之。謝纘,在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曾任過三國時魏的典農中郎將,職責是掌管農業生產、民政、田租,官階與太守同。因出身寒微,不為世人所重,《三國誌》未為他立傳。為官後寓居洛陽,死後由其子謝衡扶柩歸葬陽夏吉遷裏,今謝家堂村,至今墓碑猶存,現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他是陳郡陽夏謝氏的開基祖,謝安即其曾孫。陳郡也成為謝姓的郡望之一。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