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邑在何處?是目前史學界聚訟不決的一個問題,大致有五種意見:
一、山東兗州說
鄭樵《通誌氏族略》說:“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於謝,今兗州龔丘縣謝城是也。”但各種資料表明,山東龔丘謝城並非申伯所在的謝城,而是周宣王庶子的封邑。《崧高》一詩中“南國是式”、“登是南邦”、“莫如南土”、“南土是保”等句子表明,謝邑是周朝的南疆,而山東兗州的謝城則是周朝的東疆,不是申伯所去的謝邑。《黍苗》一詩說召伯為申伯在謝地營造申邑及申伯去新邑赴任都是“悠悠南行”,如果是去山東兗州,則是悠悠東行了。可見此謝邑非彼謝邑,因方位不合,如今已沒人相信這一說法了。
二、河南信陽說
最早記載謝邑方位的是《國語鄭語》,西周末司徒鄭桓公曰:“謝西九州何如?”三國韋昭注曰:“謝,宣王之舅申伯之國,今在南陽。”此書比《方輿勝覽》早了1000多年,著名已故地理學家譚其驤說:“凡古城邑故址的今地,舊籍有幾種不同說法者,在一般情況下,理應以見於較早記載者為準。”至於為什麽信陽有那麽多申伯遺跡,謝肇華先生說:“信陽眾多的申伯遺跡,很可能是楚滅謝、滅申後,流移到此的申人、謝人,為懷念申伯而附會的。”湖北社科院的何浩在《楚滅國考》一書中也持同樣觀點,應是可信的。
三、河南唐河說
《太平寰宇記》卷一四二《唐州湖陽縣》下說:“謝城本舊棘陽城。《水經注》雲:謝水出謝城,其源微小,至城甚大,城周回側水,申伯之都邑……今申國在宛北,自申遷於謝。”又說:“棘陽故城,古謝國之地,在棘水之陽,後為縣,有廢城在今縣北。”所引《水經注》中的謝水,相當於今天的什麽水已不可考,有人考證說,謝水即澗河。宋代的湖陽縣就是今天唐河縣西南的湖陽鎮。《宋史》認為,謝城就是舊棘陽城,在今湖陽鎮北,也即唐河縣西南。這是最早提出古謝邑在今唐河境內之說。《大清一統誌南陽府古跡》、《光緒三十年南陽縣誌》、1980版《辭海》等也讚成此說。當代學者讚成此說的不少。
吳海林、李延沛《中國曆史人物辭典》說,召伯虎即召穆公,“曾率軍戰勝淮夷,並奉命經營謝邑(今河南唐河南)封申伯,遺物有‘召伯虎簠(音fu)’。”
陳子展《詩經直解》說:“召伯營治謝邑,任務完成。按:謝邑在今河南唐河縣,與湖北棗陽近。何楷雲:謝為荊徐要衝之地,封申伯於此,則足以鎮撫南國,宣王之心則安也。”
王劍引《實用漢字字典》“謝”字條有:“古邑名,在今河南唐河南。周申伯自申遷於此。”
張久言《簡明古漢語字典》“謝”字條有:“古邑名,在今河南唐河南。”
胡堯《中國姓氏尋根》說:“周宣王加封舅氏申侯謝(在今河南唐河縣南)地,申侯子孫有一支遷居謝地,後稱為謝氏。”
陳明遠、汪宗虎《中國姓氏大全》“謝”條說:“古謝邑,在今河南唐河縣南。”
閆海清《取名查典》說:“周宣王(前827-728)封舅氏申侯於謝地(今河南省唐河縣南),成為諸侯國,其子孫以國名為氏。”
謝其昌《謝氏曆代統係》說:“周宣王……任命元舅申伯協同太師尹吉甫討伐北狄玁狁(匈奴),扶周中興。因功敕封佐王,加升太師。初封申國,繼封謝邑。子孫別薑為謝,以地為氏,以陳留為郡。謝邑即今河南南陽唐河縣,申甫公仍姓薑,同係炎帝子孫。”
申光亞在《古謝邑今址考》中說:“分析西周申伯遷封的戰略態勢,結合《水經注》對古謝邑的描述,再對照今唐河蒼台鄉謝家莊的考古發現,更加證明楊應奎、黃文蓮等方誌學家把古謝邑記載在唐河是切實可信的。”
《辭海》1936年版和1979年版均認為謝邑在唐河南。“謝,古邑名,在今河南唐河南。周申伯遷於此。”
姓氏研究專家王大良在《中華姓氏通史謝姓》中說:“八說之中,何者為是,何者為非呢?在今天大多數人來看,隻有唐河一說較接近事實。當然,其他各說也有自己的理由。”
四、河南汝南謝城說
唐代林寶的《元和姓纂》一書說:“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於謝,今汝南謝城是也。”宋人彭龜年因襲這一觀點,在《謝氏舊譜序》一文中也說:“蓋自申伯受封於謝,其地即今汝南謝城是也。”今河南汝南有謝姓,但無謝城,後世學者無人讚同此說,如今已不被人提及。因為所有的文獻記載都未說謝邑在汝南。
五、河南南陽宛城區東謝營說
《國語鄭語》載鄭桓公曰:“謝西之九州。”三國時吳人韋昭注曰:“謝,宣王之舅申伯之國,今在南陽。”
《左傳》隱公元年記:“鄭武公娶於申。”晉朝時人杜預注曰:“申國,今南陽宛縣。”
《漢書地理誌》:“宛,故申伯國。”
《後漢書郡國誌》:“宛,本申伯國。”
《續漢書郡國誌》南陽郡棘陽縣下,劉昭引《荊州記》注曰:“東北百裏有謝城。”
唐朝人李吉甫《元和郡縣誌》:“南陽縣,本周之申國也,平王母申後之家。”
關於謝邑在南陽宛城區的記載還有很多,這裏不一一贅述。
當代學者論述考證謝邑在南陽宛城的文章更多。
最權威的已故曆史地理學家、複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譚其驤在《古謝邑故址應在今南陽縣境》一文中說:“是則謝邑故址,當在今南陽金華鄉東、西謝營村無疑。”
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長錢林書教授在《古謝國在今南陽考》一文中說:“南陽說時間最早,而且比較符合事實,我們以為是正確的。”又說:“古謝城應當在今南陽縣東南。今其地有以謝命名的東謝營、西謝營,即古謝國之所在無疑。”
錢穆《國史大綱》:“申在南陽宛縣。”
鄭傑祥、任崇嶽、艾延丁《謝邑考》:“綜合以上所述理由,我們認為古代謝邑(謝國城遺址)所在地就是在今南陽縣(按:現已改為南陽市宛城區)金華鄉的東謝營村附近。”
周乾溁《春秋謝邑考》:“曆經多少朝代,不能說它的轄地就毫無變化,但可以這樣說,變化並不太大……春秋謝邑實屬於今河南南陽。”
謝增寅《古謝邑今址考》:“根據謝姓的居遷情況,以及古籍對古謝水、古謝邑的記述,和專家學者對出土文物的認定,古謝邑當在今南陽縣東、西謝營一帶,確定無疑。”
魏仁華、吳湛《申伯在南陽》:“申伯所徙之謝邑,當在今南陽縣(按:今已改為宛城區)金華鄉的東謝營附近。”
持此說的學者還有不少,這裏不再贅述。
考古發現也證實了申在南陽。1975年在南陽市西關發現了“申公彭宇簠(音fu)”,1981年又在南陽市北郊再次發現申國銅器,其中有銘為一鼎二簋(音gui),為“南申伯大宰仲偁(音cheng)父”的銅器,出現了南申字樣,傳世銅器中也有“仲偁父鼎”,這些銅器對解開申國之謎非常重要。李學勤先生認為仲偁父是申國的“大宰”,即申國之“相”。艾延丁在《關於南申立國時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認為,西周、春秋時期有三申,即信陽之東申、南陽之南申、陝晉間之西申。“申在周初始封信陽,此申在文獻中常以申息並稱,宣王時又改封南陽,此申在文獻中常以申呂並稱,從考古發現的申國銅器的銘文看,有兩處都稱‘南申’、‘南申伯’,可以斷定此申在改封後就稱南申,其原因就是改封後信陽之申依然保留,而陝晉間又有申戎(薑戎)之西申,所以南陽之申直接稱為南申。”又說:“南陽之申之所以稱南申,除了上述原因外,與所封之地,在周王朝之南土有關。”《潛夫論》一書說:“申城在宛北序山之下”,申國的銅器與墓葬又在這一帶,證明申城的具體位置距此不遠。宛北的序山又稱豫山,古音序、豫、謝同音,故又稱謝山,謝水也當距此不遠。今澗河發源於南陽市宛城區漢家塚鄉南田湖村,流至金華鄉東謝營村東時水流增大,有一條南北向東西流向的泥河、礓石河注入,形成回側之勢。有人提出澗河即古代的謝水,從方位推算是對的。加上其他文獻記載互相印證,說明東謝營就是謝姓祖根所在地。
§§第二章 謝姓人物真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