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申伯其人

  一、謝姓祖先是誰

  許多謝姓家譜都以申伯為始祖,那麽,申伯是何許人?眾所周知,申伯是申國的諸侯。申是周代的薑姓國,薑姓氏族部落是炎帝子孫四嶽的後裔,因居住於薑水流域而得姓。帝堯時期薑姓出了一位擔任四嶽之職的政治家,帝舜時期四嶽的後裔伯夷曾任主管禮儀、祭祀的宗族大臣,夏禹時期四嶽的後裔中有兩個封於申、呂,即今之陝西、山西之間。《史記齊太公世家》在敘述太公望的身世時說:“其先祖嚐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薑氏。”呂、申同為薑姓四嶽的兩大分支,因此,《詩經大雅崧高》一詩中說:“崧高維嶽,駿極於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這裏的甫即呂。《新唐書宰相世係》雲:“呂氏出自薑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弘農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遍掌四嶽,為諸侯伯,號太嶽。又佐禹治水,有功,賜姓曰呂,封為呂侯。”唐人孔穎達為《左傳》作正義時說:“外傳(指《國語》)說伯夷之後曰:‘申、呂雖衰,齊、許猶在。’則申、呂與齊、許同出伯夷,同為薑姓。”這就是薑姓申國的由來。而南申的申伯是出自孤竹國,姓墨胎氏的後裔,因與周厲王建立了婚盟關係,周夷王時,將親戚封於南申,以封地為姓,姓申,入贅於申嗣伯夷之後。也是當今申姓的始祖。

  申人最早居住在今寧夏中衛縣至陝西米脂縣一帶,因為他們居住在宗周以西,故稱西申。已故四川大學教授蒙文通說,陝西“安塞、米脂以北,西連中衛,為申戎之國,所謂西申也”。《山海經》中也有申山、上申之山、申首之山和申水,也是指今陝西、寧夏一帶,這裏應是申人最早活動的區域。申國究竟始於何時,已難考證,但夏、商時期已經存在。周朝建立以後分封諸侯,同時興滅國,繼絕世,黃帝、炎帝、堯、舜、夏、商之後也得到了分封,於是申、呂等國也被保留了下來。周初薑姓諸國因同王朝的姬姓通婚而得到續封,後來又不斷遷徙,逐漸移到中嶽嵩山周圍。申國本是小國,在朝廷上沒有多大影響,但周厲王時期的一次變亂,卻給申伯提供了施展抱負的機會,原來周厲王暴虐無道,百姓起來造反,厲王惶急中逃往彘(zhi)地(今山西霍縣)避難,後來暴亂平息,厲王不敢歸朝,朝政由周公、召公等人攝政,曆史上稱“共和行政”。周厲王死後,兒子姬靜即位,是為周宣王,周朝才又興旺起來。

  周宣王時期南方的楚國從一個普通的小國逐漸發展為強國,並有繼續向北挺進,問鼎中原之意,今南陽地區是西周東麵的屏障,如果不加強防禦,便有被楚國占領的危險,為了加強對南土的控製,著力經營南蠻、百濮和荊楚之地,宣王決定先把商末遷移到淮河流域的方國滅掉,把元舅申伯的都城改封於南陽盆地,而南陽盆地已有謝姓人在這裏定居,於是申伯與謝姓人才有來往。《大雅詩經崧高》對申伯此行有細致的描述:

  亹亹申伯,勤勉的申伯得美名,

  王纘之事。周王命他把祖業來繼承。

  於邑於謝,在謝地為他建造新都城。

  南國是式。南方諸國以他為典型。

  王命召伯,周王命令召虎,

  定申伯之宅。為申伯建築新都城。

  登是南邦,建成都城立南方,

  世執其功。世代守住創業功。

  王命申伯,王給申伯下命令,

  式是南邦。要在南方諸國做榜樣。

  因是謝人,依靠謝邑老百姓,

  以作爾庸。為你築成新城牆。

  王命召伯,王又命令召伯虎,

  徹申伯土田。去為申伯規劃分土地。

  王命傅禦,王命太傅和侍臣,

  遷其私人。幫他家臣搬遷到謝邑。

  圍繞著《詩經大雅崧高》這首詩,學者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對申伯其人發表了各自的見解,見仁見智,隻要言之成理,能夠自圓其說,便可成為一家之言。即使見解不同,方枘圓鑿,爭辯的雙方也必須尊重對方。我們必須弄清,召虎在謝地上築謝城還是築申的都城;立的是謝國還是申國;建的是謝氏宗廟還是申伯的宗廟,這點很重要。

  主張謝姓為申伯裔孫者以謝少先、陳長懷、謝朝發、謝東鬥等人為代表。他們在《謝氏故裏研究》(內刊、論文集)一書的通論中說:“春秋楚文王初年,楚滅申謝,申之後有史可考者有謝氏、申氏、申鮮氏、宇文氏等。自漢以下,僅有謝姓顯赫至今。今之謝姓皆出申伯謝氏之後,其他失考。”謝增寅在《古謝邑今址考》一文中認為:“家居河南省南陽縣金華鄉東西謝營村的謝氏族人,世代傳授,申伯封於謝,古謝邑在今東、西謝營附近、因世代變遷,謝氏族人流徙各地。其中一支由古謝地東遷太康,又南徙吳越以至閩粵。”所謂“世代傳授,申伯封於謝”,就是說謝姓是申伯的後裔。謝肇華教授在中華謝氏聯誼總會主辦的刊物《中華謝氏》創刊號上發表了《為何謝氏家譜都定炎帝係申伯為始祖而不涉黃帝係》一文,接著又在第二期上發表了《再論謝氏始祖為炎帝係申伯及謝邑在南陽宛城區謝營》一文,主張謝姓的始祖為炎帝係申伯。他認為:“當代史學家關於姓氏演變的最新成果:在周代,平民和奴隸,失國的同時也失姓,變成無姓無氏之人。”從黃帝時期任姓所轄十族,都稱謝、任姓;呂、任姓。呂是炎裔伯夷之後,炎帝大戰後誠歸於黃帝係,作為任姓分治的異姓國。謝人失國後,在申伯統治下,拜申的宗廟。這時的謝人,應稱申氏謝人,直到申國被滅才可擺脫附庸的殖民色彩。北齊的漢人楊忠因少數民族弘農氏統治所以叫弘農楊忠,後北周取代北齊由普六茹氏族統治。此時楊忠稱普六茹楊忠,後來楊忠之子楊堅奪周立隋,楊堅一家恢複漢人姓名,不再冠上殖民者的氏號。他舉了清鹹豐十年(1860)湖南溈(音wei)寧《謝氏五修族譜》,該譜卷首抄錄了南宋謝諤為家族寫的序,序中說:“謝氏出於薑姓,炎帝之後。任姓以後,分為十族,謝其一也,其國在南陽宛,三代之際,或以失國,子孫散亡,至周宣王,命申伯為卿士,使召伯營謝邑,以賜申伯,此族氏之本也。”肇華教授解釋說:謝諤是看過《世本》的,他特別點出《世本》中講的黃帝係的任姓分出的謝族,其國在南陽宛,但很早就因失國而失姓了。他的結論是:謝氏出於薑姓,炎帝之後。炎裔申伯被周宣王封於謝邑,這才是謝氏之本。照他說法謝姓有不同血統的兩個謝,黃帝係的謝在失國後,謝姓也丟了,炎帝係的申伯封於謝,這才是今日謝姓的根本。這一說法有認同者,也有反對者,但言之成理,不失為一種說法。此說並未弄清申伯的來由:申伯於公元前870年受封而姓申。公元前810年遷都於謝地,在謝地建了申的宗廟。立的是申國,是占領者。

  但是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不認可申伯是謝姓始祖,認為申伯與謝姓沒有血緣關係。謝鈞祥在《百家書庫謝》一書中說:“崧高》是一首歌頌周宣王和申伯的詩,不可能把西周滅謝寫得太露骨,但字裏行間卻不乏滅謝的具體事實。‘王命傅禦,遷其私人’;‘申伯之功,召伯是營;有俶其城,寢廟既成’等語,記述了周宣王命召伯(即召穆公,名虎)等大臣先行在謝國疆土上為申伯建好住宅、宗廟、城邑,整理好土地等,再將申伯的家屬一同遷去的情況。試想,如果不先行滅掉謝國,怎麽能在謝國領土上進行這麽多建設呢?尤其是‘因是謝人,以作爾庸’,是說修築申國都謝邑時用的勞工都是當地的謝國人,更能說明問題。郭沫若幹脆說‘庸’即‘傭’,‘是對奴仆的稱呼,就是把謝人賞賜給申侯,作為奴隸’。這一切,無不雄辯地說明,謝國被西周滅亡,疆土被申國侵占,國人已成亡國奴。”又說:“作為周宣王舅父的申伯,隻有這麽一個人,他一會兒受封於謝,其後以國為氏稱謝氏,一會兒又封於申,成為申氏的始祖,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在古代“庸”與“傭”通假,仔細品味“因是謝人,以作爾庸”,翻譯成白話,就是:因為他們是謝國人,就賞賜你申伯作奴隸。如果這一理解不錯,謝國滅亡後,謝國人就成了申伯的奴隸,把申伯當成謝姓始祖,那肯定是不恰當的。

  已故的先秦史專家李劍農教授在《殷國民族與井水文化》一文中說:“謝人,為該地原住之民族,‘以作爾庸’之庸,《毛傳》釋為城,鄭箋釋為功,皆非,應通作附庸之庸……當為附於田土之農奴。曰‘因是謝人,以作爾庸,即以謝人之申伯之農奴耳’。”李劍農的解釋與郭沫若相同。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的何光嶽在《謝國的來源與遷徙》一文中不同意李劍農的見解,他說:“謝人並非淪為申國之農奴,而是臣民百姓,也有築城的徭役義務,若作附庸,也不至於淪為農奴。”其實,庸字有4個含意:一是平庸不高明,成語中有“庸碌無能”便是;二是用,多用於否定句中,如“毋庸諱言”便是;三是表示反問,作豈,怎麽講,如“庸可棄乎”便是;四是與“傭”字通用,如稱雇工為庸工便是。退一步說,即使謝姓人是申伯的臣民,也扯不上有血緣關係,怎能認他為始祖呢?

  南陽師範學院謝東華、鄭先興在《論謝氏及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一文中說:“申伯分封之前,謝邑早已存在。謝氏自從得姓之後,可能一直居住在謝邑,或者至少可以說在申伯分封到申國以前,謝邑作為文獻記載的發祥地已經存在了:‘於邑於謝,南國是式’;‘因是謝人,以作爾庸’。申伯被分封到謝邑之前,已有謝邑。分封之後,原有謝邑的人民都成為申伯的傭工或者說公民,所以,這時候申伯與謝人的關係是國君與臣民的關係,尚無任何血緣關係。”既無血緣關係,申伯怎能成為謝姓的始祖呢?

  謝纘第五十九代孫,湖北的謝遠明在《矯正千年舛訛,徹底正本清源》的一首詩歌中,強烈呼籲糾正訛誤,不能再認申伯為謝姓始祖。

  反對謝姓是申伯後裔最激烈的是華夏謝氏文化研究會廣東省研究會會長謝漢清。他在《談經說史辨謝源》一文中說:“謝人失國之後,疆土都被申國並吞了,謝人被分配給申伯作奴隸。”在《亂世不可亂宗》一文中說:“謝族約於公元前810年失國,古謝國被申國並吞了。謝人淪為申伯的奴隸,當然要‘享受’周朝宗法製度的待遇,就要拜申的宗廟,向申繳納貢賦。近代,中國曾被日本占領,香港淪為英國的殖民地,那時,在被占領的地方懸掛著日本的‘太陽旗’和英國的‘米字旗’,這是喪權辱國的象征。殖民統治者大肆掠奪我國的資源,蹂躪華夏的黎民。雖然時代不同,形式有異,但性質都是一樣的。”謝漢清先生把申伯占領謝國比作日本占領中國大陸、英國占領香港,雖然比喻不很確切,但是畢竟有相似之處。

  湖南新化的謝姓研究者謝五八在《謝氏文化研究中遇到的十大難題》一文中否認申伯是謝姓的始祖,但又認為有一小部分謝人是申伯的後裔。他說:“也許有人會說,第一個姓謝的人就是申伯公呀!其實並沒有那麽簡單。首先,申伯不姓謝而是姓薑;其次,申伯當年是被宣王封到了謝邑,而不是‘締造’了謝邑。就是說,謝邑在申伯去之前早已存在,那裏的人也早已姓謝了,稱謝人。”申伯去謝邑之前,謝邑就有謝姓存在,這是當今學者們的共識,有眾多文獻為證,誰也否定不了。謝五八認為,謝姓中有很少一部分確實是申伯的血緣後裔:“申伯是不是全部謝族人的血緣祖先,回答應當是否定的。但回答‘是’的也很多。不過目前要糾正這一看法很難,因為許多人,特別是許多謝姓人都認為我們是申伯的直接子孫。曆代的許多謝氏族譜,現代的許多著作、文章都這麽認為。正確的答案應當是:隻有很少一部分謝人是申伯的血緣後裔,大部分謝人與申伯無血緣關係。這是因為:第一,謝姓是由黃帝的謝裔人、炎帝的謝裔人及少數民族謝裔人(如高車直勒氏)融合而成,不是申伯一人所生;第二,申伯與謝邑的謝民之間是君民關係,不是血緣關係。謝邑內所有百姓的後代尊申伯為始祖,隻能說申伯是謝族的人文始祖是基於申的地位和威望,如同稱炎黃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一樣。當然,也不排除申伯有嫡傳後代繁衍下來,這就要花很大工夫去尋找了。”謝五八的說法有一定道理,謝姓雖然確實是黃帝後裔,但千百年來眾多家譜和現代的著作、文章中都稱炎帝係統的申伯為謝姓始祖,眾口一聲,積非成是,要糾正也很難。實際情況是,在眾多的謝姓人口中,確有很少一部分人是申伯的血緣。廣東謝漢清在《有錯必糾》文中說:趙毅、趙軼峰主編的高等教育重點教材《中國古代史》第181頁有這樣的論述:“周代的宗法製度是原始社會晚期氏族內部血緣關係進入文明社會之後進一步演變、發展的產物。人類由原始社會跨入文明社會,一項重要的標誌就是社會的組織關係從以血緣為主轉向以地域為主。但是在我國早期文明社會,血緣關係卻始終沒有退出曆史舞台。相反,它在維係人群方麵所具有的巨大潛力,一直被先人們不斷利用著。例如,在夏代的政治舞台上,就活躍著眾多的政治集團,也是以氏族和宗族為單位。”這說明西周的宗法製度是統治者可設宗廟,被統治者不能設宗廟,要拜統治者的宗廟,這就是古代人們有“氏可變而姓不可變”的道理。被統治的人就是他的“子民”。河南省唐河縣圖書館館長申光亞先生在《古謝邑今址考》文中說:從“因是謝人,以作爾庸”等詩句看,“謝邑與謝姓是在申伯遷封之前就早已存在的。申伯因為是世代勳戚,遷封之後也不再改姓謝了。”他對申伯到謝地申都時說:“從周天子戰略選擇考慮,要扼阻荊楚之北上的通道,申伯的遷封照理應當在原申國東南約一百五十裏的南陽盆地的南沿。”《詩經崧高》才有“悠悠南行”。若把南申國的封地說成是謝邑之所在是錯誤的。楚伐申後,申國依然存在,隻失去統治權而已。因此,申伯隻能是謝姓在申的統治時拜申的宗廟的附庸始祖。

  粵東兩陸謝氏文化研究會會長謝燕在《謝源之我見》一文中說:“謝人失國之後,疆土都被申國吞並了,謝人被分配給申伯做奴隸。這一切說明,謝國被西周滅亡,疆土被申國侵占,國人已成為亡國奴。由於謝人長年累月拜的是申宗,後人就把奴隸主申伯訛為謝姓始祖。對於謝姓的錯宗,從來沒有探討過,特別是西周的宗法製度對謝姓源流的影響,其實申伯一天也沒有姓過謝,申伯的先祖是來自孤竹國。”謝國人長期受申伯的統治,拜的是申國的祖宗,久而久之,就把奴隸主申伯訛為祖宗了,這種推測也在情理之中。廣西謝繼銘在《中華謝氏太祖是黃帝》文中說:“申伯是國君,其子孫當然是貴族,為什麽這個國君和貴族子孫不姓申而去隨自己的奴隸姓謝?有這個可能嗎?沒有的。”

  持謝姓始祖不是申伯的學者越來越多,這裏不再一一列舉。學術問題不可強求一律,也不能靠長官意誌,申伯到底是不是謝姓始祖,可以爭論下去,將來總會有結果的。

  二、說說以申伯為始祖的族譜

  目前民間的謝氏族譜世係混亂,雖多以申伯為始祖,但申伯以後的世係五花八門,不能令人相信。如福建漳浦《傳台世係源流》中說,謝氏一世祖是申伯,“十七世夷吾,十八世畏三,十九世彌弘,二十世雲,二十一世燾,二十二世潭,二十三世鑒仁,二十四世勝,二十五世固,二十六世熊,二十七世清,二十八世纘。”這一族譜說謝纘是申伯的第二十八世孫,而泰國合艾的謝氏族譜則說謝纘是申伯第三十五世裔孫,兩譜差了七代。《傳台世係源流》說申伯第二十七世謝清,謝纘係謝清之子,而河南太康縣謝成斌為電視專題片解說詞《中華望族--陳郡陽夏謝氏》則說:“申伯之後第十九世仰貞公,首次來陽夏定居,直至第二十八世宜禮公,始遷浙江會稽。”又說:“到了後漢建興十四年,謝鐫攜子謝纘再次來陽夏定居。”《傳台世係源流》說謝纘之父叫謝清,謝成斌則說謝纘之父叫謝鐫,申伯第二十八世叫謝宜,《傳台世係源流》則說謝纘為申伯第二十八世裔孫,泰國合艾謝其昌收藏的《謝氏族譜》又說謝纘是申伯第三十五世裔孫。在3個謝氏族譜中,謝纘的輩分如此混亂,謝纘的父親是誰又如此分歧,又據謝宗楷編著的《謝氏牒譜知見與淺議》第58、59頁記“夷吾向右子儀向右弼公向右翁”(見浙江蓬溪《謝氏宗譜》的記載)叫人到底相信哪一個族譜呢?

  又如唐代的謝肇在《謝氏宗支避地會稽序》中說:“夷吾者以明風角占候之術鳴於世,然其間世數不可考也。”既然唐代就已弄不清謝夷吾的世係,當今的許多族譜又怎能言之鑿鑿地羅列出從申伯到如今的世係呢?這不明擺著是胡謅杜撰、瞎編亂造嗎?還有,宋代彭龜年寫的《東山謝氏家譜序》說:“謝姓)以國為氏,宗支繁衍藤茂於天下,若夷吾為漢钜鹿太守,若衡世居陳郡陽夏。”顯然這是兩支並提,如果謝衡是謝夷吾之後,還需如此寫嗎?況且謝衡是世居陽夏,而謝夷吾則是山陰會稽人,因失儀,落籍下邳,分明不是一支。太康謝家堂村庋藏的《謝氏族譜》是現在存世最早的譜。第一世列的是謝纘,如果謝纘是謝夷吾之後,族譜不可能略而不書。謝家堂村的族譜以謝纘為始祖,就是要表明他們與謝夷吾並非一支。

  坊間的族譜信口開河,不可相信者甚多。如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謝燾為福建緋洋寫的《謝氏源流遷徙序》說:“東漢獻帝時,(謝)該公始徙南陽章陵(湖北棗陽),嚐以事往陳留,覽其風土形勝,乃慷慨言曰:吾雖居章陵,吾子孫居此,當有拜相封侯者。越魏末,果襲陳留,因以名郡焉。未幾,生鯤公。”此譜序顯然有誤,因為謝鯤並非謝該之後,謝鯤的父親是謝衡,祖父是謝纘。謝姓遷居的是陳郡而非陳留。但有一點是對的,那就是謝鯤並非謝夷吾之後。任崇嶽先生在《中華姓氏譜謝》一書中認為謝夷吾與謝纘不是一支,並列舉了八條理由,非常可信,這裏不再贅述。

  以申伯為始祖的謝姓族譜,五花八門,大都不可相信,這是因為:古代典籍自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後,許多書籍就消失於那次大火之中,留下的書籍有限,謝氏家譜也毀於那次大火,因此後來的家譜多是胡亂編造世係,謝纘究竟是否申伯之後,如果是的話,應是第幾代,許多家譜都不相同,可知杜撰的族譜往往是舛誤百出,不可相信。最早的謝姓族譜見於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以謝纘為第一代,此後族譜的世係方可憑信。美國的謝益謙先生說:“有關我謝氏譜牒,最早見於南朝宋,劉義慶著《世說新語》一書中《陳國陽夏謝氏譜》始於衡公(謝安丞相之祖父),至於各房家譜所載衡公之父纘公以前之世係,完全是杜撰的。經過秦火,古籍毀滅十之八九,存者十之一二而已,漢興時搜集遺書、遺文,編成一部圖書總目錄,名為《漢書藝文誌》,所記錄的群書,大多有目無書。”這一看法與多數學者相同,無疑是正確的。

  廣東、湖南的謝氏家譜以申伯為始祖、薑太公為始祖以及說薑太公的長子丁公呂伋為始祖均有之。說申姓是薑太公的第十三個兒子改姓申才有申姓,再傳十代宏道的長子申伯改姓謝才有謝姓,其實有申姓時薑太公還未出生,有謝姓時,薑太公和申伯均未出生,所以,這些毫無史實的杜撰,確實令人啼笑皆非。

  行文至此,我們有必要談談河南省太康縣謝太成先生組織編纂的《陳郡陽夏(太康)謝氏族譜》(安公故裏篇),在第八篇(文化篇)中,第一章電視專題片解說詞《中華望族--陳郡陽夏謝氏》,這篇解說詞錯誤百出,自相矛盾,實在不可相信。浙江館藏《東山世係圖》刻本,以纘派世係,無申伯和夷吾世係。

  第一,說“陳郡陽夏謝氏自立譜--世祖謝夷吾至今已傳八十四世”,前麵已經分析過謝夷吾與謝纘不是一支,前者居山陰,後者世居陽夏,兩者雖都姓謝,而且夷吾時間較早,但謝纘並非謝夷吾後裔。太康縣謝家堂庋藏的大唐廣明元年陽夏謝氏族譜所記始祖是謝纘,不是謝夷吾,也沒有申伯世係。這與《世說新語》所記符合,謝纘為陽夏始祖之說才可信。

  第二,說“申伯之後第十九世仰貞公,首次來陽夏定居,直至二十八世宜禮公,始遷浙江會稽”。又說:“謝衡世居陽夏,以儒素顯,當永嘉之亂時,王室南渡,謝衡隨王室南遷,遂寓居於浙江會稽始寧。”一說南遷會稽的是宜禮公,一說有遷會稽的是謝衡,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實際上是謝衡遷往浙江會稽始寧的,唐代謝肇寫的《謝氏宗支避地會稽序》雲:“西晉祭酒公衡,又本於陽夏。永嘉不競,來寓於始寧(今浙江上虞),至太傅安石、大元帥萬、石,誠為江左望族。”現藏上海市圖書館的浙江上虞北門《江左世家》(謝氏族譜)稱:“晉太傅安石之祖衡公,由陳郡陽夏徙居會稽,遂為越人。”廣東梅州《謝氏族譜》也說:“謝衡)西晉太康七年(286)任國子監祭酒,當晉八王之亂,繼五胡十六國亂華之初,衡從陽夏遷居於浙江紹興始寧東山,為東山會稽派始祖。”謝太成先生於此說謝宜禮遷居浙江會稽,不知有何根據?

  第三,該族譜在電視片解說詞中說:“元朝末年到明朝初,陽夏謝纘的三十四世孫謝成,隨朱元璋創天下,東征西戰,定集慶、克寧州、戰鄱陽、平武昌、定中原、克元都、搗定西,功遷都督僉事,為晉王府相。又征朵甘,平洮州十八族,功封永平侯。謝成為朱元璋打天下立了汗馬功勞,由於朱元璋對群臣的疾疑,後來被誅,並沒收其田宅,謝成之妻王氏為避朱元璋殺後人,便領著三個兒子回歸陽夏,由於怕朱元璋再次追殺,株連門族,就在太康縣北柏崗村定居。”這段話不知根據何在,事實上此謝成非太康的謝成,此說實在是不能自圓其說。假定謝成因朱元璋猜疑被殺,他的妻子王氏怕受株連,肯定領著三個孩子隱姓埋名,逃往天涯海角,豈有逃回老家定居,等著朝廷派人抓她之理?她如果回老家,豈不是自投羅網?此說不可信。

  其實,太康縣的謝成並非朱元璋的戰將,也沒有被殺,隻是一個普通老百姓,和明初的謝成隻是姓名相同,並非一人,謝太成張冠李戴,錯認自己的祖宗,真是貽笑大方。太康縣老塚鎮謝家堂村的《謝氏族譜》稱:“元處士公我祖諱成者,念陽夏乃祭酒公(指謝衡)故土也,因是複還陽夏,乃於邑之東北百崗村而築室焉。其四世孫諱斌、諱誌者,因水患徙居老塚西十裏許,村名謝家堂而世居焉。又孫諱忠諱敏者,析居於槐丘寺,此三處皆成祖之裔也。”謝成係謝纘的第三十四世孫,他因眷戀祖先居住過的土地而返回陽夏,他既沒有跟隨朱元璋創天下,也不曾立下赫赫戰功,更不曾被殺,所謂他的妻子王氏領著三個孩子怕被追殺而逃回老家,完全是子虛烏有,鑿空妄說。謝成的後裔謝斌、謝誌為何要遷往縣東北的柏崗村?現存謝家堂村謝氏祖塋中的謝斌墓碑說:“竊睹謝氏者,自漢晉以來,舊為陽夏之氓,築居朝莊集南柏崗村社,奠塋吳人寺北,方形十畝,曆唐而宋而元,未之有改也。”由此可見柏崗村乃太康謝氏祖居之地,謝成在此定居,自在情理之中。此碑立中明萬曆五年(1577),碑文中所說的朝莊即今之潮莊,柏崗村、吳人寺因陵穀變遷,如今已不複存在。《謝氏宗譜原序》說:“自處士公諱成者,當元季兵燹,隱於邑之東北百崗村,建塋程路口,迄今二百餘年矣。”程路口位於太康縣東北轉樓鄉,北距潮莊10華裏左右。謝成有三子:伯宗、叔宗、季宗。叔宗之曾孫謝斌、謝誌遷往太康城南老塚鎮西8華裏的謝家堂,季宗之子謝忠、謝敏移居於城東南符草樓鄉的槐丘寺,伯宗之後留居縣北。謝斌墓碑記中又說:“迨及我祖叔宗,還謝家堂先祖纘之塋。”可見謝成次子叔宗在謝斌喬遷之前已葬在謝家堂一世祖謝纘的墓地了。通過引述謝氏族譜及墓碑,都說謝成是處士,即沒有任何功名,沒有任何官職的老百姓,他隻是因為懷念祖宗居住之地,才從外地返回太康定居。我們不明白,謝太成拋卻真實的謝成,虛構一個隨朱元璋平定天下而又被殺的謝成,到底是給我太康的謝姓添光加彩還是抹黑呢?

  第四,解說詞又說:“槐丘寺是一處在中原大地上最古老的鎮寨之一,在這片土地上六千年前就有人定居,謝氏先民於春秋秦漢之際先後兩次來這裏定居,因此槐丘寺稱之謝安故裏是名正言順的。在太康縣境內的其他謝氏村莊出於對謝安的敬重,稱其為謝安故裏也無可非議。”把槐丘寺改為謝安集是20世紀末的事,當時招商引資的需要,距今也不過20年光景。把槐丘寺稱之為謝安故裏並不確切。如果廣義地稱謝安故裏,那應是指整個太康,如果狹義地稱謝安故裏,應是指謝家堂村,因為謝家堂村是陽夏謝氏祖先謝纘的居葬地(原名吉遷裏)。謝家堂村現存的立於明代的謝斌墓碑描述謝纘的墳塋時說:“是塋也,有北長三十二步,東西闊三十步許,柏樹三十二株,去縣西南三十五裏,老塚迤西。臨山麵水、竹苞鬆茂,鑿宅置院,蔑亦加矣。今子子孫孫,不惟庶矣,而且富焉。不惟富矣,而且壽焉。達士屢見,偉人輩出,是亦陽夏之世家也。”槐丘寺有這樣的墓碑嗎?謝纘的墓碑立過兩次,一次是在晉穆帝升平四年(360),由謝纘的曾孫謝萬所立,由於年代久遠,風雨剝蝕,字跡患漫,北宋神宗熙寧丁巳年(1077)由謝安二十一世孫謝文瓘(音guan)按舊碑重刻,現存謝家堂村。如今謝家堂村的謝氏陵園已是周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一文件批準槐丘寺為龍山文化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謝纘墓、謝斌墓批準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太康縣老塚鎮謝家堂村的謝安故裏文化園,2011年被批準為國家AA級名勝旅遊景區,2013年謝家堂村批準為河南省特色旅遊村,這才是真正的謝安故裏。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