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謝姓的遠祖是何人

  據《中國四百大姓》一書透露,當代謝姓人口為1010萬,為全國第二十三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76%。從明朝至今600餘年中謝姓人口由79萬增加至1010萬,增長了近13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人口按13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謝姓的人口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謝姓人口最多的當推廣東、湖南、四川、江西4省,大約占謝姓總人口的40.1%;其次是廣西、福建、河南、安徽、湖北5省,集中了謝姓人口的24.6%。廣東為謝姓第一大省,占全國謝姓人口的13.7%。全國的謝姓分布以粵東為中心,向西南珠三角地區輻射。華北、東北地區謝姓不多,而西北謝姓則十分罕見。這就是當今謝姓的現狀。

  自20世紀末姓氏學研究興起之後,便有不少學者探討研究謝姓,不斷有新作問世,對謝姓源流、曆史、播遷、姓氏文化作了細致梳理,取得了不少成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又有了需要研究的新問題。而學者們的研究也並非題無剩義,因此重新編纂一本謝姓簡史,還是有必要的。

  一、謝字的含義

  研究表明,許多姓氏來源並非一支,但大抵皆不出炎、黃二帝之後,再加上少數民族改姓,以及其他姓氏改為別姓,謝姓也不例外。謝姓來源有黃帝說、炎帝說,少數民族改姓說3種。少數民族改姓謝一說沒有爭議,黃帝說與炎帝說卻有很大爭議。20世紀末討論謝姓族源時,因許多家譜都說謝姓始祖為申伯,而申伯係炎帝之後,故學者們多沿炎帝說,但最近二十年來,愈來愈多的謝氏學者主張黃帝說,這是個饒有趣味的現象。

  要了解謝姓,需對“謝”字有個大略的了解。

  謝在古代與射、榭在本為一字,射的本義是引弓射箭,後來演變為姓氏,即現在的謝姓。除此以外,謝字還有謝絕、辭去、凋落、辭別、除去、問候、道歉、感謝、酬謝等意,但都是後來派生出來的。人類在早期為了謀生與抵禦野獸,先是使用石塊、木棒采集食物,獵取野獸,但是這些工具過於簡陋,既不能采集到足夠的食物,也不能有效地抵禦野獸的侵襲,早期的人類不得不改弦更張,另想他法,久而久之,就發明了弓箭。弓箭的出現與火的使用均有劃時代的意義。有了弓箭,就可以獵取到更多的野獸,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生活可以大大改善。清代學者段玉裁、朱駿聲與當代學者郭沫若、楊樹達、羅振玉、陳夢家、唐蘭等人均認為謝、射可以通假,謝、射含義相同,由此可證,謝人擅長製造弓箭,這是謝姓的榮耀。

  謝人既發明了弓箭,當然會時時操練射箭,練射箭必須有射台,即中國古老的建築物樓台亭榭的“榭”。榭是由射衍變而來,射又可寫作謝,總之,謝、射、榭3個字在古代同音同義,這也是學者們的一致見解。讀到這裏,我們仿佛看到,一群戎裝披掛、手持弓箭的謝姓英俊少年,正齊集於榭棚之內,專心致誌地等待教練一聲令下,便一齊向靶心射箭。

  謝姓的來曆和射箭有關,那麽謝姓又是誰的裔孫呢?中國人通常說自己是炎黃子孫,這固然有道理,但並不確切,我國有56個民族,比如俄羅斯族、回族就不是炎黃子孫。謝姓是漢族,當然屬於炎黃子孫,但究竟是黃帝後裔還是炎帝後裔,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論,因為不管是黃帝說還是炎帝說,都有文獻記載可稽,直到現在也沒有定論。

  二、黃帝說

  《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唐朝人司馬貞為《史記》作索隱時說:“舊解破四為三,言得姓者十三人耳。今按《國語》胥臣雲: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巳、滕、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謝姓是這十二姓中任姓的一支。《世本》一書對此有詳盡的記載。該書因年代久遠,曆史上又經過多次兵燹戰亂,書籍早已散失無存,我們無從覓得原書,多虧後世學者,將散失的篇章輯為一本,使我們能大致窺見該書的原貌。王謨所輯的《世本氏姓篇》說:“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華、過。”陳其榮增訂《世本氏姓篇》也說:“呂,任姓;泉,任姓;華,任姓;祝,任姓;謝,任姓,黃帝之後。”茆津林輯《世本氏姓》:“謝,任姓,黃帝之後。”南宋鄧名世、鄧椿父子撰寫的《古今姓氏書辨證》說:“謝,出自黃帝之後,任姓之別為十族,謝其一也。其國在南陽宛縣。三代之際,微不見,至《詩經崧高》始言周宣王命召伯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先以失國,其子孫散亡,以國為姓,曆秦、漢、魏,益不顯,至晉宋間,謝氏出陳郡者始為盛族。”以上所引史料均說謝姓為黃帝之後,任姓分別十族,謝姓是其中的一支。謝姓立國很早,據《山海經》記載,謝,最早應在洛陽之西,瞻諸山的謝水一帶。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翟文明主編的《中國姓氏地圖》的“姓氏肇源圖”中,謝姓的發源地標在洛陽。周西伯(文王)向紂王獻洛西之地時把羅、庸、密、徽、謝、徐等方國從黃河流域遷移至楚之北,周之南的淮河流域。《詩經崧高》篇透露出周宣王命令召伯虎去謝地營建新的申都城,賞賜給元舅申伯,人們才想起了曆史上還有一個謝國,也說明申、謝不同為一個地方。國亡以後謝國的百姓便以國為氏,即姓謝了。清代學者郝懿行在《麗書堂謝氏族譜敘》中也說:“謝氏之先,蓋鼻祖於黃帝。”漢代王符的《潛夫論》、宋代學者羅泌的《路史》也有相同的記載,這裏不再贅述。

  三、炎帝說

  不少學者認為謝姓是炎帝後裔。此說始於唐代林寶的《元和姓纂》:“謝,薑姓,炎帝之胤。”宋人鄭樵撰寫的《通誌氏族略》稱:“謝氏,薑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於謝。”又說:“申,伯爵,薑姓,炎帝四嶽之後,封於申,號申伯,周宣王元舅也。”明代淩迪知撰寫的《萬姓統譜》也說,謝姓是炎帝之胤。

  謝姓到底是出於黃帝,還是出於炎帝?史籍記載有歧異之處,但雙方似乎都有所本。自唐、宋以降,為謝姓族譜作序者或謝姓修族譜自己作序者,大多稱謝姓為炎帝之後。如唐代謝肇在《謝氏宗支避地會稽序》一文中說:“謝氏本係出自炎帝,神農氏之嗣。”北宋蘇洵(蘇東坡之父)《贈謝氏譜序》說:“粵稽謝氏之先,始出自周宣王元舅申伯,受封於謝。”既說謝姓出自申伯,申伯乃炎帝之後,這就是說謝姓係炎帝之後了。黃庭堅在元祐年間寫的《謝氏世譜序》說:“謝氏之來尚矣,周宣王舅薑姓受封於謝,其後子孫以國為氏。”南宋理學家朱熹為謝氏族譜寫的序也說:“謝氏之先,始於炎帝六十三世申伯,佐周中興,封左王,加太師,繼贈謝邑。支子即以邑為氏,是謝氏之鼻祖也。”南宋彭龜年《東山家譜序》說:“謝氏之裔,出於炎帝……自申伯受封於謝,其地即今汝南謝城是也,子孫遂以國為氏,宗支繁衍,蔓延藤茂天下。”受了謝肇、蘇洵、朱熹、彭龜年等人的影響,明、清以後的謝氏族譜大多把謝姓定為炎帝之後。如明代嘉靖年間一個叫沈孟化的官員,為陳留郡(按:應是陳郡)《謝氏宗譜》寫的序說:“遐溯其源,曆觀其譜,考之經史,其所以得姓者,乃炎帝之後,由周申伯與王室至戚,夾輔宣王中興有大功,封於謝,是以得姓。”明代萬曆年間一個叫趙從詔的人寫的《岩坪謝氏陽明戶族譜原序》說:“詳查其世係,考勘其故實,乃知謝氏出於炎帝四嶽之後,薑姓,伯爵,封於申。申伯以周宣王元舅佐中興,封為南方諸侯,邑於謝焉,今鄧城故謝城其地也。”清代光緒二年(1876)江蘇常州《毗陵謝氏宗譜》稱:“粵自神農起而薑姓傳,申伯封而謝氏出。赫赫者宣王之命,肅肅者召伯之功,其都邑之相近而接壤者為鄧州(原注:謝邑在河南鄧州)。”清光緒六年(1880)江蘇無錫《謝氏宗譜》說:“推申伯之所出,當自炎帝始……謝之得姓實於申,故推之當自申伯始。申伯,薑姓,侯爵,其先神農之後,為唐虞四嶽,受封於申,國在南陽宛縣。周宣王時,以元舅出封於謝,《嵩高》之詩是也。”民國十一年(1922)貴州貴陽《謝氏諜譜》稱:“其先薑姓,炎帝之後,任姓之別分為十族,謝其一也,其國在南陽宛。三代(按:夏、商、周為三代)之際,蓋以失國,子孫散亡。至周宣王,命申伯為卿,使召伯營謝邑,以賜申伯。其支子孫以邑為姓,此謝氏之本也。”關於謝姓是炎帝後裔的家譜,這裏不再征引。總之,類似的記載還有很多。他們都沒了解申伯的由來,先封於申,遷都於謝地立的是申國,建的是申的宗廟。

  自唐代林寶的《元和姓纂》之後,謝姓為炎帝後裔之說多在謝氏譜序中出現,真正用論文或專著形式論述的卻不多見,倒是論述謝姓為黃帝後裔的著作卻隨處可見,這是近幾年謝姓研究中的新動向。廣東謝漢清先生認為,要研究謝氏源流文化,首先必須先理清申的來由。申伯原是殷商諸侯國孤竹國君的長子公信、三子公達的後代,本姓墨胎氏。周西伯(文王)在世時,兄弟兩人因不襲國君位而攜家眷投奔到周國。到周國後,因反對伐紂滅商,不食周粟,兩人餓死在首陽山,其後代仍在周國。到周夷王時,夷王之子厲王娶墨胎氏女為妃,成為王親國戚貴族成員。公元前870年,周夷王立南申(今河南南陽宛城區),把親家大舅封到南申國任國君,三等伯爵國,故稱申伯。從此,這族人放棄墨胎氏姓,以封國為姓,入贅於申,為炎帝後裔伯夷之嗣,就是當今申姓的始祖。其次要研究西周的社會製度和宗法製度,才能解開謝氏源流的錯宗與亂宗之謎。

  中央民族大學已故教授陳連開在《與中國謝氏起源相關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說:“謝國究竟始於何時,已難考溯。周初分封以同姓為主幹,以舅姓為輔翼,同時也封了一些古帝先國如黃帝、炎帝、堯、舜、夏、商之後,構成了華夏民族的雛形。其舅姓,《國語周語》中載:‘昔摯、疇之國也,由大任;杞,由大姒;齊、許、申、呂,由大薑。’摯,今河南汝南;疇,又作,今河南魯山東南。任姓國見於記載,曆史最久者蓋為薛國,曆夏、商、周三代。謝國地近摯、疇,未能確知其為周以前古國,抑或周封,總之,早於申伯封於謝邑。最早的謝氏,出自謝國,是在申伯封謝以前早已存在,原始謝氏,出自黃帝係任姓,無可疑也。”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王大良在《華夏姓氏叢書謝》一書中說:“謝姓出於黃帝,其說由來已久。相傳黃帝有子25人,其中的14人都獲得了封賞和姓氏。除姬姓二人,巳姓二人外,其餘酉、祁、滕、葴、任、荀、僖、姞、儇、依十子皆一人一姓,又有十一子不得姓。按照今天的說法,12姓就是從黃帝部落分出的12個胞族。根據《世本》所記載,這12個姓又分化為101個屬地、510個氏,屬地即占據的方國地盤,氏即方國中的大貴族。而謝氏出於黃帝子族任姓,屬任姓十屬地十三氏之一,亦即從黃帝部落中再度分化出來的小方國。”

  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錢林書認為:“謝為古國,且是黃帝之後。戰國時史官所撰的《世本氏姓篇》就載曰:‘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唐孔穎達《左傳正義》隱公十一年)。孔穎達並曰:‘言此十國,皆任姓也。羅泌《路史國名記》謂:’謝,伯爵……‘其國何時所立,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從《世本》所載十國看,薛、過為夏之諸侯國,祝為武王所封,章也封在周初,其餘六國不詳,但可推知也不會遲於周初。謝之立國,可能較早,或在夏時已經存在,所以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在《尚書兵部員外郎知製誥謝公墓誌銘》中謂謝國曰:’三代之際以微不見‘(見《歐陽修全集》卷二十六)三代者,夏商周也。因其國微小,故不見記載。其後古史多記,後人常以謝為古國。其國西周之初尚存,西漢毛萇曰:’謝,周之南國也即其證。是後已不可考,也許不久即絕。從此其地稱謝邑。”(見《古謝國在今南陽考》一文)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江浙在《謝氏起源考》一文中說:“史載周族人是黃帝之後,黃帝是帝俊所生。帝俊之‘俊’,據吳其昌所撰《殷先公先之三續考》一文考證,是一個鳥體的象形字,其鳥頭與鳥喙之形,尤其顯著。具有‘人麵鳥身’。‘人麵鳥喙’等大量鳥圖騰的性質和特征的原始先人隻有大費一人,因而帝俊隻能是大費的代稱。大費的故地在曲阜,而黃帝生於壽丘,其地也在曲阜。‘嬴’字構形是鳥與熊的合文,而黃帝也具有熊圖騰的部分特征,所有這些都可證明黃帝是大費的後裔。與此相聯係,周族也就是大費族人的後裔。黃帝與周族都是姬姓,其字是由熊的足跡演變而成,由此也足以說明黃帝及其後裔之周人都是大費嬴姓的後人。這樣,姬姓和任姓之謝的本祖是大費,其人本姓為嬴,則事出有因。”此一論點別開生麵,從黃帝、周人是大費之後,黃帝之子有任姓,任姓又析出謝姓,從而論證出謝姓又是黃帝之後。

  對謝姓頗有研究的華夏謝氏文化研究會廣東省研究會會長謝漢清在《再談謝與申》一文中說:“謝姓源於黃帝之後,任姓建有十個小國,謝為首族,夏、商就存在。謝氏族人隨炎黃大戰,到了中原河南南陽定居,建立了謝邑,成為謝氏發祥地,以氏為國,故稱謝國。”又在《亂世不可亂宗》一文中說:“謝是任姓的分支。炎、黃兩族戰爭時期,謝是任姓分支的第一國--謝國。他們在黃帝的統領下,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又與炎帝大戰於阪泉之野,把炎帝的部落打敗;黃帝的部落南下時又戰勝了三苗,共打了50多戰次,炎帝共工的部落逐漸衰亡,華夏各部落皆歸黃帝的旗下。謝氏先人就是這樣到了中原河南唐河和南陽部分地方定邑而居住下來。由於連年戰事所造成的創傷,謝邑的謝人皆較弱小,難以出人頭地,故少見於史冊。”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湖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何光嶽在《謝國的來源和遷徙》一文中說:“謝人為黃帝十二姓任姓之裔,約在商末周初,已在河南洛水支流的謝水,在今洛陽之西,後因周公經營洛邑成周,把附近一些方國如羅、庸、密、微、謝等國移封於南方,謝國也轉封於南陽之謝水之濱的謝城。”廣東謝漢清先生據《史記周本紀第四》記載,商末周西伯為求紂王免施炮烙刑,向紂王獻上洛西大片疆土時,把洛西幾個方國遷到楚之北、周之南。

  謝鈞祥在《百家姓書庫謝》一書中也說謝姓是黃帝後裔。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謝姓是炎帝後裔,這顯然是受了唐宋時期為謝姓寫序那些人的影響。美國學者謝益謙持此說最為積極。他在《謝氏源流辨證》一文中說:“謝姓絕非黃帝之後裔,因為任姓本身的族源也成疑問,一分為二,一說出自黃帝,另一說出自伏羲,風姓。既然任姓本身不分明,姓源失真,就無資格引用為證據。任姓又分出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十族……十族乃是十房支裔,帝製時代明成祖有抄斬方孝孺十族,並沒有抄斬十姓。我們隻有修訂一支裔的族譜,並沒有修訂全族的姓譜,族與姓的區別非常明顯,他們打著科學曆史以及考古的旗幟,將十族改為十姓,以歸納於黃帝的係統,並不能取信於我謝氏的後裔子孫。古代文字簡單,往往語焉不詳,從而生出許多附會,任姓十族正是語焉不詳之例。究竟這十族何者是封地,何者是徙居地,沒有明確的記錄……任姓十族之中呂亦是徙居地,因薑太公出自呂國,又名呂尚,如果呂國是任姓之封地,則薑太公變為任太公了。謝地既然並非任姓受封之地,隻是徙居之地,便無血統關係,他們持謝氏乃黃帝後裔之立論便不攻自破矣,更何況任姓本身不分明,不能作準……以上的申辯,不外說明真相,我謝氏絕對是炎帝之後,不是黃帝之後。”

  台灣學者謝鴻軒在《關於謝氏源流的研究》一文中說:“謝氏姓源有三:其一出自薑姓,為炎帝神農氏之後,周宣王元舅申伯封謝,乃不爭之史實。在《詩經大雅崧高》有確實記載。《詩經》一書,曾經孔子刪訂過,若講謝家有三個源流,我確認此說最有根據。”

  謝姓究竟是黃帝後裔還是炎帝後裔,抑或是既是黃帝後裔,又是炎帝後裔,目前還沒有定論。謝謙益先生可以堅持自己的觀點,但是應該考慮的是:第一,《國語》是可以信賴的曆史著作,一向被學者們奉為圭臬,書中的記載應是可信的;第二,大陸眾多學者都說謝姓是黃帝之後,自有他們的道理,不可一概否定;第三,《國語晉語》中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14人,共12姓”,可見還有十一子不得姓,其實這12個姓就是從黃帝部落分出的12個胞族,這與明成祖抄斬方孝孺十族的族,完全是兩個概念,方孝孺的十族(按:古代說株連九族,不說十族,九族是指本人的曾祖父、祖父、父親、本人及其子、孫、曾孫、母族、妻族),與任姓分出的十族全然不同,十族不過是10個分支而已。學者馬瑞江說任姓所建十國“散布在黃河流域”。

  除了黃帝說、炎帝說以外,還有謝姓中既有黃帝之裔,又有炎帝之裔的說法。王大良先生《華夏姓氏叢書謝》一書中說:“由於申國建立在謝人活動的謝邑之地,受謝人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以至於在亡國之後,申伯後裔中的不少人改姓謝氏,成為又一批謝姓人。《元和姓纂》:謝,‘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於謝……後失爵,以國為姓焉’。《姓氏急就章》:‘謝氏,南陽棘陽縣有謝城。周申侯於此作邑,後為氏。’今天謝姓人大都尊申伯為始祖,其原因就在這裏。”廣東謝漢清說:“謝人失國後,按西周的宗法製度謝人長期朝拜申的宗廟,久而久之,訛為始祖。”

  考古學者艾延丁認為:“申伯改封前的謝人是黃帝後裔,以國為姓,故姓謝。申伯在謝地立南申之後,謝人才始尊申伯為謝氏之祖,其族源也就由黃帝改為炎帝了”(見《關於‘南申’立國時的幾個問題》)。

  筆者認為,王大良、艾延丁兩位學者的說法有一定道理。可以這樣說:謝姓實為黃帝後裔,但在申伯改封謝邑並亡於楚國後,申伯後裔中的一部分人改姓謝,因此,才有今天很多謝姓人尊申伯為始祖的說法。

  四、其他來源

  謝姓的來源除了黃帝說、炎帝說之外,還有一支少數民族改姓謝者。如《舊唐書文苑傳》:“謝偃,衛縣人也,本直勒氏。祖孝政,北齊散騎常侍,改謝氏。”直勒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支少數民族,這是人們常說的謝姓第三個來源。

  南方的少數民族中有不少謝姓。申國被楚國滅亡後,除了少部分老弱病殘外,大部分人都離鄉背井,逃往四麵八方,不少人逃入了今天的四川、貴州、廣西、湖南等地。這些地區當時還是未曾開發的蠻荒之地,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謝姓人遷入後,久而久之,便融入少數民族之中了。

  壯族謝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這些謝姓是被稱為謝蠻人的後裔融入壯族後形成的,民族成分改變了,但保留了原來的姓氏。清代鹹豐年間廣西貴縣覃塘鄉青雲村人謝秉彝(yi)舉兵反清,壯族謝姓參加者甚多。

  仫佬族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羅城縣,也有謝姓,如一個村的支部書記就叫謝國周。

  侗族謝氏主要分布在湖南、貴州、廣西三省的交界處,即湖南的新晃縣、廣西的三江縣、貴州的玉屏縣。這裏層巒疊嶂,交通不便,在隋朝時期是東謝蠻活動的地區,如今東謝蠻已大部分融入漢族,隻有少部分融入了侗族,其中便有謝姓。如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有謝、龍、姚、楊、吳5個姓,謝姓算是侗族中的大姓。清代乾隆年間,新晃侗族謝姓中的一支沿湘黔邊界北上,遷徙至湖北省宣恩縣的潭區、曉關一帶定居,至今謝姓仍是宣恩侗族中的著姓。

  瑤族中也有謝姓。何光嶽先生在《謝國的來源和遷徙》一文中說:“瑤族謝氏中,有一部分是由湘南謝氏漢族融入的,另一部分是由壯族謝人融入的,融入的方針都是由謝氏男子入贅於瑤族、所生子女中有的便繼承父姓謝氏。”雖然姓謝,但民族成分卻變成了瑤族。廣西壯族自治區臨桂縣宛田鄉石灰窯村瑤族《評皇券牒》中有“奉東門大將軍、金騎都尉謝恩寵”,可知這支瑤族中有謝姓。謝恩寵因有官職,故寫在《評皇券牒》中,以示榮譽。湖南省武岡市的《武岡州誌》記載,當地瑤族分散居住在13處,其中兩處都有謝姓,且人數不少,是那裏的大姓。廣東北部與廣西毗鄰的連山縣有不少姓盤、趙、李、馮、鄧、黃、謝、韋、覃的瑤族,其中的謝、韋、覃3姓本是壯族,後來入贅於瑤族,姓氏未變,民族成分卻成了瑤族。

  滿族中的謝姓主要居住在遼寧。這裏是清朝統治者的肇興之地,滿族崛起後,不少漢人淪為他們的臣民和奴隸,滿語中稱這部分人為“包衣”。“包衣”的絕大多數是家奴,伺候主子,個別“包衣”有時也會被編入軍隊中去。從軍的“包衣”因身份特殊,往往會得到照顧,由“包衣”而謀得官職者不乏其人。如《清朝通誌氏族略》記載:“謝氏,謝承宗,正黃旗包衣人,世居沈陽地方,任驍騎校。”同書又記載:“謝氏,西林人,正藍旗包衣旗鼓人,任護軍校。”這批包衣的後裔中大多數仍是漢族,但融入滿族的肯定也不在少數。

  以上略舉了壯、仫佬、侗、瑤、滿族等少數民族中的謝姓,其他少數民族中可能也有謝姓,但我們尚未從文獻資料中搜集到,這裏就隻能從略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