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對民間鈔票價值不屑一顧,認為出身低微,印刷粗糙,屬於破爛貨,沒什麽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也有收藏者以擁有一枚民間鈔票似同國寶一般,終生秘不示人,唯有天下我最富的自豪感。上述兩種觀點都是不正確的,都過於偏頗了。筆者認為,如何判斷民間鈔票的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麵的因素來決定:
1.見證重大曆史事件的民間鈔票,最受收藏愛好者追捧。民間鈔票如果可以成為某件重大曆史事件的實物見證者,無疑,其學術性、研究性價值就相當高。實物券若能有填補和糾正某件曆史事件關鍵細節的物證或文字,則更是學術界與收藏界夢寐以求的藏品。比如,江西景德鎮總商會銀圓券,如至。此鈔係景德鎮地方政府委托總商會為北伐軍隊籌集軍費而發行的臨時性鈔票,是重大曆史事件的實物見證者。
2.背麵印有發行章程或事件記載的鈔票通常比其他鈔票更受到收集者喜歡和追捧。在民間鈔票背麵印有發行章程或文字說明的,多見於清代早期大型錢莊發行的鈔票以及民國時期地方行政機構、商會或其他組織機構發行的鈔票,前者說明當時發行鈔票的嚴謹與規範,後者則多帶有官方背景性質,為解決某項具體事務而臨時性發行鈔票。我們可以通過鈔票背麵的文字說明,了解到該機構發行鈔票的原因、辦法、時限、麵值、品種等,為我們研究當時的社會、經濟、金融、貨幣等曆史信息提供難得的實物史料。其學術價值、研究價值相當高,被史學家稱為寫在鈔票上的活檔案。
3.鈔票性質是決定民間鈔票價值的關鍵。通常情況之下,官方或半官方性質的機構所發行的鈔票肯定要比商會發行的鈔票檔次要高;商會組織發行的鈔票通常要比一般性民間組織發行的鈔票檔次要高,一般性的民間組織發行的鈔票通常會比錢莊發行的鈔票檔次高,大錢莊比一般性錢莊印發的鈔票檔次高,一般錢莊印發的鈔票通常要比那些商號印發的鈔票檔次高,商號印發的鈔票通常要比那些店鋪、雜貨鋪、糧店、布店等擅自印發的鈔票檔次高出許多,等等。
4.流通實物券一定比未流通券要珍貴。在民間鈔票收藏圈子內比較認同的觀點是半成品實物券比未流通券存世數量要多,未流通券比流通實物券存世數量要多,民間鈔票中存世數量最少的應該是流通券上留有背書的鈔票,僅見於光緒早期。因此,民間鈔票的市場參考價格由高至低依次為:有背書的流通券、流通券、未流通券及半成品券。此外,民間鈔票與官方鈔票就存世數量而言,前者流通券的存世數量相當稀少,而半成品券或未流通券存世數量相對比較多些。筆者撰寫的《江西地方銀行鈔票》(2009年江西人民出版社)一書中,官鈔流通券占未流通券或半成品券99%以上,而本書所提供的民間鈔票流通券占未流通券68%,其中清代部分僅占36%而已。實際情況,民間鈔票未流通券所占比例還更高,其存世數量也相對多些,相對來說,其收藏價值就要低些。
5.存世數量的多與少,是決定其市場價格的重要因素。道理很簡單,存世實物券的數量遠遠超出收藏者需求,其市場價格就要低很多。比如,目前全國收藏此類鈔票者不及100人,而該鈔票的存世數量卻在1000多張,甚至更多,這就形成了市場供過於求的現象,供求關係決定市場價值。
6.通常情況下,年份比較早的要比年份較晚的民間鈔票的市場價格高。比如,清光緒早期的民間鈔票肯定要比光緒晚期的價格要貴,民間鈔票價值高低按照時間來排序,依次為光緒早期、光緒晚期、民國初年、北伐時期以及民國後期等,相對來說,時間越早相對存世實物券就越少。但這隻是相對正常情況而言,也不是絕對。
7.觀賞性較強的民間鈔票價格高。民間鈔票上的色彩和內容相當豐富,有山水、人物及曆史典故,也有老照片、古建築、古跡遺址,還有各類吉祥圖案、動物、人物肖像等等。相對來說,鈔票上能反映當時一些社會人文景觀的鈔票更受收藏者歡迎。如果我們按照由高到低價值等級依次排序,那就是曆史人物典故、古代名人繪畫、山水風景、動物與吉祥圖案、簡單線條圖案等。當然,精美的名人繪畫,再配上絕美的詩句,這樣圖文並茂的實物券更能受到收藏愛好者的喜歡,觀賞性強,人見人愛的鈔票,圈子裏稱之為畫在鈔票上的書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