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鈔票的收藏是近十年漸漸熱起來的新型收藏門類,許多收藏家與學者為此做過多方麵探索與研究。尤其是各地民間鈔票的收藏愛好者,為了收藏一枚心儀的珍品,節衣縮食,省吃儉用,不惜倒篋傾囊,甚至抵押房產,一生清貧,隻為了對手中的這些寶物的喜愛。在民間鈔票收藏道路上,有成功者的案例,但更多是以失敗而告終,教訓深刻。由於多方麵原因,許多收藏愛好者,甚至一些收藏家,傾其大半輩子時間和財力,收藏來的這些民間鈔票卻價值無幾,更談不上有多大的研究價值。這種現象,在筆者接觸的收藏者中普遍存在,讓人心痛。還有一些初涉民間鈔票的愛好者,對民間鈔票收藏與研究很有興趣,也有這方麵條件和實力,但就是不知從何下手,隻能是望洋興歎。為此,筆者根據自己的二十多年收藏經驗,談幾點民間鈔票收藏的體會和認識,供大家參閱。
誤區之一:將錢莊商號匯票、支票、結算憑證、有價證券等當成鈔票。貨幣是社會勞動產品分配的媒介,並貫穿於百姓日常商品交易的始終,是一個國家政權的象征,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主權的象征。貨幣的權威性與唯一性是其成為曆朝曆代收藏家們追捧的主要因素。貨幣的幾大職能和作用有著嚴格界定和劃分。它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職能。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為貨幣的兩個最基本的職能,現在許多收藏愛好者,包括一些資深收藏家,在其出版的專著或收藏集中,甚至有些國家級出版物或專刊上仍將錢莊匯票、支票、內部結算憑證、有價證券等誤當鈔票來收藏,這是對鈔票基本概念的不了解,是不正確的。二十多年來,國內外收藏愛好者、收藏家及幣商都將其視為清代早期錢莊珍品,而爭相高價收藏。出現這種將匯票誤當鈔票來珍藏的現象,主要是收藏者對民間鈔票隻看表象,不究內在,隻隨大流,不學鈔識,人雲亦雲的結果,是一種對貨幣學術的不嚴謹,更是對民間鈔票的一種褻瀆。
誤區之二:追求孤品型。很多剛入門的收藏愛好者,對市場首次出現的所謂孤品或稀缺的民間鈔票,不惜重金搶購,以獲取“江湖老大”地位。殊不知,沒幾年時間,市場上這些所謂孤品或稀缺品時不時地又會流出幾枚,讓初入收藏的愛好者們看不到盡頭。多遇幾次,就會令這些初涉收藏的愛好者或土豪們額頭直冒虛汗,漸漸失去收藏的信心和熱情。收藏愛好者一定要明白,民間鈔票多為民間機構擅自發行的鈔票,是特殊年代形成的地方貨幣,這種擅自發行的鈔票在理論上也就沒有什麽孤品之說。初入收藏圈子的愛好者或土豪們,喜歡聽錢幣商講故事,喜歡錢幣商捧他為“江湖老大”,這也是當今收藏行業中的一種怪象,這都是功利心在作怪。十年前,中國南方有位初入收藏圈子的愛好者,在所謂高人某錢商的指導下,憑借自己的經濟實力,委托一位幣商,長駐南昌和九江兩地,專門幫其收集所謂江西民間鈔票孤品、稀缺品。隻要這位幣商說是孤品或稀缺品種並在他自己認定的收藏圈子裏得到認可,其收購的價格往往高出同時期同地區官鈔十幾倍甚至更高價格。這種獵奇的追高,雖然一段時間內藏品質量和數量會有較快提高和增加,但過段時間或幾年之後,市麵上又出現了幾張或十幾張同品種的所謂孤品或稀缺品實物券,甚至鈔票品相比原來的更好,令藏者生畏。這種現象在現實收藏中屢見不鮮,這就是民間鈔票特殊性所在。2011年,筆者在嘉德秋拍現場再次遇到這位仁兄時,問起其是否還在繼續追求民間鈔票孤品時,這位仁兄連連搖頭,並表示再也不會有那種衝動了。從這位仁兄的表情及疲憊的眼神,筆者略知其後悔的程度。如果我們今天來評估這位仁兄十年前收購的那些所謂孤品或稀缺品,其當年收購的價格估計也就是現在市場參考價格的幾分之一而已,如果現在急於出手,估計成交價格會更低,這就是收藏愛好者初入收藏圈子所付出的沉重代價。民間鈔票的收藏與研究是一個慢熱過程,講究專題收藏、係列收藏,收藏的核心是不斷挖掘鈔票內在的文化內涵、曆史價值。在長期的收藏當中,享受收藏帶來的知識和快樂,才是民間鈔票收藏與研究的價值所在。
誤區之三:追求獵奇型。這種類型的收藏者為喜歡追求收藏冷門、偏門的鈔票,對市麵上聞所未聞的及專著、工具書沒有著錄的實物券,願意花大價錢收購,認為這才是收藏高水平。這種收藏方式,本無可厚非,是件好事,但是需要控製風險,而不是一味地把市場價格追高,總擔心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個店了,怕錯過收藏大珍品的好機會。在我們收藏圈子內經常會遇到一些收藏者收到一枚不錯的民間鈔票,有時還真搞不清楚鈔票或鈔票圖案的性質,僅憑借幣商和收藏愛好者的經驗與感覺,認為是件很不錯的好東西,但藏品有多好,好到什麽程度誰也說不清楚,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甄別和研究,通過查找有關檔案資料或曆史資料找到答案。例如,20世紀90年代中期,南昌一位幣商收到一枚民國年萬載仙源景星慶錢莊號當銅元拾枚券錢莊鈔票,鈔票正麵印有疑似馬克思人頭像,如。該鈔票第一次麵世時,各類圖錄或專著均無記載,這位幣商就不斷鼓動國內一位大收藏家重金收藏,鼓煽說這鈔票的人物圖像就是馬克思人頭像,並解釋說,這位錢莊主人原是革命者,很崇拜馬克思,雲雲。還大膽推測此鈔票很有可能就是蘇區鈔票的前身,是目前國家博物館都收藏不到的孤品,等等。幾年過去後,筆者通過相關資料了解到,這鈔票上的人物頭像其實就是我國古代的神農氏頭像,隻是圖案在演變過程中老人頭上的角沒有了,根本就不是馬克思頭像。還真不知道當年花重金收購這枚實物券的收藏家,獲悉真相後有何感受。事後筆者了解到這位收藏家也不止一次當了冤大頭,這就是一味追求獵奇所付出的沉重代價。其實,多數幣商為了把手上藏品賣個好價錢,總會有意無意編造一些故事,這在收藏圈子也是常有的事,收藏愛好者一定要有自己的見解和曆史常識,千萬別輕易相信他人而重金收購所謂的孤品或稀缺品種,否則後悔終生。普通收藏愛好者一定要切記於心。
誤區之四:追求數量型。一味追求數量而忽略民間鈔票的文化內涵。其實收藏民間鈔票是相當有講究的,不是什麽民間鈔票都會有曆史價值和研究價值。比如,有些破損得連名稱、圖案、年份等要素都無法識別的鈔票,我們收藏前輩們對這些可有可無的鈔票通常都會放棄。再如,沒有多少參考價值的半成品或未流通鈔票,多數資深藏家也不會花太大的價錢去收藏。現在許多初學者,特別是一些剛剛踏入收藏領域的土豪們,喜歡見鈔票就收,有多少收多少,總喜歡一槍打,很少會去考慮民間鈔票的學術性、史料性及觀賞性等,喜歡以數量居多來自我滿足。近年,筆者應邀參觀了幾位所謂大佬級藏家的民間鈔票,從其眾多鈔票中很難找到幾枚集觀賞性、史料性、學術性為一身的高質量的民間鈔票,基本都是一些可有可無同質同類的普通鈔票。整個一部收藏集沒有幾枚具有代表性的好鈔票,更別說專題當中必須有的各時期、各階段不同類別的鈔票,無法形成一部較為完整的專題集。筆者認為,民間鈔票的收藏,重在對某一地區(省或市或縣)不同曆史時期發行的不同類別的鈔票收集、歸類、比照,並從中找出各自的特點及與時代背景相對應的曆史痕跡,用來印證、補充並還原曆史;挖掘與發現鈔票身上的史料價值及文化價值,以史為鑒。這就要求收藏愛好者與研究者對近代中國政治、經濟、金融、貨幣史以及社會背景變遷等情況非常熟悉和了解,方可從中悟出許多文獻資料中沒有、我們鈔票實物又能佐證的曆史觀點和現象,把民間鈔票收藏提升為對曆史的探索與挖掘,使每一枚民間鈔票成為活生生的曆史縮影和曆史見證,或許這才是民間鈔票真正意義上的收藏與研究。
誤區之五:追求集全型。即對民間鈔票一味地追求收齊、收全。首先,民間鈔票多在縣、鎮、鄉及農村偏遠地區發行流通,曆經百年,有幸被保存下來的鈔票多來自於農村老屋的拆除,現在這些農村老屋早已所剩無幾。再次,民間鈔票在當時就紛繁複雜,政府都沒法了解和掌握各縣、鄉、村發行鈔票的具體情況,更無人能知道民間鈔票的發行數量和實物券存世數量的情況。清末至民國年間在江西省轄內到底發行了多少個品種的民間鈔票,沒人知道,也沒有這方麵的記載。我們不妨大膽地假設一下,江西民間鈔票品種有400個品種,500個品種,1000個品種,3000個品種,還是5000個品種以上?都是有可能的。錢幣收藏者或資深幣商都知道,民間鈔票與地方官鈔最大區別之一在於:前者多為民間機構擅自發行,而後者則有嚴格的程序,嚴格按照層層審批後方可發行;民間鈔票基本沒檔案存世,而地方官鈔則是件件有案可查。所以說,收集民間鈔票切忌求集全。初學者有熱情可以理解,但心中一定要知道,集全某一個省份或全國的民間鈔票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不可能的。民間鈔票收藏的核心價值是質量而非數量。
誤區之六:追求功名與利益。在收藏盛世的當下,一些收藏愛好者,尤其是一些有實力的財團或企業家,憑借自己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市場經驗,他們收藏的功利目的非常明顯。把收藏民間鈔票當作成名成家的捷徑,目的明確,手段高超,在極短時間內往往會達到出奇的效果,讓業界瞠目結舌。一旦計劃失敗或與預期目標相差甚遠,則抽身離場,義無反顧。21世紀初,筆者認識一位企業家,因為其天生對商業的敏感,在很短時間內嗅到了藝術品潛在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在他精心準備和操作下,短短幾年時間內,就完成了普通收藏愛好者需要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完成的收藏品種和收藏質量。就其收藏的某個專題來說,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是相當不錯的,在收藏圈子裏是公認的收藏大家。可誰也沒有想到,沒幾年時間,這位收藏家先生突然宣布再也不玩自己花大力氣收藏的這個專題,而轉向與原來收藏品沒一點關係的另一類藝術品的收藏。事後了解到,原來是他做不了這個專題的老大,所以就放棄收藏這個專題而轉向收藏和投資另一類藝術品。前兩年在北京拍賣會,聽說這位仁兄又換成新的熱門類藝術品收藏和投資。其實,收藏與投資藝術品,自古以來就沒有所謂老大、老二的“江湖”排名,也沒辦法對收藏家進行排隊、評比。對於初涉收藏的人來說,收藏理念遠比任何收藏品更為重要,收藏絕對不等同於春天播種秋天收獲那麽簡單,否則就不叫藝術品投資。收藏是一個漫長積累的過程,是藏品收集的過程,也是增長藏品知識的過程,還是學習曆史的過程,更是藏德修煉的過程。20世紀90年代初,錢幣收藏界的泰鬥吳籌中老先生將自己四十多年收藏體會總結出“貨幣收藏,健康長壽”(序)八個字贈送給筆者,這是老人一生對錢幣收藏的切身感悟,更是對貨幣文化收藏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