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民間鈔票自清代同治年以來,曆經了初級階段、繁榮階段、衰弱階段以及取締階段。各時期幸存下來的實物券,極大豐富了中國近代金融貨幣史。它是中國近代貨幣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這段艱辛、動亂的中華民族發展史的見證。
(一)從史料記載看江西民間鈔票發展過程。自清代中後期開始,隨著清朝國力逐漸衰弱,百姓生活入不敷出,民眾怨聲載道,加上外國列強的侵入,可謂是內憂外患。據史料記載,在這一曆史時段,外國貿易行和外國銀行在華發行的鈔票對中國白銀的掠奪到了最瘋狂的地步,中國白銀大量流失海外。再加上中國當時實行的金屬貨幣交易,無論是在運輸方麵,還是安全方麵都已不能滿足大宗商品交易需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清政府開始嚐試發行大清寶鈔票和戶部官票並流通於市麵,以取代笨重的金屬貨幣。在這一動蕩的曆史時期,許多偏遠的城鄉地區,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廣大農村地區,不能及時得到這些官鈔,市麵找零之需的輔幣券更是嚴重缺乏,老百姓交易時常起糾紛。這就為民間錢莊鈔票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空間。隨著晚清政治與經濟形勢的變幻,江西民間鈔票也經曆過幾起幾落的坎坷曆程。趙鬆如先生撰寫的《江西錢莊再述》(《江西金融誌資料》,1993年第一期總第十期)一文,收錄了江西民間鈔票經曆的各曆史發展階段的數據、報表和相關報告。此文章的觀點及數據都來源於民國十二年、十三年銀行月刊,民國十三年、十四年、十七年銀行周刊以及民國十八年(1929)江西省政府公報和《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等原始檔案和文獻中有關江西錢莊業的摘錄與匯總,內容與數據真實、可靠。現將文章觀點扼要概括如下:
1.第一階段:萌芽階段和初級發展階段,時間為清代同治年至光緒初期。清同治元年(1862)有贛州信豐縣的羅裕豐錢莊號、次年有饒州(今上饒境內)玉山縣的蘇州錢莊、同治五年有宜春萬載縣的晉和祥、同治八年有饒州(景德鎮)樂平縣中衡的吳裕源、同治十三年有(饒州)河口的蔚長厚、朱裕立、同源、源大等錢莊先後成立開業,掀開了近代江西錢莊業的新篇章。這一時期錢莊業務,主要是專營匯兌,以代替銀兩運送,解決不同城鎮間商品流通而形成的貨幣清算問題。在當時交通阻滯、銀兩攜帶不便的情況,采用票號匯兌既安全可靠,又方便快捷,還有利於節約現銀流通,節省運輸費用,節約社會勞動力成本,因而深受市場與業內歡迎。匯兌業務已成為當時錢莊業的主要業務。
2.第二階段:繁榮階段,時間為光緒中後期至北伐戰爭(1926)之前。光緒元年至宣統三年的37年間,江西錢莊隨著經濟的發展需要,全省各地以獨資合資股的形式相繼設立錢莊59家。其中:南昌17家、景德鎮4家、河口鎮4家、樟樹鎮2家、昊城鎮3家、玉山縣4家、信豐縣2家、萬載縣3家、樂平縣2家、九江2家、靖安縣4家、吉安1家、鄱陽縣1家、贛州9家、於都1家。
此外,民國元年至北伐前(1912-1926)15年間,由於經曆了辛亥革命、軍閥政府交替,不少錢莊受到嚴重打擊,歇業者眾多。中華民國成立,結束了清王朝的封建腐敗統治,江西經濟與全國一樣,漸漸地有所發展,金融業處於新舊交替的時期。也就是說,舊的票號、典當已不能適應社會融資的需要,而新的商業銀行又來不及占領金融市場。這給江西錢莊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形成了江西錢莊業發展的鼎盛時期。這期間,江西境內先後共成立錢莊111家,其中南昌市29家、九江17家、景德鎮13家、靖安6家、宜春2家、玉山8家、贛州3家、吉安6家、樂平1家、樟樹3家、萍鄉1家、萬載1家、鄱陽4家、臨川2家、吳城2家、河口1家、南康2家。錢莊業成為江西金融之巨柱,在金融市場活動中占據了半壁江山,成為江西各地方經濟建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3.第三階段:衰退階段,時間為北伐至民國二十二年(1926-1933)。民國十五年(1926)十一月北伐軍隊攻入南昌城,緊接著市麵貨幣吃緊,再加上老百姓拒絕使用原江西銀行發行的鈔票,隨即江西銀行以周轉不靈宣告破產,並釀成了江西全省境內空前的金融風暴。所有銀行、錢莊商號均被拖累,一夜之間南昌有63家錢莊被迫倒閉關停,很快南昌及周邊錢莊商號相繼受到牽連,導致江西大部分金融機構紛紛倒閉關門。從此,江西錢莊業從繁榮走向衰弱。
4.第四階段:取締階段,時間為民國二十二年至新中國成立(1933-1949)。民國二十二年九月,江西省財政廳頒布《江西省財政廳關於取締花票辦法》。自此,江西民間鈔票曆經百年時光,就此從法律上來說正式宣告退出曆史舞台。
(二)從重大曆史事件看江西民間鈔票的變化1.辛亥革命的爆發。每一次新舊政權的更替,都會帶來社會的變革,帶來流通貨幣的更新。1911年10月的辛亥革命在武昌首先打響,全國時局動蕩不安,社會治安形勢混亂,實體經濟停產歇業,百姓生活水平受到極大影響。國內金融業受到嚴重衝擊和破壞,尤其是金融信托、銀行、錢莊業受到打擊最大。這些金融機構在很短的時間內紛紛倒閉或關停歇業。僅數月時間,江西舊銀行、錢莊業叫停,歇業者約占70%以上。中華民國以後,江西金融業才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2.
“複興隆”事件。民國十五年(1926)江西爆發了臭名昭著的“複興隆”事件。所謂“複興隆”事件就是指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江西因軍閥混戰,財政虧空巨大,江西省政府當局命令成立不久的江西地方銀行發行大量無準備金的江西銀行兌換券1元、5元、10元銀圓兌換券,為了此紙幣不被老百姓識破,當局命令江西地方銀行模仿在市麵流通的“江西銀行兌換券”1、5、10元三種麵值紙幣樣式,派人到上海進行大量印製,再將這些印好的紙幣投放到九江、南昌等地並流通於市麵,這套新印製的紙幣所承印的時間、圖案、設計、紙張尺寸大小等均與原江西銀行印發的“江西銀行兌換券”基本一樣,因該套紙幣1元、5元、10元銀圓兌換券的背麵冠字號分別為“複”“興”“隆”三字,史稱“複興隆”紙幣。1926年11月15日,北伐軍攻占南昌後立即宣布江西銀行兌換券銀圓票新版紙幣作廢,即“複興隆”紙幣作廢,隨即江西地方銀行宣布倒閉,受其拖累的江西大部分金融機構相繼倒閉。“複興隆”事件使江西錢莊業跌入低穀,是江西錢莊業由盛轉衰的標誌性曆史事件。
3.法幣政策。國民黨政府於1935年實施了著名的法幣改革。規定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及中國農民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法定流通貨幣,禁止銀圓及其他貨幣在市麵上流通,同時將白銀收歸國有。為配合國家法幣政策的執行,江西省國民政府特批準江西裕民銀行、江西建設銀行、南昌市立銀行在全省範圍裏發行壹元以下的輔幣券,並流通市麵,用於找零之需要。這樣一來,江西民間鈔票與其他省份民間鈔票一樣,在法律上和製度上,已被官辦地方銀行發行的輔幣券所替代,民間鈔票禁止在市麵上流通,從此,江西錢莊業一落千丈。
4.金圓券政策。鑒於法幣惡性通貨膨脹,國內經濟麵臨崩潰,南京國民政府於1948年8月19日進行幣製改革。規定金圓為本位,發行“金圓券”,同時廢除法幣。由於金圓券幣製準備倉促,發行初期出現現鈔供應嚴重不足的問題,特別是輔幣券極度缺乏。在這種情況下,江西部分偏遠區域的縣級銀行、商會、商號等機構,擅自發行了少許金圓券輔幣券,用於市麵交易找零,僅限本地區流通。這些鈔票是特殊年代形成的特殊產物。
5.銀圓券政策。在國民政府遷到廣州臨近撤離大陸前,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七月起,在中國華南及西南的江西、湖南、廣東、貴州、雲南、海南以及西北邊遠省份的重慶、青海、內蒙、新疆等尚未解放的少數幾個省份的部分地區,以中央銀行名義發行銀圓券,同時宣布廢除金圓券。因戰局變化的迅速,江西境內僅有贛州地區尚未完全解放,贛州又是當時國民黨江西省政府臨時辦公之地,在銀圓券推行之初,省府就在贛州責令江西省銀行印發1角、2角、5角銀圓券用於市麵找零之急需(《江西地方銀行紙幣》第182頁)。近年來,筆者陸續收集到了贛州地區寧都縣銀行和大庚縣公庫發行的地方銀圓輔幣券,它們成為我們研究這個時期貨幣的又一個珍稀品種。
6.新政權誕生。民國三十八年(1949)六月,南昌解放後,人民解放軍頒布了“江西省私營錢莊申請複業暫行辦法”等規定,並將原有的泰豐仁錢莊、德豐祥錢莊、源源長商業銀行等幾家錢莊進行公私合並,其業務由中央人民銀行全部接管。至此,江西錢莊、商號等民間金融組織徹底退出了曆史舞台。
(三)從存世實物券看江西民間鈔票的變遷從這些實物券中,尋覓不同時期江西民間鈔票的變遷。
1.清代晚期的錢莊鈔票,承擔了當時市麵商品交易重要貨幣的角色。經過短暫的發展初期,在光緒後期,江西錢莊業日漸成熟和快速發展,錢莊鈔票在百姓日常生活和大宗物品交易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清代錢莊鈔票流通券的存世數量極其少見,多為半成品券或未流通券。說明當時錢莊鈔票收回率極高,在市場的信譽度很好。二是清代錢莊鈔票多以大麵值為主,小麵值較少。這與民國時期民間鈔票形成鮮明對比。這些實物券主要有壹串文、壹千文、壹百文等較大麵值的鈔票,很少見有拾文券或貳拾文券,壹文券更是前所未見。這些較大麵值的鈔票與當時大清寶鈔、戶部官票的大麵值券基本一致。由此推斷,這些錢莊鈔票與大清官票一樣,已成為大宗商品買賣交易的重要貨幣。特別是在偏遠的縣鄉農村一帶,錢莊鈔票的廣泛使用,已遠遠超過了大清官鈔的使用,成為百姓商品交易的主要貨幣。同時,錢莊業成為當地經濟的主要金融支柱,這與曆史記載是完全吻合的。三是清代官方和錢莊發行的大麵值鈔票,紙質鈔票取代金屬貨幣,解決大宗商品交易中需攜帶笨重金屬貨幣的不便問題,在清代光緒後期開始了極大的運用和推廣。
2.民國初期至北伐戰爭前民間鈔票。從這些實物來看,這一時期可謂是繼清代晚期以來江西民間鈔票品種最為豐富的黃金時代。首先,鈔票一改清代錢莊單一發鈔形式,呈現多元化。有錢莊、商號、地方行政機構、地方武裝、合作社、商會等不同性質機構組織發行的鈔票,可謂形式多種多樣,品種豐富。其次,鈔票的設計、內容也是豐富多彩,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曆史典故、祖先神靈、福祿財神及人物頭像。鈔票似一幅美麗書畫、一本史書、一段動人的故事。總之,這一時期民間鈔票品種多,性質複雜,地方民俗氣息濃厚,內涵極為豐富,觀賞性很強。
3.北伐戰爭結束後,江西民間鈔票地位一落千丈。首先,鈔票的設計簡陋了,印刷粗糙了,防偽性能差了。其次,票幅變小了,鈔票麵值變小了,流通範圍更窄了。有的鈔票僅在本村集市流通,作為找零之用,出了該村就沒人認同,可見其信譽度之差。再次,鈔票的流通時間變短了,有的隻流通了幾天就被迫停止使用。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這一時期發行的民間鈔票大部分都是未經上級權力部門核準或備案,屬於擅自發行的鈔票,嚴格來說,是不受政府或法律保護,在老百姓心目中信譽度低,時常被百姓拒絕使用。這時候的民間鈔票是特殊的戰爭年代催生的特殊產物,是中國近代貨幣史及江西地方民間鈔票的一大特色,屬於特殊曆史時期的曆史實物的見證,具有很高的史料性、學術性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