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基層單位創建

  永新是林業大縣,自然條件優越,林業資源豐富。1951-1959年期間,相繼創建曲江、三灣、象形等3個國營林場,1960-1971年期間,又相繼創建陳山、大沙、洋埠、文竹、禾山等5個國營林場。

  永新縣曲江采育林場

  曲江采育林場位於永新縣東南部,東靠吉安、泰和縣,南與井岡山市為鄰,西接煙閣鄉、才豐鄉、七溪嶺林場,北接永新縣墾殖場、石橋鎮,經營山場總麵積84015畝,活立木總蓄積65萬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曲白、坳南、石橋等鄉鎮。場部設在坳南鄉江口村,距永新縣城38公裏。

  林場源於永(新)寧(岡)木材支公司曲江流動組,曆經牛田作業所、禾市作業所、曲江伐木場、曲江森林經營所、曲江林業管理站。隸屬永新縣林業局(原農林墾殖局),政企分開後屬縣林業公司主管的二級法人國營森工企業單位。

  1952年3月,成立江西省木材公司吉安分公司永(新)寧(岡)支公司曲江流動組,共有人員4人,實行合同定點收購木材。

  1953年3月,成立江西省森林工業局吉安分局永新縣牛田作業所,辦公地點設在牛田村(現坳南鄉牛田村)尹燕爾家,共有人員6人,收購木材,屬早禾市作業所管理。

  1956年6月,成立禾市作業所,屬江西省森林工業局吉安分局管轄。負責坳南、曲江、白沙、石橋等鄉鎮的木材收購業務。

  1959年9月,成立曲江伐木場,隸屬江西省木材公司永新支公司,辦公地點設在永新縣曲白鄉(原曲江鄉)曲隴村,管轄曲江、白沙、坳南、石橋等鄉鎮的木材收購經營業務。

  1962年,曲江伐木場被江西省人民委員會評為林業先進單位。

  1963年3月,曲江伐木場更名為曲江森林經營所。是年,曲江森林經營所被江西省人民委員會評為“先進單位”。

  1965年,曲江森林經營所更名為曲江林業管理站,開始收購集體荒山,實施采伐、造林、撫育為一體的綜合業務。林場根據業務需要下設工區、護林點(工隊),實行林場、工區、護林隊(生產工隊)三級管理。

  1966年,組建禾市木材轉運組,辦公地點設在泰和縣早禾市。主要轉(水)運江口、坳南、牛田等一帶木材,1985年撤銷。

  1968年,相繼組建暖水工區、江口工區、坳南工區。暖水工區:辦公地點設在曲白鄉西村暖水自然村,主要管理黃梅、西村、中村、小梘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1988年該工區遷至曲白鄉中村下村自然村,並更名為茅葉山工區。江口工區:辦公地點設在坳南鄉江口自然村,主要管理江口、牛田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1985年該工區遷至坳南鄉牛田山腳下自然村,1987年遷至林場場部院內辦公,2011年11月,林場收購原江口派出所房屋,將該工區遷至其內辦公。坳南工區:辦公地點設在坳南鄉坳南村覆船洲自然村,主要管理坳南、民主、官田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

  1970年,曲江林業管理站被江西省革命委員會評為林業先進集體。

  1971年,組建曲白工區,辦公地點設在曲白鄉漿坑村土坪自然村,主要管理曲江、漿坑、土坪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1983年4月,該工區撤銷並入綜合廠管理,1985年11月從綜合廠分家恢複曲白工區。

  1974年,曲江林業管理站更名為曲江采育林場。4月,組建綜合廠,辦公地點設在曲白鄉曲江村曲隴自然村,主要經營木、竹加工,生產米酒、食用菌、飼料等業務。1983年4月-1985年11月,該廠接管原曲白工區的全部業務,1993年4月該廠停產並撤銷。1998年12月,該廠恢複,生產木地板條、食用菌等,2002年停產並撤銷。12月,曲江采育林場被江西省革命委員會評為“林業先進單位”。

  1976年3月,組建曲江木材轉運組,辦公地點設在曲白鄉曲江村長潭裏,主要轉(水)運曲江、白沙等一帶木材,1985年撤銷。

  1979年,組建白沙工區,辦公地點設在曲白鄉白沙村院下自然村,主要管理白沙、擁坑、中坪、球坪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

  1984年底,林場下設白沙、暖水、江口、坳南等4個工區和1個綜合廠、2個木材轉運站,有職工239人,其中離退休人員66人,在職職工173人。

  1985年,場部辦公地點遷至坳南鄉江口自然村。

  1988年,永新縣七溪岒林場撤銷曲江分場,把坳南鄉龍源、北源坑的聯營山場麵積約2000畝劃歸曲江采育林場管理。

  1989年,相繼組建黃梅工區、圓魚石工區。黃梅工區:由茅葉山工區分家而成,在坳南鄉公益村黃梅自然村借民房辦公,主要管理黃梅、早禾田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等業務;1991年該工區撤銷,並入茅葉山工區管理;2004年4月,恢複黃梅工區,設在曲白鄉曲江村曲隴自然村(原曲江采育林場住宿服務部)辦公。圓魚石工區:由坳南工區分家而成,設在坳南鄉坳南村坳上自然村辦公,主要管理坳上、南邊、官田、石橋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

  1989年7月,組建執勤室,辦公地點設在石橋鎮官田村(原官田木材檢查站內),負責該場轄區內林政管理工作。1992年4月,遷至林場場部院內辦公。2001年4月遷至坳南工區院內辦公,2002年遷至曲白鄉曲江村(原曲江采育林場住宿服務部)辦公。2006年4月,執勤室撤銷,改設林政辦公室,管理林場轄區內的林政工作。

  2004年1月,曲江采育林場被吉安市勞動人事局、吉安市林業局評為全市林業係統先進集體。

  2006年,組建官田工區,由圓魚石工區分家而成,辦公地點設在石橋鎮官田自然村,主要管理官田、楠木壟、石橋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

  三灣采育林場位於永新縣南部,東鄰龍源口鎮,南連井岡山市,西毗湖南省茶陵縣,北接沙市鎮和高溪鄉,東北與裏田鎮接壤。經營山場總麵積128280畝,活立木總蓄積62萬立方米,主要分布在三灣、龍源口等鄉鎮。場部設在三灣鄉汗江村湖麵上自然村,距永新縣城32公裏。

  林場源於吉安地區木材分公司石口作業所,曆經永(新)寧(岡)木材辦事處、汗江墾殖分場、汗江伐木場、汗江綜合林場、汗江森林經營所、三灣林業管理站,隸屬永新縣林業局(原農林墾殖局),1984年政企分開後屬縣林業公司主管的二級法人國營森工企業單位。

  1951年,成立吉安地區木材分公司石口作業所,辦公地點設在三灣鄉石口自然村,共有人員10人,由彭四雪負責。

  1954年,石口作業所更名為永(新)寧(岡)木材辦事處石口流動收購組,定點收購木材。

  1959年7月,石口流動收購組更名為汗江墾殖分場,農墾、林業合並,辦公地點設在三灣鄉汗江自然村,隸屬永新縣墾殖總場。

  1961年9月,汗江墾殖分場更名為汗江伐木場。

  1962年7月,汗江伐木場更名為汗江綜合林場。

  1963年3月,汗江綜合林場更名為汗江森林經營所。開始收購集體荒山,實施采伐、造林、撫育為一體的綜合業務。場部根據業務需要下設工區、護林點(工隊),實行林場、工區、護林隊(生產工隊)三級管理。

  1968年8月,汗江森林經營所更名為三灣林業管理站。是月,相繼組建石口、九隴、大灣、汗江、江坑工區。石口工區:辦公地點設在三灣鄉石口村,主要管理石口、穀口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九隴工區:辦公地點設在三灣鄉九隴村油子前自然村,主要管理九隴、練家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大灣工區:辦公地點設在三灣鄉三灣村大灣自然村,主要管理三灣、泥湖、大灣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汗江工區:辦公地點設在三灣鄉汗江自然村,主要管理沙坪、汗江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2012年該工區與執勤室合並辦公。江坑工區:辦公地點設在三灣鄉汗江村甑潭自然村,主要管理甑潭、雷公坳、株樹下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

  1976年2月,組建沙坪工區,辦公地點設在三灣鄉汗江村沙坪自然村,主要管理沙坪、洞泥坑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

  1979年5月,組建綜合加工廠,辦公地點設在汗江工區院內,內設製材、綜合、機修、磨鋸等4個車間,主要生產杉方料、木衣夾,枕木、包裝箱、板材等。1989年8月該廠升格為副場級,並更名為三灣工藝廠。1992年12月,三灣工藝廠降格為工區級,同時更名為綜合加工廠。1993年9月停產,該廠撤銷,並入汗江工區管理。是年,三灣林業管理站被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評為“全省森工學大慶競賽第一名”。

  1980年,三灣林業管理站被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評為“大慶式企業”。

  1981年,場部辦公地點由汗江遷至三灣鄉汗江湖麵上自然村。

  1984年7月,成立荷樹坪林站,辦公地點設在三灣村大灣自然村,主要管理荷樹坪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周誌鵬任場長,尹享龍、龍宗武、胡學明任副場長。8月,更名為荷樹坪采育林場,1985年5月,林場撤銷並入三灣林業管理站管理。

  1984年底,林場下設九隴、大灣、江坑、沙坪、汗江、石口等6個工區和1個綜合加工廠,有職工236人,其中退休人員43人,在職職工193人。

  1989年1月,三灣林業管理站更名為三灣采育林場。同年,林場被江西省林業廳認定為江西省13個重點采育林場之一。

  1990年3月,組建林業公安執勤室,在江坑工區院內辦公,負責該場轄區內林政管理工作。1993年4月,遷至江坑工區雷公坳辦公。2002年4月遷至汗江工區院內辦公,2012年與汗江工區合並辦公。是年,林場被江西省綠化委員會評為綠化先進單位。

  1991年,林場被江西省林業廳先後評為先進單位、先進國營林場。

  1992年,林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評為七五期間更新造林先進單位。

  1995年4月,組建三灣工區,由大灣工區分家而成,設在三灣鄉三灣村辦公,主要管理田西、三灣、龍王番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是年,林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評為全國七大示範林場。

  1996年,林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評為全國森工係統營林先進單位。

  永新縣象形采育林場

  象形采育林場位於永新縣北部,東臨永新縣陳山采育林場和蘆溪鄉,南連蓮洲鄉、高市鄉,西毗龍門鎮、禾山林場,北靠安福縣彭坊鄉和安福縣陳山林場。經營山場總麵積47340畝,活立木總蓄積15萬立方米,主要分布在象形、蘆溪等鄉鎮。場部設在象形鄉新風村台洲嶺,距永新縣城25公裏。

  林場源於天龍收購組,曆經天龍伐木場、天龍綜合林場、象形森林經營所、象形林業管理站、象形林站革命委員會。隸屬永新縣林業局(原農林墾殖局),1984年政企分開後屬縣林業公司主管的二級法人國營森工企業單位。

  1958年9月,成立天龍收購組,辦公地點設在象形鄉坳裏自然村,共有人員8人,負責收購象形、蓮塘等一帶的木材,並管轄大沙、天龍、桃花、繁榮、陳山收購點。

  1959年8月,天龍收購組更名為天龍伐木場,辦公地點設在象形鄉新風村台洲嶺。

  1960年3月,組建溶江木材轉動組,辦公地點設在埠前鎮高川村溶江自然村。主要轉運(水)象形、禾山等一帶的木材。1982年撤銷。

  1960年7月,天龍伐木場更名為天龍綜合林場。

  1963年3月,天龍綜合林場更名為象形森林經營所,管轄象形、蓮塘、大沙、黃崗、天龍、桃花、繁榮、陳山等地的木材收購經營業務。9月,陳山、大沙收購組先後劃出。

  1965年,天龍綜合林場更名為象形林業管理站,開始收購集體荒山,實施采伐、造林、撫育為一體的綜合業務。場部根據業務需要下設工區、護林點(工隊),實行林場、工區、護林隊(生產工隊)三級管理。是年,相繼組建天龍工區、桃花工區。天龍工區:辦公地點設在天龍坳裏村,主要管理天龍、坳裏、大坪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1987年遷至合心大坪裏辦公。桃花工區:辦公地點設在桃花東樓下,主要管理桃花、閣望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1977年遷至閣望村祈山辦公,2003年遷回桃花東樓下辦公,2009年8月遷至象形閣望自然村辦公。

  1967年,組建繁榮工區,辦公地點設在蘆溪鄉繁榮村老居自然村,主要管理繁榮、老居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1970年劃歸陳山林站革命委員會管理,1975年劃回象形林業管理站管理。

  1968年7月,象形林業管理站更名為象形林站革命委員會。

  1977年9月,象形林站革命委員會更名為象形林業管理站。

  1981年,組建厚溪轉運站,辦公地點設在懷忠鎮厚溪村,主要從事火車轉運木材並兼營木材加工等業務。12月,平豐林業管理站撤銷,降格為平豐工區,劃歸象形林業管理站管理。1989年12月,該工區歸屬陳山采育林場管理。

  1982年,組建金橋山工區,辦公地點設在永新縣象形馬家村,主要管理馬家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1999年撤銷。

  1984年底,林場下設天龍、桃花、繁榮、平豐、金橋山等5個工區和1個轉運站,有職工252人,其中離退休職工58人,在職職工194人。

  1985年,在埠前鄉汶水村創建青草湖柑橘基地,1989年劃歸縣林業公司機關管理。

  1989年1月,象形林業管理站更名為象形采育林場。

  1992年,組建林業公安執勤室,設在林場院內辦公,負責該場轄區內林政管理工作。

  2012年底,林場內設行政、財務、營林、森工等4個辦公室;下設桃花、天龍、繁榮等3個工區和1個執勤室,實行林場、工區、護林點三級管理。有職工164人,其中離退休職工91人,在職職工73人。在職職工具有大專以上學曆1人,中專(技)學曆15人;具有初級專業技術人員3人,工人技師2人,高級工13人,中級工5人,初級工及普工50人。

  永新縣陳山采育林場

  陳山采育林場位於永新縣東北部,東接安福縣洋門鄉,南連永新縣蘆溪鄉,西鄰永新縣象形鄉、蓮花縣路口鄉,北毗安福縣洋溪鄉。經營山場總麵積32235畝,活立木總蓄積12萬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永新縣象形、蘆溪和安福縣彭坊等鄉鎮。場部設在安福縣彭坊鄉黃壟陂,距永新縣城52公裏。

  林場源於陳山作業組,曆經陳山采購站、陳山森林經營所、陳山林站革命委員會、陳山林業管理站,隸屬永新縣林業局(原農林墾殖局),1984年政企分開後屬縣林業公司主管的二級法人國營森工企業單位。

  1963年,天龍綜合林場劃出陳山作業所成立陳山采購站,有職工11人,負責收購彭坊、梘頭等一帶木材,辦公地點設在安福縣彭坊鄉梘頭村。

  1965年,陳山采購站更名為陳山森林經營所,遷至安福縣彭坊鄉杉樹山自然村辦公。開始收購集體荒山,實施采伐、造林、撫育為一體的綜合業務。林場根據業務需要下設工區、護林點(工隊),實行林場、工區、護林隊(生產工隊)三級管理。是年,組建金田木材轉運站,轉(水)運本場木材上交吉安,辦公地點設在安福縣洲湖鎮銅鑼洲村。

  1968年8月,陳山森林經營所更名為陳山林站革命委員會。

  1970年,組建醫療室,1988年撤銷。

  1971年,陳山林站革命委員會更名為陳山林業管理站。

  1974年,組建平豐工區,辦公地點設在永新縣蘆溪鄉平豐村,主要管理平豐、周坊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1980年8月,林場並入吉安地區陳山林場管理,平豐工區從陳山林業管理站析出升格為平豐林業管理站,馬友鬆任站長,劉立慶任副站長。1981年12月,該林站撤銷,恢複平豐工區,並入象形林業管理站管理。1989年12月,劃歸陳山采育林場管理。

  1980年8月,陳山林業管理站並入吉安地區陳山林場管理,列為第3分場。

  1984年7月,吉安地區陳山林場第3分場撤銷,組建永新縣陳山林業管理站,辦公地點設在安福縣彭坊鄉理坊村黃龍陂自然村。8月,陳山林業管理站更名為陳山采育林場。9月,相繼組建杉樹山工區、杉木壟工區。杉樹山工區:辦公地點設在安福縣彭坊鄉理坊村杉樹山自然村,主要管理杉樹山、寄嶺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杉木壟工區:辦公地點設在安福縣彭坊鄉寄嶺村牛欄坳自然村,主要管理杉木壟、理坊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2004年撤銷,並入杉樹山工區管理。

  1984年底,林場下設杉樹山、杉木壟等2個工區,有職工101人,其中退休職工16人,在職職工85人。

  1986年,組建立新工區,辦公地點設在安福縣彭坊鄉江南村,主要管理立新、江南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1993年撤銷,並入杉樹山工區管理。

  1990年3月,組建林業公安執勤室,辦公地點設在平豐工區院內。負責該場轄區內的林政管理工作,於1998年4月撤銷。

  2012年底,林場內設行政、財務、營林、森工等4個辦公室;下設平豐、杉樹山等2個工區。實行林場、工區、護林點三級管理。有職工113人,其中退休職工60人,在職職工53人。在職職工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曆1人,中專(技)學曆4人;具有初級專業技術人員7人,工人技師4人,高級工14人,中級工2人,初級工及普工31人。

  永新縣大沙采育林場

  大沙采育林場位於永新縣東部,東鄰吉安縣天河鎮,南連曲江采育林場和石橋鎮,西毗埠前鎮,北接懷忠鎮。經營山場總麵積32505畝,活立木總蓄積19萬立方米,主要分布在高橋樓、石橋、懷忠等鄉鎮。場部設在高橋樓鎮小沙村。場部距永新縣城24公裏,距吉安市中心城區75公裏。

  林場源於大沙木材收購組,曆經大沙森林經營所、大沙林業管理站。隸屬永新縣林業局(原農林墾殖局),1984年政企分開後屬縣林業公司主管的二級法人國營森工企業單位。

  1959年6月,組建大沙木材收購組屬天龍伐木場管轄,有職工8人,辦公地點設在高橋樓鎮小沙自然村。主要收購經營大沙、江口等一帶木材。

  1965年7月,天龍綜合林場劃出大沙木材收購組成立大沙森林經營所,辦公地點設在高橋樓鎮江口自然村。開始收購集體荒山,實施采伐、造林、撫育為一體的綜合業務。林場根據業務需要下設工區、護林點(工隊),實行林場、工區、護林隊(生產工隊)三級管理。是年,組建江口工區,辦公地點設在高橋樓江口自然村,主要管理江口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

  1969年8月,大沙森林經營所更名為大沙林業管理站,遷至高橋樓鎮小沙自然村辦公。是年,組建小沙工區,辦公地點在高橋樓小沙自然村,主要管理小沙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

  1978年,組建醫療室,方便職工就醫,1986年撤銷。

  1982年,組建護林總隊,辦公地點設在高橋樓江口自然村,負責林場轄區內林政管理工作。1990年3月更名為執勤室,遷至原贛江化肥廠院內辦公。

  1984年底,林場下設江口、小沙等2個工區和1個護林總隊,有職工73人,其中退休職工12人,在職職工61人。

  1985年,相繼組建白堡、杉溪工區。白堡工區:辦公地點設在高橋樓白堡自然村,主要管理白堡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杉溪工區:從小沙工區分家而成,辦公地點設在高橋樓大沙自然村,主要管理大沙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1987年撤銷,並入小沙工區管理。

  1989年1月,大沙林業管理站更名為大沙采育林場。

  2012年底,林場內設行政、財務、營林、森工等4個辦公室;下設小沙、江口、白堡等3個工區和1個執勤室。實行林場、工區、護林點三級管理。有職工153人,其中離退休職工52人,在職職工101人。在職職工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曆3人,中專(技)學曆6人;具有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人,初級專業技術人員3人,工人技師5人,高級工18人,中級工3人,初級工及普工72人。

  永新縣洋埠采育林場

  洋埠采育林場位於永新縣西部,東鄰埠前鎮、禾川鎮,南連三灣鄉、龍源口鎮、在中鄉,西毗沙市鎮,北接高市鄉、蓮洲鄉。經營山場總麵積44644畝,活立木總蓄積17萬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埠前、禾川、裏田、在中等鄉鎮。場部坐落在裏田鎮芰田自然村,距永新縣城14公裏。

  林場源於永(新)寧(岡)木材支公司洋埠儲運組,曆經洋埠木竹轉運站、洋埠森林經營所、洋埠林業管理站、洋埠采育林場。隸屬永新縣林業局(原農林墾殖局),1984年政企分開後屬縣林業公司主管的二級法人國營森工企業單位。

  1952年3月,成立江西省木材公司吉安分公司永(新)寧(岡)支公司洋埠儲運組,共有人員4人,實行合同定點收購木材。

  1963年3月,在洋埠儲運組的基礎上組建洋埠木竹轉運站,辦公地點設在裏田鎮洋埠村。

  1965年,洋埠木竹轉運站更名為洋埠森林經營所。

  1968年,洋埠森林經營所更名為洋埠林業管理站,開始收購集體荒山,實施采伐、造林、撫育為一體的綜合業務。林場根據業務需要下設工區、護林點(工隊),實行林場、工區、護林隊(生產工隊)三級管理。

  1970年,組建楓渡工區,辦公地點設在裏田鎮芰田村楓渡自然村,主要管理芰田、楓渡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

  1975年,組建沙爾洲轉運組,主要轉運三灣、洋埠、裏田、文竹等一帶的木材,辦公地點設在禾川鎮秀水村沙爾洲,1979年撤銷,同時組建沙爾洲工區,管理金家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1989年更名為金家工區,遷至江畔金家苗圃院內辦公。1999年,金家工區撤銷,組建金家護林組。根據業務需要,2005年,恢複金家工區,2009年遷至裏田鎮草市坳村洋埠自然村(原洋埠采育林場院內)辦公。

  1983年,組建下坑工區,辦公地點設在裏田鎮芰田村下坑泥屋裏。主要管理下坑、牛坪、泥屋裏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1985年,遷至下坑牛坪裏辦公,2009年遷至下坑口辦公。

  1984年底,林場下設楓渡、下坑、沙爾洲等3個工區,有職工75人,其中退休職工18人,在職職工57人。

  1985年3月,林場在才豐鄉創建馬荒坪柑橘基地,1989年劃歸縣林業公司機關管理。

  1989年1月,洋埠林業管理站更名為洋埠采育林場。

  1992年3月,組建林業公安執勤室,辦公地點設在下坑工區院內,負責該場轄區內的林政管理工作。2006年遷至裏田鎮荷花塘鐵路口辦公,2008年4月遷至裏田鎮芰田村下坑泥屋裏辦公。

  2008年12月,組建西湖工區,辦公地點設在在中鄉西湖村。主要管理西湖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

  2009年,場部遷至裏田鎮芰田村辦公。

  2012年底,林場內設行政、財務、營林、森工等4個辦公室;下設楓渡、下坑、西湖、金家等4個工區和1個執勤室。實行林場、工區、護林點三級管理。有職工130人,其中退休職工49人,在職職工81人。在職職工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曆6人,中專(技)學曆14人;具有中級專業技術人員2人,具有初級專業技術人員3人,工人技師2人,高級工27人,中級工8人,初級工及普工39人。

  永新縣文竹林場

  文竹林場位於永新縣西部,東靠裏田鎮、台嶺鄉,南鄰三灣鄉,西接蓮花縣三板橋鄉、湖南省茶陵縣,北接禾山林場和蓮花縣良坊鎮。經營山場總麵積10146畝,活立木總蓄積57萬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文竹、沙市、高溪、龍田等鄉鎮。場部設在文竹鎮步裏村,距永新縣城33公裏。

  林場源於文竹森林經營所,曆經文竹林業管理站、文竹采育林場。隸屬永新縣林業局(原農林墾殖局),1984年政企分開後屬縣林業公司主管的二級法人國營森工企業單位。

  1965年7月,成立文竹森林經營所,管理文竹、沙市、高溪、龍田等一帶的木材收購經營業務,辦公地點設在文竹鎮文竹街上,有職工25人。

  1968年11月,文竹森林經營所更名為文竹林業管理站。

  1969年8月,場部辦公地點遷至高溪鄉東山村大樹下。開始收購集體荒山,實施采伐、造林、撫育為一體的綜合業務。林站根據業務需要下設工區、護林點(工隊),實行林場、工區、護林隊(生產工隊)三級管理。是月,相繼組建南坑工區、東源工區。南坑工區:辦公地點設在高溪鄉南坑自然村,主要管理南坑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東源工區:辦公地點設在高溪鄉東山村大樹下,主要管理東源、雙石門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1986年9月,南坑、東源工區劃歸永新縣七溪嶺林場高溪分場管理。1989年7月,七溪嶺林場高溪分場撤銷,南坑、東源工區劃回文竹林場管理。

  1974年4月,場部遷至文竹鎮步裏村。

  1975年4月,組建沐江工區,辦公地點設在龍田鄉勝利村五梅洲自然村,主要管理沐江、鳳山、田心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

  1984年底,林場下設南坑、東源、沐江等3個工區,有職工89人,其中退休人員11人,在職職工78人。

  1986年4月,組建楠橋工區,辦公地點設在沙市鎮龍南村林家祠,主要管理楠橋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1990年2月撤銷。

  1988年10月,組建沙市濕地鬆基地,辦公地點設在沙市鎮沙市敬老院內,主要管理沙市濕地鬆基地一帶國營山場的基地建設、項目管理、林木采伐、山場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

  1989年1月,文竹林業管理站更名為文竹采育林場。4月,更名為文竹林場。

  1990年3月,組建林業公安執勤室,在場部院內辦公,負責林場轄區內的林政管理工作。

  2012年底,林場內設行政、財務、營林、森工等4個辦公室;下設南坑、東源、沐江等3個工區和1個沙市基地、1個執勤室。實行林場、工區、護林點三級管理。有職工156人,其中退休職工61人,在職職工95人。在職職工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曆5人,中專(技)學曆16人;具有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人,具有初級專業技術人員2人,工人技師2人,高級工10人,中級工1人,初級工及普工79人。

  永新縣禾山林場

  禾山林場位於永新縣西北部,東鄰象形鄉、高市鄉,南接裏田鎮,西與沙市鎮接壤,北與龍田鄉、蓮花縣、安福縣為界。經營山場總麵積53535畝,活立木總蓄積17萬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台嶺、龍門等鄉鎮。場部設在龍門鎮六團村台洲自然村,距永新縣城25公裏。

  林場源於黃崗木材收購組,曆經禾山林業管理站、禾山采育林場。隸屬永新縣林業局(原農林墾殖局),1984年政企分開後屬縣林業公司主管的二級法人國營森工企業單位。

  1971年1月,象形林業管理站劃出黃崗木材收購組,成立禾山林業管理站,辦公地點設在龍門鎮黃崗村。有職工30人,開始收購集體荒山,實施采伐、造林、撫育為一體的綜合業務。林站根據業務需要下設工區、護林點(工隊),實行林站、工區、護林隊(生產工隊)三級管理。是年,相繼組建鐵鏡、禾山工區。鐵鏡工區:辦公地點設在龍門鎮鐵鏡村,主要管理鐵鏡、夏田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1982年,該工區遷至夏田村辦公。禾山工區:辦公地點設在龍門鎮禾山自然村,主要管理龍門禾山、台嶺曹居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

  1974年4月,場部遷至龍門鎮六團村台洲自然村辦公。

  1984年,秋山用材林基地管理站撤銷,劃歸禾山林業管理站管理,增設秋山工區,辦公地點設在台嶺鄉布尚村。主要管理台嶺鄉布尚、秋山等一帶國營山場的采伐、造林、撫育、林政等業務。1990年撤銷。

  1984年底,林場下設鐵鏡、禾山、秋山等3個工區,有職工75人,其中離退休職工11人,在職職工64人。

  1989年1月,禾山林業管理站更名為禾山采育林場;4月,更名為禾山林場。

  1990年12月,組建林業公安執勤室,負責林場轄區內的林政管理工作。1999年12月撤銷。

  2012年底,林場內設行政、財務、營林、森工等4個辦公室;下設鐵鏡、禾山等2個工區。實行林場、工區、護林點三級管理。有職工68人,其中退休職工42人,在職職工26人。在職職工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曆3人,中專(技)學曆6人;具有初級專業技術人員4人,工人技師1人,高級工3人,中級工2人,初級工及普工16人。

  1976年8月,成立永新縣木竹轉運站,主要集運縣內木材,辦公地點設在永新縣城北武功壇,隸屬永新縣林業局,有職工18人。1984年政企分開後劃歸縣林業公司管理,有職工45人,其中離退休人員4人,在職職工41人。1985年9月更名為永新縣木材廠,內設鉛筆板、竹席、木竹製品、木地板條等車間。1995年底,有職工107人,其中離退休10人,在職97人。2000年,生產項目相繼停產,人員停薪留職外出務工,留廠人員靠場地租賃的租金維持生計。2012年5月撤銷,人員分流到縣林業公司所轄的各基層林場,財、物等其他事宜並入宏達木材經銷有限公司管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