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典籍
[1]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2]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3]冀勤校點:《元稹集》,中華書局,1982年8月。
[4]楊軍:《元稹集編年箋注》,三秦出版社,2002年6月。
[5]瞿蛻園:《劉禹錫集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
[6]卞孝萱點校:《劉禹錫集》,中華書局,1979年9月。
[7]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係年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月。
[8]閻琦校注:《韓昌黎文集注釋》,三秦出版社,2004年12月。
[9]柳宗元:《柳宗元集》,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10]李德裕:《李衛公會昌一品集》,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6月。
[11]王琦:《李長吉詩歌集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10月。
[12]杜牧:《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
[13]華忱之、喻學才校注:《孟郊詩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14]李冬生:《張籍集注》,黃山書社,1989年12月。
[15]王旋伯:《李紳詩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
[16]董誥等:《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17]陳鴻墀:《全唐文紀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
[18]宋敏求:《唐大詔令集》,商務印書館,1959年4月。
[19]徐鬆:《登科記考》,中華書局,1984年8月。
[20]周勳初主編:《唐人軼事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21]傅璿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中華書局,1990年5月。
[22]王溥:《唐會要》,上海世紀出版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23]李林甫等撰、陳仲夫校點:《唐六典》,中華書局,1992年1月。
[24]李吉甫:《元和郡縣圖誌》,中華書局,1983年6月。
[25]冉苒校點:《唐宋詩醇》,中國三峽出版社,1997年6月。
[26]劉昫等:《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5月。
[27]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4月。
[28]司馬光等主編:《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6月。
[29]王夫之:《讀通鑒論》,中華書局,1975年7月。
[30]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訂補本),中華書局,1984年1月。
[31]王讜:《唐語林》,學苑出版社,1998年6月。
[32]王定保撰、薑漢椿校注:《唐摭言校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1月。
[33]陸遊:《老學庵筆記》,中華書局,1979年11月。
[34]高彥休:《闕史》,中華書局,1985年10月。
[35]孫光憲:《北夢瑣言》,中華書局,1960年1月。
[36]李肇、趙磷:《唐國史補因話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4月。
[37]葉夢得:《石林燕語》,中華書局,1984年5月。
[38]洪邁:《容齋隨筆》,中華書局,2005年11月。
[39]蘇軾:《東坡誌林》,中華書局,1981年9月。
[40]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
[41]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書店,2001年8月。
[42]胡應麟:《詩藪》,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10月。
[43]楊慎撰、王大厚箋證:《升庵詩話新箋證》,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44]王世貞著:《藝苑後言校注》,齊魯書社,1992年7月。
[45]程顥、程頤:《二程集》,中華書局,1987年1月。
[46]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3月。
[47]陸九淵:《陸象山全集》,中國書店,1992年3月。
[48]何文煥:《曆代詩話》,中華書局,2004年9月。
[49]丁福保輯:《曆代詩話續編》,中華書局,1983年8月。
[50]王夫之等撰:《清詩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51]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
[52]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6月。
[53]阮閱:《詩話總龜》,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8月。
[54]魏慶之編:《詩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8月。
[55]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03年6月。
[56]朱彬撰:《禮記訓纂》,中華書局,1996年9月。
[57]《諸子集成》第三冊《老子注》《莊子集解》,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58]杜潔編:《黃庭經》,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7年7月。
[59]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一周易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60]劉義慶撰、劉孝標注、朱鑄禹匯校集注:《世說新語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61]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62]陳鼓應注釋:《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4月。
[63]蕭統編、李善注:《文選》,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
[64]弘學編:《妙法蓮華經》,巴蜀書社,2002年11月。
[65]弘學編釋:《楞嚴簡注》,巴蜀書社,2002年11月。
[66]弘學注:《淨土宗三經》,巴蜀書社,2001年6月。
[67]李英武注:《禪宗三經》,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5年3月。
[68]釋道世撰,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中華書局,2003年12月。
[69]慧能著、郭朋校釋:《壇經校釋》,中華書局,1983年9月。
[70]楊曾文編校:《神會和尚禪話錄》,中華書局,1996年7月。
[71]法藏著、方立天校釋:《華嚴金師子章校釋》,中華書局,1983年9月。
[72]真諦譯、高振農校釋:《大乘起信論校釋》,中華書局,1992年4月。
[73]吉藏著、韓廷傑校釋:《三論玄義校釋》,1987年8月。
[74]任繼愈選編、李富華校注:《佛教經籍選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11月。
[75]《佛學十三經導讀本》,北方文藝出版社,1997年5月。
[76]石峻、樓宇烈、方立天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中華書局,1981年6月。
[77]林世田、李德範編:《佛教經典精華》,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3月。
[78]任繼愈選編、李富華校注:《佛教經籍選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11月。
二、研究論著
[1]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4月。
[2]謝思煒:《白居易集綜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8月。
[3]顧學頡編撰:《白居易家譜》,中國旅遊出版社,1983年3月。
[4]顧學頡:《顧學頡文學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8月。
[5]岑仲勉:《岑仲勉史學論文集續集》,中華書局,1990年7月。
[6]褚斌傑:《白居易評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9月。
[7]陳友琴:《白居易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62年12月。
[8]陳友琴:《白居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5月。
[9]王拾遺:《白居易傳》,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
[10]朱金城:《白居易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
[11]朱金城:《白居易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6月。
[12]彭安湘:《白居易研究新探》,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
[13]王遂今:《白居易與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
[14]馬銘浩:《唐代社會與元白文學集團關係之研究》,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6月。
[15]尚永亮:《貶謫文學與貶謫文化:以中唐元和五大詩人之貶及其創作為中心》,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16]胡適:《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
[17]馬積高:《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
[18]王運熙:《樂府詩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
[19]卞孝萱:《元稹年譜》,齊魯書社,1980年6月。
[20]卞孝萱、屈守元:《劉禹錫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
[21]卞孝萱、卞敏:《劉禹錫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
[22]卞孝萱:《劉禹錫叢考》,巴蜀書社,1988年7月。
[23]卞孝萱、張清華等:《韓愈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24]施子愉:《柳宗元年譜》,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6月。
[25]呂大防等:《韓愈年譜》,中華書局,1991年5月。
[26]丁鼎:《牛僧孺年譜》,遼海出版社,1997年8月。
[27]傅璿琮:《李德裕年譜》,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28]孫昌武:《柳宗元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29]紀作亮:《張籍研究》,黃山書社,1986年7月。
[30]繆鉞:《杜牧傳杜牧年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31]吳在慶:《杜牧論稿》,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3月。
[32]閻琦、周敏:《韓昌黎文學傳論》,三秦出版社,2003年1月。
[33]王炎平:《牛李黨爭》,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34]陳尚君:《唐代文學叢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35]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36]葛曉音:《漢唐文學嬗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1月。
[37]孫映逵等編:《漢唐文學與文化研究》,學林出版社,2004年2月。
[38]查屏球:《唐學與唐詩--中晚唐詩風的一種文化考察》,商務印書館,2000年5月。
[39]查屏球:《從遊士到儒士:漢唐士風與文風論稿》,複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40]胡可先:《中唐政治與文學--以永貞革新為研究中心》,安徽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
[41]林繼中:《文化建構文學史綱(中唐--北宋)》,三秦出版社,1994年8月。
[42]畢寶魁:《韓孟詩派研究》,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43]楊其群:《李賀研究論集》,北嶽文藝出版社,1989年6月。
[44]陶敏、李一飛:《隋唐五代學史料學》,中華書局,2001年11月。
[45]吳企明:《唐音質疑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
[46]陳尚君:《陳尚君自選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47]陳治國:《李賀研究資料》,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年3月。
[48]馬歌東:《日本漢詩溯源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月。
[49]戴偉華:《地域文化與唐代文化》,中華書局,2006年2月。
[50]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中華書局,2002年10月。
[51]蔣寅:《大曆詩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52]蔣寅:《大曆詩人研究》,中華書局,1995年8月。
[53]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巴蜀書社,1997年1月。
[54]張宏生:《宋詩融通與開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55]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中華書局,1999年8月。
[56]俞誌慧:《君子儒與詩教--先秦儒家文學思想考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3月。
[57]王運熙、楊明:《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58]錢鍾書:《談藝錄》(補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9月。
[59]陳寅恪著、陳美延編:《讀書劄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9月。
[60]陳寅恪著、陳美延編:《金明館叢稿初編二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6月。
[61]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4月。
[62]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裏仁書局,1979年6月。
[63]傅璿琮:《唐代科舉與文學》,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第2版。
[64]陳飛:《唐代試策考述》,中華書局,2002年4月。
[65]王勳成:《唐代銓選與文學》,中華書局,2001年4月。
[66]張躍:《唐代後期儒學的新趨向》,文津出版社,1993年4月。
[67]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製度綜論》,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
[68]王壽南:《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大化書局,1978年9月。
[69]王壽南:《唐代宦官權勢之研究》,正中書局,1971年12月。
[70]黃永年:《文史探微》,中華書局,2000年10月。
[71]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
[72]陳明:《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以中古士族現象為個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月。
[73]史念海:《唐代曆史地理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74]嚴耕望編著:《唐史研究叢稿》,新亞研究所,1969年7月。
[75]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
[76]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77]凍國棟:《中國人口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時期》,複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78]岑仲勉:《隋唐史》,中華書局,1982年5月。
[79]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80]孫國棟:《唐宋史論叢》,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81]孫國棟:《唐代中央重要文官遷轉途徑研究》,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
[82]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中華書局,2008年5月。
[83]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中華書局,2011年9月。
[84]龔鵬程:《唐代思潮》,商務印書館,2007年9月。
[85]陳仲安、王素:《漢唐職官製度研究》,中華書局,1993年9月。
[86]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5月。
[87]劉後濱:《唐代中書門下體製研究》,齊魯書社,2004年6月。
[88]莫勵鋒:《杜甫詩歌講演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89]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
[90]王瑤:《王瑤全集》第一卷《中古文學史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91]羅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9月。
[92]羅香林:《中國族譜研究》,香港中國學社,1971年4月。
[93]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94]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3月。
[95]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96]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97]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隋唐)》,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98]杜維明:《道學政:論儒家知識分子》,錢文忠、盛勤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99]杜維明著,郭齊勇、鄭文龍編:《杜維明文集》,武漢出版社,2002年4月。
[100]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
[101]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102]蒙培元:《理學範疇係統》,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
[103]蒙培元:《情感與理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104]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
[105]張豈之:《儒學理學實學新學》,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
[106]餘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107]餘英時:《朱熹的曆史世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8月。
[108]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
[109]閻步克:《閻步克自選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
[110]閻步克:《樂師與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製度論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7月。
[111]崔大華:《儒學引論》,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112]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113]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傅斯年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114]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與方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4月。
[115]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116]郭沫若:《十批判書》,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
[117]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修訂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118]高亨:《周易雜論》,齊魯書社,1979年7月。
[119]高亨:《周易大傳今注》,齊魯書社,1979年6月。
[120]梁韋弦:《易學考論》,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121]徐複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9月。
[122]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123]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124]李澤厚:《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月。
[125]李澤厚:《李澤厚哲學文存》,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
[126]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7月。
[127]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5月。
[128]張鬆如、陳鼓應、趙明、張軍:《老莊論集》,齊魯書社,1987年4月。
[129]崔大華:《莊學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
[130]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131]錢穆:《莊老通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9月。
[132]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
[133]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3月。
[134]李劍鋒:《元前陶淵明接受史》,齊魯書社,2002年9月。
[135]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
[136]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8月。
[137]杜潔編:《黃庭經》,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7年7月。
[138]戈國龍:《修道方術煉丹佛學:道教內丹學溯源》,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6月。
[139]張立文等:《玄境--道學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
[140]胡道靜主編:《十家論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141]馬小虎:《魏晉以前個體“自我”的演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142]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7月。
[143]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3月。
[144]陳少明:《〈齊物論〉及其影響》,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145]董恩林:《唐代老學:重玄思辨中的理身理國之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5月。
[146]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丹道》,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6月。
[147]方立天:《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中華書局,1982年4月。
[148]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149]任繼愈選編、李富華校注:《佛教經籍選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11月。
[150]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
[151]王建光:《中國律宗思想研究》,巴蜀書社,2004年1月。
[152]聶清:《荷澤宗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10月。
[153]周裕鍇:《禪宗語言》,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154]張漫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四輯《華嚴學概論》,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1月。
[155]湯用彤:《湯用彤全集》第二卷《隋唐佛教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156]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157]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湯用彤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158]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159]孫昌武:《禪思與詩情》,中華書局,1997年8月。
[160]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
[161]陳引弛:《隋唐佛教與文學》,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5月。
[162]葛兆光:《中國禪思想史--從6世紀到9世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163]葛兆光:《中國思想史》,複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164]印順:《中國禪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165]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5年2月。
[166]樓宇烈:《中國佛教與人文精神》,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
[167]吳言生:《禪宗思想淵源》《禪宗哲學象征》,中華書局,2001年6月。
[168]謝思煒:《禪宗與中國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169]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170]呂瀓:《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華書局,1979年8月。
[171]張弘:《迷路心回因向佛:白居易與佛禪》,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172]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173]沈冬:《唐代樂舞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三、國外著作
[1][英]崔瑞德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西方漢學研究課題組譯:《劍橋中國隋唐史(589-906)》,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2月。
[2][日]川合康三著、劉維治等譯:《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3][日]淺見洋二著,金程宇、岡田千穗譯:《距離與想象--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新世紀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4][日]小野四平:《韓愈與柳宗元--唐代古文研究序說》,汲古書院,1995年2月。
[5][日]穀川道雄、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
[6][日]鬆浦友久:《唐詩語匯意象論》,中華書局,1992年5月。
[7][日]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慧日講堂,1974年3月。
[8][日]青木正兒:《中國文學思想史》,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5月。
[9][日]岡村繁著、陸曉光譯:《岡村繁全集第三卷漢魏六朝的思想和文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
[10][日]岡村繁:《岡村繁全集》第五卷《唐代文藝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11][日]花房英樹著,王文亮、黃瑋譯,滕穎校:《白居易》,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1年12月。
[12][日]鬆本文三部著、張元林譯:《彌勒淨土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4月。
[13][日]平岡武夫:《唐代的長安與洛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月。
[14][美]包弼得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15][美]成中英:《合外內之道--儒家哲學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16][美]宇文所安:《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