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繼恩
每當人們跨進都昌縣蔡嶺慈濟中學大門,校園南麵草坪上一塊漢白玉石紀念碑便映入眼簾。這是為紀念台灣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當年捐款興建這所學校的功德而豎立的。碑文的開頭寫道:“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人才搖籃……”這裏的確是一方福田。環顧兩百多畝校園,24幢高大宏偉的建築錯落有致地聳立,寬廣的操場上生龍活虎的小青年正在開展各種體育鍛煉,條條平坦的水泥路邊草坪如茵,綠樹成行。如今全校可容納4000餘名初、高中生在校寄宿就讀,真可謂莘莘學子們的幸福天堂、有誌青年成才的搖籃。十多年前這裏還是一片荒山,後來又是怎麽邀來天下善士投下巨資建校的呢?
那是1994年4月5日,一場特大的龍卷風挾帶著雞蛋般的冰雹突襲都昌縣大港地區,僅二十多分鍾,大風過處無不造成嚴重災害。大片莊稼被毀,民房倒塌,本來就破舊簡陋的校舍全部傾覆,瓦礫滿目,磚木狼藉,慘不忍睹,師生隻好含淚停課了。
真可謂“老天無情人有情”。當媒體對這場災難的新聞報導傳到祖國寶島台灣,在都昌旅台同鄉會的引薦下,台灣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的證嚴法師看了報道和照片,當時就流下了眼淚,立即指令該會駐上海辦事處派員趕赴都昌實地勘災。該基金會的副總執行長王端正先生同上海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一次又一次來到大港,除直接救助受災嚴重的農戶外,特意決定捐資15萬元人民幣,幫助大港小埠小學重建校園。
台灣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同胞的真誠奉獻,使都昌縣委、縣政府領導深受感動。同時,通過多次溝通,他們了解到這個基金會是由台灣一位尼姑上證下嚴上人(簡稱證嚴法師),秉承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結合5位同修弟子及30位信眾成立的,開始名為慈濟功德會,白蓮花是該會的標誌。她們以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每日節省5角錢菜金開始,以聚沙成塔的意誌,從事濟貧教富,慈善救人的誌業。
她們的理想是:以慈悲善舍之心,起救苦救難之行,以樂拔苦,締造清新、潔淨的慈濟世界。至1984年6月,會員已發展到461萬人,委員近5000人,遍及海內外。廣大信侶通過化緣、募捐,自辦產業等辦法,積累了數以億計的基金,工作目標涵蓋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等四大誌業。在人世行為中,他們堅持“誠、正、信、實”的原則,廣邀天下善士,同耕一塊福田,聞聲救苦,即時解難,聚合大眾群體力量,勤植萬蕊心蓮,同造愛的社會,因而在世界各地威望極高,影響極大。這種深度的了解,使縣委、縣政府領導們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為何不求助慈濟人,為都昌東北部地區農村再建一所上規模、上級格的完全中學,以圓多年夙願呢?陪同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先生勘災途中,縣委書記劉千喜,縣政府主管教育的副縣長易至剛直截地向王先生說出了心裏話:我縣是個經濟窮縣,要發展都昌經濟,首先要發展都昌教育。
我們早就想在農村興建一所像樣的中學,可是受到經濟製約,一直未能如願。這一次機會難得,希望能得到慈濟基金的大力支持。王先生對此願望十分重視,實地考察後,建議都昌提出一個初步設想和概算,申報基金會董事會討論。不久,在上海龍門賓館雙方就援建蔡嶺慈濟中學的有關問題進行了認真磋商。商討中,都昌原計劃校園麵積為100畝,基金會認為:為子孫後代造福,要著眼於21世紀的發展與競爭,按“一流”標準,校園麵積至少要達到200畝。200畝這個建議,氣魄宏大,具有戰略眼光,凝聚慈濟人多麽誠摯的愛心!這不得不使都昌與會代表為之振奮。當陸元初縣長從電話中得到這個請示建議後,更是激動不已,當即拍板。於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更加融合一體,形成十點共識,並簽署了《備忘錄》。根據都昌提供的規劃與概算,基金會承諾,在都昌提供基地,保證“一平三通”的前提下,將捐資814萬元人民幣,主要用於土建工程。
“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舉全縣之力,也要把這件惠及子孫後代的好事辦成!”陸縣長這斬釘截鐵的決斷,代表了全縣人民的共同心聲。政府一聲令下,各部門各單位迅速策應,各盡所能,通力合作,一路綠燈。不到半年,蔡嶺鎮203畝地皮一次性征劃到位,14台推土機日夜施工,移走土石23萬方,打井通水,變壓增容,改建通道,反複七次設計,政府投入配套資金300多萬,順利完成前期準備工程,得到基金會滿意的肯定。1995年6月22日,援建蔡嶺慈濟中學《協議書》正式簽訂,並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禮。
蔡嶺慈濟中學的建設,不僅體現了台灣佛教界同胞的博大愛心,同時充分展現了該會“誠、正、信、實”的行為風範。
如果說把100畝校園麵積主動建議擴大到200畝體現了慈濟人的眼光卓遠、愛心博大,而海峽兩岸,反複7次修改設計方案,視察指導12批200餘人次,追加75萬元援建款項則體現了她的誠信求實、樂善利民。
記得在蔡嶺慈濟中學竣工慶典上王端正先生曾講到:很多海內外學者專家都認為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我們身為中國人,認為這句話一則是喜,一則是憂。喜的就是國際人士對中國人看得起;憂的則是在21世紀,中國人必須知道奮起,要團結起來,要振作起來,才有辦法成為21世紀的主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難莫難於育才,急莫急於教育。
人才是國家發展的基礎,教育又是人才的搖籃。“這正是該基金會發揚人間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優良傳統,奉獻千萬元巨資援建慈濟中學的宏願指歸。春去秋來,時間老人不覺匆匆走過了將近二十年。作為當年援建的親曆者,每當我走過慈濟中學,看見那美麗的校園,腦海心際總不免浮現當年那熱烈的建設場麵,想起慈濟基金會同胞的大德高風,尤其是在中央電視台《海峽兩岸》節目裏看到大陸記者采訪台灣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證嚴法師的鏡頭,看見她那瘦弱的身姿、慈祥清臒的麵容,更禁不住迸出激動的淚花,心中油然湧出四句感言:
仰視證嚴女住持,慈容厚愛碧天垂。
心蓮萬蕊親培植,奉獻無私永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