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五章 餘應桂與崇禎皇帝

  羅水生

  思宗朱由檢是明朝的末代皇帝。是一個想有作為、愛才卻忌才、耳朵軟又剛愎自用的人。他與從都昌偏僻鄉村走出來的農家子弟餘應桂有一段識才、用才,又疑才、忌才的糾纏不清的曆史情結,兩人之間演繹了一段為後世子孫所應警醒的悲喜曆史故事。

  1627年8月,熹宗朱由校逝世,朱由檢接替了哥哥的皇位,是為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後,躊躇滿誌,決心勵精圖治。他目睹大明王朝江河日下,想挽狂瀾於既倒,做一個彪炳史冊的中興之主,於是迫切希望有真才實學的人出來輔佐他這個“堯舜之君”。在他剛剛即位的時候,工科給事中顏繼祖便上了一道奏章推薦一個人。顏繼祖在奏章中說此人“一清如水、慷慨任事、區區岩邑不足盡其掀揭之才,宜調補海澄,庶咽喉得借鎖鑰,而鸞鳳可作幹城也”。這個人就是都昌人,當時的龍岩知縣餘應桂。

  餘應桂是明代都昌縣清化鄉餘呈灣村(今春橋鄉餘二磯灣村)人。

  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吏部選任為浙江湖州武康縣知縣,為時半年,就因父親病逝而丁憂回籍。接著其母鄒氏亦逝世,餘應桂重新在家為母服喪。天啟六年(1626),丁憂期滿,朝廷授其為福建龍岩縣令。龍岩是一個土瘠民貧的地方。餘應桂上任後谘詢疾苦,日圖撫恤。清詭米,罷苛稅,以較低的價格將倉庫中儲存的糧食賣給百姓,救活了不少人,受到了龍岩百姓的愛戴和傳頌。其為人正直和理政的能力逐漸顯現出來。

  崇禎帝閱讀了顏繼祖的奏章後,對餘應桂有了初步的印象,便允準顏繼祖的“宜調補海澄,庶咽喉得借鎖鑰,而鸞鳳可作幹城”之所請,將餘應桂調任海澄縣令。這是餘應桂第一次給朱由檢留下的印象,雖然印象不深但很正麵。

  餘應桂的調動雖為平調,但龍岩偏處閩西山區,而海澄為閩東南濱海要隘。當時海寇猖獗,海澄井邑蕭條,民不聊生。崇禎皇帝是把這個破爛不堪卻又極為重要的地方給了他。餘應桂蒞任後,胸有成竹,審時度勢,把防禦和消滅海寇作為問政海澄的一件主要大事來抓。他用三年時間修築統城2座、腰牆3裏許,募兵練兵,設計斬殺了海寇巨魁李魁奇,基本上平息了海患。崇禎皇帝知道了這一訊息,大加讚揚餘應桂,於崇禎四年(1631)擢調餘應桂進京任陝西道監察禦史。

  這個得到崇禎帝賞識的餘應桂進京後卻讓崇禎皇帝見識了一個“都佬”忠誠、耿直和疾惡如仇的品德與精神。禦史是一個言官,專門負責進言建策和監察檢舉其他官吏。雖然沒有什麽實權,但位置非常重要,被稱為清要之官。明末的不少禦史畏首畏尾,做官不做事,怕得罪位高權重的高官顯貴,唯唯諾諾,溜須拍馬。可餘應桂不怕,他上的第一個奏疏,就是對著皇帝來的,要求朝廷減免苛稅和加派。崇禎帝登基後,邊寇內患擾擾不休。為了阻止後金的入侵和鎮壓農民的造反,需要大量的軍隊,也就需要大量的軍餉,崇禎帝隻有向老百姓不斷地增稅添賦,加上各級官吏乘機盤剝貪汙,老百姓苦不堪言,被逼上造反之路。餘應桂上的這個《條陳邊務疏》中說:“兵多則餉溢,餉溢則民窮,民窮則盜起。”這個認識是正確的,且是一針見血的,但想勵精圖治的崇禎帝並未采納餘應桂這一建言。

  餘應桂亢直敢言在糾佞劾奸的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連崇禎皇帝也莫可奈何。餘應桂的第二道奏疏是《劾戶部尚書畢自嚴》。畢自嚴在崇禎元年召拜戶部尚書,至崇禎四年他已年過七十,做官也有三十九年的時間,是個貨真價實的老官僚。自從他擔任戶部尚書,總管全國財政後,問題越來越多,收不抵支,國庫空虛。雖然造成財政困難的原因很多,但畢自嚴對財政管理混亂,治下不嚴,亦是主要原因之一。因他為官多年,門生故吏眾多,又與當時的首輔周延儒來往密切,誰也不敢糾劾他。但正直敢言的餘應桂冒“以卵擊石”的風險,向皇帝以確切的事實糾劾畢自嚴,他在疏後說:“臣亦螳臂,敢問豺狼?但臣言官也,畏忌緘口,溺其職矣。”一股浩然正氣由字裏行間向崇禎帝撲麵而來,令皇帝也震激的無話可說。但由於首輔周延儒的居間緩頰,畢自嚴雖然表麵上引疾乞休,但仍獲得了崇禎帝的挽留。

  餘應桂糾劾畢自嚴雖然給皇帝和朝臣們一個震動,但卻未達到懲處畢自嚴的目的。他知道其原因之一還在於首輔周延儒。隻有糾劾周延儒,才不僅可解決戶部的一部分問題,而且吏、兵、刑、工四部的問題也可以得到暴露和疏理。隨即,他向崇禎帝糾彈首輔周延儒。這一舉動,引得滿朝震驚,連崇禎帝也對餘應桂另眼相看了。他想不到在周延儒正獲自己重用時,餘應桂敢於彈刻周延儒,而所劾事實確鑿清楚,筆鋒犀利。餘應桂的舉動引來許多朝臣的聲援。周延儒不得不上疏剖陳辨解,同時以退為進,請皇帝將其罷斥。可是,此時崇禎帝對周延儒非常信任,認為自己獲得了一個少有的賢能之臣,立即溫旨慰留周延儒。一方麵對“刺頭”餘應桂進行斥責:“首輔周延儒清貞任事,不樹私交,朕夙鑒信,餘應桂何得逞臆詆。”在斥責之餘,崇禎帝對餘應桂的看法也十分糾結,既讚賞又不滿,內心還是舍不得過分處理他,便下詔說:

  “本當懲處,念係言官,姑且不究。”這也可以說給餘應桂留了麵子並給了下台的台階。事情似乎應該這樣結束了,但崇禎皇帝遇到的是餘應桂這個“硬頸”漢子。在皇帝下旨切責後的第五天,餘應桂又針對周延儒的自辯兩疏,再上了《糾周延儒詭辯疏》,並大義凜然地說:“臣區區一念,唯知為朝廷社稷,職在言官,義無所避。”赤膽忠心,溢於疏奏之中。崇禎帝覽此疏奏,真不知是什麽滋味。他對周延儒已是寵信至極,當然聽不進餘應桂的逆耳忠言,對餘應桂的一而再,再而三的糾周疏奏,在煩惱之中又浮現一些佩服,於是訓斥餘應桂“瀆擾不休……如何全不仰體,玩肆殊甚”。崇禎帝是有點惱火了,但訓斥餘應桂卻像是責斥小孩一樣。“太不理解大人的心,太頑皮了。”兩個月後,孔有德叛亂,陷登州,俘孫元化,合朝震動。餘應桂又上了《一申周延儒護庇孫元化以致登變疏》。他說:“臣時以采薪之憂,呻呤床褥而每念豺狼當道,猱獍轉生,不除內奸,安能攘外,輒臥不貼席,故不得不重申前疏之首事。”崇禎皇帝麵對餘應桂這個“強項禦史”,不但煩也真有點惱了,他決定來真格的:“姑著降三級”,降級減薪,但還是要他“照舊管事。”狡猾的周延儒又反過來為餘應桂說情:“乞聖度優容,複其原級。”餘應桂看到皇帝聽不進忠言,便幹脆辭職歸裏。他寧願丟掉烏紗帽,也不願與奸臣並立於朝。

  兩年後,全國農民起義如火如荼。崇禎帝耳邊少了餘應桂,清靜了不少,但板蕩識忠臣,他又想起了餘應桂,下詔命餘應桂巡按湖廣,敕封其為文林郎。在敕中,崇禎帝讚歎餘應桂“夙著清聲,獨標勁骨”。

  敘說了他認識餘應桂的過程和在朝任監察禦史一年多的感受。“每從郡國之薦犢,識爾循卓之芳名。”於是“爰拔台班,用賚獻替”。對前三年餘應桂糾刻畢自嚴和周延儒有了新的感受:“爾能失有犯無隱之義,為朝彈暮黜之謀。屈軼嶙峋,指摘不寬權貴。神羊竦屹,糾抨獨得巨綱。”高度讚歎:“讀袖裏之彈文,矯矣!麝條霜勁,持殿中之大議,灑然!蠶葉風開,惟爾之望重西台。”崇禎帝這時對餘應桂是歌之頌之,“故簡爾以周谘南服,既辭殿陛,持斧往矣”。餘應桂出按湖廣後盡心盡責,果然不負崇禎帝之期許。一年後,皇帝又命餘應桂再巡一年,守承天府(今湖北鍾祥)護皇陵。在此期間,餘應桂殫精竭慮,抗擊李自成、羅汝才等農民造反隊伍,繕城治器,使“流寇”不敢犯,崇禎帝十分嘉許。在崇禎十年四月升任餘應桂為湖廣巡撫。這時餘應桂手中有一定的兵權,可以施展其才能。但一個月後崇禎又把一個熊文燦任為兵部尚書,總理直隸湖廣、山西和川陝等地軍務,壓在了餘應桂的頭上進行製約。一年後,張獻忠偽降於熊文燦,要兵要餉就是不肯調兵。

  餘應桂知張獻忠必反,向熊文燦建議“先未發而擒之”。熊文燦剛愎自用,反而向皇帝奏劾餘應桂。崇禎帝固執多疑,又把餘應桂從正需要的地方詔逮回京。崇禎十二年五月,張獻忠複反於穀城,重創明軍。崇禎帝一怒之下將熊文燦處以極刑,餘應桂才得以免罪而回到了家鄉。

  崇禎十六年(1643),朱明王朝已在風雨飄搖之中。崇禎皇帝又想起了有先見之明的餘應桂,起複和任命他為兵部左侍郎。孫傳庭戰死後,餘應桂被任命為三邊總督,帶領千餘人去剿有百萬大軍的李自成。

  這不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嗎?餘應桂在陛辭崇禎帝時說:“無兵無餉,雖去何益?”崇禎皇帝隻有“默然以對”。果然,餘應桂到黃河邊上時,“三晉已陷”,隻能“徘徊河上”。崇禎帝聞聽大怒,又下詔免掉餘應桂的官職。這時,餘應桂無可奈何地南下返回都昌家中。

  餘應桂與崇禎帝相識相過往的16年中,崇禎帝對餘應桂愛怒交加,既愛其才和忠,又怒其個性剛烈。想大用而又不放心放手。餘應桂則對崇禎帝無比忠誠,但對這個昏庸的亡國之君也真的是回天乏術,最終在都昌聚兵抗清,以死報答了崇禎帝。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