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水生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的秋天。鄱陽湖西岸廬山地區的吳章山東南麓,一個佛庵前站立著一位年逾五十的老和尚,他放眼向東南方向的都昌縣望去,隻見那裏祥雲繚繞,似有五色蓮花從天而降。他斷定這是一塊充滿佛緣禪意的地方,便帶領眾弟子駕著一葉扁舟,渡過鄱陽湖,到達了這裏。當地鄉人告訴他,此處名叫芙蓉山。老和尚一聽大喜,此處秀水清山,又是一塊蓮花寶地,正是傳承佛種,駐錫修行的好地方,於是便誅茅結庵,開始了在都昌縣弘法的曆程。
這位老和尚就是鼎鼎有名的馬祖道一大禪師。祖師俗姓馬,漢州什邡(今屬四川什邡)人,生於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幼年在本邑羅漢寺依處寂和尚披剃出家,二十歲前後在渝州(今重慶市)依圓和尚受具足戒。後來一度師從著名僧人、新羅國王子無相。開元二十二年(734),入衡山師從懷讓禪師,受“磨磚作鏡”教誨,得授心印。而後他進入閩中,於建陽佛跡嶺納誌賢、慧海、懷海、道通等人為弟子,辟設法堂,升座說法。大約在唐天寶初年(742),馬祖道一率徒眾入贛至西裏山(今撫州市郊外)誅茅蓋篷修行。五年後,馬祖又南下贛州佛日峰山麓覓洞棲身修行。不久,他率徒眾遷至龔公山(今贛縣寶華山)肇建禪宗道場。此後,他又北上弘法,先後在宜黃、餘江、豐城、金溪、萬載、南昌等地播撒佛種。唐肅宗至德元年(756)來至廬山淩霄峰下一岩洞中修行達三年之久。乾元二年(759),馬祖道一出淩霄洞來到吳章山東南麓立庵說法。兩年後,他率領智常、法藏等弟子來到都昌。南宗禪於是被播撒於這塊被鄱陽湖三麵環繞的土地上。
都昌於唐武德五年(622)立縣後,由於僻處湖濱,加上戰亂頻繁,導致經濟蕭條,文化教育落後。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唯求一飽,精神上處於極度饑渴狀態。東晉陶侃母子曾在此居留生活,後來鄉人將陶侃敬祀為神,始建廟於鄱陽湖濱。而佛教至初唐猶未在縣內建有廟宇。馬祖道一來到都昌後,宣揚“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的心法,深受人們歡迎,信眾倍增。他先後在都昌誅茅立庵,構建了三座禪宗道場,讓佛光禪韻漾遍都昌。
新開寺是馬祖道一在都昌建立的第一處道場。它位於芙蓉山麓西南濱湖之所(今都昌縣一中校園為其舊址)。其處麵對南山,胸懷東湖。
兩山對峙,一水南奔。鬆門逶迤,如一案橫陳其前;印山獨峙,似西天飛來之峰。馬祖道一喜見如此形勝之地,便率徒眾在此以茅結庵,駐錫修行。後人遂於其處擴建為寺,取名新開。明萬曆年間,將寺移於縣治東之舊學基,於其處改建為學館。明崇禎十三年(1640),複移新開寺於原址。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又改為學官,移寺於小南門外。清鹹豐年間,新開寺毀於太平軍攻城之戰火中。
禪山寺是馬祖道一在都昌建立的第二處道場。它位於都昌縣腹地陽儲山中。陽儲山海拔高度為463.4米,其主峰為縣境中部之最高峰。每當麗日晴天,站在峰頂可一覽百餘裏外的沃野平疇,鄱湖風帆和城鎮村舍。山中草木繁茂,濃綠成蔭,儲溢著一派祥和陽氣,鄉人故名其山為陽儲。馬祖道一在唐代宗廣德元年(763)遊曆至此,在山中陽氣之中感覺出一股深厚的禪意,便率徒眾從芙蓉山麓移駐陽儲山中,誅茅立庵,構建了禪宗在都昌的第二座道場。馬祖道一離去後,後人不斷擴展禪庭規模,並名之為禪山寺。至清代中期,禪山寺已成為都昌禪宗的最大道場。寺內有白雲古院、榮恩方丈、延英精舍,寺外有藏春竹塢、通濟石橋、龍潭勝水、碧澗仙壇和關口靈泉,世人稱之為禪山寺“八景”。清人徐相曾有《禪山寺感興》詩,吟誦過寺中的佛韻禪心:“雲鎖禪關白晝閑,惟聞林外鳥間關。坐來獨湛冰壺體,偶契心齋陋巷顏。”清同治年間,太平軍一度駐於寺中,遂使這一名聞遐邇的禪山寺毀於戰火之中。至今剩有一間殘破土屋和一塊花崗石雕刻成的“禪山寺”廟額。
佛興寺是馬祖道一在都昌建立的第三處道場。清同治《都昌縣誌》
載:“在治東六十裏孝行鄉”(今土塘鎮)。馬祖道一在都昌弘法釋禪,決心廣置道場,廣結善緣。他率徒眾在距陽儲山東北20裏處又肇建了一處道場,取名為佛興。南宋名相江萬裏,出資重修擴建了寺宇,並捐贈三座銅佛於廟中。
馬祖道一在都昌弘法六年,建置三處道場,取名新開、禪山、佛興,俱有深意。唐大曆元年(766),馬祖道一率徒眾離開都昌,前往建昌(今永修)、安義、鍾陵(今南昌市)弘法,終於結出“洪州禪”之巨碩佛果。唐貞元四年(788)馬祖道一圓寂於鍾陵開元寺(今南昌市佑民寺),茶毗於建昌石門山泐潭寺(今靖安縣寶峰禪寺)側建塔。唐憲宗於元和年間(806-820)賜贈馬祖道一諡號為“大寂禪師”。
馬祖道一離開都昌後不久,都昌縣城即由古王市(今蔡嶺鎮洞門口)遷至大師所置第一道場新開寺所在之芙蓉山西南麓。馬祖道一實為都昌佛種的播撒者,其無量功德將千秋萬代永遠輝映於都昌。